资源描述
酷问酷答之老山界!1!1!【课文整体感知】1. 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叙述的?通读全文,画出能够提示文章线索的词句。明确:本文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安排文章层次的。能够提示文章 线索的词句有:“下午才动身” 一 “天色晚了” 一 “天黑了才到山脚” 一 “满天 都是星光” 一 “半夜里” 一 “黎明的时候” 一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一直到宿营地”。2.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好处是什么?明确: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使文章脉络清楚; 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 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显得 不奇怪了;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这样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 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 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是特别陡峭。3.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你能从文中找出表现“难 的语句并归纳概括吗?写这些困难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走路难:山路狭窄、 崎岖、屈曲、陡峭;处境难:后有国民党军队迫击,红军边跟敌人开火边行军;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写这些困难的目的是反衬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斗志和精神。4. 面对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试从文中找相关词句。明确: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毫不畏惧,嘲笑敌机。鼓着勇 气,继续前进。酣然入梦,观赏夜景。5. 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 体形象?明确:主要通过红军战士爬山时的行动、语言、场面、景物描写。行动描写: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只 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语言描写:如第15-17段:“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 着天啦!”表现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的团结精神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场面描写:如对“之”字奇观的描写,实际上是对战士爬山时的场面描写, 突出了红军人数之多,爬山场面的雄奇壮观,反衬了山势的高峻陡峭,山路的曲 折难行。景物描写:课文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三处,分别在第13段、第23段、第32 段。【课文细节探究】1. 首段交代了些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介绍了老山界的高度(三十里高)和名称(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交 代老山界的高度,旨在说明山高难以翻越,起烘托文章中心的作用。文题用土名 “老山界”而不用“越城岭”,有通俗亲切之感,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与老 百姓是一家人。2.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在第2-10段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 谈,这是为什么呢?明确:瑶民长期遭受军阀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躲 起来”己成习惯。但是,经过攀谈,瑶民感受到了红军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切, 所以不但不害怕红军,还用行动来支持红军。这反映了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 宣传队和播种机,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一旦了解了 红军,就会拥戴红军、支持红军的现实。人民军队人民爱。这从一个侧面丰富了 课文的中心思想。3. 第3段写道:“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 起来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 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4. 第10段写道:“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 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句中“生怕“显 眼”有什么作用?明确:“生怕”意思是“很怕”,不是一般的怕;“显眼”意思是明显而容易 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这些词语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 护。5. 有感情地朗读并深入品析第12-23段,概括这一层的主要内容。明确:红军战士因山势险峻,很难翻越,晚上露宿在寒冷的山上。6. 第13至19段,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描写红军战士星夜爬山的场面的? 有什么作用?明确: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方位 描写。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只见火把排成 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次 写走到“之”字形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 脚底下。”在上述两段述之间,作者又配以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语言 描写:“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这样,山路的曲 折迁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很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觉到 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作者就是以此为背景,描 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 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7. 课文在第13和19段两次写到火把,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里两次写火把,第一次观察点开始在山脚,是仰望“之”字形火把; 第二次观察点在山腰时,先仰视,后俯视。作者通过写火把来表现山路陡峭险峻。8. 具体分析第13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 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 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 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 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总而言之,这一段景物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星光与火把交相辉映的自然奇观, 间接地反映了山路的曲折,山势的高大、险峻,又烘托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9. 第22段写道:“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句中“横着心有什么含意?明确:“横着心”有“下决心,不顾一切”之意,回应了上文对夜宿峭壁高、 险、陡环境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10. 在第23段的景物描写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 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什么?明确:立足点是半山腰,作者采用了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景顺序是由远及近, 观察角度有仰视(看天上的星星),再平视(黑的山峰),有环视(四围的山),有俯 视(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有战士在火旁小声说话)。作者先写视觉所见(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再写听觉所闻(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 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的情趣。11. 分析第23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 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 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 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对长征 必胜的信念。“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 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 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 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 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总之,在寒气逼人、刺入肌骨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 景,细听耳边声,可见他们的镇定与坚忍。这是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的形象刻画。12. 第23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请说说其表现作用。明确:“半夜里,忽然醒来”以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绘形绘声绘色,着力 渲染,四个比喻刻画入微。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仍能联想到璀璨夺目的宝石, 象征希望的春蚕,自由奔驰的野马,若断若续的山泉,激情澎湃的波涛由此 可见,红军指战员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13. 除了联想之外,作者在第23段景物描写中还运用了以声写静、以动村 静的表现手法,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品味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明碗: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 细切的,像”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睡半醒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 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 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 愈传愈远,愈变重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 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14. 红军战士不是很团结的吗?可是为什么课文第24段写山下有人送饭上来时,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明确:“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机关枪声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不可能有 充裕的时间吃饭。“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 吃饭的动人场面。15. 第30段写道:“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说飞机“叹息” ?明确:这句话写出红军队伍在爬山途中还要时刻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 堵截,这是红军所面临的又一困难。用“叹息” 一词是以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 反映了红军战士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16. 第31段写道:“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 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句中“一个坚强 的意志”或“这个意志指什么?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 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17. 分析第32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 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18. 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的补笔,是以老山界的困难来突出整个长征路途的艰难, 也突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