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高考历史 专题八 第22讲 两次工业革命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2583686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年高考】高考历史 专题八 第22讲 两次工业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年高考】高考历史 专题八 第22讲 两次工业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年高考】高考历史 专题八 第22讲 两次工业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第22讲两次工业革命A组 1.(2014课标,33,4分)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2.(2013天津文综,4,4分)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3.(2012江苏单科,14,3分)下图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4.(2012上海单科,14,2分)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5.(2012上海单科,18,2分)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6.(2012海南单科,21,2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7.(2014江苏单科,23,13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材料二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王章辉工业化历程材料三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分) 8.(2013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4分)材料二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单位:蒲式耳/英亩年份小麦裸麦大麦燕麦166012.814.113.913.1176025.525.030.938.3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4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6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分)9.(2013山东文综,29,16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片断一初创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片断二发展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他非炸药类产品。片断三转型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4分) (3)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10.(2012四川文综,39,10分)(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伴随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助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4)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10分)11.(2012大纲全国,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摘编自霍勒斯犯窭锢端捌渚椤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材料三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时间主题时间主题1933年一个世纪的进步1982年能源:世界的原动力1935年通过竞争获取和平1984年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1937年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1985年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1939年明日新世界1990年人类与自然1958年科学、文明和人性1998年海洋:未来的财富1962年太空时代的人类2000年人类自然科技发展1964年通过理解走向和平2005年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1970年人类的进步与和谐2010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974年无污染的进步2015年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B组 1.(2014浙江文综,21,4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2.(2012山东文综,16,4分)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3.(2012安徽文综,20,4分)英国学者尼尔犯裆衔:“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4.(2012福建文综,21,4分)下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5.(2012北京文综,20,4分)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B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6.(2014海南单科,28,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9分)7.(2013北京文综,37,34分)计时记时纪史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184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184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1851年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材料二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8.(2013浙江文综,39,20分)(节选)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9分)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9.(2012课标全国,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10.(2012天津文综,14,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5分)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A组 1.A19世纪初,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由材料信息可知,手纺车、手织机已被闲置,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也就是说,在生产领域已出现革命性变化,故选A项。妇女不再使用手纺车和手织机不等于妇女获得解放,而且妇女解放包括很多方面权利的获得,B项表述错误;19世纪初,英国轻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家庭纺织业衰落,不能说明其他家庭手工业的情况,故D项表述不恰当。2.C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820年”。此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B项发生在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D项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A、B、D三项。3.C本题考查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间提示。读图可知,输入英国的原棉逐年增加,这与棉纺织机器的发明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4.C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棉纺织厂实行工厂化管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受它的影响,别针工场进行制作工艺的分工,每名工人单独完成一道工序,提高了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5.B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符合题意。6.A此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的交通工具出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A项正确。B、C、D三项并非居民向郊区搬迁的原因。7.答案答案要点:(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因素:议会立法。(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圈地运动对农业变革、工业革命的影响。(1)仔细阅读材料,根据“再者”“同时”“但是”这三个关键词,很容易得出答案,但要注意的是要进行“归纳”而不能照抄。(2)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可依据教材进行分析:地主圈占土地放牧羊群,为制呢业提供了原料,积聚了资金,也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可供雇佣的劳动力,并通过“工资”购买自己生活的必需品。(3)注重对材料的分层与提炼,难度不大。(4)解答本问,学生首先得明白“纵横两方面”是指什么。“纵”是指同一事物在时间跨度上的对比或联系,“横”着眼于同类事物在同时期的对比或联系。其次,本问分值很小,因此只需从理论角度稍加概括即可。8.答案(1)圈地运动。新贵族。(2)大土地所有制。粮食产量大幅增加。(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第(1)问由出租牧羊场的数量可知与圈地运动有关,由“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可知汤申家族属于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即新贵族。第(2)问结合时间信息“1660年代至1760年代”分析可知,当时英国已出现大土地所有制。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可知,农业技术革命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第(3)问要联系英国工业革命来分析“影响”,主要从资金、劳动力、工业化、城市化等角度思考。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要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角度归纳总结。9.答案(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3)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解析本题以杜邦公司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第(1)问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战争因素两个角度进行总结。第(2)问由工业实验室的建立可推断出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特征,从利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其他产品可推断出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这一特征。第(3)问要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产品变化和扩大海外市场两个角度进行归纳,其背景要紧扣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归纳总结。10.答案(4)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3分)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农业科技化进程;(4分)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3分)解析第(4)问,要注意对材料四进行提炼。11.答案(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分)(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分)(3)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2分)解析本题以世博会为载体,考查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理念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时应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影响等。(1)由材料一信息可知,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于1851年,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据此可回答背景。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举办,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此可回答意义。(2)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方展品以最新科技产品、工业品为主,而中国展品则主要是传统工艺品,据此可回答特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业发展及中国工业化起步晚等角度入手,结合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等知识回答原因。(3)由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的世博会以科技产品和工业品为主,而20世纪的世博会更侧重“文明”“环境”“自然”,更关注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据此可回答变化。从20世纪战争的破坏、科技的影响、国际环境的动荡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原因。B组 1.B对题干材料含义的准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干信息“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资本集中”“开创了世界历史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集中体现了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B项正确。A、D两项并不是材料所阐述的本质问题。C项只是反映了工业革命其中一个方面的影响,没有说明材料实质。2.C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材料强调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性意义,既不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3.A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背景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理解其主要观点。题干主要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及扩展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本质上反映了市场需求扩大是推动工业革命开展的主要动力,故A项符合题意。4.B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英国经济发展变化原因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历史信息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观察数据图,从中可知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产品平均年出口值和年出港船舶吨位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大发展和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1841年至1870年间,英国奴隶贸易已终止;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才出现;垄断组织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故A、C、D三项错误。5.D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A项中的材料说明债主能把债务人卖为奴隶,这与高利贷者的政治地位高低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B项中仅凭一个城市人口增加难以说明整个英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故B项错误。C项材料只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已基本确立,但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8%,完全可以证明当时德国已出现垄断组织,故D项符合逻辑关系。6.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3分)(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9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结合英国工业化特点,从改革、资本积累以及政治条件等视角概括特点。(2)从政治条件、资金获取、交通运输以及科学技术等角度来归纳原因。7.答案(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文化发展相对多元。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2)阶段和理由:(示例)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历史条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讯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示例1: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示例2: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示例3: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解析第(1)问要综合中外纪年的方法归纳出共性的特点,不要分别归纳各自的特点。“历史状况”要结合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经济状况整合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划分阶段时要理清基本线索,不可划分出过多的阶段。第二小问要从英国实力的增强和世界联系的加强这两个角度分析。第(3)问有一定的开放性,可选取适当的角度,围绕材料反映的主题展开论述,注意一定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合理。8.答案(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2)经济生产力极大提高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文化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生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解析第(1)问再认再现了三个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属基础史实、基本观念型考题,难度不大。第(2)问给出了“五位一体”的研究历史的角度,材料一、二所述为18世纪的西方历史,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概括其历史发展特征,解题时注意史论结合。9.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三次科技革命。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将材料信息与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回答。(1)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煤气信号灯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而交通状况也日益复杂,因此需要借信号灯来维持秩序,据此回答“历史背景”。(2)提取材料信息,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分析其在交通设施中的影响。(3)从城市交通发展、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化进程加快、改进城市管理水平等角度回答。10.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2)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解析第(1)问,材料中的“卡特尔化”显然体现出生产的集中,市场的、垄断的生产组织形式特点,即垄断组织。列举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等。第(2)问,归纳德国经济发展特点应紧密结合材料,尤其抓住材料中德国的经济发展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两国进行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经济增长速度上超过英法,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低于英国。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时应结合1870至1913年这一历史时期德国历史发展的概况,从政治上德国统一对经济的影响,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同时与英法相比,所占殖民地面积少对经济贸易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