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新生代地史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62521814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新生代地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新生代地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新生代地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划分和命名新生代地史ilt代号年髀值()持纸时间(朋*00.01第四圮更新世第紀晚三上新世早第三纪淅靳低始新世0屮1.W(2.47)早3.56 (2,72)18.13.3315.48.5第三纪由意大利阿杜伊诺(Arduino,1760)提出,当时分为:原始系(古 老变质岩)、第二系(中生界)、第三系第三系内部分统主要依据所含软体类中现生种属百分比(Lyell)第四系指第三系之上的松散沉积物(Des noyers, 1929)整体特征新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和古构造较中生代有了较大的变化沉积物固结较差早第三纪(E)已基本固结成岩晚第三纪(N)尚未完全固结第四纪(Q)未固结的松散生物界: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第四纪由于出现了人类所以成 为人类的时代古气候的主要事件是第四纪冰川的形成地球构造巨大变革期,特别是第三纪。Tethys 仅残留下地中海, Alps 山在第三纪形成,喜山形成,环太平 洋沟-弧-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活动发育 古地理、古构造的重要变革发生在中国古大陆的西南缘和东南缘 西南缘由于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最终对接碰 撞,导致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的急剧抬升和喜马拉雅山脉世界屋脊的 形成 在东南缘大陆边缘裂陷和弧后扩张, 形成许多规模大、 沉积厚的盆地, 它们蕴藏了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二、新生代的生物界 新生代是生物界发展的一个最新阶段, 是生物界面貌逐渐接近现代的 时期以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量繁盛为特征 第四纪以人类的出现为标志。1. 脊椎动物的变革与演化 以哺乳类、鸟类、真骨鱼类的繁盛为特征 哺乳类因演化迅速,化石丰富,具有更重要的地层意义。 早第三纪时主要是一些古老、低级的代表,如:阶齿兽、冠齿兽、始晚第三纪出现一些现代类型的哺乳动物代替了古老类型的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演化及脊椎动物完全具备现代面貌的时期, 重要 的代表有:真马、剑齿象、猛犸象和美洲剑齿虎等A. 哺乳动物演化阶段 早第三纪早期: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繁盛时期 古草食有蹄类个体小、四肢短粗、不善跑 古食肉类构造原始、四肢短粗、趾具爪 (但仍象蹄 ) 已全部绝灭 早第三纪中晚期:奇蹄类高速发展和肉食类繁盛时期 奇蹄类门类多、演化快、分布广,地层意义大 大多数奇蹄类在 E 末绝灭,适应演化成功实例 -马 马的演化 始马, 间马, 草原古马 , 上新马, 真马晚第三纪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时期 第四纪哺乳动物现代化和人类发展时期B. 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化和分区 第四纪时由于大陆古地理、古气候的变化,在我国可以秦岭、淮河为 界分为两个动物群,产生南北的分异。北方寒冷气候 南方温暖气候 全新世:全新世动物群与现代基本一致 晚更新世: 北方:山顶洞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赤鹿最后鬣狗动物群) 东北寒冷动物群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南方:柳江动物群、长阳动物群 中更新世: 北方:周口店动物群(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 南方:万县盐井沟动物群(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 早更新世:北方:泥河湾动物群(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 南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元谋动物群(元谋人,哺乳动物)C. 从猿到人的演化大量的化石资料表明 ,人类是由古代的猿进化而来的 ,从古代的猿进化 到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早期、晚期)1)南方古猿阶段南方古猿能直立行走;齿系比现代人类强壮;脑容量 600-700cc ,与现代大类人猿类似,约为智人的一半; 其中一部分古猿制造和使用最原始的石器 (用动物角、骨和齿制作原 始工具),不会用火。相当于考古学划分的旧石器早期的前一阶段, 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2)直立人阶段(能人)直立人( Homo erectus )四肢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脑量增大,脑容量 750-1300cc, 现代人 1200-1500cc; 高眉骨,颚骨前伸;会用火,制造原始石器(带木柄的石斧),但制造和使用的石器仍很 原始,相当于考古学划分的旧石器早期的后一阶段。元谋人 ,蓝田人 , “北京猿人”(北京人),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爪哇猿 人3)早期智人(古人) -尼安德特人距今约 30-4 万年,即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是早期智人生存和发展的 时期,以广泛分布于欧、亚、非洲各地的尼安德特人为代表。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更接近,脑容量达 1300-1600 毫升,粗眉骨, 下巴不突出,身材矮小粗壮,他们已能用火熟食, 制造石质工具(矛、刀等),文化(随葬工艺品) , 简单的兽皮衣物智人化石表明,大约五万年以来,智人在体质方面进化很少,而文化 方面则突飞猛进。山西的丁村人、许家窑人;湖北的长阳人;广东的马坝人;陕西大荔 人等4)晚期智人(新人) -克鲁马努人一般是指生存在距今 4-1 万年前的人类。纪元前 1 万年以后的人类, 我们称现代人类。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不仅能制造复杂的石器,做衣服,并用骨、壳 等制成装饰品,相当于考古学分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阶段主要以法国的克罗玛依人为代表, 其体质特征是: 头骨 高而长,脑容量大,达 1600 毫升。眉骨微弱,鼻窄,颜面广阔等,在各方面都与现代人很接近。眉骨变小,下巴明显突出, 精制矛、针等;文化(石刻、 木刻、绘画) 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广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资阳人等2 . 被子植物的发展及地理分区 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代表属种有柳、赤杨、樟、榆等。 裸子植物虽以衰退,但松柏类仍很重要,如水杉等。 在第三纪可分为两阶段 : 早第三纪木本植物发展阶段,乔木、灌木为主 晚第三纪草本植物大发展阶段, 大量现代种属出现, 蕨类和裸子植物 减少第三纪植物地理分区: 泛北极植物区 (包括我国北方 ) 属温带型,以落叶乔、灌木为主 热带植物区热带、亚热带常绿树为主 南极植物区南纬 40 度以南3 其他门类 新生代的无脊椎动物以腹足类、双壳类、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 地位,介形类也有新的发展,而中生代盛极一时菊石类则完全绝迹。 海生无脊椎动物:双壳类、腹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 (货币虫 -R) 、 抱球虫 淡水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介形虫、昆虫等 如:六射珊瑚在新生代的海洋中常形成大型的珊瑚礁。 软体动物的腹足类和双壳类繁盛于新生代的海洋和大陆,如纺锤螺、 扁卷螺、牡蛎、海扇、丽蚌,金星介等。三、中国的第三纪以陆相为主 ,海相沉积仅分布在台湾、西藏雅江以南、塔里木盆地西 南缘及东部、南部一些地点。上、下第三系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两者在沉积、古构造、古地理方 面均有明显的不同古印度陆块及太平洋海洋板块对中国大陆的 强烈影响以贺兰山 -龙门山-线为界,东、西部两大地区在构造古地理格局、盆 地类型、沉积特征及地史发展过程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别。1. 中国古大陆东部第三纪地史特征中国古大陆东部第三系, 除台湾及个别地区有海相沉积外, 全部都是 陆相沉积。早、晚第三纪又有明显不同。(1)早第三纪沉积类型及古气候 大体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总体特征: 中生代早、中期广泛发育的西部大型盆地区已经上升为晋陕高原和西 南高地主体沉降盆地东移,出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 沿海隆起带大部分遭受剥蚀,多为小型断陷盆地和零星玄武岩喷发。早第三纪中国大陆的古气候纬向分带清楚: 北部温暖潮湿气候带中北部潮湿、半干旱气候带中南部干旱气候带 南部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带 受构造带及气候带的控制,导致中国东部存在四种沉积类型区:1)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2)隆起区上的准平原游移河湖盆地 :3)强烈沉陷的“半地堑型”海泛河湖盆地4)断陷型红色膏盐盆地1)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 分布于南、北两个潮湿气候带内,即 北带:古阴山 -燕山以北。 东北东部隆起地区,沿北东方向大断裂出 现地堑型含煤盆地 ,可以辽宁抚顺盆地为代表 ,它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 地之一。南带:古南岭以南。古南岭以南的广东茂名、广西百色等地,代表另 一种潮湿含煤盆地类型。 茂名盆地早期仍处于干旱气候条件下, 以红 色碎屑沉积为主,局部尚可夹石膏层,中、后期气候明显转为潮湿, 出现油页岩及煤层。2)隆起区上的准平原游移河湖盆地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以四子王旗脑木根剖面最为典型。以棕红间夹灰绿色泥质砂质沉积为主, 既无典型深水湖泊沉积, 又无 明显的山麓堆积。沉积总厚度仅 200m 左右,代表处于一定海拔高度, 差异升降不明显、 地势高差不大的内陆河湖沉积。3)强烈沉陷的“半地堑型”海泛河湖盆地 古秦岭以北至古阴山 -燕山间的华北地区,早第三纪时处于干湿相间 的过渡气候带。发生强烈沉降,形成大体呈 NNE 向一系列平行的隆起和半地堑型坳 陷。4)断陷型红色膏盐盆地 古秦岭至古南岭间的中南地区, 早第三纪时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断 陷盆地类型。其中规模较大的江汉盆地 出现含有孔虫化石的海泛层位 盆地内部次级断裂发育 各坳陷部位是石油和膏盐矿物形成的有利部位。 中南地区出现许多小型红色的断陷盆地(如粤北南雄盆地) 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时,构造活动性较强,尤其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 断陷盆地(或盆地内的断裂坳陷);南北成煤,中部干旱的明显气候 分带。潮湿带松辽盆地:K末消亡、无E抚顺盆地的抚顺群为:砂 页岩、玄武岩夹煤层.20001H+干湿交坨替带芒P华北食地三个河湖相砂页 岩组,夹煤层、油页岩 和石膏,夹海泛层千旱带。潮湿带江刀I盆也E油页黑.膏生层(应城 石膏矿)交亙,夹海迁层粤北的南卑盆地E红色碎屑膏盐產沉积3 粵南的茂名盆地红色碎屑: 膏盐层沉积卫“碎屑岩,: 油页岩.含煤沉积- 島:武:=:夷:=丨山::磐::7缶带:I1 一(2)晚第三纪沉积类型及构造分异晚第三纪中国东部古气候发生显著变化:干旱一半干旱气候带消失,东部为潮湿半潮湿气候覆盖 上下第三系之间多为不整合接触裂谷盆地进入沉降坳陷期,盆地范围不断扩大地层厚度相对较小一早第三纪主裂陷盆地之上的披盖式坳陷。晚第三纪在古构造、古地理及气候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变化, 主要表现 下列三点:I X J八、渤海湾地区裂谷作用已经停止,地壳活动趋于大面积上升或下降, 沉积范围普遍扩大。干旱气候带在东部消失和晚第三纪后期沿海地区大面积玄武岩喷发 是其突出特点 上第三系除在广东雷琼海峡两侧为海相沉积以外, 均为陆相沉积。 可 区分为以下不同类型:大型沉降河湖盆地隆起区上的河湖游移盆地大型沉降河湖盆地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沿海玄武岩喷发类型1)大型沉降河湖盆地 断陷作用较早第三纪盆地明显减弱,沉积范围更加广阔 , 包括松辽盆 地、华北盆地、苏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A、松辽盆地:第三纪沉积范围扩大到整个松辽平原。主要岩性为暗色碎屑岩夹薄煤层,厚 200 余米。 为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稳定的大型盆地沉积。B、华北盆地:以浅灰黄、灰绿、棕红色泥砂岩为主,厚度在千米左右。 沉积范围比早第三纪时有所扩大, 并向南与苏北盆地相连, 已属大型 沉降盆地,早第三纪时发育的裂谷作用已经停止。由于己发现有孔虫等化石 ,推测仍遭到海泛的影响。2)隆起区上的河湖游移盆地主要分布于内蒙地区, 其沉积特征与早期第三纪情况相似, 但分布范 围更广。上第三系以杂色泥砂岩为主夹含砾粗砂岩或砾岩, 含丰富脊椎动物化 石,厚度不大,是一种河湖盆地的沉积。3)隆起区上的静水湖泊沉积及土状堆积 主要分布于北部大型沉降盆地两侧的隆起区。A、静水湖泊沉积:可以山东临朐一带的中新统山旺组为代表 由泥岩、硅藻土、油页岩、砂砾岩及玄武岩组成,厚度 70-80m 。 其中硅藻土微细水平层理发育,有“万卷书页岩”之称,其中保存有大 量完好的动、 植物化石, 是暖温带为主混有部分亚热带植物的气候条 件。B、土状堆积:主要分布于晋陕地区为深棕红、鲜红、桔红色粘土沉积,产三趾马及大唇犀等。即过去所 谓的“三趾马红土”。它是在高原之上, 半干旱而温暖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 主要代表上 新世沉积。4)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 中国南部晚第三纪以上隆为主,仅发育有小型盆地 滇、桂、粤、闽一带,由于气候已转为潮湿热带至亚热带 ,所以含煤 湖沼泽沉积范围较早第三纪更为宽广。5)沿海玄武岩喷发类型 沿海地区晚第三纪时的玄武岩喷发是突出现象。 如东北的长白山区、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 沿庐江-郯城深大断裂两侧、浙东嵊县、福建漳蒲、台湾海峡中的澎湖群岛以及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等地,都有大片玄武岩流,其时代多属上新世晋陕地区深棕 色.橘红色粘 土沉积(三趾马红土华江型全遥条潯 长大湖锻侯夹 辽游河毛 洽北下降地涅伴层隆起带 上小型 靜水湖 泊沉积(如临 胸盆地)沿海玄 武岩喷 发带(长中国岗方隆起带上小 盆地:热带.亚热带潮 湿气候条件下小型含煤 湖沼盆地沉积庙岛群 岛.辩 庐带、 浙闽东 部、雷 州半 岛.海 南岛北魔达万1北部湾莺諒举世ta-.J2. 中国古大陆西部第三纪地史概述我国西北地区第三纪古地理的基本特征,是上升山系与下降盆地间列,盆地边缘形成巨厚的第三系。1)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盆地南部第三系发育很好,整合于上白垩 统之上。下第三系下部为红色砂质泥岩、砂岩夹砾岩,产介形类及轮藻化石。上部为灰绿色泥岩夹砂砾岩及介壳灰岩,产偶蹄类沟齿兽总厚 1600m ,但向北逐渐减薄,到盆地北部厚度减至 400m 。 上第三系 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为褐色砂泥岩夹砾岩;中部为砂泥岩夹介壳灰岩, 产三棱齿象;上部为砂泥岩夹砾岩,产三趾马化石。总厚 3000-5000m 。这种巨厚的含粗碎屑堆积,是晚第三纪时天山强 烈上升,而准噶尔盆地南缘强烈下陷而形成的山前类磨拉石堆积。2)塔里木盆地第三系的发育同样说明相邻山系上升运动愈来愈强烈。A、南缘:昆仑山北部的盆地西南缘下陷尤为明显,下第三系为海相 泥质灰质及膏盐沉积,可称喀什海湾,最厚约千米,海侵来自特提斯 海域;但上第三系陆相粗碎屑沉积总厚可达 6000m 。B、北缘:库车地区下陷幅度很大,第三系总厚达 4000 5000m。 但整个盆地由边缘向内部厚度减薄 .盆地内部差异升降不很明显。 这种情况与准噶尔盆地相似 ,是邻近山系上升 ,山前盆地边缘下陷 ,差 异升降运动愈来愈强烈的结果3)西宁-民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虽规模大小不同, 但也都出现下第三系厚度较小, 上第三系厚度激增 的现象,盆地构造演化史与上述各盆地有相似之处。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地史发育特征与东部地区有明显差别。A、盆地与山系相间,延伸方向多呈近东西向;B、山系上升与盆地下降的差异升降运动虽然在整个第三纪均存在,但在晚第三纪最为强烈;C、盆地内部具不对称构造,盆地边缘形成巨厚的磨拉石粗碎屑堆积, 向盆地方向厚度变薄岩屑颗粒变细;D、大部(除准噶尔盆地外)处于干旱气候条件下,普遍有蒸发岩发 育;E、整个第三纪缺乏火山喷发岩;F、除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早第三纪遭受海侵外(喀什海湾),都是内 陆沉积盆地。3. 西藏、台湾海相第三系地史特征1)西藏南部地区: 早第三纪早、中期有海相沉积。在早第三纪中期发生的印度板块和劳亚大陆碰撞 ,导致特提斯海域的 最后封闭此后不再有海侵波及,发育陆相沉积。2)晚第三纪喜马拉雅地区: 主要处于剥蚀状态,到后期才有零星盆地河湖碎屑沉积沉积。 据上部含有高山栎植物群, 与现在类似植物群生长环境的对比, 推测 当时海拔高度应 2500mm 左右。说明晚第三纪后期该区地壳逐渐上 升已达一定高度。喜马拉雅南坡发育磨拉石堆积, 也表明喜马拉雅地区强烈上升发生在 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从晚第三纪末, 随着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普遍上隆和东部现代边缘海的形成,古长江、 古黄河等水系也逐渐孕育发展,奠定了中国现在西 高东低的地势轮廊。3)台湾中央山系A、下第三系:是地槽型海相砂泥质浅变质岩,总厚数千米。早第三 纪存在较广泛的海侵。B、上第三系:早期海槽遭受褶皱变质和上升,组成现在的中央山系。 在中央山系上升的同时,东西两侧坳陷区形成不同的发展历史。a、西部:为海陆交互含煤沉积,火山活动不发育,总厚达 5500m, 是台湾的重要油、煤产地。b、东部:则主要为火山岩及碎屑岩,其中安山质火山岩尤为发育,总厚 可达六七千米 ,应属优地槽沉积类型。4. 东南大陆架海域的第三纪地史概况1)我国南部大陆架海域: 是重要的海上油气远景地区。 新生代沉积坳陷主要发育在雷琼以东的珠江口坳陷、 雷州半岛以西的 北部湾坳陷和海南岛以南的莺歌海坳陷。A. 珠江口坳陷:早第三纪为陆上河湖沉积,晚第三纪早、中期为海陆 交互相,晚期为大规模海侵,主要为浅海环境沉积。B. 北部湾坳陷:早第三纪主要为陆相沉积,晚第三纪主要为浅海沉积。C. 莺歌海坳陷:早第三纪晚期开始接受海相沉积,晚第三纪为海相沉 积,有孔虫十分丰富。南部莺歌海坳陷遭受海侵最早, 开始于早第三纪, 北部湾坳陷和珠江 口坳陷到晚第三纪时才相继被海水淹没2)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 早第三纪海区范围在现在海岸线以东,当时渤海、黄海、东海西部均 处于陆地状态。晚第三纪时太平洋海水西侵, 经第四纪的进一步向西扩大, 才形成现 今海域面貌。东部海域在第三纪时经历了由陆变海的演变过程。 也是我国重要的海上石油远景基地。四、中国的第四纪第四纪,为地史时期最后一个纪 ,因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 ,研究方法也 比较特殊 ,故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即第四纪地质学来研究。该纪底界为 180 万年到现在, 但一般把 10 万年以后的沉积作为现代 史来研究。本纪可归纳为四个突出特征: 人类活动及文化和生产不断发展的时期,故称人类的时代(灵生纪) 冰川广布的时代,故称冰川的时代地势高差显著的时代沉积类型繁多的时代1. 中国笫四纪地质事件及沉积类型 第四系在不同地区发育有不同的沉积类型,直接与其所处的古构造、 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密切相关。1)青藏高原迅速隆升及其影响2)沉降、堆积持衡的黄土高原3)中国东部差异升隆及南北分异4)海平面升降和海陆变迁1)青藏高原迅速隆升及其影响 印度板块的继续向北移动 (A 型俯,诱发青藏高原的急剧抬升及其周 缘山系的回春,形成中国西部高原、山系与盆地相间的地势。 包括喜马拉雅山地在内的青藏高原, 整体急剧上隆主要是第四纪时期 完成的。可据上新世三趾马化石的不同产地现处海拔高度相差十分悬殊得到 证实,如最高藏南吉隆盆地为 4300m ,最低华北平原则在海平面以 下 320m 的钻孔中发现。上述各地上新世时大致处于相似的森林 -草原环境,彼此间海拔高程 不应有太大悬殊。现在化石产地的海拔高度如此不同, 完全是第四纪以来青藏地区发生 强烈地壳上隆的结果。第四纪青藏高原的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显著下降, 是造成我国现在西 高东低地势的根本原因。A、青藏地区:由于本区的强烈上升 ,导致喜马拉雅山区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区等 地,发育有山岳冰川及冰川堆积 .科考调查证实曾有过多次冰川活动。 此外,在高原内部相对平坦地区,也出现一些小型湖泊盆地。更新世 早期主要是淡水湖盆 ,范围稍大;后期气候变干,湖水变咸,范围缩 小,形成有经济价值的含硼盐矿床。B、青藏高原周缘:由于山区上升,山前的盆地边缘形成粗碎屑的巨厚类磨拉石堆积。 天山北麓的噶尔盆地南缘,下更新统砾岩厚达 1350m ;中更新统砾 石厚 30m ;上更新统砾石及砂质粘土,厚 150m 。塔里木盆地也有类似的巨厚粗碎屑堆积。 这是当时山系急剧上升和盆地边缘强烈下陷的物质记录。2)沉降、堆积持衡的黄土高原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引起冰川型海平面升降, 造成海岸线的 明显摆动, 也影响气候冷暖多变, 并形成特殊的夹古土壤层的黄土层 的黄土剖面。中国黄土几乎连续地覆盖了东径 1O3 113,北纬 34 38贺兰山到太行山之间的地区。3)中国东部差异升隆及南北分异 太平洋板块的向西继续俯冲, 导致中国东部拉张断陷的再次出现, 形 成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沉积盆地、断块山脉和长白山等近期火山喷发。 东部的松辽、华北、江汉平原,是第四纪的大面积沉降区,接受相邻 上升山系剥蚀而来的物质充填,是差异升降的反映。如华北平原钻并揭示: 平原西部太行山麓为碎屑沉积, 向东主要为湖 相砂泥质沉积,部分夹玄武喷发岩,再东还夹数层含海相化石层。 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直至闽浙沿海,除江汉 -南阳盆地外,只有 零星分布的小型盆地。沉积类型以残积红土及其搬运再沉积为主,并有不少溶洞堆积。4)海平面升降和海陆变迁 我国东、南部海岸在第四纪经历了很不寻常的沧桑剧变。 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更替, 引起海平面高低波动强烈, 海岸线进退可 达数百公里。大约距今 1万年左右(末次冰期消溶后) ,海面才逐渐到达现在的位 置。近年来我国沿海各地第四系钻孔中, 发现含有孔虫等化石的层位不少 于 4 5 个,说明第四纪海水曾多次侵入大陆内部。2. 笫四纪气候波动与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第四纪气候演变 ,早期根据冰川沉积 ,划分为冰期 -间冰期,以阿尔卑斯 山脉的六次冰期为经典模式 .近年来对黄土剖面、 深海沉积氧同位素变化等研究, 证实第四纪气候 变化频繁,冷(干)、暖(湿)多次更替。比冰期、间冰期划分的气候变化周期更为细致。 气候冷暖变化旋回具有全球性。经典的第四纪冰期、 间冰期气候演变模式建立的直接依据是冰川作用 的物质记录,但是较年青的冰川作用常常刨蚀破坏前期冰川作用的遗 迹,因此难以建立一个可供对比的完整剖面 。第四纪气候波动原因 关于第四纪气候波动原因目前国际上广为流行的是古气候的天文学 理论,即“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的波动是由地球轨道三要素, 即偏心率、 倾 斜轴和岁差的准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岁差变化地轴产生摇摆不停的圆锥形运动 使地球每年到达近日点的时间滞后特征周期为 2.1 万年,它可分为两个峰区,分别是 2.3 万年和 1.9 万 年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 地球轨道偏心率在 0-0.6 间变化,现在是 0.017 第四纪期间历次冰期都出现于偏心率最小的时期 有两个特征周期,分别是 40 万年和 10 万年 地轴倾斜度的变化地轴倾斜度在 21.8o-24.4o 间变化,现在是 23o27 使太阳入射角和极圈与回归线位置变化, 对地表热分布和季节有影响 特征周期集中在 4.1 万年3、未来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中,气候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不仅因为植物生长有赖于适宜的气候、 土质(第四纪地质事件的产物) 而且影响到全球海平面升降及海侵范围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 生态平衡。当海平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 对全球将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那怕是平均气温是1 2 C的微小变化,会引起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 0.51m。同时,地面气温升降在地理上是不均衡的,据模拟试验,在高纬度地 区温度增加10 - 20 C,而赤道地区只增高1C左右,这将造成大气 环境和洋流的变化,也将引起生态失衡。因此,世界各国对未来气候 变化都十分关注。五、中、新生代地史概述 中新生代属于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中生代属于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早期阶段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新生代属于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晚期阶段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或喜玛拉雅构造阶段在地壳构造运动方面, 重大的转折发生在三叠纪末期, 三叠纪的印支 运动与晚古生代的海西构造阶段往往连续发展,关系更为密切。 新生代地壳运动十分显著, 有时伴有强烈而频繁的岩浆侵入和火山活 动。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内的重大构造事件实际上都是从侏罗纪开始。 大西洋壳的形成与扩张; 太平洋板块东西两侧分别向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加速俯冲; 非洲板块北移,古地中海萎缩; 澳大利亚与南极板块分别向北、向南背驰分离 红海形成,东非裂谷的产生等等都在新生代时期明显表现出来 一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特提斯带的演化特提斯( Tethys )也称新特提斯( Neo-Tethys )是指中生代以来南 北大陆之间新开裂的一个复杂海洋 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都和古特提斯(泥盆纪至三叠纪)、原特提 斯(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不同。本带在中生代有过一定规模的洋壳盆地, 总体上由西向东呈现喇叭状 开口。新生代由于南北大陆的对接碰撞导致洋盆最后消失, 形成横亘欧亚大 陆的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高峻山系,东西绵延达万余公里 西段:位于欧亚及非洲两个大陆之间, 在地中海一带还保存有残留洋 壳盆地;东段: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山脉由于受到强烈挤压、 隆升,形成 8 千米 以上世界屋脊和外围古老造山带再次回春上升的山脉 (例如天山、 横 断山脉等)1.西段的阿尔卑斯区 位于欧亚及非洲两个大陆之间 自地中海最西端南北两岸的山系起,向东经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 到高加索一带,然后与亚洲的特提斯东段连接。 它包括南、北两支山系,其间为相对稳定的地块。北支: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 南支:非洲西北部阿特拉斯山 非洲和阿拉伯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相撞, 使特提斯洋西段最早于 早第三纪早期封闭, 使非洲西北缘形成阿特拉斯山, 欧洲西南部形成 比利牛斯山; 早第三纪晚期,阿尔卑斯山系主体形成; 晚第三纪开始主要造山运动已伸展到中东地区; 第四纪中阿尔卑斯山脉出现明显冰川作用, 至今高山顶部仍有冰川残 留2、东段喜马拉雅区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青藏高原地区。 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地区,而且其硅铝质地壳极厚,达 70km 左右。 早第三纪时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南缘之间的对接碰撞作用 ,形成喜马 拉雅山系喜马拉雅运动 第四纪至今,喜马拉雅山系继续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山系。 (二)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古太平洋及环太平洋带 现今的太平洋实际上是因联合古陆解体和新海洋出现而变小的泛大 洋( Panthalassa )。显然在中、新生代阶段经历了巨大的演变,演变不仅在洋盆本身,而 且也影响到和它相邻的大陆边缘地带 -环太平洋带。1.西部太平洋及其环太平洋带在太平洋西岸, 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俯冲, 使亚洲 大陆边缘由中生代的安第斯型向岛弧型转化 晚白垩世形成东北亚陆缘岛弧 早第三纪在弧后张裂盆地弧后盆地,出现日本海、黄海等 晚第三纪亚洲大陆东缘的列岛式沟 -弧-盆体系至此才正式形成,并形II成日本褶皱带、东海褶皱带和台湾中央山脉等岛弧喜马拉雅 期运动亚洲东缘沟 -弧 -盆地系第四纪以来继续存在,具有很高的构造活动性 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带2、东部太平洋及其环太平洋带 现今的东太平洋中脊直抵北美大陆西岸,证明中生代以来法拉隆-太平洋板块已经全部或大部消减于北美大陆之下。有关东部太平洋板块构造运动历史只能主要依靠北美大陆西缘造山 带的构造演化史来了解。1)北美大陆西缘的科迪勒拉造山带 中生代有 4 期重要构造一岩浆事件: 晚侏罗世的内华达运动、 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的塞维尔运动 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的哥伦比亚运动 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的拉拉米运动 太平洋东岸, 继晚白垩世拉拉米运动后, 地槽外带自中新世开始直至 第四纪期间褶皱升起,形成海岸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三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联合古陆解体和新海洋形成 晚古生代末期形成的超级联合古陆( Pangea )实际上只存在于晚二 叠世至三叠纪中期相当短暂的地史时期。 三叠纪晚期起非洲、南美开始出现大陆裂谷型玄武岩喷发,标志着分裂解体的开始。侏罗纪起联合古陆中部非洲与北美之间的张裂产生了中部大西洋雏 型,随后逐渐扩大加宽。 白垩纪早期,非洲与南美、印度与南极洲都开始分离 ,南大西洋和印 度洋不断发展扩大。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印度加速北漂,印度洋规模增大;加上北大西 洋由于北美和欧洲的分离而诞生 ,规模巨大的新海洋终于展现。 晚第三纪,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即已形成,直至今天,古陆的分裂、漂 移仍在继续。六、新生代的主要沉积矿产 以煤、石油、油页岩和各种盐类矿产为主。 煤:第三纪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时期之一。早第三纪早期 (古新世始新世早期) 聚煤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及山东 东部一带,可以辽宁的抚顺群为代表。早第三纪晚期(晚始新世渐新世)聚煤区向山西、河北一带转移。 在南岭以南的广东沿海和广西白色一带也有重要的煤层。 上第三系云南的小龙潭组有重要的可采煤层。石油: 第三系是我国重要的含油岩系 , 无论海相、陆相或过渡相地层中都已 发现有工业价值的石油资源主要见于江汉、 苏北和三水盆地、 渤海湾、江汉和南阳盆地、 准噶尔、 柴达木和塔里木盆地。早第三纪中期(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主要见于江汉、苏北和三水盆地。早第三纪晚期(古始新世晚期一渐新世)主要见于渤海湾、江汉和南阳盆地。早第三纪末期一晚第三纪早期(渐新世晚期一中新世)主要见于准葛 尔、柴达木和塔里木盆地。海相含油层位分布在台湾西部、 塔里木西南的喀什海湾和东海、 南海 地区。膏盐:早第三纪比较广泛,西起喀什海湾,南达滇西兰坪、思茅地区和广东 三水盆地,东至江汉、衡阳等盆地都有膏盐矿床。山东大汶口还发现 有钾盐矿床,晚第三纪的盐类沉积仅见于西北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第四系青藏高原咸水湖中的硼盐,以及辽西、吉林西部、西北许多地 区的盐类矿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