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教学案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61280658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螳螂捕蝉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0螳螂捕蝉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0螳螂捕蝉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螳螂捕蝉主备学校: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课型:阅读课 授课时间:2015. 3 【教材分析】一、文本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 正谏。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二、文本特色:1. 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人。这里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如果说文中吴王的刻画是片言只语显精神的话,那吴国少年的描写则是多种。手法见智慧。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同样是劝可谓是目的相同,效果迥异。众大臣直言相谏,最终吴王龙颜大怒,少年则寻求机遇,因势利导,晓以利害,最终吴王恍然大悟,对比之中高低不辨自明。文中还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少年为了寻求机会,引起吴王的注意,在王宫花园,“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也毫不介意”其智慧、其胆识、其耐心无不令读者为之动容。另外少年的语言描写也较有特色,极为生动。2. 睿智的语言 巧妙的说理 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如果读者徘徊于寓意之外,流连于故事之间,则舍本求末了。 3.深刻的意义,深远的影响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他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充分挖掘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把书读厚,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学习目标】1. 学习本课“螳、螂、侯、禀”四个生字,掌握“侯、禀”的字形以及词语“诸侯国”、“禀告”的意思。2. 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4.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方法,懂得说话技巧、策略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1.重点练习复述故事(第9、11自然段)。2.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武王伐楚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自主导学1. 看拼音,写词语,写完后请对照课文自主修改,订正两遍。tng lng b chn chng x r r b kn sh xing yn f ( ) ( ) ( ) ( ) zh hu gu bng bo sh fng zhn sh hu hun ( ) ( ) ( ) ( ) ( ) y shang ho b ji y zhu sh mio zhn hung rn d w( ) ( ) ( ) ( ) ( )hu ( )子 王( )将相 ( )咙 火( )订正: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字义。处死:( ) 打着鸟:( )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 大王:( ) (螳螂)举起前爪:( ) 3. 把课文读给家长或同学听,请他(她)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并签字。(吐字清晰,读正确)(声音响亮、 读正确流利)(朗读正确、流利、富有感染力)4.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讲了 。(友情提示:课文主要写了谁与谁?谁是主要人物?少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请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分段,归纳出段意。_ _ _5. 围绕课后第四题“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文中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言行的语句,做批注,写感悟。6. 质疑: _ _ _ 二、课堂研讨(1) 预习导学反馈 1.请生上黑板板书本课课题:螳螂捕蝉。点拨课题中有三个字都代表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2.根据同学们完成的导学部分情况来看,本课中易错的生字是“侯”(副板书:侯、猴、候、喉)这四个常用字中只有“时候”的“候”有一小短竖。 3.教师在课题后加横线:螳螂捕蝉, 谁会填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出处较多,学案上出示的是西汉刘向的说苑 正谏,内容稍多,而出自韩诗外传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有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4.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在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这个故事之前,我们来重点看几处易错的字音。 出示:乘虚而入 处死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禀报大王 举起前爪一个多音字该读什么音,主要看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什么意思。所以,请同学们先说清楚这几个加点字是什么意思, 再说读什么音?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请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完朗读,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a.指名说。b.能不能再说得概括些。引导:文章主要讲了谁和谁?(吴王和少年)抓住这两个主要人物说一说。c.那吴王和少年又主要写了谁?(少年)为什么?(是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课文从第二至最后一个自然段都是说少年是如何劝说吴王的。)那你能不能从少年这个角度入手,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生说)相机纠正 少年在众大臣劝说吴王无效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d.那从吴王的角度又该怎么说呢?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3.课文主要写了两次劝。一次是(大臣劝)板书:大臣劝,一次是(少年劝)板书:少年劝。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课文分成了两大段。(一:1;二:2-12)我们先来看看大臣怎么劝,结果怎样?(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分布图,理解“诸侯国”。)如果现在你就是众大臣之一,能不能看着这幅地图给大王分析一下。 相机理解词语:“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听了大臣们的意见,吴王同意了吗?那他又会怎么说呢? 2.大臣们真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句句合情合理,可吴王就是听不进去,还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出示含有两个“死”字的句子,理解“死命令”的“死”是“不容更改”,处死的“死”是“与生相反”)的意思。这真是“固执”的吴王。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位固执的吴王说的话。(齐读,读出吴王的王气和霸气)(四)小结:众大臣劝阻吴王攻 ,吴王要处死来劝阻的人,可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三、当堂训练:1.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填空。(1)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2)解释字义:乘虚而入:乘 虚 ; 不堪设想:堪 。从“固执”这个词可看出_。从“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能够看出_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一、复习导学1.听写五组短语:(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2.学生自主核对检查并订正错词。二、课堂研讨:(一)理解故事,复述故事。过渡语:上节课我们知道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要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1.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3.出示课文中的故事内容(第9、11自然段)。(1)这个故事给你最大启发的是哪一句?(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2)蝉是怎么“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呢?提示:可以从哪些词语上看出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只什么么样的蝉?如果是你,你会唱什么?如果你就是这只蝉,你怎么高兴地想?(我想,我真是太幸福了,看,多好的阳光,晒得我的身子暖和和的,看多美的露水,这是老天给我准备的早餐,让我伸伸腰,做做运动,吊吊嗓子,然后尽情地享用吧)真是一只会享受的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看(3)让我们把目光向蝉的身后看!你看见了什么?这是蓄势待发啊。如果来一个特写,你看了什么?(如:我看见了螳螂的眼睛,只见双眼透着绿幽幽的光,直勾勾地盯着蝉,随时都会发动进攻!)或许,它也在想呢朗读指导:读出这股杀气。 (4)对这只可怜的蝉来说,此时此刻太危险了。如果你是蝉的好伙伴,此时你会对蝉说?如果你就是这只蝉(想象说话,体会处境的危险)可是,这只蝉此时此刻还浑然不觉,他(手指,引读: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引读:他还在(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5)是什么让蝉险境毫无知觉?(是利益,是眼前的诱惑。)(6)同样的,螳螂蓄势待发,欲对蝉发动进攻,却没有料到黄雀(引读第11自然段的内容)故事中一连用了三个“却不知道”说明蝉、螳螂、黄雀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4.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分角色朗读。(二)领悟故事的寓意 1.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积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拨云见日、醍醐灌顶2.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三)体会少年“劝”的技巧。1.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提示:认真读读少年劝的过程,注意少年的言行)交流:地点:王宫花园氛围轻松 单独对话 避免大庭广众之下的尴尬 时间:清晨 转来转去 一连转了三个早上 终于被发现等待合适的时机方式:一件有意思的事 婉转 寓理于事,巧妙不直谏,避免吴王为了“说话算数”而不接受劝说,为吴王留足情面小结: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少年利用自己侍者的特殊身份,选择花园这个合适的环境,及在吴王单独相处的时机,充满智慧地讲述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使吴王权衡利弊,知错就改,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四)延伸俗话说得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那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呢?(生交流: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等等)附板书: 10 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少年 恍然大悟 楚国吴国诸侯国当堂训练1.读文言文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完成练习。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 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刘向说苑正谏 (1) 文中有六个“其”,分别指( )、( )、( )、( )、( )、( )。文中有三个“欲”,都是( )的意思。(2)对照课文中的文字,理解下列字的含义:饮: 取: 延:(3)填空: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蝉( )( )(少年) 吴( )( )( )(4)在文中画出中心句。2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巩固训练:口语交际班主任王老师是个非常敬业的老师,她总是担心学生们不能完全掌握她讲的知识点,所以,总会重复细讲,不知不觉就会拖延下课的时间。如果你是王老师的学生,你如何以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婉转的说法来劝说王老师准时下课?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