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资料整合-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总结

上传人:yo****e 文档编号:61139609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资料整合-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资料整合-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资料整合-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及发展背景人们对人类发展与改造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逐渐的变化、加深、发展。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4、人类自然观的发展4.1古代的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 张功耀. 科学技术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1.。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这种认识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或包容在自然哲学之中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猜测,因而另一部分自然哲学家从朦胧的自然意识出发,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为焦点,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得出了神秘主义的自然观。4.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宗教神学自然观在中世纪的整个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其发展过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早期直截了当地宣扬和推崇盲目迷信;第二,盲目迷信披上了精致化了的哲学外衣;第三,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宗教神学自然观的依据;第四,宗教神学同暴政相结合。4.3近代机械自然观 14-15世纪初,欧洲在逐渐发展的手工业和农业中,越来越多地应用机械技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后,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更促进机械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的母腹中脱胎出来,迅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二、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自然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在解决人与自然冲突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自然观。它以有机整体论和自然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的观点为基本方法。从生态整体性的高度,说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辩证复杂关系。借助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化和非系统化的方法,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生态平衡、生态多样性等对自然和人的重要意义。1、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有机整体论和自然价值论。第一,有机整体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和其他自然存在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互为存在条件,形成生态系统自身的整体性。生态系统观的建立就是为了要重新确立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确立人与自然界整体以及自然界其他生存物之间的关系第二,自然价值论,人不是唯一的价值和目的中心,自然界具有与人平等的内在价值,不是只有对人的工具价值。自然界每一存在物都对人和其他生命存在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都对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人类有责任有义务尊重自然界及其中的存在物,有责任和义务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补充:在生态自然观看来,所谓自然界的价值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工具价值,自然界中的每一存在物对任何其他生命都能够成为其生存的工具、手段;二是内在价值,自然界中每一存在包括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都对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界存在物的评价应该是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因为内在价值,人鱼自然平等的关系。因为互为工具价值,人类有责任与义务去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自然价值论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环境保护观念。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第一,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局部变化在整体中都可能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而且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二,强调人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人不是以自然形态存在,而是以能动的主体形态存在。人类所及一切自然领域都有人活动的印记。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人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有组织的活动控制自然,发展科学,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第三,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中,人的能动性只是其中一个有条件的方面,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界具有满足人类发展中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以及消除破坏和污染的自净能力,但因为自然界的供应和承受是有限的,所以要自觉严格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三、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1、可持续发展观的要点是:第一,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只有建立唉良性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第二,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包括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不能单纯追求数量,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才是高质量、可持续的。第三,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才能保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第四,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第五,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前提。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人口、资源、环境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2、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坚持的原则(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原则应当注意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条件或手段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其重心应放在发展“主体”,即人上面的。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目标及其原则都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 上。第二,它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持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第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二是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共同性原则。虽然国情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同,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且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面临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形成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采取共同的行动。 (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既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人类社会要想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保持和谐的状态,只有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改变才有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正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要求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人是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其次,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支配和反支配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变化与转化的条件是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国际上最初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后来的重要补充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表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人与人的平等,包括“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两方面。3、可持续发展观中“发展”的理解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框架下,对“发展”概念的理解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范式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与以往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同,新的发展概念是一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的。这是说,不仅人类,而且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也都是的不容否定的生存发展的权利。这一命题乍看起来似乎荒诞不及,但实际上保换了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事实上,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传统工业文明正是从这里引发了各种侵犯自然的恶果。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第二是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自然生态文明观指出,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地显现人类征服自然所获的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量成本和不可估计的亏损。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许多结果己经表明,今天的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在将来也许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补偿。因此,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中,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顶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寻求平衡但是值得辨析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发展观,不等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去消极地顺应自然。以舍弃人类社会根本发展为前提的自然发展同样不是自然生态发展观要求的。自然生态发展观既是高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又高于一切前工业文明的被动的适应自然物竞天择的发展观。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狭隘地只从环境资源保护角度来看环境资源问题。事实上,孤立地就环境而论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自身需要,其发展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主体资格基础。自然生态文明观主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寻求环境资源保护的最佳途径,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人类社会对自然改造的求得自然发展的氛围中,而不是采用杀鸡取蛋的方式简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简而言之,人类发展有赖于自然发展和维护自然的平衡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偏废才是积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四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一方面要认识自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又要能动地支配自然、改造自然,力争做自然的主人,于是就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关系。人与自然不协调关系的产生,既有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够喝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社会生产力超过自然生产力,即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超过自然界承受能力的原因。根本上讲就是人改造自然无视自然界的内存限度,过度信任主体能动性。1、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第一:重树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思想上)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不能再走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老路。第二:通过先进科技与生产力完善自身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从社会、国家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这是解决人鱼自然关系的最自然地有效途径。(行动上,开发科技,完善认知,合理组织生产活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第三: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因为人和社会之间、人和人之间的不协调,必然会阻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根本上社会原因造成人与自然矛盾。只有使社会不断进步,才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五、中国生态自然观及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较晚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我国已经丧失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容量、国际环境和增长机会等初始条件;另一方面我国还面临着人口总队、资源保证程度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总体技术水平低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我国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反正得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1、我国以可持续发展观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发展现状)(一)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二)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 (三)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无序、无度的消耗,迅速透支着我们宝贵的资源。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2、十八大提出对生态文明的重点建设十八大报告共12个部分,第8个部分单独提出“生态文明”,这也是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上将“生态文明”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阐述的,可想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杨伟民说,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杨伟民说,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杨伟民指出,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杨伟民说,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从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小康新要求、环保新任务。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基本,也是环保工作的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全球着眼,本地入手。途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标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的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关系上: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代际关系上: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六、总结: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强调了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重树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地实践活动;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地社会制度。十八大补充:报告明确了今后五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杨伟民提出,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杨伟民说,资源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对节约集约利用能源、水、土地都提出明确要求。如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杨伟民认为,报告从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增加生态产品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是首次提出来的,是一个根本性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杨伟民说,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需要我们的制度进行改革、改变,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当前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杨伟民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他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杨伟民说,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杨伟民说。杨伟民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实现我们这一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续发展下去。解题思路:题目都是很开放的,不是像理工科考试那样给出一道具体的题目让你解答,而是让你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再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在课堂上说的“真正的,完全的理性”。嗯,这种考试,就是希望帮助大家进行一种真正的理性的训练。怎么达到真正的理性呢,大家是否还记得我说的,做一件事情之前,需要进行的完整的思考,其中包含的几个基本要素。1、“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2、对于此事物,我们脑中原有的的概念,重新分析和反思;3、“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做这个事情?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思考?3、最后才是“怎么做这件事情”。举个例子,比如别人问你到底什么是复杂系统,你该怎么回答呢?结合上面几个思维的要素,你可以提出这一系列问题:系统是什么意思?复杂是什么意思?复杂系统又是什么意思?复杂系统和简单系统的区别在哪里?复杂系统的特征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现实生活和科研中我们接触到哪些复杂系统及其性质的实例?我们平时所接受的教育,对于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理解,所使用的基本假设和前提,有多少是来自于简单系统?可能存在哪些局限性?对于复杂系统的理解,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哪些变革,给科研和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