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60780551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n 时空坐标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n 主要线索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第14课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_ 。(2)国内: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 经济形式。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社会主义项目内容农业实行_工业 普遍实行 ,将大中企业收归 ,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2.内容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商品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国有思维点拨3.评价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 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图解识记军事斗争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非常措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思维点拨思维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图解识记图解识记二、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2)农民对 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 。3.开始时间: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治危机4.内容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关系国家 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 经营。恢复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粮食税经济命脉资本家私人小企业自由贸易5.意义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 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 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易混易错易混易错易混易错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 ,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表现(1)实行单一的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 。(3)实行排斥市场的 。(4)主要以 管理经济。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行政手段3.评价评价(1)积极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 、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欧洲第一位(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 ”。重工业斯大林模式概念阐释知识点拨斯大林模式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概念阐释概念阐释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知识知识点拨点拨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材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史料解读史料解读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思考问题思考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提示提示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材料材料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史料解读史料解读划线部分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问题思考问题思考依据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提示提示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提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点n 史论总结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1)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单一公有制(1)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2)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相同点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主题二“斯大林模式”1.特点特点材料材料“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史料解读史料解读注意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问题思考问题思考材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提示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提示2.影响影响材料一材料一下图为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增长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二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思考问题思考材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提示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提示史料解读史料解读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n 史论总结(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深化提升深化提升 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特点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二、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二、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的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1918年6月28日,人民委员会决定:“设在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下列工业和工商企业及其全部资本和财产(无论其现状如何),一律归苏维埃共和国所有。”这表明当时的苏俄开始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向新经济政策过渡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析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18年6月28日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实施的,故B错误;C、D是斯大林时期的,排除。答案解析123456解析解析“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2.(2018德阳期末)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征集制的决定答案解析123456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3.(2018三明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答案解析123456解析解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4.(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答案解析123456解析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正确。5.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相比,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答案解析123456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23456答案12345(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答案答案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6解析解析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解析答案12345(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答案答案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6解析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解析答案12345(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答案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6解析解析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