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三)(重点高中适用)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60268144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三)(重点高中适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三)(重点高中适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三)(重点高中适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 (重点高中适用作业)“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咸阳:都城长安。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D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了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解析:选BD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傅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恋之情。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分析:“怀才不遇的感慨”属于无中生有,应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的最后两句以散句结束,“客游”一句照应篇首,“人生”一句拓展诗意,形式上比较完整,意蕴上也比较丰富。() 诗歌鉴赏诗作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首句“驱车越陕郊”中“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第三句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不知还有多长的时间。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早行刘驾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写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马嘶写早行之早。B“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因为早行,前路漫漫,诗人孤独的心多有所虑,心绪不宁。C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D诗人在诗的颈联展现的是一幅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早行的喜悦心情。E尾联点出“溪边人已耕”,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解析:选ADA项,“以马嘶写早行之早”有误,应是以作者当时“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的形态来写早行之早;D项,“早行的喜悦心情”不合诗意,应是“羁旅情怀”。(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莫羡”二字,是作者的自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勉励;“溪边人已耕”更是对农人的一种赞颂。参考答案:自责,作者感叹“莫羡居者闲”来告诉自己不应对自己的早行产生寂苦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内疚自责之情。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更早的已耕人,深感必须振奋精神,催马前行。赞美农夫的辛勤耕作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通过“溪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夜色迷漫,万物俱寂,依稀可见一些景物,近处的树木,树上栖息的鸟儿,远处天边的残月,微茫月色下的孤城,诗人只是用这些景物展现萧瑟寂静之感,以此来写早行之早。()分析:除了景物描写突出早外,还通过自己的情态、心理来写早行之早的。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自己的这种状态写早行之早。出发时天时尚早,内心不免生出孤独寂寞之感,“近我行”更反映出内心对安全感的寻找,用这种心理来写早行之早。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眼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诗歌鉴赏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眼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首联说诗人起早赶路,没明说早到什么时候,他只诉诸感觉。说自己上马启程以后,残梦若断若续;不知走了多大一会,被马嘶声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在赶路。颔联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理来写早行。“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颈联是旅途早行时的特定景象。因为夜色迷漫,万物俱寂。所以,诗人也只能依稀可见一些景物:近处的树木寂静地站立着,想来那些栖息的鸟儿还在依枝恋巢;远处的天边悬挂着残月,微茫月色下隐约矗立着孤孑的城池。最后,诗人宕开一笔,劝慰自己:“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这是由早行时见到的另一种景象引起的感叹。即通过早行时所见“人已耕”的眼前之景,抒写了“莫羡居者闲”的情怀。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嘏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注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秦城:指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解析:选AD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理解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答: 解析:分析诗歌的某一联、某一句备受称道的原因,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多个角度入手。本诗颔联特色明显,连用多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故乡的景色历历在目,可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所选的意象“风”“潮”“蒹葭”“霜”“雁”都有一种清冷苍茫感,由此可见,其意境是凄清、幽远的。从语言上看,多个意象并列,属于白描,也可见诗人对故乡风物的记忆之深。参考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从语言上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多学一点丰厚储备(1)文化常识: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先后有13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逾1 060年。在这些朝代中,曾经建都长安的汉朝与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2)诗家语:翠微,青翠的山色,用表颜色的词,代指青翠的山。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米岸莓苔。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长门:汉宫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此以“早雁”为题。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解析:选DED项,“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错,这里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E项,诗人是在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还有菰米莓苔可食,征雁不妨暂居。(2)这首诗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要注意审题,既要考虑两首作品的相似之处,又要兼顾到题干中两首作品所表达情感的不同。参考答案: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诗歌鉴赏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尾联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时。五陵:即五陵原,距长安四十公里处。汉高祖刘邦将关东地区的二千名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后汉朝四任皇帝也竞相效仿,共建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与长陵共称五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景象,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遥深。B首联采用“五陵”之典故和“子夜”双关手法,展现了达官权贵声色犬马、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这也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表征。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于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D颈联中的“西园”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所在的邺都名园,曹丕、曹植兄弟有清夜游西园之举,故名“西园公子”。而“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的名号,这里显然是张冠李戴。E“莫愁”是古代洛阳女子,李商隐马嵬中就有“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这里取“不知愁”之意,暗含对浮华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痛。解析:选CDC项,“直抒胸臆,辞旨显达”错,诗句描写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沉溺于酒食声色,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辞旨较为含蓄。D项,“张冠李戴”错,诗人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答: 解析:最后一联,诗人宕开一笔,“今日乱离俱是梦”,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十分感伤。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难以挽回。不管是从哪种艺术手法分析,都可看出诗人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和对国乱家离的深深感伤。参考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已,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不知秋”运用比喻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分析:应是“双关”手法。昔日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同眼前“乱离”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高适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翩翩黄鸟、低垂的杨柳、和煦的春风,勾勒出一幅明丽的春景图,以乐景衬悲情。B第二联一方面说李寀将远去“千里”,两人日后难以相见;另一方面追述两人的友情,自己与李宷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交往“十年”的深厚感情。C第三联用字精妙,比如“远”字,不仅表现诗人极力眺望的神态,而且还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内心产生的对朋友的陌生感。D第四联运用典故,说春光明媚,正如王徽之“乘兴”(乘其兴致)访戴逵,而友人去意已定,自是倍感“凄其”(心境凄凉)。E这首送别诗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象,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选用平俗的词语,不尚雕饰,描绘清新自然的场景。解析:选CEC项,“传达出诗人内心产生的对朋友的陌生感”错误,应为“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离伤”。E项,“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不正确,应是“直抒胸臆”,如首联“悲”,尾联“凄其”。(2)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 解析:诗句的意思要结合上下句理解,尾联的作用要注意结构上是照应开头,内容上是深化主题,要答出具体是什么主题(离别之悲)。参考答案:颈联的意思:云雾散开,朋友乘坐的帆船已经远离了,(2分)诗人骑着马在山路上缓慢前行。(2分)尾联的作用:照应开头,突出其“悲”。(2分)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诗中回顾两人长达十年的深厚情谊,抒发了客中离别的悲凄之情。()友人离别,凄楚可知,而诗人却以明媚的春景来衬托这种内心的“悲愁”,更反衬出内心“愁”怨之深。()“路绕梁山匹马迟”是说只剩下友人匹马单骑,“绕梁山”而回返。()分析:友人远去的一叶“孤帆”飘然而逝,只剩下诗人匹马单骑“绕梁山”。友人坐船而去,诗人骑马送行。 诗歌鉴赏首联出句发端起兴,杨柳,送别之物也,表依依惜别;对句点明时令,言事、言情,为离别而悲伤。颔联围绕送别展开,出句说李宷一去千里之外,不知何年何月再会,所以怨;对句回顾交情,十年相知,会有很多故事,情深意切。颈联出句写李宷离去,从黄河乘船顺流而下,孤帆远去,太急促了;对句写作者送客,慢慢骑马绕山路而行,不忍分别。尾联出句写同在离别之地相处的融洽;对句写送别的无可奈何,因而不胜凄切。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傥相值,试用发硎刀。(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全诗自始至终无一句直写离情别绪,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B首联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这与颔联说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解析:选BE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全诗多处运用比喻,语言委婉含蓄。(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同情:颔联是对其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同情与安慰。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鼓励(期望):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颔联“白”“青”两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王录事年老而官微的现实情况。()“未遇须藏器”意在告诫友人不要沉迷官场,应归隐田园。()分析:“意在告诫友人不要沉迷官场,应归隐田园”错,意在劝诫友人勿露锋芒。 诗歌鉴赏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题目点明了送别的对象。首联“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中的“文章达”是说王录事的文章写得好,意在赞美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而“羽翼高”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意在表明王录事志向高远。“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一联是对王录事的同情和安慰,“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此处意在说明王录事官职低,这与首联“羽翼高”形成对比,表明王录事虽志向高远,却久居低位。颈联“须藏器”与“莫告劳”是诗人对王录事的忠告,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尾联“盘根傥相值,试用发硎刀”则是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全诗无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本诗叙述与议论相结合,语言含蓄委婉,表意曲折。“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宋诗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东湖新竹陆游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B“养成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诗题的“竹”字。解析:选BCA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不是对新竹的描绘。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视听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参考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多学一点丰厚储备虚心劲节的竹竹,枝干修长,空心劲节,“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还虚心”。竹子的虚心劲节正好与古代君子之风吻合,所以古诗词中的竹子往往被塑造成君子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题李愬画像(节选)惠洪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止吞项羽?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君看鞬櫜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注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广武:指广武君,赵国谋士。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鞬櫜:盛弓箭的器具,此指背着弓箭拜见丞相。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C诗歌前四句,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的典故与李愬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愬的形象。D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E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而议论本身又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解析:选BCB项,“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该是李愬不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C项,应是“类比”的手法,诗歌前四句将韩信向广武君请教终破项羽的典故与李愬不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的功勋相类比,非对比。(2)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6分)答: 参考答案:深谋远略,大将风度。李愬俘获李祐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胜利可期。厚待将士,气度非凡。李愬像他父亲一样厚待将士;“拄颐长剑”,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为人谦恭,赤胆忠贞。李愬破敌后背着弓箭拜见丞相,表现了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每点2分)多学一点丰厚储备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才正式设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诗歌鉴赏一、二句,从楚汉相争的史实着笔,写韩信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平定燕、齐,项羽势孤。三、四句,写李愬俘获李祐但没有杀他,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表现了李愬的深谋远略和大将风度。“锦袍”两句是说李愬曾像他父亲解下锦袍玉带送给部将一样厚待将士;身上佩着拄颐长剑,又像当年的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最后两句抓住“见丞相”的细节表现李愬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政治远见。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幾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霖雨突降,不仅“润”了衣襟,诗人的心田仿佛也得到了滋润。B颔联正面写景,诗人不愁屋漏床湿,却喜溪流涨水。C颈联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转而写想象中雨后庄稼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叶之声的美妙。D尾联表现了诗人自己因这场甘霖而生的狂喜之情,即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E“喜”字贯穿全诗,每一联都是一喜,全诗通过写“喜雨”体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关心。解析:选BDB项,“颔联正面写景”错误,该联是直接抒情,正面表现一个“喜”字;D项,“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是说“像我这样没有种田的,尚且这么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那些等待丰收的百姓呢!”。(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特点:雨大,及时。(2分)分析: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运用叠词“床床”“岸岸”,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虚写稻花应秀色,实写雨打梧桐声音之美妙来表现雨的及时;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诗人的喜悦来衬托农人的喜悦,以此来表现雨的及时。(4分)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与诗人所抒发的“喜”相契合,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写夜雨带来的美好情景。()分析:应该是分别从“空间(千里)和时间(五更)”的角度来写夜雨带来的美好情景。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旋律轻快、情致酣畅的喜雨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诗人的心田也得到了滋润。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感情,这一“喜”字贯穿全诗。颈联承“且喜”句,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想象中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的美妙之声,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乐之心。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解析:选ACA项,“儒雅谦恭”有误,综合首联中的“书剑”“如云”“吐虹”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应为“豪迈洒脱”。C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颈联写自己梦回战地,是为了表达对戎马生涯的怀念,没有对塞外风光的描写,更谈不上怀念。(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 解析:首联写诗人年轻时自信有文武才华,笑傲王侯,能言雄辩,理想远大。颔联写作者本欲战场杀敌,以酬壮志,如今却年华老去,白发萧疏,表现了英雄迟暮之悲。颈联写诗人如今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之志,赋闲在家,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曾经建功立业的塞外,与首联对比,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尾联则痛惜好友已然故去,表达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互诉衷肠的寂寞之情。参考答案: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情。(每点2分)多学一点丰厚储备秋风之意象秋天的风;西风。因秋风萧瑟,故往往蕴含凄凉悲苦之情(洛阳城内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或喻指人生暮年之态。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杜甫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同袅袅)动高旌。”同“抽丰”。指利用各种借口向人索取财物。特指向在任官员乞求遗赠。儒林外史第四回:“高要地方肥美,或可秋风一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泊舟呈灵晖徐玑注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所喜同舟者,清羸亦好吟。注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与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和赵师秀(号灵秀)合称“永嘉四灵”。(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题,交代了泊舟的地点与环境,一个“又”字表明漂泊时间很长,暗含羁旅在外的辛酸。B“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诗人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这里,“近阙”就是靠近京城,对皇上不满之意溢于言表。C这是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含蓄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感。颔联、颈联对仗工整。D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位与我志趣相投的旅伴。全诗情感由喜到忧,不断变化。E这首诗歌,作者借“风”“林”“楚天”“湘水”等意象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愁苦。景语情语融为一体,艺术性很强。解析:选BDB项,没有“对皇上不满之意”。D项,不是“由喜到忧”,而是“由忧到喜”。(2)“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意象鲜明,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 参考答案:楚天碧蓝,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可惜身在他乡,漂泊在外。(3分)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诗人正是用乐景写哀情,含蓄地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愁。(3分)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由前两联的借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尾联照应诗题,结构圆合,将诗作献与友人之意传达出来。() 诗歌鉴赏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写给朋友徐照的一首诗。“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明了泊舟的地点是野桐林。一个“又”字点明诗人像这样漂泊在外已不止一年了。春风又起,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在漂泊,羁旅之思蕴蓄其中。“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楚天碧蓝,一轮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这里,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可惜身在他乡。王国维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诗人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含蓄地表达了只身在外的漂泊之感。“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这里,由前两联的借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得朝廷重用?所居地偏远,这就更加触发了诗人内心的失意愁苦之情。“所喜同舟者,清羸亦好吟。”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个长得清瘦、喜欢吟诗的旅伴,与我志趣相投。这才让寂寞孤单的旅途有了一点点乐趣。也许正是船上这位旅伴让作者想起了同样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徐照吧。这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前两联写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整首诗来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忧到喜的变化。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渭上秋夕闲望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注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解析:选CD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自己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1分)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2分)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3分)(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蝉之意象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吟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作用解说显示出时间的变化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映射出悲凉的情调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赋予蝉高格之形象古代有些文人历尽沧桑,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诗人常通过对蝉的描写反映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杜鹃花得红字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