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案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60242054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知识点:1. 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2. 诞生标志-时间,人,书. 1908 . 罗斯(美)社会心理学-社. 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心第三本书 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 定义-两个侧重.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924,社会心理学(第三本)*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注重实验取向(依从、非语言沟通、社会促进等)/主张实验研究* 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1925* 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专栏2-1 比较点). 本书的定义: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2. 社会行为. 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原因和结果都与社会有关). 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勒温B= f(P,E) *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康士坦湖的例子等)* P、E 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以社会心理为中介3. 社会心理. 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刺激 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 主体是人 主体是人内隐、主观 外显、客观不易观察 易观察4.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四个层面:个体(态度)-人际-群体-社会1. 分段:霍兰德(美,1976)-与心理学的发展是一致的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阶段2. 哲学思辨(启蒙期). 时间:古希腊-19 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3. 经验描述(形成期). 时间:19 世纪中叶-20 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学术“催生”:进化论(达尔文)民族心理学(德):谢夫勒,1875 年“社会心理学”术语群众心理学(法)本能心理学(英)精神分析学派(奥)4. 实证分析. 时间:20 世纪20 年代-. 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实证方法的先驱:特里普力特(美)、莫德(德)* 开创: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社会促进* 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1931* 实证方法-科学地位.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冲突问题* 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倡导社会心理学进行行动研究* 公式. 二战之后社会与心理学发展的特征:* 领域拓宽* 理论多元化,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 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积极的干预引导(举心理咨询案例说明). 系统性原则: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动态、整体、有序、反馈原则等)(举例说明). 伦理原则:避免损害被试的身心健康(道德、保护、自由、保密)(米尔格拉姆实验)2. 主要方法:实验法(最广泛)、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3. 观察法: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 自然观察-少干预-描述行为,提供“类别”与“数量”-回答“是什么”-基础. 参与观察-存在互动-可获得“内部”信息-减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隐瞒身份4. 调查法/询问法. 口头调查/访谈-口头交谈-相互影响-创造信任的氛围-基本方法-科学研究方法(非普通的“聊天“). 分类:结构/非结构(公安人员常规提问及审讯);直接(面对面)/间接(中介). 访谈过程与技巧(接近、应对拒绝、谈话及提问技巧(奥运记者冬日娜)5. 问卷法: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最普遍. 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收效快. 分类:结构/无结构;发送/访问/邮寄问卷. 构成(七部分). 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围绕研究目的全面性-全面考虑内容非歧义性-准确理解问卷非暗示性-避免诱导暗示适度规模-针对特定问题(一般能倾 太长,比高考还累)6. 档案法:内容分析. 类型: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优点:心理干扰小;跨文化、时间跨度长的趋势研究、历史人物研究. 缺点:工作量大、分析数据难度大. 应用:心理咨询(追溯个人成长史,考察成长报告);也是一种调查法7. 社会心理学危机:“生态学效度”,把握其局限性及适用范围1. 生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2. 科学的理论:较多的信息量;可验证性;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长时间的适用性3. 主要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4. 社会学习论. 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源于行为主义,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提出:班杜拉、沃尔特斯1963 . 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有其父必有其子)*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铃声-唾液)* 通过“联想”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 以行为后的奖、惩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举例说明)* 通过对强化物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 “操作只是一种持续塑造的结果。”* 通过模仿榜样,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 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5. 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 儿童们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交换让步、讨论者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们交换烹调技巧。”还有爱情中的“门当户对”。 ). 创始人:霍曼斯. 五个普遍性命题,构成一个系列,解释作为交换过程的人类的全部的社会行为* 成功命题:人们倾向于重复能获回报的行动。* 刺激命题:刺激同,行为同/类似* 价值命题:价值高,行为多* 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对成功命题加以限制。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回报)(举例说明)* 侵犯-赞同命题:两部分:无回报/惩罚,侵犯;回报/无惩罚,赞同). 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趋利避害.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布劳: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6. 符号互动论. 理论源起:詹姆斯、米德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基本假设:例(情人节的玫瑰花)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于事物自身之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举例:周敏儿子的例子、为什么有的人容易与人发生吵架、有的老师被学生捉弄或公然反对7. 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 主要概念:意识与潜意识(“手淫”的笑话)、力必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荣格(分析心理学)* 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心理咨询是药物疗法,自我修养是基因疗法)* 集体潜意识. 新精神分析* 霍妮“文化因素论”:后天因素;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举例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打造的波伏娃;东西方不同的性观念)* 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举例说明)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知识要点:1.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与动物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亚里士多德我从不觉得我有和其他人直接交往的需要。-爱因斯坦. 过程: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两个方面:社会、个体. 终身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劳动教养与劳动改造2. 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1325年);遗传素质(生理正常)3. 载体:家庭(出生,童年期)、学校(学龄期,地位正式、管理严格)、大众传媒、参照群体4. 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社会化-全部社会化的开始、前提、条件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举例说明)男女的差异:性;性别-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道德社会化: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认知-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体验-道德情感行为-道德行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政治社会化: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目的:合格公民(效力)核心内容:爱国意识(奥运冠军博尔特:我不可能离开我的祖国)发展阶段:国家形象-抽象国家观念-国家组织系统知识要点:1. 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社会角色是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2. 角色分类. 获得方式:先天因素-先赋;个体努力获得-成就. 规范化程度:高,自由度小-规定型;低、自由度大-开放型. 功能:追求实际利益-功利型;发挥社会公平-表现型. 心理状态:有意识、感染“观众”-自觉;未意识,习惯方式行为-不自觉3. 角色扮演要素:期待、领悟、实践4. 角色失调的形式:冲突(间、内)、不清、中断、失败(逐一举例说明)知识要点:1. 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内容包括: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斯:主我、客我. 米德: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他人如何“看”自己。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柯里2. 自我结构: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其他自我的)载体-如何看自己身体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的总和-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社会自我-核心,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如何看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理想自我-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促成行动 反思自我-反馈-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3.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大的婴儿能注意到额头上的红点 ) -社会自我(3-14岁)-心理自我(10年左右,青春期或成年) 5. 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三者间的关系) .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 地位身份、稳定、主体;处境身份,易变 . 角色构成身份/身份由角色构成;角色是由地位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6. 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 主观性-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 多重性-多个社会地位、处境地位. 稳定性-身心健康、行为一致. 契约性-社会契约,履行其规定的权利、义务7. 自尊-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马斯洛自尊需要: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满足-自信,有价值、有地位、有力量;不满足-无能、弱小、自卑.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 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因素:亲子关系、成功行为的反馈、选择适宜活动(最合适的)、选择适宜比较对象(相似性原理)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1. 社会知觉(社会信息):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的知觉. 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行为原因知觉. 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认知过程. 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发生的基础2.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举例说明). 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解释作用。/形成新图式主要作用:影响选择注意对象、记忆、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图式: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动机与兴趣:选择对象. 情绪:渲染1.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机制:首因-对其后信息的组织、理解具定向、解释2. 印象形成的效应. 信息出现的顺序:首因效应:最初后来的-不熟悉、少见近因效应:最新原来的-熟悉、亲密.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形成光环-认知其他品质以偏概全、未意识到. 刻板印象:由经验形成的固定的看法社会适应-知觉过程简化;经验有限-消极-偏见、歧视3. 信息整合模式:加法、平均、加权平均(权重)、中心品质(重要、意义大). 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综合各种具体信息形成总体印象。4.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控制自我形象-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符合自我期待。. 与印象形成的区别:信息的输出. 作用:适应社会生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是社交技巧,策略:符合社会常模、社会期待、隐藏(真实)自我、自我抬高(优秀,承认小不足)、投人所好知识要点:1. 归因是根据有关信息、线索推断自己、他人的行为原因2. 分类:. (行为)内因-个人特征-内归因;(行为)外因-外部条件-外归因/情境归因综合归因. 稳定性原因-相对稳定: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质、任务难度;易变性原因-可变的:情绪、天气. 可控性原因-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后果-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不可控性原因-即使努力也无用-对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3. 控制点理论:罗特(美):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努力-结果-相信自己-符合社会期待(举例说明). 外控者:外部力量-结果-努力无用-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责任(举例说明:帕累托最差下放弃)4. 归因原则. 不变性(海德-创始人):寻找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折扣(凯利):若存在其他合理原因,特定原因的作用会打折扣。. 协变(凯利):寻找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三维理论三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考察三种信息: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外部归因:三高;内部归因:二低一高(一致性)5. 影响因素. 社会视角:当事人、局外人.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 失眠者-改变归因模式. 观察位置(空间). 时间因素:背景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 动机概念:心理过程/内在动力;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趋向一定目标. 社会属性、社会需要-社会动机-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2. 动机过程:需要-未满足-满足-新需要3. 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调节4. 动机效果率:倒U 型-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最佳的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明显的个体差异;简单任务,随动机提高而上升;难度增加,逐渐下降1. 亲合动机. 亲合:心理倾向、害怕孤独,希望与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 亲合即合群,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起源于依恋. 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影响因素:(1)情境:外界压力、悲惨(2)情绪:恐惧(+)、焦虑() (3)出生顺序:递减长子(女)明显2. 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 抱负水平:实际工作前-对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1. 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有差距2. 取决于成就动机强弱3. 与以往成败经验有关. 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培养:(1)家庭教养方式: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正相关;和谐的家庭氛围(2)社会氛围:强调成就、追求成就3. 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温特:积极的权力动机-竭力谋求权力;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 引发因素:(1)社会控制的需求-获得优势-安全感、资源(2)对无能的恐惧-避免自卑,谋求补偿4. 侵犯/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构成:(1)伤害行为:身体、言语(2)侵犯动机:主观意图,行为的直接原因(3)社会评价:与社会规范和准则的关系:反社会/亲社会/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原因:(1)本能论:弗洛伊德、洛伦茨(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情境)阻碍个体达到目标多拉德:挫折之后导致侵犯。学说要点:a 侵犯、受阻强度成正比b 抑制侵犯、预期惩罚成正比c 挫折一定,惩罚越大,侵犯可能越小;惩罚一定,挫折越大,可能越大修正:米勒: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挫折导致愤怒(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其他因素如情境中的侵犯线索、相关刺激物(3)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侵犯行为是习得的,通过学习来获得,新的学习来消除挫折-学习-侵犯/冷漠、畏缩(习得性无助)-与归因相关. 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去个性化: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群体中-侵犯行为增加5. 利他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性质:亲社会、以人为对象、利他动机引起利他高于助人-不期待回报. 原因:(1)社会生物学:动物,以“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2)社会规范论:普遍准则/规范:a 交互性规范(利他是社会交换,以提高自我价值、减少焦虑)b 社会责任规范(解释利他的起源). 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的负面效应“旁观者效应”,情境的社会意义)、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1.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观体验。2. 社交焦虑: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体验.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离开情境后仍然分析与回放(强化). 伴随生理上的症状. 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3. 嫉妒: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4. 羞耻: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思想、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痛苦. 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 自我孤立,远离他人. 健康的羞耻感-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适应社会、改善自己的重要方式;适宜5. 内疚: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强烈的不安、羞愧、负罪. 良心与道德上的自我谴责-试图做出努力,弥补过失. 健康的内疚感受-心灵的“报警器”,良心的情绪“内核”;适宜第五节态度1. 态度:特定对象-总的评价-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成分:ABC 模型-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体验)、行为倾向成分三种成分协调一致;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其他受情境、认知因素、过去经验和行为的影响). 态度取决于价值;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的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价值比态度:(1)更抽象、一般、稳定、持久,不易转变(2)对行为的间接作用,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价值体系-态度体系,中心价值-中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力大2. 态度的功能(卡茨). 工具性: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自我防御:利于自我形象、自我价值的确立,减少焦虑,转移情绪冲动-被动保护. 价值表现: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主动表现. 认知功能: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意义3. 态度的属性. 方向-态度的指向(肯定/否定)-态度测量. 强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人格测量. 深度-卷入水平. 向中度-接近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的程度. 外显度-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4. 态度的形成(凯尔曼):依从(服从)、认同、内化态度转变: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说服的过程1. 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传递者-劝导者;. 沟通信息-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 接收者-主体. 情境因素2. 影响因素. 传递者:威信、立场、意图、吸引力. 沟通信息:差异、畏惧(中等强度)、倾向性、提供方式. 接受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情境方面:预警、分心、重复(倒U)(恒源祥的广告)3. 态度转变理论(举例说明). 海德:平衡理论P-O-X,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1)P-个体,O-他人,X-对象(2)肯定“+”,否定“-”(3)平衡:三个肯定/两个否定,一个肯定(4)不平衡:三个否定/两个肯定,一个否定(5)最重要的关系:P-O,肯定时属强平衡/强不平衡(6)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平衡比否定的平衡令人愉快;(7)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压力大于否定情况。.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产生认知失调。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消除途径:(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2)引入/增加新的认知因素(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社会交换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个体对得失权衡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关键:诱因的强度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1. 沟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人际沟通:个体之间、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传递与交流过程-直接. 大众沟通/传媒沟通:通过媒体中介2. 沟通的结构(七要素):信息源、信息(符号系统:语词)、通道(视听沟通为主)、信息接受者、反馈(双向的交互过程)、障碍、背景(情境)3. 人际沟通的分类. 组织系统: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信息流动方向: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位置关系:单向、双向.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现实沟通、虚拟沟通4. 沟通网络. 正式:五种: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双向信息交流常用指标:信息传递速度、准确度、接受信息量、满意度-全通道式最优. 非正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图传播迅速、影响力大-失真、歪曲-谣言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1. 体语:身体语言-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目光、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2. 目光接触-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都说明了眼睛的运用在人们的感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3. 面部表情-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4. 触摸、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触摸需求-愉快、情感依恋(恋爱中的人为什么要拥抱)5. 姿势-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适应范围广、共同服装、化妆品、携带品,也能透露一个人的相关信息,在在人际沟通中发挥作用。(我们不是通过生产什么被认识,而是通过消费什么被认识。咨询者突然转变服装风格)6. 人际距离:关系不同、距离不同. 公众:12-25 英尺-单向. 社交:4-12 英尺-彼此认识. 个人:1.5-4 英尺-朋友、大量体语信息. 亲密:0-18 英寸-亲人、夫妻-私密性刺激因素: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中国日本,盯着看不礼貌,中东地区很正常)1. 人际关系:人与人;沟通与交往中建立;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2. 特点:个体性(社会角色退居次位,是否喜欢是主要问题)、直接性(面对面)、情感性3.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以恋爱为例)4.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敏感“探测器”. 由浅到深的四个水平: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但要注意,无论关系多么密切,每个人都有不愿暴露的领域,举例:托尔斯泰. 特例:对不相干人的完全的自我暴露-风险体验下降、尴尬和羞耻感降低5.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喜欢或厌恶往往都是相互的)、交换性(至少不能太吃亏)、自我价值保护(肯定的人,认同接纳并肯定对方,反之,则相反)、平等6. 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FIRO)-以人际需要为主线.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控制与被控制)、情感需要(爱与被爱). 两种满足方式(表现方式):主动表现、被动表现.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2*3 被动包容式. 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不断循环)群体解体: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解体1. 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吸引程度:低:亲合;中等:喜欢;强烈:爱情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喜欢程度-倒U 型(最佳恋爱周期为18个月,婚姻的7年之恙). 相似性:双方感知到的相似实际的相似. 互补:相似性的特殊形式;需要、社会角色、人格某些特征-增加吸引. 外貌:交往早期、第一印象、光环效应. 才能:增加(不构成压力的前提下);“小错误”会更有吸引力(举例:四个做节目的人。). 人格品质: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个体吸引力的最重要因素-真诚1. 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结构上强调角色互动2.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基本条件:目标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 竞争:争夺一个共同目标基本条件:目标稀有或难得,需要争夺;零和冲突,或双赢;理性,社会规范共赢比较理想的人际互动形式3.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解释竞争与合作合作-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肯定性关系-他人实现我实现竞争-消极、否定性关系-他人不实现我实现第七节社会影响1. 社会影响:在他人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第一单元从众1. 从众:群体压力下-个体的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阿希的从众实验(哪怕是少数人的支持,也能减少从众行为)2. 从众行为的特点:. 群体压力:真实存在或是想象的. 群体压力的作用:意识到或未意识到. 自愿性(即使不符合本意)3. 从众的功能. 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从众行为对人的作用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从众是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失去主动性,缺乏个性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也要发展个性4.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行为从众,判断、行为一致. 权宜从众:行为从众,判断、行为不一致. 反从众:行为不从众,判断、行为不一致5. 从众行为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 对偏离的恐惧:群体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相关的执行机制(东方人更易从众). 群体凝聚力:认同感强、情感联系密切,为群体做贡献、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6. 影响从众的因素-增加. 群体因素:一致性高、凝聚力大、群体规模(3-4 人,举例说明). 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高、自信心强,少,反之,则易从众。. 情境的明确性: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性别、智力等有影响,但无明显的确定性关系。一、社会促进 最早提出者:奥尔波特1.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他人在场(实际、想象、隐含)-提高绩效的现象(竞技体育中的比赛型选手)2.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他人在场-工作绩效降低3. 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竞争)-提高工作效率. 观众效应: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的:特里普里特的青少年自行车实验4. 优势反应强化说(扎荣克):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优势反应: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5. 社会惰化/社会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群体规模越大,个人的努力水平越低。. 主要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行为的动力相应下降-应对:考核1. 模仿: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受影响、仿照-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青少年哈韩哈日)2. 模仿的意义:. 是学习的基础(机制). 适应作用:尤其是早期. 促进群体形成: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凝聚力。3. 发展:无意-有意;游戏-生活实践;外部特征-内部实质内容(有的节目中请相关明星)4. 塔尔德最早研究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5. 暗示:非对抗的条件-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按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含蓄、间接)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6. 暗示的分类. 信息来源:他人、自我. 暗示者目的:有意、无意. 接触关系:直接、间接. 暗示效果:暗示、反暗示7. 暗示的影响因素. 暗示者因素: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与态度转变中说服者相似). 被暗示者因素: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年龄、性别. 情境(客观环境):困难、社会支持8. 社会感染:较大范围内-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过程. 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分类:个体间(最常见,咨询者要切记不能过分受到来访者的感染,倪萍不适合,)、大众传媒、大型开放群体(循环反应)(球迷闹事、歌厅的狂热、奥运开幕式、暴力行为、)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1. 爱情:身心成熟;异性;高级情感2. 爱情的特点:. 相异性:异性之间(狭义). 成熟性:身心发展,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高级性:高级情感. 生理性: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非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利他性:基本倾向是奉献。指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3.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依恋:爱情-孤独时,高度特异性地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 利他:爱情-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对方的不足也表现出高度的宽容。. 亲密:爱情-高度的情感依赖、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核心成分4. 爱情的发展阶段: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利益、价值. 取样与评估:考虑交往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抵消后的盈余。. 互惠:尽可能地交换收益,亲密感加强。. 承诺:确定收益,关系固定,一对一的交往. 制度化:通过契约形式将关系制度化,具有排他性、彼此忠诚5. 爱情的形式(李). 浪漫式:一见钟情,理想化. 好朋友式:长期培养,平淡而深厚. 游戏式:视恋爱如游戏,只求个人需求满足,经常更换对象. 占有式:对爱人付出强烈的感情,亦希望对方同样回应;极度占有欲,心存猜忌. 实用式:满足实际需求. 利他式:爱情是付出不求回报,为爱牺牲互不排斥不同情境/时期各有主要. 哈特菲尔德:激情爱-渴望融为一体,不能忍受冷落和背叛-动荡伙伴爱-深刻卷入,彼此理解、尊重-稳定不同时期,存在差别6.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腾伯格:爱情=亲密+激情+承诺亲密-喜欢、重视彼此、理解、期待-动机为主激情-魅力、性吸引-情绪为主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认知为主1.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本质:社会性,按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 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婚姻动机:经济、繁衍、爱情2. 夫妻关系的类型. 爱情型:(1)美貌与性吸引:风险大;(2)人格型:平衡. 功利型:爱情之外的结合,比较收益与成本:不平衡则不满;无爱情享受. 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各有角色,相互期待,价值确定,责任感强,和谐稳定. 建设型:共同目标下勤恳生活、工作。精神生活不丰富. 惰性型:迅速失去热情。不能发现、不愿尝试,保持原样。. 失望型:期望高,对婚姻、爱人不满. 一体型:体贴合作,彼此适应,融为一体。封闭。1. 离婚是依法解除婚姻关系。. 前奏/原因:心理冲突(夫妻彼此心理的不协调、背离或对立)2. 心理冲突的引发因素:. 需求不满: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 价值观念不一致. 远离的“自我”. 性差异3. 离婚的原因第四单元家庭1. 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 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特点: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初级社会群体,直接互动;最密切、深刻2. 结构要素: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3. 结构模式:. 核心家庭:夫妻、未婚子女-社会的主要模式. 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 联合家庭. 其他家庭4. 家庭功能:经济、性、生育、抚养与赡养、教育、感情交流、休闲与娱乐. 影响因素:社会与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的素质、成员间的人际关系5. 家庭生命周期:适用:核心家庭. 形成:-核心家庭. 扩展:-子女的增加. 稳定:-子女开始独立. 收缩:-子女全部离家. 空巢:-配偶一方死亡. 解体:-另一方100个应激事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丧偶。另:专栏请特别注意(尤其是涉及到的结论及数字)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