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千克与克》教案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60241038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千克与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单元《千克与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单元《千克与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材分析: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 1克。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 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先通过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比体重活动。第1课时认识千克教学内容:教材第2932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感知轻重(1)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3)掂一掂就可以知道哪一个重一些呢)(4)出示一袋果珍,你知道红枣和果珍哪一个重一些呢?掂一掂可以吗?(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1) 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2) 图片展示各种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3)出示实物台秤,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4)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5)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两袋盐,指针指着数字几?(6) 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7)你知道两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吗?(8)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千克、千克、千克和千克吗?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1)让学生拿出2袋盐,再次感知1千克的重量。(2)老师掂出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称量,看是否接近1千克。(3)学生掂出千克桔子,装在袋子里,到老师处称量,看是否接近1千克。(4)再数一数1千克桔子有多少个?老师能数出1千克米的粒数吗?为什么?(5)小结: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三、基本训练、巩固概念、巩固练习(1)买蔬菜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买水果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买大米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拓展知识(1) 理解“净含量”出示“想想做做第题”: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2) 理解“载重量”(出示“想想做做第题”)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3) 听“你知道吗?”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千克。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3、红枣和果珍到底谁重一些呢?其实不用称老师就知道,因为包装上都写着500g,g又是一个什么质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板书设计:第2课时认识克教学内容:教材第3335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一、 激疑导入昨天我们认识了千克,谁能来说说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鸡蛋)问:15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那1个鸡蛋大约是几千克呢?那老师就是想知道1个鸡蛋重多少,该怎么办?引出:秤一些比较小的物品重量时,那就需要比千克更小的重量单位。二、认识克1、认识天平称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出示天平)。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出示砝码),这些砝码各有重量,(老师分别说一说:1克、2克)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2、认识1克(1)猜:什么东西可能重1克?随着学生猜,老师很快地称一称。(不过,因为老师事先让学生准备1个2分的硬币,我估计肯定有学生很快地就会想到“2分硬币”)(2)称:2分硬币是众多学生猜的东西中最接近1克的。让学生掂2分的硬币,说说自己的感觉:非常的轻,轻地都几乎感觉不到。(3)继续找:有没有也大约是1克的东西?边称边引导学生估计一些小东西大约重几克。(4)结:你认为用克做单位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指出:克是用来称一些非常轻的物品时用的重量单位。(5)用天平,秤出10克的黄豆数一数,10克的黄豆有多少粒?(26粒左右)现在,请你估一估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3、认识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出示课本上的图(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挂图你能看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2) 大家观察中间的两幅图,说一说,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再用秤称一称,看看是几千克?你发现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3)读一读,读出单位的不同。三、试一试1、 估一估数学书有多少克?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记一记。2、 再估计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以书为参照) 称一称3、 先估计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再称皮筋、尺、纸巾等。四、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1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重量?2、想想做做3请大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3、想想做做4引导学生自己看懂图的意思,然后再填写。指出:这150克就是杯内水的“净含量”。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3课时练习四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重量估测能力。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懂得学的知识要在生活里加以应用。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两个单位都是用来干什么的?都称为质量单位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千克和克是什么关系?二、基础练习1、练习四(1)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生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结:策略:可以先让学生把最轻、最重的东西分别挑出来,然后再分别选对应的数量;然后再继续找。2、练习四2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3、练习四3请同学们做在你的课堂练习本上提问:2千克和1500克是怎么想的?思考:3000克和28千克哪个重?为什么?三、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四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看,根据这幅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根据你观察的,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指名口答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2、练习四5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食品的净含量各是多少?指名口答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内讨论,每位同学提出问题,小组解决,记录员记录,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汇报)3、练习四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解决第一个问题,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千克?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估计的?4、思考题天平两端的苹果和菠萝各有多少个?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四、知识拓展p32与p37页上的“你知道吗?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说说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第4课时称一称教学内容:教材第3335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3、在学生自己称一称水果和蔬菜及自己的体重。教学准备:健康秤、水果、蔬菜、台秤、弹簧秤等教学过程:一、秤水果和蔬菜1、估一估(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水果。(2)请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你带来的水果满1千克吗?(3)再估计一下,你们几个小朋友带的水果满1千克吗?(4)估计一下每一种水果1千克大约会有多少个?说说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2、称一称(1)请小组内的同学合作: 把带来的水果按种类分好,然后分别称出一千克来。数一数,一千克的水果大约有多少?(2)生数过后小组汇报。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3)达成共识:1千克苹果大约有6-8个。(讲清楚这样几个问题:1、 学生要看清楚苹果的个头,如果是较大的,数量就少;如果是较小的,数量就多。2、让学生通过个大、个小苹果的称一称活动,体会1千克的苹果个数只是一个可能性,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3、让学生体会到估计的时候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比如:通过称,大家都知道1千克大约有68个,那如果把1千克苹果说成是2个或是二十几个就显得不是很合理。)橘子1千克大约也差不多有6-8个。西红柿1千克6个(注意让学生看到个头的大小。问:如果换成大一点的西红柿,1千克也是6个吗?那可能会是多少个?)(4)学生还可能会带一些别的水果,如梨等。可以让学生在依据估计的前提下,再称。二、称体重1、请每个小组拿出称体重的健康秤,说一说,你会使用健康秤吗?2、在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健康秤的刻度一定要在“0”,上去称的时候动作要轻一点。看清楚健康秤上的刻度。如果自己的体重不是正好几千克的时候,可以自己选一个更接近的数。)3、开始小组活动,请每同学称一称自己的体重。4、请同学们比一比,在你们小组里,谁最重?谁最轻?全班交流:谁最重?谁最轻?5、指出:我们三年级的学生体重一般在二十几、三十几千克。三、你知道吗?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阅读后,让学生按这一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应该是多少。然后,再和自己的实际体重比一比,看看是否差不多?板书设计: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