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丰山中学教导处一一期中试后质量分析15年10月15、16日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11月12、13日我校组织了 期中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人数共有 81,初二参加考试93人,初三参加考试 74人,初四参加考试60人。期中考试的结束,宣告我们前半学期的教学工作告一 段落。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是做好后续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成绩做认真分析, 查找差距及存在的问题,以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查缺 补漏,提高教学质量。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一个星期多了,不知道我们老师是否还记忆犹新,是不是就关注一下考试成绩,把试卷分析评讲一下就过去了?我觉 得我们应该通过这次考试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前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纵向和横 向对照一下,有哪些收获和哪些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思考一下后阶段怎样进行 调整和改进,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得到巩固和提升。今天通过我平时的观察、 调研和对汇总成绩的研究,我想对期中考试做一个分析,目的在于总结我们的成 功经验,发现我们的结症,给我们教师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一点启发。现在我就月考和期中考试情况对前半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总结。一、考试情况分析:1、试题方面:上次月考试题和本次期中试题均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出题,就整 个试题而言,基本都体现了新课改考试命题要求:注重基础、体现能力,试卷质 量较高。2、考试安排及监考阅卷方面:考试安排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AB卷进行。全体教师认真严格的工作保证了月 考和期中测试工作的顺利幵展以及成绩的真实统计。特别是期中考试较好的反映 了我们教学工作成败得失,对今后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二、成绩分析:月考:初一最高分706分,第30名511分,前30名过600分的有7人。期 中:初一最高分699分,第30名488分,前30名过600分的8人。两次考试前 30名名单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月考:初二最高分706分,第30名435分,第20名531分,过600分的有8 人。期中:初一最高分 725分,第30名406,第20名494分,过600分的有12 人。两次考试前20名,名单及分数也没什么太大变化。只有几个学生有大的起伏,其他学生都很平稳(进步两三名或退后两三名)。月考:初三最高分653分,第30名381分,第20名437分,过600分的有5 人。期中:最高分694分,第30名422分,第20名483分,过600分的有5人。 前20名名次略有变化,但名单没有任何变化,这20名同学基本很平稳,无论进步还是落后都在3个名次以内。三、考试所暴露的问题:(一)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备课不充分,课堂效率低。所有教师达不到每一节课都认真书写教案,翻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分析问题。很少有老师拿教案上课。2、查漏补缺不及时,落实不到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抽查频度、力度不够。 对学生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3、限时、限量、规范等针对性训练不够,非智力因素失分较多。每周强化训练不能坚持(如对本周所学知识分章、分节、分题型进行训练),每周都坚持,效果会更佳。所选试题不能充分体现精、活、适。训练时间不足,训练内容单一,训练形式简单等。4、不重视教学反思。从教案上也不难看出,大家不愿意反思5、与学生交流太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关心不够,师生感情淡薄, 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用心灵去沟通,这样出于尊重或出于友情,他们也会听你话 的。6、部分课堂管理不严,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视而不见。还有随意串课、请假、 迟到、或打电话等现象。致使课堂教学时间浪费,影响教学效果。7、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不够。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8复习时间不足,甚至有的学科根本没有进行复习。(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学习欲望不强,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尤其是高年级, 如初三、初四已经有很多学生放弃了学业,学生流失日益突出。2、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的存在“等、靠”的思想,不 注重积累、反思、归纳总结。3、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能力亟待提高。4、答题、书写不规范,非智力因素失分较多。5、部分优生成绩不稳定,偏科严重,6 、各年级都存在着一部分对学习的认识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平时不能紧张 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基本上上课也不听讲,作业根本不做或抄袭一下敷衍行事, 放学都不背书包回家,可想而知课下能主动学习吗?7、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如拼音、汉字、词语(包括英文单词)、句型、 法则、概念等。马虎、不能认真审题,不能认真计算、验算等。8、基本技能有待提高,如识记汉字、理解词语、英语单词掌握得特别不好, 还有句型和句子翻译也不会,阅读、计算(包括口算)、验算、审题、检查等。四、对后段教学工作的要求:两次考试反映出教学常规工作不到位。教师的备课基本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检 查,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搬照抄教案书或翻新以前的备课笔记。课堂上一些教师还 是“满堂灌”,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还是很被动。作业训练 形式单调,基础知识练习较多,课外积累与拓展训练较少,资源辅导跟不上新课 节奏,造成训练不全面,以至学生难以适应那种注重能力考查的试题。平时检测 只注重数据统计,未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阶段性努力目标不明。要转变的是观念,要强化的是责任,要端正的是态度。结合本次考试情况, 提出如下建议:1、教导处重视是关键,教师教学是核心。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 学校的生命线,现在家长所看的和社会认可的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成绩的取得。部 分教师会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对教学和自己的专业成长缺乏热情,领导的示范 会带动这一批人。所以我们教导处几位领导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老师中起 到表率作用。2、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每位教师要将教学当作事业追求,增强责任意识、 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切不可安于现状。做到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事,我 们必须从低年级起,争取消灭不及格现象。3、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教师要多看看书,备课前多查找一些学习资料,丰富 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及经验。不要没事就玩手机等。4、功夫放在课前,力量用在课内,补困放在课后。具体要求是: 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 把课本读几遍,然后看各类教学参考书籍,最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还要精心 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学生,知道他们的知识基 础和答题能力。有些教师使用网上教育资源资料,但一定要结合本校本班实际, 重新备课。 以学定教,改进课堂教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科学、简明、可测,目标 要贯彻“少、精、活”的原则,精心安排教学步骤,注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 优化。练习设计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练习内容及达成要求,以便及 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并改进教学。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 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里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实实在在地训练,学 会动手动脑。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中去,同时,又要 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落实训练,加强过程控管。学生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订正,进行补差。 深入课堂,幵展教学研讨。学校、教导处将继续深入课堂,幵展教研展示 课活动,及时发现、处理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听课, 进行交流探讨,取长补短。5、加强研究、明确方向、提高教学水平。把握知识点要求及所应达到的目标, 认真完成各阶段的学科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要做到课程标准与教材对照研究,课程标准与检测试题对照研究。时刻用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6、注重基础,精讲精练。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都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做 为重点,能够多次严格训练以求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但事实不完全如我们所愿, 仍存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脱节的现象。应当看到,所谓夯实基础,绝不只是 背熟课本,增加练习题的数目而已,而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知识迁 移,熟练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叫夯实基础。因此, 我们要在进行新课和复习课时,要精选代表性强,质量高的例题和习题,以便及 时有针对性地安排专项训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弥补“双基”方 面的缺陷。7、强化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能力。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觉得学习的很好了, 拿起书来一看,什么都明白,但一遇到考试,或者稍具综合性的题目,却又感觉似是而 非,吃不准,甚至还不能正确解决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源就是平时只注 重做题,满足于答案的正误,没有注重形成宽泛的,严密的知识网络。因此,我们在今 后做检测训练时,设置习题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那些有多种解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精 练,做到一题多变。让学生分析归纳,做一题,学一法,分一类,通一片。真正培养学 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8、分类指导,分层辅导,个别辅导。各科在进行整体教学的同时,要分层抓 好三类生的工作(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如优生的培养,可打破单科界线, 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各科齐抓共管,课上组织优秀生讨论难题,典型题,课外增 加布置新的内容,课下可个别面批、辅导。中间生,要常抓不懈,课堂教学时, 要盯紧不放,课外辅导工作更应做细做实。要掌握好尺度,大胆降低难以达到的 训练要求,放弃预计无法突破的知识,尽量腾出更多自我消化的时间。学困生的 工作,难度最大,也是一直影响我们整体成绩的组成部分。这些学生,需要我们 教师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把学困生成绩提高工作,当做一场持久战争去考虑。 各学科要协调做战,齐抓共管。当面辅导,当面批改作业及检测跟踪辅导可能会 有效果。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但我们现在要 做的就是朝夕必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育教 学质量必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丰山中学教导处2015、11、2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