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59076774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中散文化的语言,感受其节奏和韵律美。2.感知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语言朴实中蕴藏的生动。3.鉴赏文本语言,体悟作者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心灵的寄托。【教学重难点】重点:领悟语言中潜藏的作者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和自我心灵对宁静平和的追寻。难点: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理解,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看到“一个小农家的暮”这个题目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可能有过农家生活的体验,或者从书本上看到过农家生活场景,所以这里先让他们来说一说想法,调动其积极性。)二、整体感知听读结合(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眼倾听,以文本语言给出的信息为基础在脑海中想象建构画面。(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听到内容以及想象出的情境。(3) 回到文本,让学生放声朗读,比较文本语言和自己表述的异同,感受文本语言朴实中蕴含的生动与形象,体会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律美。授课:XXX3、 初品语言读出形象问题:文章题目是一个小农家的暮,那么从文本来看,这个小农家有哪些人呢?明确:她、他、孩子们傍晚时分在这小农家,在她和他和孩子们身上会上演什么样的故事呢?1.她“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作为这个小农家的女主人,傍晚来临后她依然在辛勤的忙碌着,灶堂里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颊和她的青布衣裳。那么“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容貌是朴实、美丽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心地是善良的。(答案不固定,自圆其说即可) 2.他当我们从厨房走出便与“他”相遇了,“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这是小农家的男主人荷锄归来,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了很多的动词,有什么好处呢?明确:这一连串的动词使得我们仿佛就站在他身边,看着他在做这一系列的事情,如临其境。“他”又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明确:简朴勤劳、温柔、善良、可亲,担负着家庭的责任。(答案不固定,但必须从文本出发总结归纳)授课:XXX当镜头摇向院子时,我们看到的是“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想象一下这幅场景,你体会到此时小农家的环境是怎样的?明确:静谧美丽。3.孩子们在这静谧的月色之中孩子们出现了。“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孩子们的童真和纯洁在诗人的笔下一览无余。4、 再品语言读出深意一个小农家的暮有她有他有月色有孩子,这生活极简而纯,平静的文字满溢幸福的味道。带着对文本的这种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小诗。读出幸福和静谧,读出快乐与祥和。(请一到两个学生有感情地读,教师給与引导和点拨)再读文本,你能感受到这个小农家的生活节奏是怎样的?明确:缓慢而悠闲。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幸福而悠然自得的小农家生活呢?明确: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又被现代文明无情地改造了,在现代文明的节奏中失掉了自我,安闲从容心态的失落是极其可怕的。刘半农在此诗中精心描绘的这些美好的画面,就是想要找到自我心里更的寄托,为自己寻找一片纯净的乐土。其实对小农家生活的描述可以选择的切入角度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了“暮”这样一个时间段呢?明确:天欲晚,烟霞散,人归家,燕归巢。本诗写作的前一年,也就是授课:XXX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夜晚思乡无以寄托,想象着家乡夜晚时的生活,情不自禁就流露笔端形成此篇诗文。既然是傍晚,那“月”自然必不可少,在作者的心中“月”也不可或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月”这一意象蕴含深广。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文本中最后一句儿歌“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有人说这句话中含有深意,也有人说这就是一句简单的民间歌谣,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呢?(小组展开讨论,无固定答案,需自圆其说)资料补充:1.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2.秦林芳在她的一篇文章恬淡的农家之景,浓郁的思国之情刘半农读解兼与比较中对这个也给出了回答。这里,还须提出来讨论的是对孩子们最后所唱的歌(“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的理解。有评论者对此非常推崇,意谓诗人似在不经意间就借孩子之口唱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揭露人间的不平,并对全诗作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收束。其实,在我看来,诗人的用心仅在写唱儿歌本身而已。就诗中孩子本身而言,他们稚气未脱,过着悠然无碍的生活(看月数星),因而,对于连数也会数错的他们来说,对世间生活是无法也无力作出如此警醒的概括的他们只是在看月数星顺口唱出由成人教唱的与月亮星星有关的歌而已。再从诗人本身来看,他固然写出不少反映人间不平的诗作(相隔一层纸学徒苦等),但在本诗中他显然没有这样的立意。否则,他不会用如此之多的篇幅去描绘与人间不平无关的生活画面;如果认为反映人间不平是该诗主题的话,那么可以说,全诗除了这两行本身以外就全是偏题的。如果硬要派定诗人是要借孩子之口唱出人间的苦涩,那么,我们也只能说,这只是整个田园乐章中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不从作品实际出发,而从框框出发,拔高诗歌的思想境界,只会从总体上贬损它。许多事实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授课:XXX五、对比阅读,加深理解刘半农写作了很多思乡怀国的诗篇,试比较教我如何不想她与一个小农家的暮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板书: 授课:XXX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她:他:孩子们:贤惠柔美.淳朴善良.天真无邪.真思念与追寻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