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IT资料选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58829911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CIT资料选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CIT资料选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CIT资料选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选编第102期2005年4月29日 3C联盟秘书处目 录中国电子业库存过大原因简析- 1电子元器件企业国际化经营三大攻略- 32004年电子元件行业进口增长 贸易逆差继续扩大- 6家电价格的发展探析- 10中国电子业库存过大原因简析 邢红辉 2004年来,库存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业的难言之痛。不幸的企业是相似的,因库存管理不善引起的企业效益低下、周转困难、资金流危机、甚至破产清算屡见不鲜。相对而言,也有一些成熟企业一直对存货管理比较重视,在速度、成本、效率等方面做得很好,避免了相关损失。存货问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棘手和注目,因此有必要对库存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研究了近年来产业发展的一些特征变动,这里归纳了如下几个可能因素,与大家交流,不到之处,欢迎指正!一、 中国市场步入超级竞争时期、部分中国企业应对不足随着中国入关和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04年来中国市场实际上已经步入超级竞争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市场持续扩大、世界级品牌云集角逐,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一个战略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很多行业迅速进入买方市场并开始衍生变异,这里存在三个特征: 1) 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象 等行业已经出现产品的市场周期短于设计周期的现象; 2) 细分市场迅速形成和发育壮大; 3) 传统产品完全进入过剩时代,需求放缓,供应过多,商品流速减慢,矛盾开始放大。 面对以上三种中国商品经济的三种市场特征,国内一些电子企业认识领域内对产业的分析和把握上不够深入,基于比较优势理念的战略趋同性严重、产品同质化、品牌缺乏个性和明确的定位,大家都在把同样的产品在相同的区域内卖给相同的顾客,规模至上论泛滥,通过大量的生产来降低成本获取优势,把竞争的焦点只是放在了微笑曲线中的生产环节,所以价格战频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这样的经营策略只适合于一些传统成熟的行业,而忽视了很多细分的新生市场,这种漠视商品经济时代新的规律、缺乏创新的经营思路必然会遭遇碰壁,而04年底凸显的库存问题只是放大了背后支配的经营思维理念的不适合性。 二、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架构臃肿和厂商协作问题顾客是唯一的利润中心。顾客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中心来组织生产、销售和产品创新,而一些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渠道设置仍然是出于自身管理需求出发,层级过多、效率不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显得有点后知后觉,无法及时把市场前端的信息反馈回来进行针对型的生产组织,这种组织架构上的臃肿导致生产惯性的增大,加大了生产的盲目性,也是导致库存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随着国美、苏宁的上市,商业资本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产业链的各种行为,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事实上形成了以TCL、海尔等为代表的产品品牌和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终端消费品牌,二者交叉着影响消费者行为,后者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本应有助于整个商品流通的加快,但目前而言这些超级家电连锁日常管理中经营策略上过于注重低价格,本身的神经系统信息化管理能力发育又不完善,这对产品线宽度和深度大大加深的厂家而言是一种矛盾,从而限制了这种能力的发挥,厂家和超级连锁间争端不断,互相争夺市场的支配权,象格力与国美、三星与国美的争夺都是这种不和谐因素的反映,没有完全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协作关系,也是库存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遗憾之处。 三、 宏观调控影响因经济发展过热,国家04年起执行的宏观调控政策,银根缩紧,也是导致库存问题显现的一个间接因素。象空调等行业本身是个资金密集的行业,众多厂家资金实力不足,所以出现了“淡季打款、银行承兑”等金融行为,维持正常的产销运转,而宏观调控下的银根紧锁开始对这种短期平衡形成不利影响,下游单个经销商行为更加谨慎,进货缩小,商品流通的管道变细,把压力推向厂家,造成厂家的产品积压现象,放大库存问题。 四、 基础性原材料上涨的附加影响04年来各种石油、钢铁等金属原材料持续上涨,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作为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无法完全消化这种因素影响,象冰箱、空调等行业很多企业已开始或明或暗地上调产品价格,这种行为等众多二、三线品牌产生很大的压力,一方面以往价格战培养了一些对涨价敏感、降价麻木的消费者,另一方面这些品牌缺乏品牌影响力支撑,在这轮上涨趋势中,这些企业出现消费者离弃的现象,产品出现积压。 五、 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创新不足的固疾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国内的 企业产品持续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向上拓展无力,而外资品牌利用高端产品获取利润、用低端产品打击对手生存基础的策略不会改变,导致国产品牌非常重视通过经营规模来获取成本优势,过多生产能力和资金被压缩在一个很窄的市场面内竞争,库存压力加大,向04年报显示的国内波导等领先的 品牌存货均在10亿元以上,给后续经营蒙上了很深的阴影。 六、 市场管理存在漏洞,一些非正常经营行为扰乱市场 行业的水货问题、牌照管理方面的一些混乱想象,都使得那些正常生产的企业在应对激烈竞争的同时,还面临一些意料之外的冲击,这些非正常行为扰乱了市场,损害了正规厂家的正常销售,也是库存问题显现的一个直接因素。来源:国际金融报2005-04-28电子元器件企业国际化经营三大攻略西安联创电气科技(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 王容浩目前我国的电子元器件产品缺乏自主独立开发的产品,其实质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在保持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要成功地开展国际化經营活动,必须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基本立足点。电子元器件行业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例如,Murata公司在陶瓷电容器、Caddock公司在高精度无感电阻器、TDK公司在磁性材料、IR公司在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大家熟知的Intel公司在微处理器等各自优势领域中,都培育和发展出独有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我国目前有许多电子元器件产品如碳膜电阻器、铝电解电容器、云母电容器等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一流竞争对手,在产品成本和价格上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外竞争对手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这些都将削弱我们的现有竞争优势。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企业内部的人。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打造企业的核心人才。如何吸引、培养、使用好核心人才,是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及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核心人才包括高级技术人才、高技能的人才和掌握外语熟悉国际贸易能胜任企业中高级管理职务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在如何培养和吸引人才(包括国外人才)方面,我国许多电子元器件企业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除了培养和吸引人才之外,还必须要把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留住。企业必须发现和树立自己的核心理念,并以此激励员工,才能真正留人又留心。深化产权改革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要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展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批有创新能力、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为了使企业的经理层和技术骨干得到长久的激励,使企业的价值追求与企业员工个人利益协调一致,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要进一步调整股权结构,增加私人持股的比重,尤其是加大经营班子、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的持股力度,这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于资产规模较大,且国有股比重较高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公司股东可根据公司经营业绩的增长幅度,按当年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技术骨干,并规定奖励基金的大部分必须用来购买公司的股权。这样,经过若干年的股权奖励,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技术骨干持有的股本比例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采取管理层和技术骨干个人集体出资收购国有股份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如果企业直接吸纳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或与国外的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成立合资企业,则既改革了产权制度,又可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开拓更大的空间。外部重组扩张统计数据表明,企业的经济规模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成正比,这说明规模经济在电子元器件行业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第十六届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为例,排名前8位的企业销售额合计为167.3亿元人民币。而同年美国维沙(Vishay)公司一家企业的销售额就高达21.7亿美元,约合173.6亿元人民币,比我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前8家的销售额总和还多。可见,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要实现从单纯出口到跨国投资经营的转变,快速扩大企业自身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实现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的模式有两种。模式之一是企业针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拼抢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同时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招聘新的员工,来实现自身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的扩张。这种模式可以称为内部扩张模式。模式之二是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之后,选择市场上有一定规模和潜力的其他企业作为兼并或收购的对象,通过外部资产重组,将被兼并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在新企业内部重新整合,横向扩大产品品种,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使企业在纵向生产规模上也获得长足发展,实现1+12的快速扩张。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为外部扩张模式。我们在加快自身发展、做大做强现有产品、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下一步应该以外部资产重组为国际化经营的着力点,充分利用我们的融资能力,借鉴维沙公司快速扩张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选择合适的收购和兼并对象:技术导向。选择有一定产品特色和技术实力的国外电子元器件制造商进行收购和兼并,尤其是选择拥有片式元件、超高频器件、新型敏感元件和MCM多芯片组件等技术的企业。同时,美国和欧洲也有许多独立的小型技术研发公司,专门研究并销售他们在电子元器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我们可以考虑对这类企业进行收购。市场导向。以扩大我们现有元器件产品的出口市场为目的,选择有合作意向的同行企业进行OEM加工,利用合作方现有的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同时,针对特定市场,收购国外有广泛渠道的电子元器件经销商。资源导向。电子元器件产品生产中涉及众多的金属材料和化工材料,其中大部分原材料可以在国内得到充足的供应。但也有个别的关键原材料,如云母电容器用的高品位天然云母片,国内面临资源短缺的危机。为此,我们可以到天然云母资源丰富的印度投资收购云母材料加工企业,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供应。我国的电子元器件企业通过外部资产重组,既可实现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的快速扩张,又能以较低的风险和较小的代价取得新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是较为现实可行的选择。来源:中国电子报2005-04-292004年电子元件行业进口增长 贸易逆差继续扩大進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电子元件行业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5大类63个小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69.1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98%。电子元件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在第三季度达到最高。纵观2004年全年,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影响,中国电子制造业继续快速发展,通信、家电等领域整机产品的产能产量迅速扩张,导致国内电子元件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国内元件厂商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如MLCC、精密连接器、多层线路板及柔性板等产品上,缺乏竞争力,难以应对国内整机,如热门通信产品 等的配套需求,因此这些产品进口都在快速增长。同时,因为中国加入WTO已有一段时间,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这些因素都促使电子元件的进口迅速增长。在出口方面,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继续保持出口主力地位,部分国内企业在一些中低端产品,如电声器件等的生产销售方面也继续保持优势,因此电子元件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也都持续增加。但总体来说,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贸易逆差还在迅速扩大。1.进口用汇在进口用汇方面,混合集成电路、印制电路板、电容器、电接插元件、微特电机等5类产品分列进口金额的前5位。进口金额最少的是压电陶瓷器件,仅为4809万美元。从各小类产品来看,四层及以下电路板32.17亿美元,四层以上电路板18.55亿美元,其他连接器17.79亿美元,片式多层瓷介电容15.64亿美元,已装配压电晶体12.37亿美元,插头插座12.02亿美元,位居进口金额前列,都超过10亿美元。进口金额最大的各类元件多数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精密产品,如片式多层瓷介电容、压电晶体和多层电路板、柔性板等产品。 从进口用汇同比增速看,各大类元件进口金额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全部在两位数以上,最低的微特电机同比增长也为10.77%。进口金额在2亿美元以上、增速最高的小类产品依次为:未列名电导体2.46亿美元,同比增长71.87%;其他连接器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68.77%;片式电阻器3.72亿美元,同比增长46.27%;电声器件零件3.18亿美元,同比增长46.08%;其他扬声器2.97亿美元,同比增长45.11%;片式多层瓷介电容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40.70%;四层以上电路板18.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59%。从进口用汇的金额和增速综合来看,片式多层瓷介电容、四层以上电路板、其他连接器等几小类产品一方面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增长迅速,这些产品也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国内配套能力不足,需要在这些方面多投入研发,国家也应该予以相应扶持。2.出口创汇在出口创汇金额方面,印制电路板、电声器件、电接插元件、微特电机、电容器是贡献最大的前5类产品。出口金额最低的是压电陶瓷器件,仅为3115万美元。从各小类产品来看,四层及以下电路板26.57亿美元,四层以上电路板11.63亿美元,变压器9.56亿美元,其他电动机9.45亿美元,是出口金额最大的几类产品,其他出口额较大的还有电感器件、连接器、扬声器、插头插座等。可以看出,我国电子元件的出口主力都是较低技术含量、小型、通用类元件产品。从出口创汇同比增速看,增速最快的前5类产品分别是,印制电路板、光电线缆、电接插元件、镉镍蓄电池、电感器件。全部15类产品中,只有混合集成电路出现大幅度下降,另外除压电陶瓷器件微降和电子变压器微升外,其他产品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出口金额在5亿美元以上、增速高的小类产品依次为:其他连接器8.33亿美元,同比增长62.87%;四层及以下电路板26.57亿美元,同比增长60.90%;四层以上电路板11.63亿美元,同比增长55.81%;耳机及送受话器6.31亿美元,同比增长49.61%;多喇叭音箱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3.89%。出口金额同比负增长的小类产品有12类,其中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负增长最严重的是拾音头1.20亿美元,达到-49.11%,还有变压器、其他电动机。其他同比负增长的小类产品的出口额都相对较小。由此看出,我国出口金额大、增长速度高的代表性小类产品主要为电路板、连接器、电声器件等,也有很多高精尖产品,但出口主力一般都是外商投资企业,我国只是生产组装地,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又再进口到国内。内资企业只是在技术含量较低的电声器件方面可以凭借低成本大批量来竞争国际市场。进口增速超过出口1.贸易总额增长较快,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4年,中国电子元件出口创汇同比增长19.16%,进口用汇同比增长27.49%,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3.98%,贸易逆差同比增长49.60%。2004年上半年贸易逆差为40亿美元,到全年已增加到近90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逆差增加了近30亿美元。中国电子元件2004年出口金额继续增加。从进口来说,由于中国电子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对于电子元件的需求也持续增加,造成电子元件的进口大量增加,尤其是国内企业难以涉足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进口的电子元件中,很多是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设厂生产的。还有,中国加入WTO后,关税水平的降低也促进了进口的增加,使得部分国外产品更具价格竞争力,进一步挤压了国内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电子元件的进口与出口同时增加,但进口电子元件在总额和增速方面都要超过出口,导致逆差继续增加。而且从目前形势来看,逆差增加的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直到国内企业在一些高技术产品领域形成竞争力。2.多数产品为逆差,且继续加大2004年中国电子元件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存在顺差的产品只有电声器件、电子变压器、微特电机、磁性材料与器件、镉镍蓄电池、电控制元件6大类产品,其余9大类产品为逆差,与2003年同期相同。逆差额最大的产品依次为混合集成电路、电容器、电接插元件、印制电路板。在6类顺差产品中,与2003年相比,顺差增加的有4类,顺差减少的有2类。顺差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微特电机,同比增加27.78%;顺差增加额最大的是电声器件,增加了3.88亿美元。顺差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电控制元件,同比降低44.20%。2004年6类产品顺差合计31.2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7.6%。在9类逆差产品中,与2003年相比,除光电线缆逆差有所减少外,其余各类产品逆差都在扩大。其中,混合集成电路逆差增加额度和增速最大,增加了21.82亿美元,增幅达到78%。压电陶瓷器件、电接插元件逆差增幅分别为52.44%和51.64%。9类产品逆差合计达120.95亿美元。1.进口产品结构不变,混合集成电路仍为首需与2003年相比,电子元件进口产品结构格局基本不变,各类产品进口金额占总额比例也保持稳定。混合集成电路、印制电路板、电容器、电接插元件等4类产品分列进口金额最大的前4位,所占份额都超过10%,分别占进口总额20.32%、18.15%、13.75%、13.45%。这4类产品合计占进口总额的65.67%,是进口的重点产品。在所占份额上,与2003年同期相比变化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印制电路板、电接插元件、混合集成电路,其余产品份额变动都不过1个百分点。可以说,各大类电子元件在进口比例上保持稳定,是我国电子制造业整体发展的反映。2.印制电路板、电声器件、微特电机等产品仍为出口重点,混合集成电路出口大幅下降2004年,电子元件出口同比增长19.16%。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中国内地投资的外资企业产能产量及出口量均有增加,成为整体出口增加的主力,这些外资企业的产品一部分销售到国际市场,另一部分再以进口产品的方式进入我国内地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电子元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也在增强。各类出口产品中,印制电路板、电声器件、电接插元件、微特电机是占出口总额比重最大的4类产品,份额分别为20.14%、16. 40%、11.32%、11.32%,4类产品合计占出口总额的59.17%,是我国主要出口电子元件。2004年,混合集成电路出口锐减,在出口份额中仅排第9位,份额也跌到3.70%,其他几类产品继续成为主要出口产品。相比2003年,印制电路板从15.06%升至20.14%,成为出口额第一的产品,上涨了5个百分点。光电线缆从4.63%升至6.05%,电接插元件从9.94%升至11.32%,其他产品的份额变动都在1个百分点以内。来源:中国电子报2005-04-28家电价格的发展探析于清教 进入2005年以来,中国家电在经过了原材料持续上涨、经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国际市场上一片反倾销讨伐声、全球资源危机、究竟是生存还是做大等一系列变数和事件后,终于做出了“令市场和消费者无法接受”的抉择结构性全行业涨价。在这些埋怨、讽刺、打击、威胁的行业“唾沫战”中,既有渠道商、连锁经营者“为民着想、替天行道”的“打压”与“威胁”,也不乏专家、研究员、分析师“讽刺”的长篇大论,既有行业主管部门满腹“官腔”的“政策研究”,也有不明真相消费者的埋怨与迁怒,既有厂商生存的苦不堪言,更有冷眼旁观、任由争吵我自净的“另类观察家”。 涨还是跌,不仅在资本市场、销售市场还是跳蚤市场,这种预测和争论从来就没有消停过,涨跌平常事,牵动常人心。买件时装,一掷千金、万金不心痛,抽名烟、喝洋酒也不在乎,但中国家电说了一个“涨”字,为什么如此惊“天地”泣“鬼神”?为何引来满城风雨交加不止?渠道商说了一个“跌”字,怎就没有了往日卖场的趋之若骛、半夜排队争抢商品之火爆场景?为什么门可罗雀仍写满了商场们一脸的忧伤?“涨”者死,“跌”者生,还是“涨”者存,“跌”者亡,这样的逻辑和争吵给我们究竟带来了什么?站在中国制造行業的山腰,我似乎更多地看到了攀登的艰难,更多地领悟了坠落的恐慌和残酷,中国家电在日韩企业乃至全球“家电大腕”卷土重来大肆觊觎中国市场而进行的猛烈攻击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持续增长,已经成为2005年中国企业的主题。 看“跌”者:共赢方可折天下如果说沃尔玛的成功来自其正确的战略定位,沃尔玛的持续增长来自公司的制度、程序与文化,那为什么沃尔玛的“价格战”能够持续维持下去?原因在于“价格战”本来就不是沃尔玛持续的原因,沃尔玛持续的原因在于其核心竞争力出色的后勤物流配送能力和吸引顾客忠诚的经营能力,沃尔玛把这一能力作为公司竞争战略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沃尔玛在各个方面培育起了自己独特而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沃尔玛的经营理念:通过向其合伙人放权、保持技术优势和在合伙人、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建立忠诚来战胜竞争对手。 “沃尔玛是由极其忠诚的一群人管理的一个廉洁的公司,他们活着就是为沃尔玛的荣誉而工作”,这听起来好象胡说八道,但这又是真的,每一个访问沃尔玛的人都对这一点感到难以置信。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低价”是商业连锁成功的表象,真正的关键在于你靠什么支撑“低价”。 目前国内的有些商业连锁渠道好像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广告承诺“天天低价”(实际陷阱多多),精心策划“特价机”招揽顾客(你永远去晚了,商场刚刚卖完最后一件),总是以救世主的高姿态制造“事件”,控制要挟供应商,把自己包装成“正义”的化身,包装成顾客利益的代言人,拉拢一批打击另一批。实际上反映了其“我的生存比你更重要、我不主推你就得往边站”的利益“阳谋”。靠打击压榨供应商利润讨好顾客,在理性的消费者看来是一种“阴谋”。没有厂家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增长,渠道和连锁经营商是没有权利指手画脚的没有产品,没有利润,一切都是零。只有拥有独特的顾客服务能力,才能获得顾客长期的忠诚,也只有与供应商达成战略共赢的局面,家电渠道商与专业连锁经营商才能谈获得发展。 “跌”似乎是家电渠道商与专业连锁经营商经营的“主旋律”、“发家宝”,只有低价才能获得顾客,这样的经营观念在今天看来也开始行不通了。因为渠道与连锁的竞争也被推到了全球化的经营舞台上,没有放眼世界和着眼未来的竞争,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何况制造企业的渠道控制能力也在自主增强。我始终相信一点,那就是这个世界做企业、做经营与做人是相通的,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所有好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善良、独立、平等、真诚等等人性逻辑的组合。 生存重要,发展更重要,家电渠道商与专业连锁经营商未来的命运不是掌握在顾客手里,也不是在供应商手里,而是自己掌握。“道”可以选择,而“理”却只能发现、创造,有“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无“理”的成功终将如过眼烟云,毫无意义。因此,你生存,别人更需要生存,换位思考更重要。 言“涨”者:强内才能功其外大多数中国家电企业,无论目前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还是要把自己定位在成长型企业上,把自己定位在小公司上按国际标准,联想、海尔、华为等优秀的公司也就是中型公司,与世界级公司比起来,算不了什么,我们离那些真正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差得很远。姜汝祥在榜样中国企业向世界级企业学什么这样评价中国企业。由此看来,持续增长、健康发展才是中国家电制造存在的基石,盲目比谁比谁大,似乎没有直接的意义。 现在中国家电处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竞争环境,经营压力空前增大,危机四伏,能源日益紧张,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涨跌无常,产品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国际贸易壁垒日益森严,国际家电巨头纷纷打压,如何把握机遇、克服危机、化解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许多企业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行业价格战事不断,企业赢利能力持续下滑,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到了连年亏损或破产出局的境地。持续的价格战已经使得一些企业从表面看是个庞然大物,可是内部已经极度空虚,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有很多家电企业因为盲目贪大求全而成了反面教材,不能不发人深思。 靠透支未来的发展资源和牺牲长远利益的方式来获得“短暂的舒服生存”,这条路也是没有走下去的可能。但涨价也不是你一喊出来,渠道、市场、顾客和社会就认可你,涨价不是你发展的惟一借口。涨价是信号,是全球资源危机的信号,是企业经营质量和效率亮起红灯的信号,是你被市场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信号,是你核心竞争力先天不足或开始衰竭的信号。 的确,企业是获取利润、回报股东的组织,你如果不能正视并主动解决属于你自身的问题,那你真得仔细考虑你的组织凭什么存在下去的问题。靠走低端,靠血拼价格,靠牺牲原材料供应商的利益,来获取这个市场已经不现实了。如果说以前的竞争靠控制成本,靠价格和广告轰炸等手段到达提升品牌知名度来增加获取外部资源能力的目的,现在看来几乎不可能了,如今的竞争已更快地转移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来了,尽快提升你渠道的运营效率和企业整体做功的质量,把服务创造价值、服务创造差异化市场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更是迫在眉睫。 涨价是表象,涨价不是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尚方宝剑”,何况涨价也救治不了某些病入膏肓的企业,即使涨价就是一剂“神药”(何况不存在)。涨价更多地透露出中国家电在经历了残酷的“江湖”式的争斗后已经疲倦的心态,涨价更多地传递了中国家电渴望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号。在涨还是跌的厂商竞争博弈上,我看输赢倒不是根本上的结果,关键是通过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催促企业尽快转移精力,去把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提高渠道运营质量、加快企业现金流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创新顾客价值作为下一步经营转型和参与竞争的关键,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若一味地沉溺于涨价的“口水战”、忙于找借口,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不利于树立企业和品牌形象,最终丧失了发展的机遇。 跌跌涨涨:迷茫之后应清醒一个是要顾客、要市场,一个是要利润、要发展,中国家电价格的涨跌之争客观上折射了现阶段家电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在渠道话语权不断增大的今天,家电制造企业如何掌控风险、如何化解危机、如何创新发展成了企业家及其团队奋斗着的“心病”。在这样一个过剩经济时代,在消费理念不断理性和成熟的今天,中国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究竟靠什么实现和支持,我想渠道不便轻易下定论,家电制造企业也很迷茫。有人说家电产业是夕阳产业,其实世界上哪存在什么成熟什么不成熟行业之说?!任何行业中任何规模的公司无论所处的行业有多么成熟都能实现增长。当然不是所有的增长都是有益的,不惜一切代价或者单纯为增长而增长,都是灾难性的。优秀的增长是可持续的,是有丰厚利润的。企业家们一定不要把优秀的增长和破坏性的增长,或者以对未来透支为代价的昏热病式的阵发性增长等同起来。 执行一书的作者美国拉姆查兰与领导力大师诺提切最近推出了持续增长实践版一书,我有幸在第一时间拜阅。他说,增长比不增长风险更小,你会听到人们说,增长就是冒险,但他们错了,对于个人来说,增长意味着承担风险,因为增长需要参与其中的个人为接受新思想树立勇气,但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紧密把握而制定的可持续增长战略,以及战略的实施,并不比重新摆放家具的风险更大,尤其是当竞争对手的增长造成对你不利局面,并让你付出代价的时候。如果你连找到增长、落实增长的勇气都没有,单纯涨价又能维持多久呢? 作为消费者,我们是不希望大家把竞争的目的单纯理解为谁最终把谁搞趴下,而是希望从家电业的竞合中获得更多的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是希望更多的民族家电产业承载起中国复兴与强盛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是不愿意看到你死我亡的局面的,而是更看重你持续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能够真正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与品质,完成百姓更多的梦想。消费者不愿意看到那些经营靠玩“极度心跳”行为的企业,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讲,那无异于花重金买失败的生活教训。 孔子曰,人的最大弱点是迁怒:你给我气受,我就给他气受。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社会,反复地迁怒,就像病毒一样,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浮躁、没信任感。而社会上一些麻烦的制造者,如果没有一个像容器一样的好组织,承载消化和遏制这种恶劣情绪的话,社会就会非常麻烦。是的,设计师、原料提供商、家电制造企业、渠道经销商、消费者是一个生态链,一个有价值的生态链,不是你吃我、我吃你,而是你依存我、我依存你,设计师在完成他创造的梦想,原料供应商是为了满足设计与生产,家电制造企业则在满足市场和需求中获得发展,经销商在传递价值,消费者在获得需求满足后实现更多的人生梦想。在这个生态链上无论是谁出了问题都很麻烦,生产是为了销售,销售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除了个体,如果谁在这个问题上竞争、生存得含糊了,那么这个组织是迷茫的,是没有社会存在价值的。 与其在应付涨跌的不休争论,倒不如各忙各的,做有意义的事情去。那些怀有某种目的的人的唾沫也只不过如此,不理睬也罢。市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终究不会因为质疑而停滞不前,批评只能促进革新,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海尔总裁杨绵绵有一句话才十一个字:“发展是一种瘾,我欲罢不能”。它的份量已经超越了我的文字,因此不多说也罢。来源:人民网2005-04-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