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集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58815878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4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集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集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集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集前 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会遇到一些难教的课例、学生会遇到一些难学的内容。为了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的教学实际问题,德清县教育研训中心组织开展了“难教难学”疑难问题的研究活动。小学科学学科先是在全县小学征集了新课程疑难问题,对征集来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分类、对比、分析,对一些反映相对集中的具有共性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重点整理汇编;其次是对疑难问题进行研究,组织德清县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周宏亮、孙伟明、陈洪良、沈华敏、宋莲英、顾忠伟、周伟良、沈建锋、沈春娣、朱照华、吴小建等进行专题研讨、集智攻关;并根据疑难问题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的是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策略,有的是提供教学的片段设计,有的是补充相关科学知识,有的是提供相关信息等。在新春来临之际,我将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辑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一稚嫩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期待着教师们能从中获得启迪,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本专辑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欢迎德清县小学科学教师针对疑难问题不断地实践反思再提出更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得发展。 徐敏 于2011年元月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3课一、问题描述第3课比较韧性三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难以比较柔韧性,学生实验效果不明显。二、原因分析三种实验材料要求同宽度、厚度都相同,同“厚度”很难办,学生无法公平地开展科学对比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个难点。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材料与工具40厘米长的铁条1根(4mm3cm40cm)、塑料条1根(4mm3cm40cm)、木板1块、200g钩码6个(或相同的矿泉水瓶三个,里面装满水)、美工刀1把、电钻1把、木锯一把。2制作过程先用木锯将木板锯成3厘米宽的木条,再用美工刀将木条削成一根(4mm3cm40cm)的木条;然后,用电钻在铁条、塑料条、木条的一端1厘米处钻一个小洞,最后,分别把钩码(或水)用小绳子系到铁条、塑料条、木条上。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7课一、问题描述皮革、金属是属于什么材料?学生的科学概念没有清楚地建构。二、原因分析学生对“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工材料?”科学概念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三、针对性教学策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实际观察研究的物体为例,让学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科学概念。2补充相关科学知识:(1)天然材料,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 常见的有木头,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云母,沙子,自然金块,竹子,动物皮毛皮革是属于天然材料。(2)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常见的有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玻璃,陶瓷,涂料、钢铁等。金属是属于人造材料。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一、问题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教材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透彻地了解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进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在学期教学中学生不能完整的观察到凤仙花的一生。二、原因分析由于凤仙花的生长期较长(一般为4月8月),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暑假,在得清县范围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基本上在暑假,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教学的策略:根据凤仙花的生命周期采取与其他教学内容穿插教学;凤仙花可种植在校园的生物角,也可种植在家里;教师做好学生观察记录的指导与评价。特别是要组织好暑假期间的较长期的观察记录与秋季开学后汇报、交流与评价活动。 2针对性补充凤仙花一生的生长资料:3月底4月初(最迟清明节前后,气温20度左右)凤仙花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几天之后(一周以内)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3周之后植株再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再过4周之后开花、结果;6月、7月长成了许多粒种子;7月、8月下旬收获种子。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课我们的大丰收,学期末,凤仙花还没有成熟,没有果实,无法统计一株凤仙花的种子数,也不能让学生观察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该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在本地区凤仙花一般在4月播种最为适宜,结果一般要在7月以后,成长期约半年,这时学生已经放暑假,难于开展此课的教学。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影像资料的方法来取代,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也可以引入前一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来开展研究,同样效果也不错。当然,要把观察凤仙花果实,统计一株凤仙花种子的数量等观察活动,布置成暑假作业的形式去进一步开展研究,这样不仅同样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观察到了整个凤仙花的生命周期,而且探究活动还拓展到了课外,许多同学会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当然教师要有一些督促和调控的措施,比如:利用家校通平台适时发给家长短信提醒学生,暑假上来组织相关的汇报活动或成果展示活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第5课一、问题描述学生在“测量凤仙花植株茎的高度”时,测量的方法不科学,收集的数据不准确,为学生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带来了混乱。二、原因分析学生年纪小,还基本没有掌握科学测量的方法,而且此处的测量存在一个标准统一的问题。三、针对性教学策略教师要统一测量植株茎高度的方法:将尺子放在植物的后面,尺子的最下端固定放在一个位置,比如土壤的表面或花盆的边缘,看自然状态下最顶上的叶尖达到哪个刻度,再读数。这时的读数就是植株茎高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2课种植我们的植物,“做观察记录”活动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录什么?怎样记录?二、原因分析1学生第一年学习科学,还基本没有掌握科学记录的方法,而且此处的记录要求长期连续记录的,对学生的要求较高。2教师对学生第二观察记录指导不到位,也会造成学生不会记录。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提醒学生从播种开始,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用于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现象,写植物生长日记。教师也亲自种植并记录,才能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2.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参考教科书中的几个记录表,确定记录的内容。(1)观察记录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可记录:种子先长出什么,再长出什么。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根的生长方向。每天测量一次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2)观察记录花盆中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可记录: 凤仙花种子在第几天破土而出。刚出土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出土两天后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定期测量并记录凤仙花的高度。凤仙花叶子的形状和数量。3.为了便于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引发学生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做好教科书“记录表”中提到的几方面的内容。提醒学生幼芽出土后,至少每周做一次观察记录。4.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也可以为植物拍照。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1课一、问题描述 发给学生学具袋中的蚕卵孵化过早,而且先后不一,而且此时桑叶还很小,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学生储藏蚕卵的地方温度高低不同,导致孵化早晚不一,而且大部分过早,导致没有食物被饿死或天气太冷被冻死。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农村养蚕的蚕卵是蚕种场统一配发的,而且在配发之前统一储存在冷库中,所以不会过早孵化,导致孵化时间早晚不一。指蚕种场指导员会依据当年气候科学调整催青时间和发种时间,时间基本统一。教师不要把蚕卵过早发给学生自己存放,而应该由老师统一存放在冰箱的冷藏箱中,并随时关注周边农村的发种时间,与农村同步发放蚕卵,这样可以利用蚕种场的科学安排为教学所用,既统一了蚕卵的孵化时间,而且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农民的有效指导,另外万一饲养失败,蚁蚕还可以及时从农村得到补充。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蚕的外形和行为的描述不科学。二、原因分析 1蚕体较小,很难观察清楚。2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很有限,不容易表述清楚。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记录、表达,并把学生的语言上升到科学的语言,逐步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述。2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 4,5, 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疑点:蚕身上的小黑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二、原因分析学生带来的蚕有花皮蚕和白皮蚕,对比后学生就会提出此问题。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蚕身两侧黑色的小点称为气门(也叫气孔)。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主要作用是呼吸。蚕的体温会随着周围气温的高低而变化的。周围的气温一变,它就借开关气门的方法来调节体温,让身体的体温适应周围的温度。由于蚕的体温比人的体温低,因此,人用手摸蚕就觉得它身上总是凉的。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一、问题描述 养蚕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及时获取桑叶,导致蚕吃不上新鲜的桑叶或没桑叶吃饿死,该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城镇的学校中,寄宿生无法获取桑叶,走读生大都住在城镇上,不具有采桑叶的条件,故导致亲自养蚕的学生比例很低。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可以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到周边地区的农村采集够蚕吃一周的桑叶,然后分成几小包,用保鲜袋密封,冷藏于冰箱中,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桑叶的新鲜度,可以够蚕宝宝吃上一周的新鲜桑叶。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进行互助,有条件的家长多采一些桑叶,送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班级,只要有五六位家长去采集,就足够全班饲养了。2另外一种方法,教师还可以联络一名周边农村的农民,每周一次或两次定时定点为学生提供新鲜桑叶,学校可以适当出一点点劳务费。而且,学生的蚕宝宝万一死了,还可以由农民给予补充,孩子还可以像农民咨询一些养蚕的技术和小窍门,让学生掌握科学养蚕的方法,保证学生能经历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 疑点: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二、原因分析教材第30页中只出示了两张蚕蛾的照片,没有注明哪只是雄蛾,哪只是雌娥,也没有任何说明,而且现实中也是很难区分。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雄蚕蛾身体较小,腹部较瘦,触角稍大,爬动较快,翅膀可以飞快地振动并且飞行;雌蚕蛾身体较大,腹部极度膨大,但触角稍小,爬动慢,几乎无飞行能力。还可以观察它们的外生殖器:有产卵瓣的是雌蛾,有阳茎的是雄蛾。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和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疑点:到底蚕的生命是从哪个阶段开始的?二、原因分析教材三下第22页有“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而第32页又有“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那么,蚕的生命到底是从卵开始的?还是从蚁蚕开始的呢?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对这两句话,我们认为,前者的“生命”是指生命周期,而后者的生命是指具体的肉眼可见的生命活动。因此蚕的生命应该从受精的蚕卵开始。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难点:学生不能很准确的发现蚕吐丝前后的变化?二、原因分析蚕吐丝后就被包裹在茧子中,根本观察不到吐丝后蚕的状况,所以也就无法比较蚕吐丝前后的变化。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可以用拍照的手段记录蚕吐丝前的状况,至于吐丝后的样子,可以由教师到农村(学生估计都不舍得伤害自己饲养的蚕)找一个刚吐完丝却还没有化蛹的茧子剪开,拍成照片进行对比。不过教师得要留意,掐准拍摄的时间。当然也可以通过网上找视频和相关照片的方法展示给学生看,这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疑点:蚕的一生共蜕皮几次?二、原因分析对问题中“蚕”一字的理解不同,有人理解为“幼蚕”,有人理解为蚕的一生,包括幼蚕期、蛹期和蚕蛾期。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补充相关知识如果理解为“幼蚕”,共蜕皮4次;如果理解为蚕的一生,包括幼蚕期、蛹期和蚕蛾期,那么共蜕皮6次。详解如下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蛹蛾 蚁蚕到五龄蚕蜕皮四次 在茧内蜕皮两次 所以蚕的一生共蜕皮六次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一、问题描述 疑点:教材教学时间的安排和种植、饲养的进度有冲突怎么办?二、原因分析由于本地区气候的原因,蚕、凤仙花的成长期较晚、较慢,而这两个单元又安排在第一、二单元,两者时间发生冲突。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可以根据蚕、凤仙花的成长期调整教学时间,与后面的单元穿插进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什么时候主要根据蚕、凤仙花已经生长到阶段。2.教师要提早备好各个单元的课,特别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长变化两个单元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并随时留意学生种植的凤仙花、饲养的蚕已长到哪个阶段,最好是自己也亲自饲养,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时间的恰当安排与调整。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第1课一、问题描述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中,在测量温度读数时,读零下温度时,学生容易读错。二、原因分析学生认为越上面数字越大,这已在好多学生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可是零下温度时越往上数字越小,学生容易产生错误。三、针对性教学策略零下温度的读数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自制温度计模型,课堂上加强对零下温度读数的指导和训练。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4课一、问题描述第4课冰融化了,让学生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操作起来有些困难。二、原因分析1实验前学生的冰已开始融化了;2冰块完全融化时间太长,课堂时间限制。3空气是看不见的,学生要理解到冰块融化是因为吸收了周围空气的热量比较难。三、针对性教学策略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的观察。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先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他们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并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一个冰块快速融化的实验。半杯冰完全融化成水的时间需很长时间,因此在课堂中要观测到冰完全融化成水是不可能的。虽然缺少了这部分数据,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识到了两点:1、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0,换句话说,冰0时就会融化。2、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测出周围的温度在降低,他们发现了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才会导致周围温度的降低。建议:第三单元的课应该放在天气转热的时候上。在整体的安排上,可以先上第四单元磁铁,再上第三单元,穿插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要根据天气的情况来安排。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5课一、问题描述第5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磁铁相吸叠加磁力增加,相斥叠加磁力减小”这样的结论对吗?二、原因分析根据教材,应该得出“磁铁相吸叠加磁力增加,相斥叠加磁力减小”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对于蹄形磁铁,又会有不同情况出现,很困惑。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让环形磁铁异极相吸在一起,磁力会增大一些,但不是与磁铁的个数成倍地增加;把环形磁铁同极相对着强行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让条形磁铁异极相吸,磁力会增大;把同极相对强行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弱。如果让条形磁铁并列着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大大减弱;而并列着同极强行靠在一起,磁力会有很大增强。如果让蹄形磁铁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大大减弱;如果并排着同极强行靠在一起,磁力会有很大增强。这和条形磁铁并列在一起是类似的。2不同磁铁的情况是比一样的,所以只能得出科学概念: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小学科学四年级疑难问题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第6课一、问题描述天气单元第6课云的观测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云?二、原因分析1只停留在对各类云的字面上的了解,很难应用于实际;2教学时往往处于某一短时期,而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天空中不一定出现各种类型的云。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相关知识(一)关于云的分类科学上云的分类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尚拉马克(Jean Lamarck)于1801年提出的。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以英国科学家路克何华特(Luke Howard)于1803年制定的分类法为基础,按云的形状、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而这十大云属则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们划入三个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另一种分法则将积云与积雨云从低云族中分出,称为直展云族。这里使用的云底高度仅适用于中纬度地区。(除英美等国外,世气组织与各国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高云族 卷云(Ci,Cirrus) 卷积云(Cc,Cirrocumulus) 卷层云(Cs,Cirrostratus) 高云形成于六千米以上高空,对流层较冷的部份。分三属,都是卷云类的。在这高度的水都会凝固结晶,所以这族的云都是由冰晶体所组成的。高云一般呈纤维状,薄薄的并多数会透明。 中云族 高积云(Ac,Altocumulus) 高层云(As,Altostratus) 中云于二千五百米至六千米的高空形成。它们是由过度冷冻的小水点组成。 低云族 雨层云(Ns,Nimbostratus) 层积云(Sc,Stratocumulus) 层云(St,Stratus) 低云是在二千五百米以下的大气中形成。当中包括浓密灰暗的层云、层积云(不连续的层云)和浓密灰暗兼带雨的雨层云。层云接地就被称为雾。 直展云族 积云(Cu,Cumulus) 积雨云(Cb,Cumulonimbus) 直展云有非常强的上升气流,所以它们可以一直从底部长到更高处。带有大量降雨和雷暴的积雨云就可以从接近地面的高度开始,然后一直发展到七万五千尺的高空。在积雨云的底部,当下降中较冷的空气与上升中较暖的空气相遇就会形成像一个个小袋的乳状云。薄薄的幞状云则会在积雨云膨胀时于其顶部形成。 (二)图片对照,确定云的种类在上面两个网页上有不同种类云的图片,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中的云进行对比观察,以确定它属于何种云。 (三)根据天空云的典型类型随教师及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可利用课间、大课间等时间,教师组织有兴趣的同学成立观察活动小组。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第4课一、问题描述天气单元第4课风向和风速利用自制的风向标到室外测量风向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二、原因分析1.风向标制作的方法不正确。2.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方法不正确。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制作风向标时,在塑料管的中心点穿大头针有一定的难度(即如何保证风向标平衡问题):中心点不准,风向标不平衡;中心点不准,箭头和尾翼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不会竖起来。建议:A、选择侧面有条纹的塑料管(条纹是直的);B、用尺子量出总长度,然后找到中心点,做好记号;C、用尖端较细的钻从记号点开始垂直穿过;D、安装箭头和尾翼时,两端开口要与中心孔方向一致。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1课一、问题描述溶解单元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生对“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不能正确判断。二、原因分析1.学生对于“溶解”概念的理解不深;2.面粉经搅拌后,短时间里在水中的状态让学生难以判断。三、针对性教学片段“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教学片段:1学生领杯子(有水)、面粉开始实验。2交流汇报。教师提炼( 面粉:没变 沉淀、浮)3它是更接近食盐还是接近沙?所以我们认为面粉在水中( )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4.教师引导: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倒入混合物前先搅拌一下,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5.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6.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7.你发现了什么?没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3课一、问题描述声音单元第3课声音的变化:1.学生分不清音高与音量;2.四个相同的杯子里装有不同量的水,用铅笔或小木棒依次敲击杯口,预测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无法判断。二、原因分析1.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2.不同的杯子的频率是不相同的,很难找到几个频率完全一样的杯子;3.如果用同一个杯子分四次敲击效果又不是很理想;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相关知识1关于“音高”与“音量”理论上的解释(1)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男声声音雄浑些,表现为音高低,女声声音尖细些,表现为音高高。对于键盘乐器,右边的琴键发出的音比左边要高。对于弦乐器,细的、短的、绷紧的弦发出声音比粗的、长的、松驰的要高。为了调高二胡的音,一般的做法是绞紧弦,使弦绷紧。拉音高的音,按住弦的手指通常下移。同种铁钉或者管子,敲击时,短的发出的音高,长的发出的音低。音高的高低是由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快慢用频率来表示,是一秒钟的振动次数。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多,频率高,音高就高;次数少,频率低,音高就低。同一根尺子,同样的力度来拨动,拨动长截尺子和拨动短截尺子,短截尺子更容易拨动,振动的次数就多,于是音就高,长截尺子振动不容易,次数就少,频率就低,音高就低。(2)音量是描述声音强弱的物理量。通常我们说的声音响点、大点或者轻点、小点,就是音量的强点弱点。音量的强弱由振动的幅度(也叫振幅)大小来决定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2“用杯子装水来观察声音高低”实验注意点同种杯子。杯子装水依次减少或者依次增多。当然为了音高区分明显些,所装水量差别也明显些为好。敲击同一部位。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3课一、问题描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简单电路一课,学生电路概念的难以建立;电池的两种连接方法学生不容易分辨。学生对于实物图中灯泡的连接经常出错,串联、并联不理解,画简单电路图时常画成实物图,画图不够规范。二、原因分析1学生对小灯泡是否亮感兴趣,而对小灯泡在电路中是怎样连接的缺乏思考。2教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灯泡上的两个连接点及作用,并加强学生对实物图的连接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2. 灯泡串联是指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依次流经两个灯泡后回到电池负极;灯泡并联指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同时流经两个灯泡后回到电池的负极,教师在教学时,可用手遮住其中一个灯泡问学生,小灯泡能亮吗?如果能亮,说明灯泡是并联的,不亮(断路)说明灯泡是串联的。教师把电路图中灯泡的画法画在黑板上,让每位同学都试着画一画,选出几张正确的和几张错误的在投影机上展示,让学生说说,哪些画得好,哪些画得不够好,为什么? 3对于作图,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5课一、问题描述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5课导体与绝缘体中,关于铅笔芯也是导体,学生有些疑惑。二、原因分析因为导体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能使小灯泡发亮,但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铅笔芯小灯泡亮不起来,学生认为这与课本上的检测方法有冲突。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铅笔芯是一些特殊的导体,课堂上学生虽然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时,小灯泡不亮,但如果改用万用表来进行检测,学生就会看到万用表的指针是会动的,在检测铅笔芯前教师可先检测几种学生以检测的物体,看一看万用表的指针晃动情况,这样学生能更容易理解。2不光是铅笔芯,还有大地和人体也是特殊的导体,电路检测器无法进行检测,也可用万用表来进行检测,效果很明显(在投影仪上展示)。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7课一、问题描述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中,2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电池串联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还是并联电路中的小灯泡亮;2个小灯泡,1节电池,串联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还是并联电路中的小灯光亮。二、原因分析以上两个问题容易搞混淆,光看看两个标题: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两个小灯泡。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了。具体活动后还是清楚。1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电路中,串联电路的灯泡亮,还是并联电路的灯泡亮。书上也有概念说: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电压越大,灯泡越亮,那么这里应该是两节电池串联亮。2在一节电池和两个小灯泡的电路中,小灯泡串联亮,还是并联亮,虽然我们讲解两个小灯泡并联亮,但是学生还是很容易和上面的问题搞混淆。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指的是两节电池间的串联和并联,书上提示: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对于一个小灯泡来说,电压越大,小灯泡就越亮,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要理解电池的串联和并联。2两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指的是两个小灯泡间的串联和并联,串联时两个小灯泡同时分享一节电池的电压,也就是1.5V的电压分给两个小灯泡,每个小灯泡得到的电压不足1.5V,并联时每个小灯泡得到一节电池的电压,也就是1.5V,电压越大,小灯泡就越亮。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清楚小灯泡得到的电压大小。3指导组织学生做实验的现象尽量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学生实验时采用电量足的电池、接触良好的灯座、认真仔细地观察。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6课一、问题描述新的生命单元第6课动物的卵,在野外找到的青蛙卵很难确定是第几天的,对于观察与记录都带来一定的困难。二、原因分析教师缺少生物学专业的知识。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提供相关知识1相关知识青蛙各个阶段的生长周期:卵期有15天;外鳃期有5天;后肢发育生出期有20天;前肢生出期有20天;尾萎缩期有10天;尾消失期也是10天。2饲养方法受精卵的孵化要使青蛙的受精卵孵化成蝌蚪,最好采用青蛙自然产卵的水域中的水。如果用自来水,应该先用沙进行过滤,放置1天后,才可以使用。青蛙胚胎的发育需要足够的氧气,因此,要掌握好蛙胚生活空间的大小。每100mL水中最多放50个受精卵,容器盛水深度以310cm为宜,最深不要超过15cm,这样,空气中的氧气容易溶解于水中,水温也容易上升。最好在水中放些水草,靠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不断补充水中的溶解氧。在自然界,青蛙胚胎发育的水温在1225。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最好经常保持在2225之间。满足了以上条件,受精卵经过三四昼夜,就能孵化成蝌蚪出膜。饲养蝌蚪的饲料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煮过的菠菜和窝苣是适宜的饲料,但不要煮得过熟,并且要去掉纤维。初期给饲料要少,以后逐渐增加,每天定期投饲料一次,不宜过多,以免饲料残留水中引起腐败。每次给食后残留的饲料,必须用吸管清除出去,并且每隔一两天换一次水。最简便的饵料是面包、饼干的碎屑或碎饭粒,也可以给少量煮熟的蛋黄作为动物性饲料。蝌蚪发育成幼蛙后,幼蛙可以离水登陆,再逐渐长成为成蛙。当玻璃缸中的蝌蚪发育成带有短尾的幼蛙,并开始用肺呼吸时,必须放一块小木条,漂浮在水面上,以供幼蛙登陆用。在自然界中,青蛙从受精卵到变态完成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人工饲养蝌蚪时,若条件较差,蝌蚪的生长和发育可能要慢些。3确定蛙卵时间的方法学生边养边记,然后根据后续发现的生长变化来推算青蛙卵的时间。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1课一、问题描述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1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观察岩石。二、原因分析观察岩石的方法原本不难,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平时观察的习惯不够好,也很难让学生比较细致地观察岩石,观察没有条理。虽然他们很有兴趣,但是观察得出的结果不理想,很难达到准确的要求。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课本上向学生提供了一些描述岩石的词语:光滑和粗糙、美丽的花纹、有很多小孔等,学生根据这些词语能想到其他关于描述岩石的词语,教师只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并把描述的相关词语记录在黑板上,通过师生间的共同交流是能找到岩石的特点的。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1课一、问题描述四年级科学下册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给学生收集到的岩石进行分类是一个教学难点。二、原因分析不同地方的相同种类岩石的外貌特征有所不同,书本上介绍的岩石特征与实际收集到的岩石有时不太相符,所以给学生认识该类岩石时,带来许多错误的认识,对学生给岩石分类时增加难度。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上本课时,对所收集到的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在教学不能将分类标准强加给学生,只要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有道理,我们就要认同学生 。2待本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阅读、对照矿物特征卡再鉴别这些岩石、矿物属于哪一类。实在无法判断的,请求专业人士。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6课一、问题描述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无法确定名称。二、原因分析1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对岩石和矿物接触教少。2教师对本课的目标定位不准。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课本上提供了3张不知名矿物的特征卡,对每种矿物从形状、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软硬、触觉等方面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描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岩石和矿物的方法并能准确描述,通过找出矿物的特征后,对照矿物特征卡了解矿物的名称,而不是让学生知道每种矿物的名称。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岩石和矿物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辨别7种不同岩石:花岗岩、砾岩、石灰岩、砂岩、页岩、板岩、大理岩,比较困难。特别是砾岩和砂岩,页岩和板岩难辨。二、原因分析1学校岩石标本少。2岩石特点描述与实物难以完全一样。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提供相关知识(一)岩石标本 1杭州新地科教器材教学工具箱有岩石标本 2原小学自然常识课有关教学内容,岩石标本仍旧可以使用3浙江博林仪器有限公司有岩石标本提供,联系电话:013905705918(二)如何辨别7种岩石: 1大理岩、花岗岩:这两种岩石,想必绝大多数老师都认识,花岗岩最大的特征是花斑状,由黑、白、红等颜色组成;大理岩又称大理石,一般为黑色或白色,在生活中我们和学生经常会看到,这里不多介绍。2石灰岩:在认识岩石时,我们都滴稀盐酸看是否冒泡,滴稀盐酸后冒气泡的有两种岩石:大理岩和石灰岩,大理岩晶莹润泽,有光亮感,而石灰岩就没有光亮感。3砾岩和砂岩:砾岩是由小石子或卵石组成的,颗粒有大有小;而砂岩是由差不多大小的沙子组成的,所以很容易分辨。4页岩和板岩:页岩:一般都成薄层状,颗粒细,敲击后无砰声;而板岩: 成薄层状,敲击后有砰声。说见图片。 (砾岩) (砂岩) (花岗岩) (石灰岩) (大理岩) (板岩) (页岩)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3课一、问题描述岩石和矿物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岩石是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一般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矿物和岩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矿物和岩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绝大多数学生却不知两者的区别,混淆在一起,甚至认为两者是一样的,只是对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称呼。二、原因分析1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2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平时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就连许多成人也不知两者的区别。3学习之后,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不牢固,明显缺乏实践知识的支撑,只能说懂了字面上的意思,但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主要是在教学时缺乏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只是纸上谈兵,或者有材料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研究。4学习的时间不足,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岩石和矿物实物进行“琢磨”。三、提供相关知识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体,但它并不具备矿物的基本特性。岩石与矿物之间的区别就好像飞机模型和制造这些模型的材料之间的区别。 由于其矿物组合、矿物成分和矿物含量千变万化,使形成的岩石仍然各不相同。小学科学五年级疑难问题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1-3课一、问题描述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研究的是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研究的是幼苗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与“幼苗生长需要的条件”容易混淆。二、原因分析教学之后,学生表述中出现的错误问题: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阳光对种子发芽有影响,有阳光的种子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种子长得又细又长。正确表述,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阳光对幼苗生长有影响,有阳光的幼苗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幼苗长得又细又长。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针对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大胆地进行推测,并初步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的前概念是:认为种子发芽可能与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种子等这些因素都有关。学生对幼苗生长是否一定需要阳光的前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里有一个知识点,植物靠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自身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这个知识点。哪个过程是种子发芽,哪个过程算幼苗生长,学生混淆在一起。学生实验时,把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混在一起。因为,学生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后,让发芽的幼苗继续留在原来有水的杯子里长大,有的放在抽屉里,有的放在窗台上,学生观察到种子发芽后,紧跟着是幼苗生长的过程,但是这时的幼苗生长环境是不健康的。种子吸水后膨胀,然后破皮,长出根,再长出芽,这是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后,应该把发芽的豆苗移栽,种到土壤里,然后让它们在阳光下健康地生长。再用两盆健康的幼苗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阳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为例,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在做对比实验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只能有一个,其它的条件都要相同。如研究种子发芽需要水的问题,不同的条件是水,一个杯子放入适量的水,另一个杯子中不放水,其它条件都相同,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可以都有光照,还要一样的种子等。我们提出的问题种子发芽需要水吗?我们的推测种子发芽需要水。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阳光、种子等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分实验的方法用两个一次性杯子,分别装上两颗绿豆种子,其中一个杯子放入适量的水,另一个杯子中不放水。敞开口子,放在室温下同一个地方(窗台上或课桌里),过两天观察。在众多的假设中,如果改变的是阳光、改变的是温度、改变的是土壤又该怎样控制条件,怎样做呢?教学关键点是“怎样控制变量”,要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对每一个量都要设计实验落实开展研究。布置课外分组完成,下节课集中汇报并分析实验信息。改变的量看到的现象作出的解释水分有水的种子发芽了,没有水的种子不发芽。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适当的水。温度温度高的种子发芽了,温度低的种子不发芽。种子发芽必须有适宜的温度。空气有充足空气的种子发芽了,没有充足空气的种子不发芽。种子发芽必须有充足的空气。阳光有光照的种子发芽了,没有光照的种子也发芽。种子发芽不一定要有阳光。土壤有土壤的种子发芽了,没有土壤的种子也发芽。种子发芽不一定要有土壤。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要有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和土壤。2用两盆种植在土壤里的健康幼苗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阳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幼苗生长具有向光性,阳光对幼苗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有阳光的幼苗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幼苗长得又细又长,很不健康,得出幼苗生长需要阳光。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4课一、问题描述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中的蚯蚓喜欢明亮还是黑暗的对比实验条件难以控制。二、原因分析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但是学生在做实验中,往往会比较吵闹,并且常常打开盖子观察蚯蚓,所以会影响实验结果。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明确要改变的条件:明暗;不变的条件:盒子里的温度、湿度。2怎样控制光的条件改变呢?(1)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的底部铺上吸水纸。(2)将5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过5分钟后才能打开盒盖观察,作好记录,。(3)为了使实验的控制不变的条件相同,要求学生不能吵闹,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一、问题描述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科学概念学生混淆。二、原因分析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两个科学概念的区别生态系统强调的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像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强调的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群落是指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2两个科学概念的联系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是有联系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第2课一、问题描述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第2课太阳钟,学生不容易理解日晷测量时间的原理。二、原因分析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工具,太阳东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体的影子也会随着移动。在古代人们通过对这个自然现象的观察,学会了计算时间,发明了日晷。学生在学习时的难题是无法仔细观察日晷,而且日晷上面的时辰也不太熟悉。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相关知识1工具箱中有日晷的模型。组织学生在太阳下用日晷的模型实际观察,更有利于理解日晷的计时原理。2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6课一、问题描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实验效果不明显。二、原因分析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系吗?教科书要求学生把不同颜色的材料对折做成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比较它们的升温情况。实验器材是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选择这些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容易发现深色比浅色升温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有误。这一课科学教师教学用书说明中关于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系,书中写到“选择这些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容易发现深色比浅色升温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既然是研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就不应该把表面粗糙与光滑混在一起,完全可以另作研究。否则一来与研究的问题不符,二来这样设计实验学生很难发现为什么铝箔纸升温慢(吸热性差)的原因。我们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2改进后的探究活动。这节课可以设计成以下三个探究活动:(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2)物体表面粗糙、光滑与吸热;(3)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这样学生的探究思路会更清晰,实验的效果也更明显。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5课一、问题描述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5课:比较接水器的 “径流”与“雨水”有什么不同?学生难以理解题意。二、原因分析径流和雨水的科学概念界限划分不明显。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补充相关知识径流是指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简单地说,雨水降到地面上,汇集成沟,形成地面径流,一部分渗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本课此处的径流指的是“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讲解清楚学生容易理解。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一、问题描述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风化与侵蚀两个科学概念容易混淆。二、问题的成因分析风化与侵蚀两个科学概念本身区分不明显。三、补充相关教学知识(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二)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在全世界约 270 000千米的海岸线,海浪不断拍击岩石,可以产生38吨/米2的压力,一面把岩石“击”成碎屑,一面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着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奇特的海蚀地貌。此外,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一、问题描述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学生对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正确的理解。二、原因分析错误观点:认为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三、教学补充的相关知识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无法用实验验证的,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判断的依据是看物体的运动的速度,速度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无论是大小改变还是方向改变或者同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改变。例: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大小不变,但方向是时刻改变,所以运动状态改变!3牛顿第一定律更多的是研究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而不受外力的物体很难!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1课一、问题描述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对“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改变它的轻重、大小无关。”学生的前概念认为是错的。经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这一结论,但前概念还在影响着学生。二、原因分析学生虽然能举出浮的物体与沉的物体,也能说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材料、是否空芯等因素有关。但是学生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往往孤立地看问题,只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或体积、或轻重、不会同时考虑两个因素。质量与体积决定了材料的密度,小学科学不讲“密度”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补充相关知识1读懂教材,组织好每一个探究活动。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