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共5页)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58592091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历史背景(一)工人运动的斗争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居统治地位。德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还严重危害工人运动。革命斗争的实践迫切需要有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来正确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无产阶级指明斗争方向。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文献,开始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从理论上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这一新形势客观上要求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分析,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要求从理论上结合新形势阐明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决心在革命到来之前完成自己的著作。他写道:“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858年8月至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了修改整理,同时还写了这篇序言 。二、主要内容(一)关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次序和方法1、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次序马克思在当时曾计划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次序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准备根据此6项内容来完成由6个分册组成的一部经济学巨著,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中前3项是研究生产关系,即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三个主要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的。 马克思指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后3项主要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生产的国际关系以及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总体的世界市场。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前3项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后3项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 2、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还曾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写了一篇总的导言,但后来觉得预先说出要证明的结论是不妥的,因此,在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又把导言压下了。马克思认为,读者如果想要了解他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就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应当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二)关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1、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1)最初动因马克思在18421843年间,作为莱茵报的主编,开始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促使他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第一件事是“关于林木盗窃法案的辩论”。在德国,森林和草地过去都是归村庄所有,农民可以共同使用,他们有权采伐树木。19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开始成长,地主占有了森林和草地,但农民仍按照习惯去采伐树木,普鲁士政府为了维护地主的利益,制定了禁止农民采伐的法令。仅1836年,法庭就审理了所谓的林木“盗窃案”15万件。马克思站在农民一边,在莱茵报上为农民作辩护。第二件事是“关于地产析分的辩论”。当时,德国的土地被分割为小块,普鲁士政府审查了限制土地分割的法案,遭到了莱茵省议会的否决。第三件事是关于“摩塞尔记者的辩护”。1842年,莱茵报发表了三篇反映摩塞尔农民悲惨境况的通讯,莱茵省总督指责这些文章诽谤政府。马克思进行了调查,用大量事实进行了反驳,形成了一场论战。第四件事是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快,为了发展大工业并掠夺世界市场,英国的资产阶级竭力鼓吹自由贸易。于是在欧洲各国展开了一场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论争。马克思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论战的实质,也对论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第二个动因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在法国工人运动中流行着一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这股思潮在欧洲工人运动和思想界有着广泛的反映。1842年9月至10月,莱茵报也曾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所表达的是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它们虽然有着“善良”的前进“愿望”,但那只是一种空泛无力、肤浅的言论。尽管如此,这些思想还是遭到反动报刊奥格斯堡总汇报的攻击。为此,马克思写文章进行了反击。由于马克思当时尚未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所以,必须对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 马克思指出:“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3)直接原因马克思为反对莱茵报股东就普鲁士政府关于查封莱茵报问题,向德国反动政府妥协所表示的态度。马克思指出:“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集中精力研究理论,转向更有意义的斗争。2、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从1844年起,马克思在巴黎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后来又移居布鲁塞尔继续研究经济学问题。马克思对1846年恩格斯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自从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后,便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于18451846年间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这里共同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了人类哲学史的伟大革命性变革。 接着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哲学的贫困等革命中,批判了法国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制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481849年马克思由于创办了新莱茵报而遭到普鲁士反动政府的迫害,被迫侨居伦敦,因而中断了经济研究的工作,到1850年在伦敦才重新进行这一工作。从此,他把自己毕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经济学的研究中去了。马克思利用大英博物馆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丰富资料,运用自己得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英国为范例,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大量社会经济文献,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历史是一个客观发展过程,决定这一发展过程的是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客观地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彻底地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2、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人们要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要进行生产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而一定的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不能任意选择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马克思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阐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它对政治、法律及意识形态来说是经济基础,而作为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3、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动力的原理A、认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物质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变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在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生产力是处在经常地、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它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它对生产力起积极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就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时社会革命的条件就成熟了,社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必然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社会便由一种形态进入高一级形态,使整个社会前进。马克思在这里突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指出:“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人类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规律。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时候,才会产生。”要实现社会变革的任务,必须在社会物质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没有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旧的生产关系不会灭亡,新的生产关系不会出现。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人们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自己提出能够解决的任务,而不应当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地改变或选择某种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4、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原理(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它既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分为若干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过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2)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抗社会,而“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对抗。这种对抗根源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3)指出两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资产阶级一方面创造社会化的生产力,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又为资本主义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四)关于全文的总结马克思为了无产阶级解放,进行了十五年诚实而刻苦的努力,并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最后,马克思以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中的两句话结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表明了自己为创立和捍卫科学理论具有大无畏精神和坚定立场。三、意义(一)序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篇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在序言,马克思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序言的核心和基本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得马克思进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前提。可以说,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二)序言为后人进行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典范序言是马克思自1844年起经过15年的长时期,把主要精力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总结,又是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实现了由经济学到哲学、历史到逻辑、特殊到普遍、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它为后人提供了以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典范。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