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讲课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8168482 上传时间:2022-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树》讲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那树》讲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那树》讲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那树教学设计 团风县实验中学 吴江宇教材分析: 王鼎钧是台湾作家,他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讽刺和揭露现实的种种流弊,以表达深切的忧思。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的那树,作者写了一棵老树经久屹立,坚固茂密,绿化大地,荫庇人类,身处逆境,仍创造诗意,但最后还是被人类砍伐的故事,表达作者对那树命运的同情与痛惜之情,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体验,因此能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思,不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该充分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矛盾。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矛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述中国传统生活场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播放视频短片北京四合院,学生听后畅谈感受。3.教师引导: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传统生活、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甚至消失殆尽。这节课,我们走进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看看那树在现代文明快速进程中的命运如何,以及它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二整体感知,感受那树命运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1)那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请用简明的一句话讲述那树的故事。(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类对那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3)造成那树命运变故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交流。(1)这篇散文描写了一棵从久远的年代以来就一直默默庇护着人类的大树,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惨遭砍伐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之情。(2)人类态度的变化:早期是敬仰依恋那树,近期是质疑恼怒那树,现时是庆幸砍伐了那树,遗忘了那树。教师点拨:人类敬仰依恋那树。人类为什么敬仰那树?(早期的那树坚固茂密,生命力顽强,是风雨中一面生命的旗帜,给人们以安慰、力量、希望。)人类依恋那树的什么?(绿荫,人们在树下休憩,鸟儿在树丛中欢叫,孩子在树下唱歌,恋人在树下浪漫,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的生活。)人类质疑恼怒那树。从哪些人的表现中可看出?(工头、科员、司机、乘客。)以前,人们认为那树有巨大的价值,现在,人们认为它没有价值,为什么?(那树周围环境的发生了变化。)有什么变化?(近期的那树周围自然生长的东西都消失了,生活、休憩的人们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高楼、车流、黄尘、喇叭声。人们已经不再需要它了,甚至认为它阻碍了交通。)人类庆幸砍伐并遗忘那树。那树被砍后,充当刽子手的伐树工人没有一丝自责,反倒有新的发现,他发现了什么?(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真切的表现人类对古树被砍伐的庆幸。挖树根平路面后,来往的人们是否记得这里曾经有一颗默默庇护人类的古树呢?(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说明人类将古树完全遗忘。(3)命运变故的原因:表面原因是醉汉驾车撞死在那树上,深层原因是那树阻碍了交通,阻碍了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3.小结。就这样,一棵甘为人类无无私奉献的古树消失了,一棵应被人类感恩铭记的古树消失了,一棵曾给人类带来快乐美好生活的古树消失了!它,消失在现代文明发展的洪流中。对此,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三品析语言,体会作者感情1.浏览文章,划出相关语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表现那树高尚品格的语句;(2)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3)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过程:(1)浏览文章,划出相关语句;(2)小组齐读;(3)组内交流体会。2.学生交流。点拨示例:(1) “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表现了那树的什么精神?为什么说是“失去的土地”?人类对它的态度怎样?它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那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古树的周围被各种建筑侵占。人类质疑它的存在价值,恼怒它影响了交通。继续奉献绿荫,庇护土地。)请齐读这一段文字。(用赞美语气朗读) 小结:这是一颗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宽广、富有爱心的老树。它的这些品性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所以,这还是一棵中国传统文化的参天古树!可它与现代文明之间产生了矛盾,因为现代文明发展的步伐太快了。(2)“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哪些词语表现人类文明发展神速?哪些动词表现现代文明来势甚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慢,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脆弱不堪。暗示那树的悲惨命运,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对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深层思考。)(3)“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还从哪些角度描写?有什么作用?(“咬”“骨粉”“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杀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表达作者对那树命运的同情、痛惜之情。) 3.让作者痛心的不仅是倒下的老树,还有跟随它一起消失的很多景物。在这些景物中,让人尤为痛心的是蚂蚁。(1) 请找出蚂蚁与那树分别的场景,并齐读相关片段。 (2)想像蚂蚁和那树在分别时互相倾诉的场景,并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想像场景时要紧扣“依依不舍”进行。)(3) 理解作者写这种奇闻传说的用意。明确:作者写这种奇闻传说,创造一种悲壮的气氛,表明动植物之间有友爱;那树预知即将被伐,将灾祸通知体内的寄生虫,表现那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也表达作者对那树命运的同情;作者称“蚂蚁”是“民族”,可见他对自然界的生物充满敬意。4.小结。让作者充满敬意的那树,痛苦又无奈地倒下了!随着那树一起消失的,不只是一些自然景物,还是一群生命,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消亡。四拓展延伸,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学完那树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示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可以融合在一起,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如果穿梭时空来到那树旁,你会如何来对待这棵老树?示例:(1)会在老树周围种上花草,修一个转盘,让老树继续为人类送来清凉。(2) 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树移栽到森林里,让它回归自然。(3) 建议交警部门在这些路段设置相关的警示标牌。五归纳总结现实中太多的那树倒下了,在悲哀、痛惜、困惑之余,同学们又让我看到了希望、美好和文明。人类是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的,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与紧迫感,都有一份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都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我相信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可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