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7700224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考纲】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 法。第第1 1课时古代中国的改革课时古代中国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 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旧制度。“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2)秦国现状国势衰落: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皆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孝公继位:广纳贤士,决心变法图强。商鞅宣传变法。 2措施(1)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建立县制,地方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历史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3)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改革内容(1)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推行三长制:三长(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2)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吏。 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控制黄河流域。 (3)社会风俗 易服装:鲜卑族改穿汉装。 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讲汉语,与汉族人通婚。 行汉制,包括机构设置、礼仪、典章等。 3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三冗”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主要措施(1)富国之法青苗法:a.措施:每年夏秋两收前政府以低息贷借给农民钱或粮食,收获后农民按20%30%的利息率归还。b.作用: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募役法:a.措施:州县政府按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b.作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地主特权。其他:a.措施: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b.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2)强兵之法措施:实行“省兵”和“强兵”措施,如精减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取士之法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科举考试内容;批评“恩荫”制度,实行择优录用原则选拔人才。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新法的实行。 3历史作用和教训(1)历史作用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考点一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大变革时代客观背景(1)诸侯争霸的推动:随着诸侯争霸,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了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2)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继其之后,楚国起用吴起进行变法。(3)“百家争鸣”的推动:法家的学说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主观条件(1)秦统治者热衷于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史料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导读: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到各国轻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史料印证史料印证 二、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史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了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导读: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都有利于提高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增强经济实力,也更有利于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史料印证史料印证史料二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统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导读:体现的是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考点二少数民族农耕封建化改革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及特点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革除鲜卑旧俗,促进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2特点(1)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史料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导读:孝文帝让群臣必须在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之间选其一。其真实目的则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史料印证史料印证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2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3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史料一 导读:史料表明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柔然族的威胁,巩固对 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史料印证史料印证史料二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下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魏书食货志史料三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导读:史料表明自然灾害频繁、京城粮食供应困难,也是迁都洛阳的原因之一。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少数民族主动封建化的改革。 2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导读:洛阳的繁盛反映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史料印证史料印证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导读: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 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一、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史料一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导读: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入不敷出的严重状况,而这种状 况却是“冗兵、冗官、冗费”的结果。史料印证史料印证年代年代收入收入(贯贯)支出支出(贯贯)1021年年15 085万余万余12 677万余万余1049年年12 625万余万余“所出无余所出无余”1065年年11 613万余万余13 186万余万余史料二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导读: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纵容兼并)。 二、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以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史料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导读:史料反映了王安石节用、生财、流通的理财主张,体现了其开源节流的指导思想。史料印证史料印证 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理性思考 1指导思想有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如均输法)。 2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3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 4变法后期,宋神宗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去强大的支持。 5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史料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导读:史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史料印证史料印证 一、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治主要主要内容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爵;文化上,“燔诗书燔诗书而明法令而明法令”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制;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改宗主了俸禄和考核制度,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由平城迁督护制为三长制;由平城迁到洛阳;风俗上穿汉服、改到洛阳;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语、行汉姓、通汉婚、说汉语、行汉制汉制性质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性质的改革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封建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化改革成功成功原因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新的勇气和魄力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史发展潮流与趋势;改革措施全面;冯太改革措施全面;冯太后支持;孝文帝本人后支持;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改革意志坚定进步进步性性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了深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作出了贡献 二、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