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课是人教版2006 版教科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必修第一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概念, 本章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本节研究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上一章为本节奠定了全面的基础 本 节是第一章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作为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本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学习将为认识自由落体运动和其他更复杂的运动如平抛运动创造了条件。而且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再通过牛顿第二定律, 就能进一步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关系式。 可见本节的知识在整个力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v- 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2)初步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 .通对v - t图线下面积意义的探究,使学生接受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一一微分法。渗透极限思想。2)通过v-t 图象推出位移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函数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形成严谨科学态度。3、教学重点知识上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及其应用为重点。能力上使学生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为重点。4、教学难点知识难点是理解V- 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能力难点是通过极限思想的渗透,学习微分法。5、教学手段为了克服了微分法的抽象难懂,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无限细分的过程。二、说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是启发探究式综合教学方法。 对教学的重难点即微分法的教学上采用了目标导学法, 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和归纳,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 既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从匀速过渡到变速的教学上采用了比较法, 启发学生从已有认识获得新知; 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另外还通过知识的铺垫、方法的迁移、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等手段,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说学法:匀速运动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内容, 上一章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图象, 在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时也渗透了微分、 极限的思想,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采用了学案辅助学生学习的方式。 课前设计知识回顾, 锻炼学生总结复述已学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以学过的瞬时速度概念和匀速运动为基础,利用实例, 巧妙设疑, 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深化对微分法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时间规律, 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让学生通过面积自行计算求位移时采用多种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规律的消化理解; 强化有意注意, 及时评价鼓励学生,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究过程。4、 教学程序:知识回顾针对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我在课前利用学案的形式对本节课涉及到的已有知识做了回顾,为本节课作了知识上的储备。新课引入我以位移用x表示的来历作为切入点。这是本节书下注释的内容,但我认为第一章用x 表示位移而本节用x ,会造成学生认知混乱。让学生明确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可写为 x=vt , 然后过渡到让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如何形象地体现在v-t 图像中。这样引入清楚明了,自然流畅,还为矩形面积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新课教学首先处理的是匀速运动某段时间的位移就是V - t图线与t轴所夹的矩形的“面积”的问题。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打好基础,为学生知识迁移做好准备。要求学生独立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引导学生把位移与矩形的面积联系起来。 并且说明面积有正负表示位移的正负方向。 由于有前面的伏笔和准备, 学生能很容易地独立得出结论, 激活了学生继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积极性和愿望。接下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否也能用V-t图线与t轴所围图形的面积来表示。 这一部分在时间分配和师生投入精力方面都是最大的。 主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是引用课本上思考与讨论中的实例组织学生展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的讨论的。为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由我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实例是一次测量记录, 引导学生用最简便的方法粗略估算物体的位移。 问题一是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对象, 即要研究的是何运动。 讨论的结果是, 变速运动现阶段只能用平均速度粗略估算物体的位移, 但显然不能用任一时刻的速度乘上整个运动的时间去计算位移 这将导致巨大的误差。 问题二中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指引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 而且学生也发现仍然有误差。 问到如何评价此方法时, 有学生提出此方法的依据是瞬时速度可以近似地代表短时间的平均速度,这里体现出学生掌握了第一章瞬时速度的概念,并且学会了应用。接下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若时间间隔取得很小, 误差会很小,甚至接近真实值。 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升级,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在思考与讨论成果的基础上, 我在 V-t 图象上, 利用计算机课件形象地展示了无限细分的过程, 把一个变速运动在极短时间内当作匀速运动来处理的方法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许多小矩形面积之和就非常非常接近于梯形的面积,到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对应V-t 图象中 “面积”的结论水到渠成。对这个难点的突破,我采用的是师生互动的渗透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但没有使用极限的语言, 既解决了问题, 又留下了今后进一步渗透的空间。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能够发挥小团体合作学习的优点,经过思考、讨论的过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所加强,科学思想也逐步形成。在把 “面积”与V-t 图线相联系的问题上,我采取了和课本不同的方式处理。课本是先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线, 再通过无限细分的过程使图线下小矩形上端的 “锯齿形”越来越小, 直到接近于梯形的面积。 而我是先通过无限细分的过程给出面积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得出所有小矩形的上边连成的直线刚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线, 所以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刚好等于v-t 图象下与时间轴所围面积。 这样避免了 “锯齿形”面积的干扰,还锻炼了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能力。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很好,顺利得出结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接下来的通过计算 “面积” 推导出位移公式几乎都是由学生通过板演和学案的形式自主完成, 推导时充分调动他们的发散思维, “面积” 可看作梯形, 还可看作小矩形加上三角形,锻炼他们使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最后总结强调公式的矢量性, 正方向问题。本节课我安排了两个例题, 通过学案的辅助, 以学生自己分析解题为主, 师生交流共同完成。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例一是书上的例题即匀加速运动分析,解题时注重书写格式规范和运动示意图的画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例二是刹车问题, 这是一个典型的匀减速运动问题。 我特意让学生自己解决, 用实物投影展示不同的解题情况, 学生马上看到矛盾所在, 认识到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要相符合, 求刹车后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应特殊处理。 事实证明, 学生自己研究得出的结果在加深记忆方面比教师讲要好很多。最后, 我设计了小结和导学反思。 导学反思是我在新教材教学中尝试的新内容, 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自发重视思想上收获和体会, 总结自己的错误, 使认识得到升华。 在作业的处理 上我只是留了简单的书后习题,目的是巩固公式。五、教学反思:在这节课里, 我把一个在物理学发展中极为深刻而有效的思维方法微分法, 以简约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教学中仅仅侧重知识点 “套用”,而忽视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一个变化过程在极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思路。 而且常常是对待复杂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在渗透中形成了科学的思路,掌握了基本的方法,达到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我对本节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利用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对“ v-t 图象面积位移关系”进行充分探究,把“做一做”栏目的内容移到下一节课。 这种做法既实现了运用数学方法和极限思想研究并解决物理问题, 又使教学过程更流畅, 重点更突出,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小组讨论时, 设计的问题还不够开放, 实 际上学生可以自己找到正确方法,应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讨论空间。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处理和认识,谢谢大家!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优秀说课稿2 套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教科版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六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导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讲述。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一)对教材总体认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速度和加速度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规律课,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自由落体和牛顿第二定律、 带电粒子在要强电场中偏移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 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掌握不好, 后续课中 解决运动学和动力学等许多关于运动的问题都会受到影响。(二)对教材编者意图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推导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 本教材采用从速度图象推导出位移公式, 是既科学又严谨的。 教材采用无限分割法, 使学生能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 承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也可用面积求出的方法, 编者给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使学生接受一种新的思想-微分思想。(三)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对位移时间关系式的微分思想从旧教材的课后补充变为正文( 2)着眼科学方法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基于建构、多元智能的培养,课文中设计了“讨论交流”、“练习与评价”、“发展空间”等环节,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团队协作。( 3)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教材中的“发展空间”中以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来做探究,重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二、学情分析1、学科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学过瞬时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关系图像v-t图像的基础上,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在上两节中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学生对极限思想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2、学生能力要求:学生已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要在学生体会 “ v 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无限分割再求和”这种微元法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感悟物理思想方法,提高物理思维能力。三、三维目标设计和重难点(一)三维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2 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位移公式3 理解图象中图线与t 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制作卡片参与微元法的探索,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3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1)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2)渗透极限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3)通过v-t图象推出位移公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位移速度关系,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 力,增加物理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2 .用速度与横轴所围的面积求位移的过程中,体现了辨证唯物论的内容,实现了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位移与v-t图像中四边形“面积”的对应关系、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位移与时间的xi32关系及公式2难点:引导学生领悟和体会极限思想,明确 V-T图像的“面积”即为位移。四、教学策略(教法、学法)1、教法选择: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 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采用分组合作的的DJP模式,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制作卡片填充VT图像,并在组内讨论误差的原因及改进方法,参与换组讨论,整合意见,得出结论,并在组与组之间分享成果,组内互评、组组互评的方 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多元智能教育 理念,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法,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利用师生间、生生间、小组与小组间的评价机制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2、学法指导:这节课结合“ DJP理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提出问题”, 然后让大家“讨论交流”,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假设和猜想”,最后组织学生去经历问题解 决的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进行“量化或非量化评价”,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本节学 习过程中,“导学”主要是学前和学中的学案导,学中的教师导;“讲解”主要是教师讲, 学生讲,教师讲有在讲台上对全体学生讲,也有走下去对个别学生讲。学生讲也是有对全体学生讲,也有在组内互相讲。而“评价”则更为多样,呈现形式分为量化和非量化,量化的 评价反映在学案上对于例题的自评,以及黑板上对每个小组的评分。而非量化的评价,则反映在语言上,有学生评,教师评,而且评的对象有时是学生,有时是某一个题,有时又是某 个知识点。五、导学过程(简略)(一)设计思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以此为载体,用“DJP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利用v-t图象,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化繁为简、极限思想、微元法等),得出“ 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结论,然后 通过计算“面积”得出运动位移的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感悟物理思想方法。(二)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器材:剪刀、双面胶、彩纸、直尺(三)课前准备:1、学生查询初中所学“以直带曲”思想的知识背景在初中时,我们曾经用“以直代曲”的方法,估测一段曲线的长度。早在公元263年,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首创了“割圆术” 圆内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其周长和面积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和面积。2、根据老师给定的参考剪出彩色纸条(剪出这么漂亮的纸带有什么用呢?学生产生兴趣)3、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的侧边黑板上制好课堂评价评分表格,并说明加分策略。(四)导学过程引入(类比、设疑式)伽利略相信,自然界是简单的,自然规律也是简单的。我们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开始,通过对简单问题的研究,认识了许多复杂的规律,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问题:最简单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它的特征是什么?位移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回答)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对应 v-t图线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教师)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否也对应新课(板书)1-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v-t图线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一、用v-t图象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对应v-t图线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教师)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否也对应v-t图象一定的面积?(回答)我们需要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学生活动:对教材23页“讨论交流”的(1) ( 2)展开讨论,并分享结果,组组互评台匕.日 ,目匕倚结果,表现突出积极的小组加分奖励。活动1-研究方法的探讨(教师)在初中时,我们曾经用“以直代曲”的方法,估测一段曲线 的长度。将复杂问题抽象成一个我们熟悉的简单模型,利用这个模型的规律进行近似研究 到接近真实值的研究结果。这是物理思想方法之一。能否借鉴匀速运动的研究要研究变速运动的位移规律我们已知匀速运动位移的规律简单模型复杂问题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方法?(回答)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教师)问题:我们应怎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对教材23页“交流讨论(3) (4) ”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言,不同组点评 并畅谈自己的想法。加分激励(教师)在很短时间(Nt)内,将变速直线运动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利用 x=vt计算每一段 的位移,各段位移之和即为变速运动的位移。这是用简单模型来研究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变速运动抽象)1一)匀速运动怎样研究变速运动规律?在很小一段时间内,化“变”为“不变”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活动2-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实例:一个物体以 v0的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求经过ts运动的位移。(教师)问题:我们怎样能求出位移?(学生)讨论(教师)探究思路:将运动分成时间相等( 动,每段位移之和即总位移。Nt)的若干段,在力t内,将物体视为匀速直线运V0宽为指定大小t的教师展示:已经准备好的 V T图像(2个完全相同);一条长 小纸片,一条长 at宽为指定大小t的小纸片;一条长 v0宽为指定大小三t的小纸片,条长Wat宽为指定大小 看的小纸片;探究1:根据老师给定的参考剪出彩色纸条,评选出剪的最漂亮最完美的小组给予加分(参与美、认识图像美、做工美感的体会)。剪完后贴到对应的v t图像的坐标中。探究1-1学生自主动手过程: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纸带尺 寸纸带宽 度tttttttt纸带长 度VoVo+ atv0+2 atv0+3 atVo+4a tv0+5 atV0+6a tvo+7 at导学问题1:类比匀速直线运动的 VT图像,大家自己动手剪出来的纸带有什么物理含义?(此处以加较大分值来吸引同学的兴趣,要深入讨论)(学生讨论展示活动)每个矩形纸带所示的运动均为匀速直线运动,结合在一起为速度跳跃增大的匀速直线运动,与普通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有区别的。导学问题2:这种组合起来的运动能取代匀变速直线运动吗?如何改进?(学生)可把时间取的更短点,剪的纸带更窄点 探究1-2学生自主动手过程: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纸带尺 寸纸带宽 度11与1t2t1t纸带长 度VoVo+1/2 a tvo+ a tvo+3/2 atvo+ 2a tVo+5/2 a tvo+ 3a tVo+ 7/2 at导学问题1:将时间间隔分的更小后, 这种组合起来的运动能够取代原来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吗?(学生讨论)结合在一起为速度跳跃增大的匀速直线运动,仍然不能代替匀变速直线运动。留有锯齿状的空隙。导学问题2:类比两种贴图,结合以直带曲的思想,你能想到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这些小矩形的“面积”之和来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呢?(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学生贴图成果展示:V A探究1探究2探究总结:(学生讲、学生评、教师引导)1、如果At取得非常小,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非常准确地代表物体发生的位移。一这是“无限逼近”的思维方法。2、如果 At取得非常非常小,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刚好等于v-t图象下面的面积。探究结论:(小组各自总结结论,分享,整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应急预案:若有同学提到此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推导,那么匀减速是否也满足该结论呢?可引导学生思索把纸带反贴实际上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故道理相同。(板书)二、用v-t图象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学生)做一做(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板书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并评价,对板书展示规范正确的和评价中肯的小组给予加分奖励 )从v-t图象中,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方案一:梯形“面积”=位移Vt= v0+ atx = v一v t ,则要根据匀加速的速度方程2。并顺势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v0t 1at22应急预案:若此处学生推导是方案一中的1Vt= v0+xat引偈得出-at 202概念。方案二: 三角形“面积” +矩形“面积”=位移x = vb at2活动3-探究过程回顾(师生互动)1、分割许多很小的时间间隔 Nt-微分2、Nt内是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化简3、所有力t内的位移之和即总位移 -求和当时间间隔无限减小(力1-0)时,平行于t轴的折线就趋近于物体的速度图线,则速 度图线与t轴包围的面积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上述三个过程是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微元法。活动4达标练习【例题1】:一辆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s,驶过了 180nl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变式练习1】教师手拿粉笔盒与讲桌持平,松手使其做自由下落(已知该运动为初速度为 零加速度为 a=10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忽略空气阻力,求粉笔盒多长时间后落地?根 据已学知识分析要求时间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设计意图:明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式;为下节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做好铺垫。【变式练习2】一辆汽车以2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它在停止前最后 1s内的位移。设计意图:方法一:先求初速度,再用位移公式计算方法二:针对高层次学生,可引导对匀加速直线运动逆向为匀减速的思维培养【例题2: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第 3s内的位移是2.5m,第7s的位移是2.9m,求 物体的加速度和初速度。【变式练习 3】某人骑自行车以 4m/s的初速度沿直线加速驶上一斜坡,若加速度大小为 0.3m/s ,则经10s后,车在斜坡上通过的距离是多少?(教师)计算题运算规范要求:一般应该先用字母代表物理量进行运算, 得出用已知量表示未知量的关系式, 然后再把 数值和单位代入式中, 求出未知量的值。这样做能够清楚地看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计算也简便。活动5 本课小结一、用v-t图象研究运动的位移位移=“面积”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V 0Vt.1 ,2x = 1 x = vt at202三、物理思想方法-极限思想;微元法课后活动布置1、小组共同探讨课本 P25 “交流讨论”和“发展空间”第二题,为下节讲述位移一时间 图像做好铺垫2、作业:(完成在作业本上, 注意规范表述)3、思考: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12x = v0t+ at ,中,各量的符号有何要求?2附件:一、板书设计1.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位移公式:X=vt图像中表示:矩形面积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导出过程:微元法图像中表示:X=vot+at 2/2位移公式: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面积三、应用t/sv/(m/s).、教学流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