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57364874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 应用的科学。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 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3、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 5 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 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4、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四种教学专长,即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 长和诊断专长。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 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 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第二章第三章1、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及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生10-11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男生则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体内机能的发育: 小学儿童心脏和血管都不断地均匀增大, 12岁时儿童的心脏接近成 人的水平; 14岁以后男女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肺活量是的大小是儿童肺功能的一个 重要指标,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神经系统的发育:人脑平均重量的变化 为 新生儿为 390克, 8-9 个月为 660克, 2-3 岁为 990-1011 克, 6-7 岁为 1280克, 9岁为 1350克, 12岁为 1400克,达到成人的平均脑重量。2、2、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意义:1、学习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4、学习活动增强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4、有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5、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6、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7、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8、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9、儿童注意的培养: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 动的基础。11、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12、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13、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注意的有意性 由被动到主动。1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15、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小学男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发展 更快。16、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对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织。17、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 的基础。18、视敏度俗称视力, 是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10 岁前, 视力不断提高; 10岁,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 10 岁后,视力逐渐下降。19、小学儿童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并会在颜色视觉表现出性别 差异。20、知觉是脑对之间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根据知觉对象的属 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2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22、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阶段:目的性、顺序性、精确性、深刻性。23、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观察前提出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儿童知觉技能和观察技能 观察时尽可能多感官、言语参与 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原则 注意观察活动的监督和检查24、记忆 ; 是人脑对经历事物的反映,它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构成。25、记忆的分类: 1、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2、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 记为主转化26、儿童识记的特点:有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 义识记为主转化。27、小学儿童保持特点: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保持时以视 觉加工为主;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28、遗忘规律:29、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30、回忆的策略和条件:31、小学儿童回忆的特点:从不会搜索和追忆向开始会搜索和追忆发展;从不会评 价自己的回忆向学会自我评价发展。32、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性;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 转折期(四年级)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3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基本单位。34、推理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35、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以间接途径获得对事物本 质和规律的认识。36、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第四章1、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感深刻性不断增加;情 绪可控性不断增强;情绪稳定性不断加强。2、高级情感是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小学儿童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小学儿童道德 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是小学三年级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不平 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小学儿童道德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一级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 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4、小学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扩大知识面,提高认知水平创设情境,加强情 感体验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 亲子关系、同学或同伴关系、师生关系6、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和放纵型。7、塞尔曼通过研究,提出儿童友谊放纵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3-7 岁),不稳定阶段;第二阶段( 4-9 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 6-12 岁),双向帮助但 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第四阶段( 9-15 岁) ,亲密共享阶段;第五阶段( 12 岁开 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8、小学儿童择友的标准: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空间距离、传统 关系、传递关系。9、从总体上讲,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10、班集体形成的几个阶段:松散阶段;凝聚阶段;形成阶段;优化阶段。1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性;相似性;相容性;畅通性;权威性。12、根据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可以把小学儿童分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和 中间型。13、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14、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自我意识随年级增高而不断发展;小学 各年级儿童发展速度不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成分发展不同步。15、自我评价能力是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16、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全面 性日益提高;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17、自我认识的途径:通过对他人的认识;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与他 人的比较; 通过自我比较;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18、性格是表现在人堆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由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19、小学儿童性格发展趋势: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发展速率具有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性格发展比较缓慢,为发展的稳定 时期;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为快速发展时期;在儿童性格发展中,小学六年 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第五章1、小学儿童智能水平差异对教育的启示: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 身上,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教育;分辨出智能超常、正常、落后的分布,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实施教育。2、典型的气质类型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积极品质消极品质主要心理特征胆汁质勇敢、坦率、有粗心、粗暴、冒容易兴奋、难以进取心失抑制、不易约束多血质活泼、机敏、有轻浮、不踏实、反应敏捷、活泼同情心、善交际不诚挚、无恒心好动、情绪外露粘液质稳重、冷静、坚冷静、固执、迟安静沉稳、反应毅、实干缓迟缓、情感含蓄抑郁质敏感、细心、想多疑、孤僻、怯对事敏捷、体验象丰富、情感深刻懦、自卑深刻、孤僻畏缩3、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品质;根据学生 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教育;注意和防止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4、性格类型:理智型和情绪型;外倾型和内倾型;顺从型和独立型;理智型、政治 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和宗教型;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 型和传统型。5、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针对儿童的性格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培养优良 性格特征,客服不良性格特征;适当照顾儿童的性格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 法。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7、认知方式的分类: 场依存型 - 场独立型、 冲动型 - 沉思型、同时型 - 继时型。8、男女两性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兴趣的性别差异;行为的性 别差异;自信心的性别差异。9、针对儿童性别差异进行教育:发扬优势,客服劣势;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两性 的交往;消除偏见,对男女一视同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教育儿童要正确认识自 己;修订教材和课外读物,消除男性社会“一边倒”的传播。第六章识记、P144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接受学习:讲授者讲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将教师所传 授的经验进行主动吸收和加工,并在恰当的时候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运用。3、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 这些内容并将它们内化。4、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5、机械学习:即学习者在学习张所得经验之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6、加涅提出五类学习结果: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7、P162 强化: 强化的种类: 8、P163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实质上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 自我评价和调节。9、P 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流程:10、P162榜样行为的示范方式: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示范、参与性示范11、P167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 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12、P168意义学习的过程:意义学习的条件:13、P169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 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1 4、认知发现学习的基本步骤与教师的任务:15、意义学习的教学原则:P168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外部)。2、学习者 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内部) 。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 有的适当观念(内部)16、 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有四个特点:1 、大量的相互作用 2、大量利用例证 3、 它是演绎的 4、它是有序的。第七章1、动机是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是指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以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 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 态。4、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失误、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5、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 的需要。6、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教师、家长等)的赞 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7、学习期待:8、奥苏伯尔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9、归因:是指对某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看法、解释10、习得性无助感:11、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 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12、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13、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 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理论。1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提出)15、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原因: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 绪唤起。16、如何培养学习动机:4、17、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罚;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 机的激发者。18、在学习反馈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第八章1、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 的能动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2、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和书面语 言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3、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 用于实际操作。4、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同化与顺应5、同化是指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 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6、顺应是指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 的调整或改组的过程。7、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就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 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8、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就是把新的知识归属到头脑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 并让它们相互建立互联的过程。9、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 是总括关系,就产生了并列结合学习。10、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及形式; 2、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11、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1、先前的知识经验背景; 2、学生的动机与态度; 3、 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 4、课堂情境;新概念的特征。12、错误概念:13、错误概念转变: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 而发生的重大改变。14、认知冲突:指人在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感受到的疑惑, 不适合紧张的状态。15、认知冲突的处理: 1、径直地或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概念2、纳入新概念16、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1、先前知识经验背景 2、学生的动机与态度 3、学生的 形式推理能力 4、课堂环境 5、新概念特征17、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1、类比推理策略、 2、认知冲突策略、 3、为概念转 变而教的情境18、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9、正迁移:一种经验的活动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20、负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其干扰或阻碍的作用2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学习态度与定势; 4、个体的智力水平。22、为迁移而教: 1、从教材入手,注重从旧知识中写出新概念2、从内容入手,突出基本概念教学,为知识迁移打好基础3、从知识体系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4、建立有利于迁移的教材结构。第九章1、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号法则的活动方式。2、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 动方式。3、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4、技能的特点: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 动方式,区别于个体的认知经验;技能是符号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 动作。5、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1、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培养;2、注意心智技能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适应心智技能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6、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中应注意的方面:7、反馈:8、高原现象:第十章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 地制定和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规则、 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等。2、丹瑟洛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分为基础策略和辅助策略。比格斯按照学习策 略的迁移性与可教性分为大策略、中策略和小策略。迈克卡按照学习策略所涵盖的 成分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3、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4、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 和质量。5、注意策略:6、前摄抑制:先前所学的知识干扰了后来所学的知识 7、倒摄抑制:后来所学的知识干扰了先前所学的知识。8、简单知识的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 1、位置记忆法、 2、缩编和歌诀、 3、谐音 联想法、 4、关键词法、 5、视觉想象。9、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策略: 1、做笔记、 2、联系生活实际、 3、利用背景知识。10、保持阶段的复述策略:及时复习、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多种形式的复习。11、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做示意图、利用图表。12、元认知是关于个体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 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13、培养元认知策略方法:自我提问;相互提问;知识传授;出声思维。14、元认知策略:自我计划策略;自我指导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 自我评价策略。15、自我监控的策略:自我记录、自我提问、领会监控、集中注意。16、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其他人的支持。17、时间管理策略包括: 1、设定目标金字塔 2、设定学期计划 3、规划每周活动18、努力管理策略包括:情绪管理、动机控制、环境管理、自我强化。19、学业求助泛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面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20、在培养学生学业求助策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 极、轻松、愉快、自信的学习氛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的求助策略;要帮助 学生树立积极合理的学习目标。第十一章1、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己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1、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使问 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 解决方案的过程)2、问题解决的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3、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 1、建立问题表征、 2、确定认知操作、 3、实施认知操作、4、评价解决结果。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问题情 境与表征方式;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5、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 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6、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 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智力品质。7、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1、创造意识、 2、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想象、 4、创造 性人格。8、培养小学儿童创造性的措施: 1、创设环境,激发潜力; 2、注重个性塑造; 3、 开设课程,教授策略。第十二章1、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 工具。2、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社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3、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在 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 6-10 岁处于他律的阶段, 其道德判断都基于 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10 岁以后进入自律的阶段。 (研究方法为对偶故事法)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 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阶段一: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 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 阶段三:“好孩子”取向阶段。 (取悦别人就是好的) 阶段四:遵循权威取向阶段。 (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而且能以普遍的道德原 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是非标准) 阶段六: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5、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实践意义:为了解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提供视角与工具; 提示教师重视道德判断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提供了两种有用的道德教育方 法。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 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影响。7、榜样的作用:形成新的行为;消退已有的行为;抑制已有的行为;解除对已有 行为的抑制。8、儿童亲身行为并直接体验到的后果(被奖励或被惩罚)是直接强化;观察榜样的行为并得知其后果是替代强化。9、社会规范学习的三阶段包括:服从、认同、内化。10、小学儿童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认识与行为不同步;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 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11、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 1、: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 2、;教育者的信服度; 3、 信息的可信度; 4、学校教育以外的环境因素。12、助人行为是指使他人受益而非自己受益的亲社会行为。13、情感唤起指知晓他人遭遇困难或危险而产生的情绪紧张和不安状态。14、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即通过对别人处境的认识而产生 与之相同的情感体验。15、侵犯是针对企图避免受伤害的他人的身体或心理的伤害行为。16、侵犯的三要素:伤害行为故意的;社会评价违背对方意愿;伤害内容身 体、心理、情感。17、侵犯行为的矫正原则:情感接纳;了解侵犯动机;培育人际关系和舆论环境; 因人因时因地开展创造性工作。18、儿童侵犯行为矫正的具体策略: 行为后果评价与移情; 防范协约; 奖励与惩罚; 榜样示范。第十三章1、教学设计是指实施教学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 划与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2、教学设计的要素:制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开发;教学媒体的利用;教学环境的创建;教学模式的建立;教学方法的 选择;教学成效的测评。3、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4、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 性化等五个等级。5、教学模式的种类:行为系统型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模拟训练模式)、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概念形成教学模式) 、个人发展教学模式、社会型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6、教学策略:指导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掌握学习。7、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 教学。8、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 原理的一种教学模式。9、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10、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11、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 业成就水平的测验。12、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势: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13、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 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教师自编测验的一般原则: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 性;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文句要简明扼要;测题应彼此独立。1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