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57300916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3.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史实。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特点与结果。3.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1.背景背景(1)二战后, 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 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3)1956年,苏共“ ”召开,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革故鼎新。一、赫鲁晓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二十大2.内容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 ,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 。(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下放给 。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义务交售制种植玉米管理权加盟共和国3.评价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取得了一定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斯大林模式思维点拨图解识记图解识记图解识记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思维点拨思维点拨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即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集中领导1.内容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2)扩大 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3)改革的重点在 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2.结果结果(1)苏联的 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 时期。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国营企业工业军事实力停滞易混易错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易混易错易混易错1.背景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2.内容: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计划指标。(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社会动荡经济管理指导性三、戈尔巴乔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 ,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 。3.局限局限(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仍优先发展 。(3)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改革重点转向 。4.结果: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租赁和承包图解识记知识点拨家庭农场重工业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知识点拨知识点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图图解解识记识记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主题二战后的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史料史料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史料解读划线句子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提示提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提示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史料史料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史料解读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提示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提示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史料史料“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问题思考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提示提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提示史料解读史料中划线句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史论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一、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一、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进展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深化提升2.经验教训: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2017苏州高二检测)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1234答案解析56123456解析解析通过“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减轻高度集中,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2.(2017盐城期末)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123456答案解析解析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A项正确。3.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123456答案解析解析解析“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项正确。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123456年份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 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答案解析123456解析解析A项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发生在1991年,B项发生在19531964年,时间不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故选D项。5.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答案解析123456解析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C项。123456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一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123456材料二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2345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答案解析答案答案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123456解析解析据材料一“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答案解析12345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答案答案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解析解析据材料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实行私有化”“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答案解析答案答案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解析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几个角度回答。123456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