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共15页)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57207957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共1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共1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共1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袁兆亿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人才的发展,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形成及作用(一)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背景现代社会,国家和地区相互间的竞争越来越归结为科技的竞争,因此,高层次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实施的人才战略,以及在高层次人才发展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积极举措,使全球人才竞争不断升级。为了应对发展所面临的人才挑战,1985年7月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倡议,国务院批准在国内部分省市试行博士后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成百成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此后,我国的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发展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整体规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支撑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和各地政府根据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资金投入等多种形式并举,大力推动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充分利用自身紧贴生产第一线的优势,立足于经济发展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推动了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迈上新的台阶,博士后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建立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初衷是应对我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流动不畅等状况,为加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而设立的。多年来,我国的博士后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致力于打造一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始终把产学研相结合作为博士后培养和使用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博士后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博士后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出大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加快对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我们创造更加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环境;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教育、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顺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创新博士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激发博士后工作的活力,努力把博士后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企业博士后制度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人才状况决定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决定市场实力,市场实力决定企业地位。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实的竞争需要使得企业对创新能力的追求日益高涨,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但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社会成员和企业发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强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探索人才创新能力开发的领域中来,把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把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打造列为企业竞争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涵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经济社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调整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单纯依靠标准的方法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已经难以维持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一个国家、地区竞争的优势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将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他们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拥有优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由其支撑的超强创新能力是绝对必要的,这是保证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关键。事实证明,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目前,我国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不甚理想,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差距,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处于中下水平,在国际竞争中不占据明显优势。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全球化既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但是也因为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而导致了我国吸引世界杰出科技人才的难度加大。同时,近年来我国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因此,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大力发展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企业博士后人员,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力争在世界竞争中占据科技制高点至关重要。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定位及生存状况(一)企业博士后及科研工作站1、企业博士后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一些博士到大型企业如IBM公司、杜邦公司等做博士后研究,企业博士后从此而产生。我国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更好地开展博士后工作,促进企业创新,在1994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度,在一些大型企业如上海宝钢、科技园区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以及改革发展地区如深圳和佛山设立了博士后站点。企业博士后是指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工作站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员。设站单位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博士后到站后按相应的程序申请项目,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待博士后期满后可以留在设站单位工作,也可以流动到其他企业单位工作。2、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技术水平先进、科研条件较好的国有特大型、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或高新技术企业,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的载体,被誉为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站,高级科技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的主要载体,被誉为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站,高级科技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技研究、人才培养、使用及人才流动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培养和造就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贡献。(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企业创新中的定位 1、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企业博士后制度是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途径。在我国,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长期困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博士后科研的工作地点转移到企业科技研发工作的前沿,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方式下积极开展实地研究工作,从而解决了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的矛盾,将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直接耦合起来,将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快速链接起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健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高校流动站具有授予博士的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博士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也是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必然结果。联合招收博士后模式为企业注入新的科技活力,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是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开拓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企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高校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研究队伍。企业与高校在这种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依托合作高校的科研平台、学科平台和人力人才平台,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实用性,奠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利用企业具有研究项目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资金雄厚、实地培养和现场研究条件好的优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才等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共同发展的利益格局,直接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有人认为企业博士后制度真正实现了官、产、学、研结合。企业博士后的进站涉及到政府的人事部门,联合培养又涉及到大学及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又融入到企业,为促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开展,国家及各政府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有利于其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博士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2、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研究机构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转站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平台。资金和中试是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关键,企业博士后作为知识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的共同承载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应用平台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生产与科研的关系,既有利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博士后制度是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依靠自身资源,将企业的现实需要与个人的专业知识、企业的技术改进与个人的研究成果、企业的发展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融为一体,在生产中不断地发现问题、验证理论、创新技艺、转化成果,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实力,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科技成果孵化器,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介组织。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的目的是为企业引进博士后以解决企业在科研上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难题,而针对有些企业有资金而没有找到好的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工作站积极配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进行“短平快”专利项目的开发,鼓励刚毕业的博士带着专利项目进站“孵化”,可以说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挥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作用,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一条捷径。3、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载体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得企业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更为有效。企业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够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经营管理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还可以为企业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企业博士后制度充分发挥了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培养、使用及流动方面的优势,造就了一批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首先,企业博士后制度优化了在站博士后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其在进行研发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拓展视野,将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的单一性与交叉性、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实际工作的灵活性融会贯通,促进其专业素养、研究领域、学科体系的深化。其次,企业博士后制度锻炼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实践能力,他们一般都作为项目负责人,拥有一定的人员调配权和资金使用权,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并带领研发队伍,这有利于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带头人。他们在承担企业研发任务、从事课题研究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整合资源、化解矛盾、匹配力量、组织协调。因此,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得到多方面锻炼,不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博士后人才的培养与设站单位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实现高级人才向企业的柔性流动,在博士后本人得到锻炼的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为博士后配备助手、参加课题研究开发,培养和造就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设站企业一般都为博士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成立课题小组,配备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博士后的助手,参与课题研究。这些企业技术人员从博士后及联合招收博士后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那里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科研水平,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如春兰集团下属的电器研究所工程师丁厚明担任博士后研究助手两年后,成为公司有限元应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两次被“国际家用电器技术会议”组委会邀请赴美宣讲论文。有的企业还利用博士后及其导师为企业开展专门的人才培训活动,如大庆油田聘请在站博士后的合作导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对企业科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开设专题讲座。大庆油田还在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招收的博士后陈夫山的努力下,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技术开发培训站。这样,博士后成为校企合作进行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纽带。因此,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是单纯作为一种标志以提升企业形象,而是企业引人高层次人才的渠道,是企业聚合人才的有效形式,更是培养人才的苗圃和途径。另外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是创新人才机制的催化剂。博士后科研人员,因其人数少、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在企业工作时间短等特殊性,享有特殊待遇和管理政策。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的管理机制正可以促使企业在本单位的人才培养使用中不断创新,并推而广之,形成对整个人才队伍的普遍政策或措施,突破现有用人和分配机制的弊端。总之,博士后人才一旦成为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牛耳,就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人才辐射作用,促进国企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4、信息交流平台和流通渠道企业博士后制度使得信息交流更为有效,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博士后成为沟通产学研信息的纽带,拓宽了信息交流渠道,扩大了信息交流量,加快了信息交流速度。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之间通过沟通信息,能够及时掌握科研课题、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与供给,及时立项并组织实施。美国的许多高校明确规定,只要不影响学校自身任务的完成,校方都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持支持态度。而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研究院认为,人才扩散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的办法。在中国,摆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流动,也就是人力资源配置。在中国,人的流动是最困难的,要有户口问题、房子问题、配偶和子女问题,涉及工资、职称、编制、人际关系,最后还要考虑生活习惯,这么多的制约因素,使得一个人一旦在一个地方停留下来,就很难再移动了。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没有根本解决人才流动问题,而企业博士后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才流动。博士后制度的精髓就是流动,人才的流动。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博士后制度实施的载体,逐渐发展成为科技人才流动的有效渠道。5、企业攻关技术难题的重要力量过去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多数是采用企业提供课题和经费、对方提交最终研究成果的方式,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招收博士后,在双方专家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一方面形成了高层次人才的联合优势,有利于保证科研课题的成功和水平;另一方面博士后在企业工作把研究从高校转到了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参与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对研究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既有利于攻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快出成果,又有利于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同时,博士后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其阶段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能够及时地为企业其他研究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企业的整体科研工作和技术进步起到带动作用。6、企业创新的人格支撑创新人格是指一切倾向和有利于创新的人格.它包括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因素整合的产物,具有自控性、稳定性、探索性、耐久性等特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中国企业家在科学技术与人才激烈竞争的商战中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应当是企业昨天的保卫者,而应当是企业今天的开拓者,更应当是企业明天的创新者。“企业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教授在1912年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按照他在该书中对“创新”的诠释,应包括以下五种要素: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日本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教材认为“创新”的主要内容有:新材料、新物质的发现和灵活运用;引进新的生产设备和新的生产方式;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新市场和新需要的开拓;以电子计算机组织为中心的经营系统的革新;根据能力开发的组织革新。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要想在企业的产品、工艺、原料、市场营销和管理模式上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就必须首先在人格上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与培养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因为在企业的一切社会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侈谈企业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企业的技术创新,说到底,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创新。美国卡斯特曾经指出:“管理革新的重点,首先是观念革新,然后才是工具设备的革新。”台湾企业家亦指出:“创新的行动固然重要,创新的观念更重要。观念乃一切事务处理的开端,没有突破的观念便无突破的做法。”所谓“企业创新”,从哲学上说,就是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根据老子的“有无相生”的哲学命题,从人类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出发,及时地从“无”中创造出新的“有”,而又不断地将旧的“有”转化为“无”。这种“有无相生”的过程,虽是“周行而不殆”,但每一次“周行”都是历史的重大进步。“有无相生”是“企业创新”的哲学基础。那么,什么是“企业创新型人才”?或者它具有哪些创新特质呢?概而言之,它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智、仁、勇”君子人格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是“知识”、“品德”和“智慧”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格。博士后虽然在企业中只是扮演研究人员的角色,不参与企业管理等一些列的具体事务。但是博士后作为企业引进培养的企业创新型人才,始终处于企业高端技术研发的前沿,和企业本身研发人员共同合作开发新的研究项目,根据“知识溢出”的原理,必然会对企业自身的研发人员产生带动、提升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企业博士后是企业创新的人格支撑。7、形成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合作开发是整合外部资源,利用他人的技术资源或采取优势互补的一种创新模式。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由于博士后人员大多都是接受过正轨的学术教育,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必然会把在学校学习期间养成的良好的学术习惯带到企业中来,影响和带动一批企业研发人员。一些已引人博士后的单位通过实践证明,企业自己的技术人员不仅从博士后身上学到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而且博士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勤奋努力的敬业精神也对企业的科技人员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企业的一批科研技术骨干得以更快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企业学术氛围。另外,产学研相结合,可以生产出新的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实现双赢的目的。通过合作开发实现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第一引进技术的合作开发阶段;第二实现自主创新阶段;第三技术输出、在国内外建立研发机构阶段。合作开发模式与知识产权战略相结合,可以实现明确产权归属,保护创新成果,双方对创新成果共享,避免成果完成后的各种权利纠纷,形成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三、企业创新模式及博士站要素分析(一)企业创新的定义及参与者“创新”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以下五种具体情况:开发新产品,或者是改良原有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睛的镜框;创建新的产业组织。国内外对创新的定义很多,综合之,可以将创新定义为: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括新“产品”概念的形成及其应用。企业创新就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创新。具体指:企业的创新主体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或技术的潜在商业价值,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参与企业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产品或服务研发人员,也可以是普通员工,甚至是消费者等。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平台,企业博士后则是企业创新的攻坚力量。(二)企业创新的过程企业创新的链条也就是企业创新的过程:首先是企业创新人员根据消费者所反馈的信息形成新的理念;其次,企业创新人员根据新的理念设计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再次,就是研发和生产新的产品和服务;最后,是相关的人员将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如图1所示)。图1、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三)企业创新的模式分析按企业进行创新的不同领域,可以将企业创新分为企业管理创新(包括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与企业管理创新整合起来。当企业的管理创新没有深入展开,或者没有与技术创新整合起来时,企业技术创新不可能有效进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市场创新是企业创新成果的应用及企业创新是否实现盈利的最终环节。加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度创新,从而可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为企业服务,实现技术创新,不断完善企业优良发展。(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要素分析1、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发展给博士后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企业博士后事业的发展,目前的管理制度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不适应性。其一,企业博士后的质量监控机制和工作站设站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部分设站单位对博士后人员选拔、考核机制或不够健全,或流于形式。长此下去,不利于加强和改进博士后的管理工作、提高博士后的培养使用质量。其二,现行企业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限规定为一年(确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一年)对于承担企业重大研究课题或新产品开发任务等项目的博士后来讲,明确研究目标固然重要,但在站期限弹性不足,不利于系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可能影响博士后的培养使用质量。2、博士后站理念的正确性首先,企业建立工作站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一些企业将工作站的设立单纯作为体现企业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对工作站的设立表现出满腔热情,一旦设站挂牌,对是否招收博士后则显得漠不关心。其次,部分企业过分强调眼前利益,或对于不能立竿见影的科技创新项目不愿投资支持,或期望博士后在短期内就给企业带来期望的效益和利润。殊不知,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是具有风险的挑战性工作,许多成果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给博士后的研究开发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三,有些企业研究人员未能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当博士后介入原有的研究课题时,他们会出现心理失衡,进而给合作交流带来各种问题,使得博士后的研究难以顺利开展。第四,由于对“联合招收”的认识不到位,尽管工作站和流动站共同组成了指导博士后的专家小组,但存在专家小组很少共同开展指导工作、流动站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的现象。以上观念误区,十分不利于企业博士后的培养和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博士后事业的声誉。3、企业博士后站的效用性有关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知识创新基本上是由企业来推动的”,目前我国的创新主体正在由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向企业转换。但是相对于这种转换而言,企业博士后站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应该大有作为,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博士后工作应有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其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4、知识产权保护的完整性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很不够,因此一旦有创新出现马上就被模仿,盗版等违法现象阻碍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同时,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也不够重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弱。有些中小企业认为,只要拥有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甚至申请专利是大企业的事情,结果等到自己的技术被别人申请了专利而受制于人时又后悔莫及。中国的企业不仅需要在国内市场上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赢得这样的竞争,我们一定要熟悉竞争规则,因为不规范就会遭到制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且要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使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他人侵犯。5、企业创新组织的协调性近半个世纪来,随着企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之需求的不断增强,以及创新对经济发展及企业盈利之贡献的日益凸显,创新活动已被普遍认为是整个组织范围内的任务,而不仅仅是研发部门的事。创新过程包括从新产品概念的形成直至在市场上获得收益的各个环节或步骤,可能有众多不同的主题参与。由于这些主题往往分散在企业中的不同层级以及不同产品或只能领域,在这种情况之下,对整个创新过程进行协调和整合,就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成效的关键。对创新过程的组织,已不言自明地成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要从创新活动中获取经营业务更新及创业利润等效益,必须保证其投资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同时能在商业上和经济上都获得成功。所以,人们通常将产品创新过程划分为新产品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两大阶段,并认为它们是性质上极为不同的两项活动,分别反映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对已有知识的利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两类性质不同的活动必须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取得平衡,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创新。创新过程是创新的产生和创新的应用两大阶段的有机结合。管理大师March从组织学角度对比性地指出,创新的产生源自组织对新知识的探索,这句诸如构想的“搜寻、变异、冒险、实验、即兴演奏、灵活性、发现、创造”等词汇所表达的各种活动;创新的应用则是组织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它可以通过构想的“精炼、选择、产生、效率性、挑选、实施、执行”等术语来反映。可以看出,它们是两类性质不同的活动,分别具有多样性增大和选择性保留的效应,并由此带来创造性激发和效率性提升两种不同的效果。6、政府制度的合理性从大环境上看,近年来,国家人事部推行积极的政策措施,使我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利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因为,设站单位必须在保证制度和政策统一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比较宽松、灵活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这项制度的实施。如果企业内部思想不解放,管理不创新,制度不健全,博士后科研工作就很难开展,也造成了资源和人才的浪费。目前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有关管理部门对设站单位的咨询和诊断不够。部分企业对工作站的管理站位不高,没有将此项工作纳人到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中,仍用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指派一般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站管理和维护,导致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从客观上制约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2)科研资金投人不够。目前条件下,国家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资金管理政策基本是自筹自支,企业得不到国家资金扶持或有关优惠政策,因此,如果企业在某一时期效益不佳或者资金运作困难,就很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组织博士后科研工作和培养博士后的积极性。(3)部分企业机构臃肿,管理复杂,制度不健全,工作效率低下也是部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搞自主创新,政府不是运动员,也不是裁判员,而是场地维护员。这形象地表明政府在创新中的角色。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我们应当做好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方面的调整,为企业充分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同时还应当明白,政府鼓励企业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引导而不要主导。应在围绕企业创新链条提供服务上多想办法,在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上下功夫。人是创新之源,培育创新主体,归根到底是要激发人的创造性。在我们的社会里,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使人们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成果得到保护,创造的失误与失败得到宽容,那么,受到激励的人们,其创造潜能必能获得极大发挥,创新也必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而这样的创新环境,也将极大地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推动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引导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四、发展方针和基本原则(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努力构建有利于博士后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有利平台,全方位推进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发展一批创新型科研团队,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化创新驱动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博士后制度要努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博士后人才队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部署,紧跟世界发展趋势,紧贴产业发展目标,紧盯科技发展前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改善生活环境、提升人文环境、创新制度环境,努力推进企业博士后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博士后人才体制机制,稳步扩大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造就创新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和战略型企业博士后人才队伍。(二)基本原则1、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工作,着力提高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和使用质量。要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特别要注重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为研究重大基础理论、重点公益性课题研究和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项目服务。2、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才培养优先”的理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把培养和使用相结合贯穿于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并采取符合博士后特点的各项措施,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育才、用才机制。3、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把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4、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设站单位作用相结合政府人事部门要把企业博士后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各设站单位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努力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五、优化企业博士后制度的“333”模式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多方协调,稳步推进,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人才”的原则,以及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的实施,在总体上按照“333”模式(即,围绕三大目标,坚持三个结合,实现三个提升)推进相关工作。(一)围绕三大目标紧紧围绕“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探索博士后制度的科学发展模式、发展中国特色博士后人才培养途径”三大目标,进一步创新博士后工作理念,最使我国企业博士后制度不断创新,博士后培养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博士后事业不断发展,真正发挥博士后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生力军的作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设站单位(基地)为主相结合。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博士后人才发展规划,加强指导和管理,推动博士后工作创新。设站单位(基地)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坚持博士后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博士后培养要体现以人为本,以用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尊重博士后的创造性劳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一批优秀人才。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努力促进博士后工作站(基地)与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博士后培养成效,进一步增强博士后培养的针对性,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三)实现三个提升实现三个提升是:其一,要做到博士后培养水平明显提升,确保博士后科研成果产出数量、质量和转化率显著提高,为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形成有力支撑;其二,要确保博士后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充分发挥博士后站的创新功能,重点扶持和推动战略型、创新型科研项目的开展,确保博士后科研方向瞄准前沿领域,努力填补我国甚至世界科技领域的技术空白;其三,实现博士后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以制度创新促进博士后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博士后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吸引、培养、用好博士后人才的良好氛围。(作者袁兆亿,刊于人才纵横2010,59(5):7-12)。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