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象贯穿显诗意一一记叙文写作指导第1页共 7 页物象贯穿显诗意-一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学目标:1、学会以物象贯文章的构思方法。2、 用物象贯穿文章的方法写记叙文。 课时:1课时一、初步感知:阅读下面三篇文章,思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文章1苦瓜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 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 很舒坦。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 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 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 ”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 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 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 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 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 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 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 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 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 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 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 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 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文章2月若有情月长吟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 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赠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 为我妈治病。突然,一阵凄凉的哭声传入我的耳朵。谁?这么晚了,他为啥哭? ”我循着声音寻找,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看见我,揪着我的裤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吗?”我本能地应了一声,就 想抱起他走。物象贯穿显诗意一一记叙文写作指导第2页共 7 页突然,我触到了一束熟悉的目光。咦,这不是王医生的儿子吗?顿时,我心里 轰起一腔怒火,王医生的影子又浮现在脑海。就是他,为了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 治病!“走吧!现在的世道还会有多少人情? ”我心里想着,脚下迈开了步子。这时,一声更 凄厉的声音恨恨地剐了我一刀:难道真的丢下他不管?夜深了,难道就让他留在孤寂的野外, 他不怕黑暗吗?他能抵抗动物侵害吗?我打了个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丢下他而去, 我猛转身,我不能选择与道义相悖的行为。我轻轻地敲开了王医生家的门。 我不理会他的语言与目光, 只是快速地离开, 我想我的 心灵是纯净的,我不会因为金钱而丧失了做人的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为愤 怒,而是不愿在这块见利忘义的地方呆多一刻。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气。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 一定有人情的气息。当我拖着疲倦的身躯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嗅到了一阵药味。我疑惑地询问我的母亲。妈 妈只是微笑地递给我一封信。信上说:“谢谢你,把我的儿子送回家。你的行为给了我一次心 灵的教育。在金钱与医德面前,我们应该选择医德。”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推开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多明智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比 金钱更珍贵的是友爱。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文章3姥姥,叫我如何不想你我想种一棵树,一棵枇杷树,以此来纪念姥姥。春,绿意盎然。大地渐渐苏醒,一切都如此焕然一新,小草露出了脑袋,春风吹过,柳 条随风飘荡。院子里的枇杷树长出了嫩芽,我回到老家跟姥姥说:“姥姥,我想要吃枇杷。”姥姥满脸笑容地说:“好,只不过现在没有,等到了秋天,到时回来吃啊。”我一脸遗憾,嘟 着嘴,默默回房间。夏,绿树成荫。枇杷树变高了,也变壮了,夏天到了,枝繁叶茂的,刚回老家,就迫不 及待地去看我的枇杷树,姥姥过来,笑着说:“看这树干,真像个结实的男子汉!结的果子肯 定又大又甜,到时候给你摘一筐! ”我咽了咽口水,满怀欣喜。为了让枇杷树结更多的果子, 我每天帮姥姥照顾它,浇水、除草、施肥一个不落。夏的夜是如此美好,繁星点点月儿高挂,为夜空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蟋蟀与青蛙共同 演奏一部美妙的交响曲。枇杷树下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姥姥,我坐在摇椅上,扇着 扇子,听着姥姥给我讲故事,这个是当然不是以前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而是 村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比如:隔壁家的王大妈的母猪生了不同颜色的猪仔,隔壁村的李婶 的儿媳妇生了一个胖小子叫什么名,这些事虽然很平常,可从姥姥嘴里讲出来总是特别有趣。秋,瓜果飘香。终于把秋天给盼来了,秋叶飘落在地上,随着风飘动,一直飘向远方 “今年的枇杷特别甜,又大又圆。”姥姥打电话让我回老家吃枇杷,可我总是推托没有时间, 爸爸妈妈再三问我是否回去,我一脸不情愿地继续玩我的电脑,然而最终,我还是没有尝到 姥姥所说的最甜的果实。冬,寒风刺骨。冬还是一如既往地来了,那个冬天很冷,冷到心里,就连沸腾的热水也 无法让我温暖。突然传来姥姥病重的消息,我惊呆了,回到老家,奶奶躺在床上,脸色苍白, 还对我说:“大缸里还有你爱吃的枇杷,去吃吧。” 一大筐的枇杷,个个饱满,姥姥把最大的 留给了我。那个冬天,奶奶如落叶般悄悄地落下了,飘走了,飘向了远方几年过后,枇杷树还是像原来那样,高大茁壮,苍翠欲绝,只是,再也长不出硕大的果 实,大概没有姥姥精心的呵护吧。望着它,我想起了姥姥,想起了在枇杷树下与姥姥一起度 过的时光。恍惚间,我似乎又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在枇杷树下,浇水、除草、施肥姥姥, 您过得好吗?物象贯穿显诗意一一记叙文写作指导第3页共 7 页二、深入思考:1、以上的物象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2、物象贯穿文章的步骤与方法:三、小试牛刀:请用物象贯穿文章的构思方法修改下面这篇文章 我的母亲记忆中的母亲是不太爱说话的。她总是默默地帮我做好她 认定我不会做的事情,默默地给我温暖。以前,无知的我从未感受到这种平凡而无私的爱。每每上 学离家的时候,从母亲手中接过行李的我,总是站在家门口默 默地等待,等待着母亲给我一两句温馨的叮咛。 可这样的时候, 她总是沉默不语。历经几次同样的失望后,我不再期待那些, 我便认定:母亲不爱我。当同学们谈论她们的母亲有多么爱唠 叨时,我便羡慕她们都有一个慈爱的母亲。于是,我更不喜欢 母亲的寡言少语。我从不喜欢和母亲谈心,却常常和父亲为了一些微不足道 的问题争辩得面红耳赤。这时候,母亲只是边做家务边听,保 持着她特有的微笑,却从不发表意见。当母亲偶尔问起我的学习情况时,我便耐着性子,急冲冲 地讲完,有时甚至将一句简单的“没什么”掷了过去。间或, 我也会不经意地读到母亲脸上流露出的失望与落寞,虽然内心 有一丝愧疚,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她。虽然我总爱对母亲大呼小叫,可她依然默默地做着家务, 默默地为我准备需要的东西。我常常发现:已用完的水性笔芯 不知何时换上了新的,脏衣服不知何时被洗干净放在衣橱里, 随着季节的变换,被子在不知不觉中由厚变薄,又由薄变厚。母亲在意我说的每一句话。当我不经意地说什么菜好吃, 在第二天桌上就会看见它;当我随口说什么衣服好看,过不了 多久它就会出现在衣橱里。了解母亲的这种性格后,我不再轻 言喜欢什么。也许是因为我长大了,也渐渐感受到母亲对我平凡中的 爱。我也不再羡慕别人的母亲,因为我有一位独一无二,伟大 的母亲!四、能力提升:运用物象贯穿文章的构思方法写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冬天的阳光最温暖,春天的和风最温暖;寒冷时的一件棉袄最温暖,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最温暖;伤心时的一句安慰话最温暖,困境中的一句鼓励最温暖,失落时的一个微笑 生 活中充满着温暖的种种情境。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温暖”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运用刚学的手法写 出波澜,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1、填写以下表格。人物品格物象物象描述事件情节物象物象描述氛围心情物象物象描述2、成文。六、课后阅读:汲大家之精华,作自己之文章。废园外巴金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 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 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 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 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 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 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 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 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 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 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物象贯穿显诗意一一记叙文写作指导第 4 页共 7 页物象贯穿显诗意记叙文写作指导第5 页共 7 页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 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楞。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 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 空洞的悲惨故事。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 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 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 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 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习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 吧。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 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 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 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脸颊上一点冷, 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 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附写作背景: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中国大部分国土,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 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一方面日本侵略者气势 汹汹,所到之处似乎无坚不摧。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浴血奋 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斗争。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内的妥协势力 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 看来,扑朔迷离。抗日战争开始,巴金就为抗战到处奔波,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战斗的笔杆。 在我们全文朗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听听作者的心声吧: “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 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一切是不是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 倒了呢?当然没有。“”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 种。我听够了叹息 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 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 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见废园外后记)碗花糕王充闾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 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 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 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 “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 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自己却顾自站一旁 “吧嗒吧嗒 ”地抽着旱烟。 我是个 “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 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物象贯穿显诗意记叙文写作指导第6 页共 7 页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 “小弟,递给我一碗 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 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 “煮挣了 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 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 ,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 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 ”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 “恭 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 ”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 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 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 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 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 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 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 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 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 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 ,不过,得准备一个 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 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 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 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 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 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 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 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 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 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 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 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 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 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 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 “我不想听这个 可是。”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 “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 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 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 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 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第二天, 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 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 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 外的郭泡屯。我物象贯穿显诗意记叙文写作指导第7 页共 7 页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 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 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 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 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每年, 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 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 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 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 。见面后,嫂嫂 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 ,“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 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 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 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早年丧痛,又过 分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 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 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 母亲说:“她走后, 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 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 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