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3专题 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6984905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3专题 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3专题 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3专题 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突破知识纵横一、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的含义(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是细胞外液,从人体角度看就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间接物质交换,如右图:(2)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CO2、O2、尿素等。(3)内环境中可能进行的生理反应:抗原抗体结合,缓冲物质对酸性、碱性物质的缓冲等。2.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理化性质 细胞代谢外界环境变化 (4)调节CO2稳态的维持:神经体液调节,如当血液中CO2过高时,CO2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活动加强,及时排出过多的CO2,增加吸入O2的量,实现内环境中O2与CO2含量的相对稳定。22pH()()()(CaKCO)无机盐离子、有机酸、碱温度 热量渗透压 无机盐离子、水溶性蛋白质化学物质含量 血糖、等pH的维持:缓冲系统的作用血液中缓冲对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起到维持血液pH相对稳定的作用。右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例1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体液中的氧气进入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6层膜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中,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解析】分别指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人体内环境是由组成的;中的氧气进入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5层膜;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H2CO3/NaHCO3是维持血液pH相对稳定的一个缓冲对。【答案】D1.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神经调节 (1)作用相似的激素(协同作用)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缓慢地调节代谢,参与体温调节;而肾上腺素是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2)作用相反的激素(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例2 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和分泌减少B.缺碘时激素浓度高于正常水平C.图中共有两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D.垂体分泌的激素与可表现为协同作用【解析】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甲亢患者分泌过多,因此通过反馈调节使和分泌减少;缺碘时,的合成受阻,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图中有两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垂体还分泌生长激素与可表现为协同作用。【答案】B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分布2.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分析感受器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将内外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主要在皮肤感觉器官、内脏等处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里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在中枢神经系统里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只有感觉无效应主要在肌肉、腺体等处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续表 (1)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作用,有些神经元(如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还具有内分泌功能。(2)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被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感受器被破坏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被破坏兴奋无法传导;神经中枢被破坏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例3 右图是人的缩手反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先缩回,然后产生痛觉。下列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可以由E传向AB.痛觉在图中的方框乙处形成C.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D.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解析】根据突触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可以判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甲为大脑皮层,乙为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不在脊髓中形成;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有的可能引起乙的兴奋,有的可能引起乙的抑制。【答案】D3.兴奋的传导、传递(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解(以上侧膜为例) 由上图解得出结论: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电位差产生的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静息电位时把膜外的正电位看成0电位,当细胞外液浓度降低时,相当于细胞膜内K+增大,静息电位减小,如由-70可以升到-60。(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图解 由上图解得出结论: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兴奋性)、多巴胺(抑制性)。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的神经元末梢传向突触后的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 ms),这段时间就叫突触延搁。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电位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例4 下图表示突触结构及神经纤维上膜(1)在图一的结构中,1的形成主要与 (细胞器)有关,3的化学本质是 ,对递质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2)神经冲动由A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 。(3)图二表示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NOP段表示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为 。NO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 。使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产生电位差。【解析】在图一的结构中,1为突触小泡,此结构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由于对递质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突出后膜上的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神经冲动由A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图二表示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再到静息电位。因此N、P时为外正内负,O时为外负内正。NO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导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答案】(1)高尔基体糖蛋白 (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然后又变为外正内负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4.下丘脑的功能(1)功能图解(2)功能解析下丘脑与激素调节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但其分泌激素的多少受下丘脑支配,即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的分泌。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含量低时,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使血糖含量升高。当血糖含量高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唯一的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使血糖含量降低。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中枢、水盐平衡中枢。例5 (2011江苏高考)图1表示北纬50某地区不同月份母鸡平均产蛋数的波动情况,图2是母鸡繁殖活动的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甲、乙、丙表示器官,a、b、c表示相应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可知,影响母鸡月产蛋数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2)图2中激素a、器官丙的名称分别是 、 。(3)图2中c甲、c乙的生理意义在于 。(4)已知激素a分子为一种多肽,其受体位于靶细胞的 ,这是因为 。(5)从丙的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血浆中含有的激素种类有 (填下列序号)。1种2种3种3种以上(6)烷基苯酚是一类洗涤剂,其分子结构稳定,具有类似激素c的生理效应。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会对器官甲、乙的分泌活动产生 作用,从而引起激素c分泌量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有曲线、有示意图。(1)分析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关联,不难确定影响因素是日光照时间。(2)图2是母鸡产蛋的调节过程,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母鸡的性腺,即卵巢,它分泌的激素c是雌性激素,因此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性腺激素。(3)此题的回答要重在“生理意义”层面上。c对甲、乙存在着负反馈调节,即其含量的增大,会反过来抑制甲、乙的有关激素的分泌,以免导致c的分泌量过高,所以这样可以维持c含量的相对稳定。(4)激素的受体有的位于靶细胞膜上(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大分子激素),有的位于靶细胞内(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小分子激素),题中a为多肽,是大分子,因此它的受体应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5)由于激素是经体液(主要是血液)传送的,因此各种激素均会出现在其中,所以丙的静脉血液中自然会有这些激素,不只是题中涉及的3种,还有其他激素。(6)这是一个激素分泌调节的问题。题中介绍烷基苯酚具有类似激素c的生理效应,即为激素c的类似物,长期饲喂使体内类似激素c含量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会对甲、乙的分泌活动产生抑制效应,最终引起c的分泌量低于正常水平。【答案】 (1)日光照时间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巢(3)通过负反馈以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 (4)细胞膜上激素a不能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 (5) (6)抑制减少 (1)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图解5.血糖的调节可联系的内容有: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及其作用;参与血糖平衡的神经激素调节的具体过程;低血糖的病症、病因及其防治;糖尿病的诊断、病症、病因及其防治。(2)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大于160180 mgdL-1。症状: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三多一少)。检测:糖尿病病人的尿液+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 砖红色沉淀。例6 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右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B.“刺激X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其中结构位于大脑皮层C.靶细胞的受体是糖蛋白D.靶细胞接受激素的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血糖浓度上升【解析】当血糖含量降低时,有两种调节方式。直接调节: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间接调节:先刺激下丘脑,下丘脑再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受体的实质是糖蛋白。【答案】B6.体温的调节(1)体温调节过程图解(2)体温调节结果:产热量散热量例7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TENFB途径表示 调节过程。(2)B途径主要是骨骼肌细胞通过 作用产生的。(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 ,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填“”、“”或“=”)。(4)体温主要是由上述方式进行调节的,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人体血液中, 激素的含量会升高,从而加快代谢。(5)请写出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的反射弧: 。【答案】(1)神经 (2)有氧呼吸 (3)= (4)肾上腺素、甲状腺 (5)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立毛肌收缩三、免疫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及关系(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免疫类型比较 项目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区别作用物质特异性抗体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各类淋巴因子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过程联系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细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若细胞免疫不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基本丧失(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两种免疫的过程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却又相互配合。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抗原,作用方式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免疫是细胞免疫;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病毒感染是先发生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2.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1)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一般较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并参与二次免疫反应。如果有同种抗原再次入侵,记忆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2)二次免疫反应不但比初次反应快,而且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尚未为患之前将它们消灭,所以成年人比婴幼儿更少患传染病。有些抗原诱发生成的记忆细胞能对这种抗原记忆终生,因而动物或人对这种抗原有了终生免疫的能力。人患过麻疹、天花、伤寒或百日咳等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原因就在于此。例8 下图为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过程,图中的IL为白细胞介素(有多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IL可由吞噬细胞、T细胞产生X、Y细胞分别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IL-4仅参与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X、Y细胞迅速增殖A.B.C.D.【解析】这是考查体液免疫的新情境问题。由图可知,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二次免疫时仅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答案】B功能功能正常功能过高功能过低防卫抗感染或防御其他抗原异物入侵病理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监控消除消除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和癌细胞自身免疫病肿瘤形成3.免疫与人类健康(1)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的比较(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很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自身免疫病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在正常机体内,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都可成为抗原,而被机体清除,自身免疫病的患者不但将这些细胞清除,也将正常细胞认成了抗原加以排斥,从而发病。(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HIV侵入了T细胞引发的疾病。T细胞大量死亡,使抗原的识别、传递(给B细胞)发生障碍,导致患者失去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例9 英国和瑞士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过敏反应的元凶是基因缺陷。在正常人体内能够产生一种“调节性T细胞”,控制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但在有过敏史的人体内,这种细胞却无法正常生成。研究者通过分析调节性T细胞生成机制及其相关基因,发现一种基因(GATA-3)能够抑制另一种基因(FOXP3)发挥作用,阻碍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从而使免疫系统对外界异物产生过敏反应。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可能是由遗传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因素引起的B.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治愈某些过敏症的方法C.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过敏原,所以说抗原就是过敏原D.过敏反应体现出人体免疫功能过强【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免疫、体液调节、基因工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过敏反应可能是由基因缺陷使得“调节性T 细胞”无法生成引起的,另外,环境中的过敏原也是引发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因此A 选项正确。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弥补基因缺陷的先天不足,可以治疗某些基因缺陷病,当然也包括过敏反应;过敏原是抗原,而只有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才是过敏原。【答案】C四、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史达尔文和对照说明:芽的向光性生长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测:尖端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和对照说明: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物质与光照无关,向光弯曲与尖端、单侧光照有关与对照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科学家实验处理方法、现象实验结论科学家实验处理方法、现象实验结论詹森与对照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与对照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续表)温特与对照说明: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且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郭葛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故取名为生长素(续表)例10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现有一种植物幼苗,为了探究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将其直立生长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并用单侧光照射,如下图所示。下列结果及判断正确的是( )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A.B.C.D.【解析】解答此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才能理解出题者的意图:证明植物的向光弯曲是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还是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根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要想证明是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弯曲,结果必须是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因此正确,错误。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但不能确定a、b两侧的抑制生长的物质是否相等,此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因此正确,错误。【答案】D2.胚芽鞘的两个重要部位及向光弯曲暗含的三点含义(1)两个重要部位胚芽鞘尖端是指顶端1 mm范围内。它既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也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尖端以下数毫米是胚芽鞘的生长部位,即向光弯曲部位。(2)三点含义生长素在茎尖能进行横向运输。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生长素作用机理为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概括如下图:口诀:胚芽鞘感光和弯曲部位:感尖弯尖下感光部位是尖端,弯曲部位是尖端的下端。例11 如右图所示,单侧光从左侧照射甲(倒立的胚芽鞘尖端),X、Y表示琼脂块,在甲上放置一段时间后,放在乙(正立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顶部两侧;丙为去尖端胚芽鞘,切面上放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从左侧进行单侧光照射。则乙、丙的生长情况是( )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不生长也不弯曲A.B.C.D.【解析】在单侧光照射下,甲顶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横向运输,向Y侧增加,又因为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因此Y琼脂块上的生长素浓度大于X琼脂块上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乙向左弯曲生长;丙已去掉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直立生长。【答案】A3.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含义、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作用特点和生态学意义(1)极性运输的含义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如下图所示: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生长素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和其他同化产物一样,通过韧皮部运输,运输方向决定于两端有机物浓度差等因素,即为被动运输。(2)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AA,BB为横向运输AC,BD,AC,BD为纵向运输(即极性运输)(3)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4)生态学意义植物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长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根的向地性生长使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这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当生长素的含量大于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时,有利于生根)。促进果实发育(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正常发育为果实,因为没有受精,果实内没有种子。此外,还要注意与无子西瓜的区别,无子西瓜是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育成的)。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可以保蕾保铃)。(2)细胞分裂素的应用由于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因此,可用于植物组织培养。当它的含量大于生长素的含量时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出芽。(3)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例如用成熟的梨来促进未成熟的柿子快速成熟。例12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草,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可选用图中 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草。 (2)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 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是在图中的 点。(3)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根据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继而将组结果与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4)科研人员利用某些植物,研究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体内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列举部分结果如下: 生长阶段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种子发芽 +-+花芽形成+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衰老-+(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 。而从本质上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受 程序性表达的调控。 【解析】(1)要理解生长素类似物也有“两重性”特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同时又对农作物无害。如果曲线是单子叶农作物,要除去双子叶杂草,就要较高的浓度,这时单子叶农作物也会死亡,因此是单子叶农作物。d 点对应的浓度,既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又能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 (2)从图看出加入一定浓度的CaCl2后生长速率下降,因此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B点后生长速率上升,因此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B点。(3)小题的解题方法是要找出单一变量。(4)小题的方法要观察表格,从表格中就可获取信息,从而不难得出答案。【答案】(1)d (2)抑制B (3)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4)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