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四 第二节 新闻(含访谈)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6440776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四 第二节 新闻(含访谈)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四 第二节 新闻(含访谈)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四 第二节 新闻(含访谈)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向一筛选整合筛选并整合信息往往是从全文的角度切入,要求考生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整合。主要分析概括新闻的标题,新闻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特点及精神品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所涉及的问题等。如消息侧重于对文本标题、导语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人物的特点、精神风貌的概括;通讯则侧重于对所报道的人物和主要事件作概括;访谈则侧重于从采访者提出的问题角度和回答者的内容进行概括。概括时只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语句便能作答。第二节新闻第二节新闻(含访谈含访谈) 例1(2012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答:_解析这是一篇访谈,采访者的提问常是行文的提纲。记者问:“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从这句可确定本题的答案范围在这句之后。概括秦绍德的回答,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学者对学问的态度,媒体对学者的态度,学者对媒体的态度。找准这三个层次即可顺利作答。答案秦绍德围绕“寂寞出学问”从三个方面作了倡导:倡导学者坚守学术精神,热爱学术,甘坐“冷板凳”。倡导媒体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的学术成果,不去关注他们的私生活,不过度把学者放在社会热点中。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传播学术成果不与名利挂钩。 筛选并整合新闻文本中的信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整体感知,捕捉基本信息在通读全文时,将文本中的基本信息和难以理解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然后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把握文本基本内容。在通读之后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新闻的基本观点,尤其是新闻的主体内容,明白何时何地因何原因发生了与何人相关的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2审清题意,锁定信息区间通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析题干,弄清题目的要求,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即确定信息源,进而准确地捕捉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一般而言,有的信息在文本中可能只有一个信息源,有的信息在文本中可能有多个信息源。不管信息源有多少,在阅读时都要把它“圈”起来,以备筛选之用。由于新闻文本的独特性,其主要信息源一般位于标题、导语和穿插的背景介绍等地方,抓住这些关键性的段落或词语,就能找到所需信息,从而为筛选做好准备。 3披沙拣金,筛选重要信息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区间之后,接下来就是“筛选”,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1)理解性筛选:对信息源中的信息作区分,区分出重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去粗取精,去次留主,筛选出重要信息。不同信息的判断标准重要信息承载着全文的重要信息的句子。如新闻标题、导语、背景介绍等。次要信息承载着次要信息,居于次要地位的句子。如阐释或说明或叙述补充等内容。冗余信息删除后不妨碍文章内容的表达,一些承载冗余信息的句子。 (2)检索式筛选:按照一定要求,迅速挑选出相关语言材料,这种筛选和阅读速度、阅读注意度相关,在答题时可以一边看题一边读文。 4求同存异,整合有效信息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归类、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在整理时,先求同存异,把同一类信息归在一起,去掉次要和无关的细节;再把相关的几类信息归在一起,找到一个更大的概念;最后把相关的几类信息用一个概念加以统合。整合信息的两种方法:一是摘引语句法,即根据题旨要求,选择与原文相关语句,筛选出其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二是提炼重组法,即将较为零散的没有明显短语和句子提示的信息以及关键内容隐含其间的文字,按一定要求概括出其中大意。经过这样的整合,就很容易得到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答题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意,审读题干。第二步:锁定区间,筛选语句。第三步:整合语句,规范作答。考向二分析文本表现形式 新闻作为一种常用的实用文体具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其基本的结构特征,如消息具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而访谈则以“问答”式为主体结构;通讯、特写则在具有新闻的特征之外,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命题人往往从新闻的概念、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的特点以及作用等方面设题。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梦碎雅典杨明马小林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百米的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次世界锦标赛、4届奥运会,但还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到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会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惟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去年底,奥蒂曾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深深的同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答:_解析 这是一篇新闻,文体特征十分鲜明。开头两段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对奥蒂这次参赛的结局、出现这个结局的原因以及奥蒂的年龄、国籍、实力、与世界女子百米金牌难以割舍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开头两段介绍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由此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是“导语”。文中强调不仅仅是“输了”,“输给了坏运气”,而且是“又”输了,“依然”输给了坏运气,结局本身再加上两个副词的突出,就给读者制造了悬念,引发了阅读兴趣。 联系全文,起首写的“输”、“坏运气”,也已经为奥蒂的“悲剧”色彩定下了基调,同时也已经概括了这篇新闻的要点,表明作者要把一个“失败”的英雄作为报道对象。综合上述分析,即可整合出导语的作用。答案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紧承标题,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析表现手法新闻的表现手法与文学类文本相似,从结构和细节方面设题是新闻考查的热点。答题时要结合文本特征,注意表达技巧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对表现群众接受新闻的作用。常用的思考角度或者说答题术语有以下几种: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让群众体会作者态度;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 2分析语言特色对新闻语言特色的考查主要是其准确性和生动性。新闻要求准确,准确的数据能加强事实的真实可信度,准确的叙述和描写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人物血肉鲜明,性格突出,或者营造出新闻场景,使读者如亲历其境。通讯和特写在表现人物和刻画场景时允许使用文学手法,所以有些句子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特点。答这类题目要抓住具体语言点或表现手法,分析其对塑造鲜活形象、再现典型场景、为主题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3注意新闻各要素的作用(1)标题新闻类文本的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达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或者能很好地概括文本内容,凸显感情倾向,彰显主题。对文章标题的分析或鉴赏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对吸引读者的作用;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2)导语导语居新闻文本之首,简明扼要揭示主题思想。其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体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开头: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 中间:过渡、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文。 结尾:照应题目、开头,拓宽内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4)背景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考查何种表现形式。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对这种形式进行阐释。第三步:指出这种形式的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向三探究优秀的新闻作品反映现实,首先体现在反映人生价值、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等方面。要注意探究其新闻价值和新闻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另外,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及其主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文章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难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查考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以及进行个性化、有创意解读的命题点。 例3(2009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了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余:没有。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属开放性题目,考生言之成理即可。先要明白这两句话的含意,即明白有些学者的观点和余光中的观点,然后依据自身的认知,结合余光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 发掘新闻的价值是新闻类文本考查的重点,解答此类题型,可遵循以下思路: 第一,明白什么是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 第二,明确思考的方向。对于我们而言,阅读新闻也要从作品中解析出独特的新闻社会价值,发现隐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社会意义,并充分评估新闻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对新闻价值的探究,必须结合文本提供的新闻背景来进行。一般来说,新闻的作者为了保证对事件的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新闻中很少议论和抒情,但客观叙述中包含着一种倾向,而背景材料凸显着这一倾向,有时还借新闻当事人之口道明作者的想法。这些都是我们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的文本因素。 特别提醒分析新闻价值,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多数参考答案给出的只是答题要点,具体答题时要注意答案组织的完整性。如分析新闻价值首先要概述相关事实,再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素质),最后阐发所受启发(相同、相反)。 答题步骤第一步:研究题干,把握方向。第二步:内引外联,简要阐述。第三步:精要作结,回扣观点。 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新闻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即通过解读文本,来评价其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及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其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