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56231613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史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史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2、南戏:产生于两宋之际的东南沿海,其首先在温州地区发展起来,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3、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4、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5、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是什么?答: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答: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3、你是如何理解清人章学诚对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一评价?答,我觉得清人章学诚对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一评价是很正确的。首先,“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是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是小说虚实结合。使读者产生真实感,是小说更生动、任务形象更丰满。其次,在任务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任务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到极端。第三,叙事结构上,一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情复杂,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而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个的语言风格使它即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4、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其讽刺艺术?答: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2、真实性与喜剧性相结合;3、简洁、传神的人物出场描写。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增强讽刺效果:1、漫画式的外形描写;2、运用夸张增强讽刺效果;3、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5、简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答: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三、赏析题(每题15分,共15分)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怕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25分)论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答:1、戏剧冲突:此剧有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的两条线索。正反面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正面人物的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互相交错。2、运用“那辗”法,充分展开情节,刻划人物:“那辗”是清人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点西厢记的术语,指在情节描写中认真地搓那、辗开,把很简单的剧情也写出寻人耐味的好戏来。如前候、闹简等折。3、文采派的语言特色: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名曲为第四本第三折正宫 端正好。(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历史地位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版本众多,明清版本达九十多种。评点者众多,并有著名画家为之绘图,足见后人对西厢记的喜爱。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