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材简析】在前一课中,学生对船的载重量、船体材料、构造、动力系统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在制作和 测试独木舟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了独木舟存在载重量小和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 将在设计制作、测量、完善竹筏模型以获得更好稳定性和更大载重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浮力,认 识到相应的结构对船功能的影响。用技术与工程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制作竹筏,动手动脑解决独木舟载重量小和稳定性差的过程, 学生在获得丰富动手实践机会的同时,还能体验先人依据社会需求改造船只的历程。在教材最后, 再次引导学生对比独木舟和竹筏,会发现在稳定性和载重量进步的同时,竹筏不能确保承载物干 燥和载重量依旧不够大等不足,通过与摇槽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对比,提示学生新的研究方向- 造一艘防水的小船。聚焦板块通过回顾上节课独木舟容易侧翻的特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通过出示先人 竹筏的图片,给了学生直接提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课的任务,用浮的材料造一艘船-竹筏。探索部分,探索活动1设计制作一个竹筏;探索活动2,测试竹筏的稳定性及载重量;探索 活动3比较独木舟和木筏,让学生感知技术的进步,及竹筏的不足。最后通过研讨,鼓励孩子们对于改造竹筏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人们的需求可 以让技术得到突破【学情分析】孩子们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对船的结构、材料、载重量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独木舟的制 作更是给孩子搭了一个脚手架,经过独木舟的制作再到现在的竹筏设计制作,符合维果斯基所提 出的“够一够,摘桃子”,问题驰动下,孩子才能真探实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用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2. 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科学探究目标1. 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的过程。2. 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进行性能测评,并不断改进来提高船的稳定性和载重量。3. 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值制作竹筏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船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竹筏鬲草图设计及实物制作。难点不断修正设计与制作竹筏。【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水槽1个、垫圈、船首实验模型两个、竹棒若干、橡皮筋、热熔胶枪。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独木舟和测试实验,重现独木舟不稳定易侧翻的场景,激发学生思考,古人 是怎么改造的2. 出示古代先人竹筏的照片,直接提出任务要求:做一个竹筏。(板书课题)六、探索1、小组合作设计草图并制作竹筏(预设10分钟)师:工程师在完成一件新品之前会考虑什么。生:设计样式、做准备工作师:先把小组的设计草图画出来,再根据草图来完成自己的竹筏.明确要求:先画设计图再制作能浮在水面牢固不散架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思考-画图纸-制作,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 图进行制作,遇到困难必须改变思路的,应该先修正设计图再进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反思、 积累经验。2、测试我们的竹筏 (预设8分钟)(1)播放测试指导视频,让孩子重温测试步骤(2)用垫圈测试竹筏的载重量和检验稳定性。测试用的水槽尽量大一些“水浸湿螺母”即为测试结束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与测试,学生能切身体会到造船技术的进步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为下一 节课的任务埋下伏笔。3. 比较我们制作的竹筏和独木舟(预设5分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总结,找到竹筏对比独木舟的进步之处,并发现竹筏的缺点,不足即 是突破口。竹筏的底部可以比独木舟做得更宽、稳定性更好、载重量更大等这些弥补了独木舟的 部分不足,但同时存在容易浸水这个缺点。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的进步能促进造船的发展。七、交流研讨(预设5分钟)1. 前两个研讨问题可以在探索1和探索2结束后进行。2. 通过出示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图片,重点引导学生会思考“你打算怎样改进我们的竹筏”,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给出改造船只的思路设计意图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呈现,代表了当时船技术演化发展的路线,可以给学生提 供改进和优化竹筏的蓝本。【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