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55952087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这本书决策是如何产生的,A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是上学期受到一位哈佛大学老师的影响而读的。那是在成电讲坛上,那位PROFESSOR称他心目中的近代管理大师只有一个:JAMES MARCH。这本书到目前为止,读了前两章,读的很慢,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这本书读起来很吃力,其高度、深度对于我一个未出茅庐的学生来讲,都较难理解;其二是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农历腊月29,现在是正月出8,中间的时间正好是春节。但是,虽说只读了前两章,但是本书的知识点之优,足以促使我先把读到的观点总结下来,总结如下: 第一章(有限理性):理性选择理论注重后果的逻辑,但是纯理性选择理论因受到信息限制、偏好不一致等因素影响,受到诸多评判,以使更多的人赞同有限理性(或有界限);有限理性,首先制约它的因素是信息约束,信息之所以造成约束条件,是因为注意力问题、记忆力问题、理解力问题、沟通问题。应对信息约束,通用的方法是用数字来概括和代表现实,以简化比他们希望的要复杂的多的世界,但是作者又同时认为,数字对真实性和个人利益的双向同时追求使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会迷惑不解,个体、专家、决策者有很多方法发现真实性,而真实性又恰巧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相一致。对于决策,其追求结果是最大化还是满意化呢,在更过情况下决策结果追求的是满意化,这就产生了搜寻的问题;由于注意力的分配,若决策失败,决策者经常被指责对注意力管理不善,被指责处理了错误的事情或者在错误的时间处理了正确的事情。与长期问题相比,决策者似乎更关注短期问题,危机似乎总比计划先行一步。失败所引起的搜寻,其原因是业绩和目标二者之间的差距。同样,针对满意化,在成功时,则会产生宽裕。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业绩超过愿望,搜寻减少、宽裕增加,业绩小于愿望,搜寻增加、宽裕减少。这也就是作者在此提出自己认为为什么成功包含失败、失败走向成功的原因。由愿望、业绩、搜寻、宽裕四个变量的综合变化,作者勾化出了“满意化搜寻扩展模型”;本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关于风险和风险承担的。作者认为的风险是用来表示理性选择理论中的剩余方差,在这一部分应注重风险偏好与风险承担二者的不同。在风险评估中,由于个人对不确定性或确定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倾向于忽略或否定,因此,存在风险,另外,世界上有些不确定性是无法降低的,它是世界上各种机制的内在不确定性。风险存在的第二个原因是:信息不完全,决策者总是倾向于夸大他们对环境的控制,过高估计他们行动所造成的影响,而低估包括机会在内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赌博是对风险的权衡,而算不上属于决策上的风险承担)。第三个原因是不完全合约,即未能与环境中的关键人物达成理解所造成的。风险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是社会有效性降低,即信念的社会活力受到了经验和意义模糊性的威胁,也受到了对现实世界大量不同解释的威胁,差异化的过程不断打破一致化的趋势。对于风险承担倾向,作者认为有四个,一是个性特点,即属于风险规避者还是风险倾向者,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人为什么会从事不同的职业;二是目标导向,目标包含收益,决策者就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备选方案,而结果包含损失,决策者就倾向选择风险较大的方案。三是作为选择,如:作为试验数量的减少,就增大了任何处于劣势选手赢的概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学生偏好那些随机错误少而差学生偏好那些随机错误多的专业、课程和考试。四是人为可靠度,人为可靠度是指能力、沟通、合作、信任、责任或结构的中断。在组织中,对风险承担的影响有:成功所引致的偏见,如果成功归因于能力,就会低估风险,提高承担风险的水平,反之;估计极端概率的偏见,这也可能称作危机管理;员工的提升,原本依据能力提升员工的程序,实际上却依据员工承担的风险量来提升员工;风险策略,要使能力的不同水平者与不同的风险承担水平相适应,即能力强弱与风险高低相协调。第二章(规则遵循):前面第一章中决策被描述为是经过有意的理性计算而产生的。纯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认为决策是在根据对结果的偏好评估各备选方案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后果逻辑与适当性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适当性逻辑,行动通过遵循与身份一致的规则而与情境相符。适当性逻辑应注意三个问题,识别问题(处于什么样的决策情境)、身份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或这个组织是什么样的组织)、规则问题(像我这样的人或组织在这样的情境中应如何行动)。但是作为个体的个人,通常面临着多重身份、多重规则的限制。当规则违反时,存在着容忍度的情形。制定规则主要是为了宣扬美德,而不是控制行为,所以社会制度也可能忽略某些作弊行为,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达成一些含糊和非正式的协议来接受规则违反。但是当个体为了满足一种规则而必须违反两外一种规则时,或者其他类似情形时,决策者可能因此而受到惩罚。本章的第三个部分,主要讲述规则的发展与变化,规则与环境通过以下几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彼此相互适应:适应、讨价还价、模仿、选择、学习。把握未来,计划与合约;把握过去,体验式学习,作者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来阐述了体验式学习,作者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它是由行动结果解释规则行动四个因素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把经验运用到学习中,由回忆经验、解释经验、扩展经验、评估经验组成。作者在这一部分也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他认为学习通常都是迷信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完全的循环过程,也就是说,过去的行动和环境的回应之家的联系并不存在或者说是模糊的,对已有的规则,对其他决策者对于应该遵循呢哪些正确规则有不同的观点,并且很少有决策者能够注意到几乎每个规则都是有效的。由学习通常的迷信性,作者提出了能力陷阱的说法,这反映了某个规则、技术、策略或实践不断提高的能力干扰了人们用另一种潜在较优的规则、技术、策略或实践来取代他的现象。决策者的相互作用,也对结果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结果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规则适应性相互作用两者是平行的,三个因素说明了这一点:愿望(不仅受决策者自己的业绩影响,还受他人的业绩影响),(规则的)传播繁殖,规则的合法性(受他人受用规则的影响)。对待规则的发展,作者通过环境选择,运用进化的比喻,来说明把握过去。在标准的进化论中,进化需要三个条件:变异、选择、保存。本章的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一二章两章所提出的观点进行的一次对比,前者认为决策是根据偏好和结果进行选择的决策,后者是认为根据适当性而遵循规则的决策。但是二者也有着共同点,即都强调理性和推理,且二者相互归属,认为决策是相因而生的选择的理论学家来说,规则是约束条件,来自于更高层次的理性行动;认为决策是规则遵循的理论学家来说,相应而生的选择只是众多可能的规则之一,如果选择是适当的,就会唤起这一规则。 Wednesday, February 04, 2009本书的第一二章的知识是关于个体决策的,而接下来要写的三四章读书总结则是关于多重行动者的决策的,多重行动者的决策理论在个体决策理论进行了综合与扩伸,具体总结如下:第三章,多重行动者:团队和合伙。从单人决策到多人决策,最简单的转换途径就是把所有决策参与者的偏好和身份当做一致,这就意味着一个决策者获益,其他决策者也同样收益。但是依然存在各种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的问题,具有相同偏好的两个决策者可能会因为行动不协调而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从决策论的观点来看,团队实质上等同于单个决策者,团队强调沟通和协调问题等问题,因此也增加了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这些概念的相关性。针对团队的决策可以用前两章的知识来分析,故本章的重点内容在于讨论偏好、身份不一致的多重行动者进行决策的问题。大多数多重行动者决策理论都不是团队理论,它们研究的是在偏好和身份不一致时,必须做出决策和必须采取行动的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他们对适当行为的定义也互不相同,互不一致,因此这就产生了多重偏好,多重身份的多重行动决策者(即便参与者的身份和偏好是同时一致的,也不可能在现有环境的约束下同时实现他们的偏好和身份)。不一致的多重行动者的核心假设把决策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讨价还价、谈判达成协议等,把最初充满冲突的环境转化成了达成协议的环境,这就形成了团队;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行政、选择、实施、履行、强制执行等类似名称,采取行动与协议一致,并复合后果性的逻辑和适当性逻辑。个人不一致性的含义有四重:行动(是策略的)、信念、信任和忠诚(很重要并且很稀缺)、注意力。个体不一致性也具有着特有的社会基础,首先,对偏好和身份的错误理解,这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并且所感知到的一致性水平取决于不完全的信息;其次,等级制度中不一致性的形成,如经理的职业生涯使人们对自我(偏好和身份)的定义由“往上爬”这一等级制度竞争的特点所形成。又如,在等级制度中,对于等级中的高位置,人们面临着是“加盟”还是“斗争”的问题,为了提升自身的价值,有野心的人选择反对当权派,在此过程中,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偏好和身份,他们学会享受与当权派进行斗争所立刻产生的荣耀(策略的管理偏好和身份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博弈)。再如,等级制组织采用授权和部门化等策略来动员各种个体采取相对一直的行动,授权和部门化塑造一致的偏好和身份来服务于组织,但是同时,它们也导致了不一致。(作者在这一部分,也提出了不一致性守恒的观点,尽管社会有很多趋同机制来试图消弱不一致,在组织里的不一致有三个基本的分歧过程,分别如下:第一,身份的差异化,当个体具有自我感的时候,这个自我便于他人不同,虽然他经常模仿他人并套用他人的身份,他也试图表现得与众不同;第二,永不满足的欲望,满足当前愿望的同时也埋下了将来不满意的种子,面对社会上的资源水平和资源分配的波动,人们对愿望进行调整,以把冲突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上;第三,为首位竞争,这里的首位,是指组织里的个体为了相对地位而展开竞争)本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其题目是不安分的合伙人,具体内容也就是围绕着不安分这三个字而展开:首先,作者通过囚徒困境的例子,引出:基于偏好的理性选择理论在实践中,受个体身份、规则所限制的影响。虽然博弈论是处理理性行动者之间相互关系而产生的,但是个体若从规则遵循的决策者之间的合伙关系出发,即会产生不同结果。通过囚徒困境,作者让我们注意到合伙者决策所受限制的因素有二,他们是可重复实验与否、个体的不完全理性。其次,作者指出了信息在合伙人决策中的影响,作为策略性的信息(在建立合伙协议中使单纯性大打折扣的信息),那些有能力获得数字并从数字中获益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看到数字的重要性,那些无法获得数字的人有足够的智慧认识到自己所处不利的地位,他们经常拒绝把数字当做决策的重要依据,策略性信息的长期动态,应回归单纯和精明,尔虞我诈促进精明的产生,普遍精明又存进单纯的产生;再者,作者提出了如何创造合伙人的一致性:从改变动机角度出发,有威慑理论、合约理论。在合约中,并不是如设计的那么理想化,比如,通常用业绩来衡量合伙人的努力程度或能力高低,但结果也可能是受到了许多不可观察因素的影响,又如,合伙人对将来的预期存在着不完全性问题,再如存在着指标错位的问题(一般来说,绩效标准是预期行为的指标,而不是行为本身的指标,预期行为或可能只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行为本身,举个例子来说,举行考试的老师希望学生学习本课程内容,考试只不过是学习的一项指标,然而学生和其他合伙人常会发现,满足这项指标要比教师真正希望他们做的事情简单的多);对于多次重复的合约,其中发挥作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声誉,声誉和抵押品的功能一样,因为那些履约可靠度高的人与那些没有此项声誉的人相比,是更有价值的合伙人,所以声誉是一项可贵的个人财产。创造合伙人的一致性,若从调整身份和规则的角度出发,可以进行“选择”,即选择那些身份和规则相一致的合伙人,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对选择的过分依赖,把合伙关系局限在预先规划好的合作框架里,而这种合作框架在遭遇突发情况时容易土崩瓦解,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就是商业航空小组对机组人员的配置。调整身份规则,也可以通过社会化,还可以通过绕开注意力的方法。第四章:多重行动者:冲突和政治上面一章研究的是合伙人在偏好和身份不一致的情况下的决策问题,正如假设的那样,不一致性会使问题变得复杂,而研究多重行动者决策的理论家有一个共同的本领,即通过整合偏好和身份,使其趋于一致,从而把决策问题从不一致性的合伙关系转变成团队关系,这就引起了人们对合约、动机、选择、社会化和注意力的关注,这些因素可用来消除或缓解不一致性。本章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更庞大的系统,考察了一系列涉及不一致多重行动者的决策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行动者不太愿意强调消除偏好或者身份的冲突。面对不一致的偏好和身份,本章引出了两个隐喻,第一个隐喻认为决策以权力争夺为基础,它关注的问题是:谁得到了什么,什么时候得到的,如何得到的。第二个隐喻把决策描述为联盟结成,它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合伙关系,怎样达成协议并加以实施。作者认为权力就是获得想要的东西或实现身份的能力。研究权力的学者提出了两种模型来研究决策,权力的力量模型和权力的交易模型。权力的力量模型,把决策描绘成各个参与者意愿的加权组合;权力的交易模型,把选择(交易利益)视为自愿交易的结果。权力的力量模型。简单的力量模型,认为如果某个结果和决策者最初的意愿是已知的,就可以估量出决策者的权力大小,另外,如果权力和决策者的意愿是已知的,就可以预测出决策结果;或者已知权力和决策结果,可以估计决策者的意愿。通过不同的决策对权力进行的估量并不可靠,对权力的力量概念也存在着失望之处。权力本身对应着权力感知。(大的社会或政治体制下对主导集团或弱势集团进行权力对比时差距会很大,如果权力差距过大,对权力的衡量就显得相当重要,并且,几乎所有的政治体制里,穷人的政治力量要总体弱于其他市民;在小型的政治体系里,对活跃参与者进行相对权力的衡量,并以此来预测决策,结果通常很令人失望,人们衡量权力的能力有限,再加上权力自身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很难从其他因素的“嘈杂声”中发现权力的信号)权力的交易模型。权力的交易模型里面,涉及到交易利益的因素有:对规则的控制,对资源的控制,对偏好和身份的控制。权力交易理论认为,可以把决策理论当做一个庞大的保险计划,在这个计划里,今天提供的好处是为了在将来得到互惠的期权。采取行动是指望未来得到好处,但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决策过程变动复杂。决策者知道自己将来可能需要帮助,但是几乎不能确切知道需要哪种帮助,何时需要以及从谁那里得到帮助,于是,他们到处提供好处,期望以此为将来的需要购买一份“保险”(生活就像一个保险计划)。提供好处是要获得预期收益,但是对风险的厌恶,会使大多数社会体系里的行动者愿意提供比将来能够得到回报更多的好处。收到好处的人对过去的好折扣打折的趋势突出了这种不平衡。权力的力量模型假定存在某个整合决策者意愿的过程,那么首选过程应是联盟结成。权力的交易模型假定存在协商交易的过程,那么首选的过程是讨价还价。讨价还价和联盟结成的理论强调了多重行动者决策理论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大多数建立联盟的理论都预先假定,个体行动者有确定的偏好和身份,并且他们结成联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这些偏好,实现他们的身份。联盟结成在决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需求互补性,需求互补性的第一个极端是和谐,联盟成员所希望的政策是相互支持的政策(互投赞成票?)。第二个极端是互补关心,两个对对方需求互不关心的个体可以组建政策联盟来满足双方的需求。但是:在崇尚交易的世界里,互不关心是权力的来源,联盟的基础;在追求合作的世界里,互补关心则是困难和缺乏团结的根源。因为难以同时实现互不关心和互相支持,获胜联盟往往内部无效率;而内部高效率的联盟往往不能得到足够广泛的支持来赢得胜利。本章的最后一个部分,讲的是参与和决策的不稳定性。规则框架下的参与模式有:间接参与(不在场的参与可以从空间角度来延长个人的时间)、参与对参与的影响,参与也影响决策合法性。对于决策的执行,也存在着不一致性,决策需要当地信息当地专业人士,并进行管理上的创造性变通。联盟也具有不稳定性,原因体现在决策的三个特征方面:1,决策很模糊,2,对结果很乐观,3,对支持的扩大。Thursday, February 05, 2009现在写决策是如何产生的这本书的第五章读书总结,虽说要写的是读书总结,但是,我对这章的内容看都几乎没有看懂,所以在这里就选择看懂的一些观点,总结下来,似懂非懂的观点,摘录下来,以供他日有机会再来琢磨。在此,对管理的体会也算是更深一层了吧!虽说自己学的是管理专业,但是其对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都远远不够扎实且部分内容还掌握不到,况且如果要把管理学好,最关键的部分是能把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运用在实际操作中。下面就进行模糊性总结吧!第五章:模糊性与解释决策中的秩序传统的概念包括三个密切相关的观点,第一是现实,第二是因果关系,第三是意图性。这三个观点的变动贯穿于对决策的思考之中,也贯穿于本书中。但是,许多事情会同时发生,惯例、形式和技术在不断变化,并且很难为人们所理解;偏好、身份、规则和观点都是不确定的,也在不断变化;问题、解决方法、机会、观点、情境、人和结果都混合在一起,人们无法确定的解释它们,也无法清楚地知道他们之间的联系;某个时间和地点的决策与其他时间和地点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解决方法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似乎也不太密切;等等因素,都塑造了决策的复杂性、困惑,这也导致了模糊性的产生。决策的模糊基础有如下:外部现实的模糊性(解释现实、不一致的解释、相互矛盾的信念的构建、同义反复与信念)、自我(身份、偏好)的模糊性。组织的松散耦合:集权下放和授权,决策和执行(含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模糊),言和行。在这里我想重点阐述一下言和行的关系。言和行之间是松散耦合的,这是因为言语总是在一个时间处理一个原则,而行动能同时处理许多原则(但也只能在某些具体情境中同时处理多个原则)。言语通过忽略具体背景的复杂性而达到一致的清晰度,它也会提醒决策参与者注意他们的信念。行动通过忽略对互相矛盾的信念所具有的含义而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它维持着信念但会改变信念以满足行动的紧急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有些事情做起来容易,说起来难。接下来的一部分,作者主要讲述的是垃圾桶决策过程,但是我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整体上并没有把握到,所以也没有总结得到,下面就针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摘录:如果在某个环境中,行动者、解决方法、问题和选择机会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那么简单的秩序来源就是时间。可以按照时间来给活动排顺序,活动也会因为时间关系而相互联系,时间分类法是人们处理问题时最常用的方法。选择机会把决策者、问题和解决方法集中在一起,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任何一个时间都只能出现在一个选择机会中。问题、解决方法、决策者和决策机会最初都是由它们出现的时间以及那些时间出现的可能性联系起来。随着问题、解决方法和决策者由一个选择机会转到另一个选择机会,并且随着选择的做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也随着变化。因此,由该体系产生的结果就取决于问题、解决方法和决策者各种流动的时机,也取决于组织的结构限制。本章的最后两部分分别是决策和意义的构建、模糊性与理解。决策和意义的构建,其内容组成由:对意义的详细解释(意义的工具如神话、象征、仪式和故事,意义的社会基础,语言的角色);决策的象征性意义(决策的过程意义、决策的结果意义、决策和社会保障)这一块知识中,作者举出了一个博为形象的例子,就是卡内基关于基本贸易的阐述:买买方因为买某个产品而获得了自尊。“如果你买我的锅和罐,我就会给你尊重和爱”模糊性和理解,摘录以下内容:【不理解-模糊性是决策生活的核心特点,但决策几乎总是会低估它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世界和自我是模糊的,行动与决策或思考之间的联系不像传统理论中所认为的那么直接,垃圾桶过程和其他形式的时间分类使问题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变得混乱-不理解】对模糊性的注意迫使决策学习者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研究组织如何构建意义,因为大多数理论都假定了解释的基础。最初,人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在研究组织和行为因素如何影响期望、偏好、对历史的解释和身份构成后果逻辑和适当性逻辑的基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根据社会和经验所构建的意义来形成判断。 Saturday, February 07, 2009第六章:决策工程本书前几章把决策及决策过程分别当做个别现象和社会现象来解释,而决策质量及其如何改善决策的问题处于次要地位。本章重点考虑后者,主要研究在决策者试图获得智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基本复杂问题。提倡理性行动的人强调的是通过对未来结果进行明确的计算而获得的智慧,他们贬低规则遵循过程中的盲目和保守;另一方面,提倡规则遵循的人则强调体现于规则中的经验积累所产生的智慧,他们批评理性过于强调对信息和认知的要求。双方的争论反映了社会哲学里的一个古老辩题:有人认为智慧体现于有意图的、经过计算的行动中,有些人则认为智慧体现于成为传统的历史教训中,本章没有对这一争论做出定论,相反,文中的讨论认为,包括理性决策和规则遵循决策在内的多种决策形式都是形成决策的有效程序,但是没有那种形式能确保决策肯定是有智慧的。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决策智慧的定义决策工程致力于制定智慧的决策,但是智慧的概念却模棱两可。在智慧的定义上,决策论学者在过程定义和结果定义之间举棋不定,而且在如何定义“好结果”方面,他们也未能圆满地解决一些与重要权衡相关的难题。结果和过程,这两者的关系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但是若以结果为基础来定义智慧,不仅使智慧变成了时候评价而且也使智慧成了一个主观概念)对智慧的权衡中,有三个方面:象征与实质、跨时期(套时期)比较、不同决策者之间(交错)的比较。但也应注重决策短视症,也就是所说的眼不见心不烦,和计算论倡导者与进步论倡导者之间的矛盾(两者作者更看重后者,但也不弱低前者)。接下来的三个部分,都是围绕提高决策智慧而展开的。第二部分:增强适应性如果决策过程提高了决策与决策环境要求之间相符合的程度,那么决策过程就会加强对智慧的要求。作者提出增强适应性,其先指出了适应性无效率的一个方面,然后谈及搜索和利用,指出搜索和利用两者的关系,然后针对搜索和利用,寻找二者的平衡。(注意:搜索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利用也可能成为一个陷阱)第三部分:利用信息决策过程需要利用信息。利用信息进行有效推论的能力是不可获缺的。信息是一种社会构建,它在社会制度中产生并得以证实。社会制度使信息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特点。所谓有效性是指他正确地描绘了现实,而所谓可靠性是指它能够在有知识的人中得到共享和复制。要获得信息,可以从经验中获得信息。针对信息匮乏,应尽量增加样本规模和尽量从特殊案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样本规模不太容易实现但是通常没有争议,而后者则被认为更具有争议性。为了提高历史的信息含量,也就是后者的信息含量,作者提供了下面三个建议:丰富历史、多个观察者(而不是从单一的案例中挤出更多的信息来解决样本过小的问题,增加观察结果解释的数量通常会比增加观察结果的数量带来更多的净收益)、假定历史;当然,从经验中获得的信息也存在信息冗余和信息模糊性的问题。要获得信息,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利用他人的思想、利用他人的规则、使情境与库存总量相符合(能够对明显的机遇和危险进行早期预警,对远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估计)。作者在阐述利用信息这一板块知识的同时,也讲到了信息的复杂性。信息复杂性的表现有信息替代品,即用技能代替创造力、用权力代替学习。信息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竞争劣势的两难困境(信息使行动变得可靠,从而减少了行动的变动性,行动变动性减少,不利于争取首位的竞争)。信息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信息具有策略本性,信息非中性(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偏好)第四部分,创建意义决策预先对意义进行假定,这里的意义就是指对事物现在的存在方式以及将来可能存在方式的理解,是指与别人讨论未来和历史的基础。本创建意义由三个方面组成,分别是:拓展意识(如艺术等,通过对模糊性的清晰化和清晰的模糊化表达)创建自我(儿童和成人的偏好形成的对比)引发承诺在这一板块知识中,有一段较为经典的话语,摘录如下:伟大的动机基础是对伟大结果的希望。年龄的增长和经验往往会破坏人们对决策效能的信心。只有那些年轻的、无经验的和非常成功的人坚持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掌握命运。经验和对世事的了解使原本有雄心壮志的人转化成愤嫉俗者,他们看到了各种困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某些简单行动的二阶三阶效应,怂恿他们要么沉沦、要不极度追求当前的个人享乐。在信息和行动的关系中,信息既带来了傲慢,也带来了疑虑。傲慢支持行动,疑虑缺破坏行动。尽管信息的侵蚀性,但人类遗产中很明显的一点是人类在不断地追求重要性,维持行动的因素有:对结果的希翼、对身份的追求、随意的任意性。 2/7/2009 8:34:22 P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销售管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