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考政治复习 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5856858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高考政治复习 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高考政治复习 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高考政治复习 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的。中华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1)独特性: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显示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例1 (2010安徽文综卷38题)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分析【分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通过再现某校高二(1)班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过程,巧妙地将上海世博、世博安徽以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本设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生要从甲同学的发言中概括出“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概括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概括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方法【方法】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作用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传系辞下)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互相包容的历史事实。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外域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佛)、道三者长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包容性的历史事实。例2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 B C D【分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及中华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故的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说法错误;的说法正确地反映了题意。【分析【分析】审题干就是要弄清题意,明确题干的规定性,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如何确定题干的规定性呢?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题意。绝大部分选择题的题干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这一段材料主要讲什么意思,必须读懂、弄通。同时,要明确材料后面的要求,规定我们解决哪些问题。题目一般会出现“表明”、“说明”、“启示”、“体现”、“原因”等五种规定性来限定答题的思路。其次,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的规定性,以便确定题干规定性的知识范围。答案答案 A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 (2)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就具有文化心理的自我确认。 (3)今天,我国56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发展。华侨华裔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他们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例3 (师大附中模拟考试卷)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A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C中国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分析【分析】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主要说明中华文化的凝聚力,选D。A、B、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答案答案 D 【名师点评【名师点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说认为中华各民族文化之和就是中华文化是不对的。例例 1 1观点观点1 1 中华各民族文化之和就是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之和就是中华文化 【名师点评【名师点评】(1)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例例 1 1观点观点2 2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孕育中华文化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化。因此,各地区的文化没有区别的文化。因此,各地区的文化没有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