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基于 Pro/E 鼠标上盖的设计与数控加工仿真 系(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姓 名: 学号: 校内指导教师: 职称: 讲 师 校外指导教师: 职称: 2010 年 5 月 25 日II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摘摘 要要鼠标上盖是流线形结构,使用二维绘图难以描述,本课题采用 Pro/E 软件对鼠标上盖制品及模具进行了三维造型,结合生成凸凹模的结构等因素,生成刀具轨迹;在仿真加工结果无误后,使用后置处理程序选取相应的配置文件,将刀具轨迹转化为数控机床可以识别的 NC 程序,为更加高速、快捷的造型、生产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生成的 NC 程序可以利用DNC 方式传输给数控机床进行三维加工。关键词关键词:鼠标上盖 Pro/E 数控加工 后处理III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目目 录录第一章 引言.11.1 Pro/E 软件的特点及主要功能.11.2 课题内容及实施步骤.11.3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4 论文结构.1第二章 鼠标上盖的三维造型.22.1 创建新零件.22.2 创建双向拉伸曲面.22.3 创建落下曲线的参照草绘曲线.32.4 创建落下曲线.32.5 创建鼠标顶面的轮廓曲线.42.6 创建两条自由曲线.42.7 将自由曲线混合成自由曲面.5第三章 鼠标上盖分模.63.1 创建模具.63.2 模具布局.73.3 设置收缩率和创建工件.103.4 创建工件.113.5 创建分型面.123.6 分割模具体积块.153.7 创建体积块零件.16第四章 鼠标上盖模具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 .174.1 图形分析.17IV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4.2 加工工艺分析.174.3 加工工艺卡.18第五章 鼠标上盖的数控模拟加工.195.1 创建工艺文件.195.2 制造设置.205.3 进行退刀设置.215.4 创建铣削加工窗口.215.5 鼠标上盖凸模数控加工及模拟加工.215.6 鼠标上盖凹模数控加工及模拟加工.32第六章 结论 .386.1 工作小结.386.2 工作展望.38参考文献: .391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第一章第一章 引言引言1.1 Pro/E 软件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Pro/Engineering 是美国 PTC 公司开发的软件,该软件能够完整的展现某一产品从设计,加工到生产样品的全部工作流程,让所有的用户同时进行同一产品的设计工作。它是一款全方位的 3D 产品开发软件,集合了众多的功能。因此,自 1988 年问世以来,即引起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教育)/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界的极大震动。Pro/e 目前共有 70 多个专用模块,是一个参数化、基于特征的尸体造型系统,并具有单一的尸体造型系统,并且具有单一的数据库功能。由于其强大的功能,Pro/e 很快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欢迎,并迅速的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 CAD/CAM/CAE 软件之一,同时也有效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提供了条件。1.2 课题内容及实施步骤 本设计的课题是基于 Pro/E 鼠标上盖的设计及数控加工,具体讲就是先进行鼠标上盖原型的设计,再通过 Pro/E 对鼠标原型进行模具的型心和型腔的生成以及数控加工后处理程序的编制,最后根据生成的程序进行数控加工仿真。1.3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日益强烈,产品更新越来越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比重明显增加;同时,随着航空工业、汽车工业和轻工消费品生产的高速增长,复杂形状的零件越来越多,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激烈的市场激烈竞争要求产品研制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传统的加工设备和制造方法已难以适应这种多样化、柔性化与复杂形状的高效、高质量加工要求。因此,近几十年来,能有效解决复杂、精密、小批多变零件加工问题的数控(NC)加工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制造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努力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并向更高层次的自动化、柔性化、敏捷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制造技术推进,是当前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数控技术是机械加工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技术。应用数控加工可大大提高生产率、稳定加工质量、缩短加工周期、增加生产柔性、实现对各种复杂精密零件的自动此加工,易于在工厂或车间实行计算机管理,还使车间设备总数减少,节省人力,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加快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使机械加工的大量前期限备工作与机械加工过程连为一体,使零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一体化成为现实,使机械加工的柔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1.4 论文结构论文主要研究 Pro/E 的设计与制造过程,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研究的是鼠标的创建以及通过以创建的鼠标为参照生成东模与定模的过程。对于四、五两个章节则是主要从模拟加工方面来进行研究的。2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第二章第二章 鼠标上盖的三维造型鼠标上盖的三维造型2.1 创建新零件1.在 Pro/ENGINEER Wildfire 3.0 系统中选择主菜单栏文件 新建命令2.在图 2-1 所示的新建对话框中,选择文件的类型为零件、子类型为实体,改变系统默认的文件名为 mouse,不选中使用缺省模板复选框。图 2-1 建立新文件3.单击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进入新文件选项对话框,选择模板类型为mmns_part_solid,并单击确定按钮。2.2 创建双向拉伸曲面1.在绘图区或模型树中选取基准平面 FRONT 为草绘平面,系统已自动选择基准平面RIGHT 为右侧参照平面,如图 2-2 所示。单击进入草绘模式。图 2-2 草绘对话框2.绘制的截面如图 2-3 所示。3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2-3 草绘尺寸绘制3.绘制完成后,在操控板中选择特征创建的方式为,在数值文本框中输入 60.0 为双向拉伸的长度。4.单击图标完成拉伸曲面的创建。2.3 创建落下曲线的参照草绘曲线单击建模工具栏的造型图标,进入系统的造型模块。绘制的如图 9 所示的线条。图 2-4 绘制参照草绘曲线2.4 创建落下曲线1.在造型工具栏中单击图标,利用前一步骤创建的草绘曲线在拉伸曲面上创建落下4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曲线。2.在绘图区中按住键,选取如图 2-5 所示的草绘曲线为参照曲线,单击确定按钮。系统将要求选取投影方向参照平面,在绘图区或模型树中选取基准平面 TOP 为方向参照平面。图 2-5 创建下落曲线2.5 创建鼠标顶面的轮廓曲线1.在右侧造型工具栏中单击图标。2.在绘图区中按住键,分别捕捉如图 2-55 所示的落下曲线两个端点。3.在平面曲线上的任意位置右击。在出现的快捷菜单栏中选择添加点命令,在所选位置添加一个插值点,如图 16 所示。4.通过调整曲线内部的三个插值点和切线向量来改变平面曲线的外形,使之符合产品设计的意图,并点击完成按钮。2.6 创建两条自由曲线1.在右侧造型工具栏中单击图标。2.在操控板中选择曲线的类型为自由。在绘图区中按住键,捕捉平面曲线和COS 曲线为自由曲线首尾端点的参照曲线3.单击图标完成自由曲线的创建,自由曲线处于选中状态。单击图标4. 在绘图区中单击自由曲线的端点以显示切线向量,右击从快捷菜单栏中选择法向命令,选择基准平面 FRONT 为法向约束的参照平面。调整后的自由曲线,如图 2-6 所示。图 2-6 创建自由曲线5.单击图标完成自由曲线的编辑。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外一条自由曲线的创建和编辑5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2.7 将自由曲线混合成自由曲面1.在右侧造型工具栏中单击图标,在下面的步骤中将选取 4 条边界曲线和两条内部曲线以构成自由曲面。2.单击编辑工具栏中的镜像图标绘制另一半。3.绘制完成成的鼠标上盖如图 2-7 所示图 2-7 鼠标上盖6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第三章第三章 鼠标上盖分模鼠标上盖分模3.1 创建模具1.调入分模参照零件,新建模具文件 mouse_top_mold 在,系统弹出的菜单栏中依次点击文件新建选项,系统弹出如图 3-1 所示的新建对话框图 3-1 “新建”对话框2.在对话框类型中选择制造模块,在子类型中选择模具型腔选项,然后再名称栏输入模具文件名“mouse_top_mold” ,然后取消使用缺省模板前勾选项。统弹出如图 3-2 所示的新文件选项对话框,选择“mmns_part_solid”选项,然后单击确定。图 3-2 “新文件选项”对话框7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3.2 模具布局1.打开模具文件。单击确定后,系统自动进入模具模块设计环境,单击右侧模具制造工具条中选取零件按钮,系统弹出打开对话框和布局对话框,选择“mouse_top_mold.prt”文件,单击打开对话框下端的打开按钮,如图 3-3 所示。图 3-3 “布局”对话框2.创建参照模型。接着系统弹出创建参照模型对话框,如图 3-4 我 所示,接受系统默认选项按参照合并,单击确定按钮。图 3-4 “创建参照模型”对话框3.定义参照模型坐标。在布局对话框中单击参照模型起点与定向下按钮,如图 3-5示,系统自动弹出参照模型对话框,如图 3-6 所示,同时出现坐标系类型菜单和选取,如图3-7 所示,选择标准选项。8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3-5 “布局”对话框 图 3-6 “参照模型”对话框图 3-7 新元件窗口和“坐标系类型”菜单4.系统弹出参照模型方向对话框,单击确定按钮,调整后结果如图 3-8 所示。9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3-8 参照模型方向5.生成参照模型。单击确定按钮退出参照模型方向对话框,保持布局栏中单一选项不变,接着单击布局对话框中的预览按钮,在工作区预览调入的参照模型,然后单击确定按钮退出布局对话框,并在型腔布置菜单中单击完成/返回按钮,结束布局。结果如图 3-9 所示。图 3-9 完成布局6.屏蔽不必要的曲线和曲面。在特征模型树中单击显示按钮,在弹出的菜单栏中选择层数选项进入层数,然后单击上端的三角按钮,从下拉列表中选择“MOUSE_TOP_MOLD_REF.PRT” ,然后按住 Ctrl 键选择“01_PRT_ALL_DTM_PLA” ,“01_PRT_DEF_DTM_PLN”和“04_PRT_ALL_DTM_PNT”三个层,并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隐藏选项,将这三个层遮蔽掉,如图 3-10 所示10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3-10 遮蔽层3.3 设置收缩率和创建工件1.设置收缩率在模具制造工具条中单击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快捷方式中选择按尺寸指定零件收缩2.在系统弹出的按尺寸收缩对话框,选择公式,在收缩栏中比率选项中输入“0.005” ,如图 3-11 所示单击按钮,完成收缩率设置。图 3-11 设置收缩率11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3.4 创建工件1.在右侧的模具制造工具条中单击创建工件按钮,系统弹出自动工作对话框,选择“MOLD_DEF_CSYS”坐标系,并按照图 3-12 所示,设置自动工件参数。3-12“自动工件”对话框12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2.设置好后,单击对话框下端确定按钮,生成的工件如图 3-13 所示。图 3-13 生成自动工件特征3.5 创建分型面1.显示特征。在模型树区单击设置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树型过滤器选项,接着系统弹出模型树项目对话框,在显示栏中勾选特征选项,单击确定,模型树显示为如图 所示的特征。2.这笔工作特征。单击系统工作区上方的工具栏中遮蔽按钮,系统弹出遮蔽取消遮蔽对话框,在过滤栏中选择元件选项,在可见元件栏中选择 MOUSE_TOP_MOLD.wrk 选项,然后单击对话框下端的遮蔽按钮,然后单击关闭,则工作区中不显示模具特征如图 3-14 所示。图 3-14 显示创建特征3.启动分型面命令。单击操控板中分型面按钮,启动分型面命令,自动将进入分型面创建环境,建立新的分型面“PART_SURF_1”4.复制曲面,选中工件一个曲面,然后单击工具栏中复制按钮,再单击粘贴按钮13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系统弹出操控板,然后依次选择如图 3-15 所示的曲面。选择完成后,单击操控板选项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排除曲面并填充孔选项如图 3-16 所示。然后把鼠标移到工件上,选择如图 3-17 所示曲面。然后单击操控板中确定按钮,结果如图 3-18 所示。图 3-15 复制曲面 图 3-16 “复制”操控板图 3-17 选择填充面 图 3-18 完成曲面复制5.边界混合。依次单击工具栏中插入边界混合选项,系统弹出边界混合操控板。把鼠标移到工件上,选择如图 3-19 所示四条边。图 3-19 选取第一方向6.选择完成后,单击操控板确定按钮,结果如图 3-20 所示。14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3-20 边界混合效果图7.合并曲面单击特征工具栏合并按钮,系统弹出操控板,选择刚建立的两个曲面特征,并使“面组 F7”为主面组,如图 3-21 所示,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曲面复制。图 3-21 “合并”操控板8.特征着色。依次单击视图可见性着色,所示然后单击继续模具体积块菜单中的完成/返回按钮命令。9.取消依次特征。单击工具栏遮蔽按钮,系统弹出如图 3-22 遮蔽取消遮蔽对话框,单击对话框上面的取消遮蔽选项,在遮蔽的元件中选择“MOUSE_TOP_MOLD_WRK”元件,然后单击下面的取消遮蔽选项按钮,并单击确定按钮。15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3-22 “遮蔽取消遮蔽”对话框10.拓边线。单击特征工具栏中确定按钮离开分型面的创建。把鼠标移到工件上,选择底部另一边,然后依次单击编辑延伸,系统弹出延伸控制面板,单击面板上的将曲面延伸到参照平面选项按钮,然后单击参照选项,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单击边界选项,然后依次选择鼠标底部面,如图 3-23 所示。图 3-23 选择边线11.选择完成后,单击参照平面选项,再用鼠标选择底面作为参照平面,接收系统默认的参照方向,单击确定按钮完成。3.6 分割模具体积块1.选取分型面。在模具制造工具条中单击分割模具体积块命令图标,系统弹出分割体积块菜单,选择来那个体积块/所有工件选项,如图 3-24 所示。图 3-24 选择分型面2.生成体积块 MOLD_CORE。单击对话框中确定按钮,系统弹出体积块名称对话框,在框中输入名称“MOLD_CORE” ,接着单击着色按钮,显示的型芯如图 3-25 所示。16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3-25 生成体积块3.生成体积块 MOLD_CAVITY。单击确定,接着弹出体积块名称对话框,在框中输入名称“MOLD_CAVITY”,接着单击着色按钮,显示的型心如图 3-26 所示。图 3-26 生成模具体积块 14.完成体积块分割。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模具体积块分割。3.7 创建体积块零件从创建的体积块抽取零件,如图 3-27 所示。 图 3-27 创建的零件17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第四章第四章 鼠标上盖模具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鼠标上盖模具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4.1 图形分析图 4-1 鼠标型芯与型腔先要对加工方案进行整体规划,依次采用什么样的加工步骤才能更高效地加工出整个型腔。如图 3-1 所示为鼠标上盖的型芯与型腔零件体积块零件。对于凸模的数控加工,其结构相对凹模简单,因此加工也比较简单。由于在分型面存在厚度较小的台阶面以及角,因此在加工中以粗加工为主,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进一步加工;其他部分进行精加工。鼠标凹模相对复杂, ,不仅有复杂的台阶面和角,还有宽度较小的槽,加工时应有配套的电极加工。凹模加工还是主要以粗加工为主,分型面等精加工到位。4.2 加工工艺分析4.2.1 加工路线通过分析电脑鼠标零件的结构特点,采用如下的工艺方案:(1)鼠标凸模的工艺方案本次加工使用由线切割割制而成的不规则柱体,预留壁余量为 0.3mm;鼠标凸模顶部为凸面,因此采用12R1 圆角铣刀和4R0.5 圆角刀分别进行曲面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即快速切除大量材料又为精加工做好准备。粗加工和半精加工所留余量分别为 1mm 和 0.3mm;采用2 的平铣刀进行曲面外形轮廓精铣削操作,将第一步留下的零件周边 0.3mm 余量去除,保证电脑鼠标零件周边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对于零件的圆角部位,由于其高度不一,为了保证表面加工质量,采用2 球铣刀进行曲面环绕等距精加工。曲面环绕等距精加工的时间较长,如果加工该零件有时间要求,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方加工法代替;最后采用4 的平铣刀进行外形轮廓精铣削操作,将第一步留下的零件周边 0.3mm 余量去除,保证电脑鼠标零件周边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2)鼠标凹模的加工工艺方案凹模的开粗用大直径圆鼻刀,快速去除材料,预留加工余量为 0.4mm,加工方法为粗加工;采用小直径的圆鼻刀二次开粗,去除材料,预留加工余量五 0.4mm,保证加工尺寸,18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采用重新粗加工的方法加工;采用圆鼻刀对侧壁,分型面中的曲面部分光刀,加工余量为 0,采用精加工的加工方法。4.3 加工工艺卡表 4-1 凸模加工工序卡序号加工内容工艺类型使用刀具主轴转速/Rmin-1进给速度/mmmin-11圆鼻刀开粗体积块加工12R1 圆角铣刀150010002圆鼻刀二次开粗体积块加工4R05 圆角铣刀150010003平刀对侧壁光刀 1轮廓加工2 平刀150010004平刀对侧壁光刀 2轮廓加工2 平刀150010005球刀对圆角光刀曲面铣削2 球刀30002006平刀对分型面光刀曲面铣削4 平刀3000200表 4-2 凹模加工工序卡序号加工内容工艺类型使用刀具主轴转速/Rmin-1进给速度/mmmin-11大直径圆鼻刀开粗粗加工14R1 圆角铣刀150010002小直径圆鼻刀二次开粗半精加工6R05 圆角铣刀150010003圆鼻刀光刀精加工4R05 圆角球道2000100019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第五章第五章 鼠标上盖的数控模拟加工鼠标上盖的数控模拟加工5.1 创建工艺文件1.立新 NC 文件点击新建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取“制造” , “NC 组件” ,文件名为 01,取消使用缺省模板选项,单击确定。在出现的新文件选项对话框中,选择 mmns_mfg_nc 模板,单击确定按钮,进入 Pro/NC模块。以装配方式参照模型在制造菜单中依次使用制造模型装配参照模型命令,在系统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mold_core.prt 鼠标型芯,单击确定。用鼠标选取坐标系 NC_ASM_DEF_CSYS 和 CS0 坐标系,系统自动选择装配约束类型为坐标系,单击按钮,完成参照模型的放置。结果如图 5-1 所示。图 5-1 参照模型放置结果2.以草绘方式创建工件在制造模型中依次使用创建工件命令,并在系统弹出窗口中输入 01 为文件名。在制造模型菜单中依次使用实体加材料拉伸实体完成命令。系统弹出拉伸特征控制面板,如图 5-2 所示。图 5-2 拉伸特征控制面板在拉伸特征控制面板中使用默认的拉伸为实体按钮,用以生成实体特征。单击打开特征操控面板放置选项卡,在其中单击定义按钮,系统出现草绘对话框,在工作区选择凸模底面为草绘平面 NC_ASM_FRONT 基准面为草绘视图的底部,设置完毕后点击到会按钮,进入草绘状态。20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在拉伸特征操控面板中,输入拉伸长度为 65。单击进行预览,确认无误后单击按钮,完成拉伸特征即工件的创建,结果如图 5-3 所示。5-3 创建的工件5.2 制造设置1.进行机床的设置使用制造制造设置操作菜单命令,打开操作设置对话框。在操作设置对话框中单击图标,打开机床设置对话框,在其中进行工作机床的设置输入机床名称 mill;选择选择机床类型为铣削;选择机床联动的轴数为 3 轴,单击确定完成设置,完成的机床设置对话框如图 5-4 所示图 5-4 加床设置对话框21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2.进行工件坐标系的设置在操作设置对话框一般选项卡参照栏中加工零点后单击按钮,系统弹出制造坐标系菜单。在工作区单击选取 NC_ASM_DEF_CSYS 坐标系,作为工件坐标系。5.3 进行退刀设置在操作设置对话框一般选项卡退刀栏中打击按钮,系统弹出退刀选取对话框。选取加工料的上表面,并在值中输入 10,单击确定完成设置并返回操作设置对话框,单击确定完成制造设置。5.4 创建铣削加工窗口1.单击右侧创造右侧形状工具栏中铣削窗口按钮,系统弹出如图 所示铣削窗口操控面板。图 5-5 铣削窗口操控面板2.单击选取退刀面,系统以参照零件侧面影像在退刀面上创建铣削窗口。3.在选项卡中单击选取在窗口外围线上选项,以定义刀具中心到达窗口轮廓线。4.单击完成铣削窗口的创建。生成的铣削零件如图 5-6 所示。图 5-6 生成的铣削窗口5.5 鼠标上盖凸模数控加工及模拟加工1.大直径圆鼻刀开粗生成刀具路径在制造菜单中一次使用加工NC 序列体积块3 轴完成菜单命令,系统打开序列设置菜单。在序列设置菜单中勾选刀具、参数、窗口后单击完成命令以进行详细定义。 刀具设置22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在系统弹出的刀具设定对话框中进行设置,输入名称为 D12,刀具号为 1 类型为段铣削,材料为 HSS,单位为毫米,其余保持系统默认值。设置完成后单击应用按钮,此时刀具设置对话框如图 5-7 所示。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刀具的设定。图 5-7 刀具设定对话框加工参数设置刀具定义完成后,系统自动弹出制造参数菜单,以进行加工参数的设定。在制造参数菜单单击设置命令,打开参数树对话框,设置具体的加工参数设置公差为 0.05,斜面角度为 3,螺旋直径为 3;其余保持系统默认。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完成制造参数的设定。窗口定义加工参数定义完成后,需要进行铣削窗口的定义。生成加工程序系统自动生成刀具路径。此时模型数如图 5-8 所示,刀具轨迹已经生成。23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8 模型数显示模拟加工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演示轨迹屏幕演示菜单命令,系统打开如图 5-9 所示的播放路径对话框。图 5-9 播放路径对话框在播放路径对话框中单击播放按钮,可以在屏幕区观察到距轨迹。生成的刀具轨迹如图 5-10 所示。24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10 生成的刀具轨迹2 小直径圆鼻刀二次开粗生成刀具路径在制造菜单中一次使用加工NC 序列体积块3 轴完成菜单命令,系统打开序列设置菜单。在序列设置菜单中勾选刀具、参数、窗口后单击完成命令以进行详细定义。刀具设置对刀具进行以下的设置:名称为 D4R05,类型为外圆角铣削,刀具号为 2,材料为 HSS,凹槽编号为 4,直径为4,长度为 50,外圆角为 0.5 其余保持默认值。设置完成后单击应用按钮。此时刀具的对话框如图 5-11 所示。图 5-11 刀具设定对话框加工参数设置刀具定义完成后系统自动弹出制造参数对话框,进行加工参数的定义。设置公差为 0.05,其余保持系统默认。25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生产加工程序。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演示轨迹屏幕演示菜单命令,系统弹出播放路径对话框。在播放路径对话框中单击播放按钮,可以在屏幕工作区观察刀具轨迹。生成的刀具轨迹如图 5-12 所示。图 5-12 生成的刀具轨迹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完成序列菜单命令,完成 NC 序列的定义。3.平刀对曲面加工 1打开序列设置菜单,定义刀具、参数、曲面选项。单击完成后进行详细定义。在系统弹出的刀具设定对话框中设置刀具名称为 D2,刀具号为 3,类型为端铣削,材料为 HSS,单位为毫米,凹槽号为 4,直径为 2, ,长度为 50,其余保持系统默认值。设置加工参数,如图 5-13 所示。26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13 参数树的设置曲面定义加工参数定义完成后,需要进行曲面的定义。系统打开 NC 系列曲面菜单和曲面拾取菜单,使用模型选型,单击完成命令。系统打开如图 5-14 所示的选取曲面图 5-14 选取曲面菜单按住 CTRL 同时选取如图 5-15 所示的面。图 5-15 要选取的面选取完成后,点击确定命令,然后在选取曲面菜单中单击完成/返回命令,最后在 NC 序列曲面菜单中单击完成/返回命令。生成加工程序演示刀具路径如图 5-16 所示27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16 刀具路径4.平刀对侧壁光刀 2创建铣削曲面单击窗口右侧创建铣削曲面按钮,进入铣削曲面定义窗口。单击拉伸按钮,打开拉伸特征操作面板,系统默认生成曲面。单击防止选项卡,在其中单击定义按钮,系统出现草绘对话框选取工件顶面为草绘平面,NC_ASM_FRONT 基准面为草绘视图的顶参考面,设置完毕后进入草绘状态。以 NC_ASM_FRONT 基准面和 NC_ASM_RIGHT 基准面为参照,通过图元创建边方式,选取边,作为铣削曲面的界面图形,打击确定,进入草绘状态。在拉伸特征面板中,使用拉伸到指定参照的方式。完成铣削曲面的创建。生成刀具路径定义参数、曲面选项,并且设置刀具,使用前一个序列所使用的刀具。设置加工参数在制造参数菜单中单击先前使用的命令,系统打开 NC 序列列表,选取前一次使用的序列,并完成制造参数的设置。曲面定义系统打开 NC 序列曲面菜单恶化曲面拾取菜单,在曲面拾取菜单中单击铣削曲面命令,然后单击完成命令。选取如图 5-17 所示的曲面。28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17 选取要加工的曲面在 NC 序列曲面菜单中单击完成/返回命令。模拟加工生成的大局轨迹如图 5-18 所示。图 5-18 生成的刀具轨迹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完成序列菜单命令,完成 NC 序列的定义,系统返回到加工菜单。5.球道对曲面光刀生成刀具路径在加工菜单中依次选取 NC 序列新序列曲面铣削3 轴完成菜单命令。系统打开序列设置菜单。在弹出的序列设置菜单中勾选刀具、参数、曲面、定义切割选项后,单击完成命令以进行详细设定。刀具设定对刀具进行以下的设置:名称为 R2,刀具号为 4,类型为球铣削,材料为 HSS,单位为毫米,凹槽编号为 4,直径为 2,长度为 50,其余保持系统默认值。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刀具的定义。设置加工参数,并进行曲面定义。在系统打开的 NC 序列曲面菜单和曲面拾取菜单,使用模型选项,单击完成命令。29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系统打开如图 5-19 所示的选取曲面菜单、曲面/环菜单和选取对话框,并提示选取参照模型上的曲面。图 5-19 选取曲面对话框按住 CTRL 选取曲面,选取完成后单击确定对话框,然后在选取曲面菜单中单击完成/返回命令,最后在 NC 序列曲面菜单中单击完成/返回命令。系统打开切削定义对话框,选取切削方式为自曲面等值线,此时切削定义对话框如图5-20 所示图 5-20 切削定义对话框及加工曲面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模拟加工演示的刀具路径如图 5-21 所示。30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21 模拟加工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完成序列菜单命令,完成 NC 序列的定义,系统返回到加工菜单。6.平刀对分型面光刀生成刀具路径在加工菜单中依次选取 NC 序列新序列曲面铣削3 轴完成菜单命令。系统打开序列设置菜单。刀具设定对刀具进行以下的设置:名称为 D4,刀具号为 4,类型为球铣削,材料为 HSS,单位为毫米,凹槽编号为 4,直径为 4,长度为 50,其余保持系统默认值。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刀具的定义。加工参数的设置刀具定义完成后,系统自动打开制造参数菜单,以进行加工参数的定义。设置完成的参数树如图 5-22 所示。图 5-22 参数树对话框曲面定义31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系统打开 NC 序列曲面菜单和曲面拾取菜单,使用模型选项,单击完成命令。系统打开对话框,按提示选取参照模型上的曲面。选取完成后单击完成/返回命令,系统打开切削定义对话框,选取铣削方式为直线切割,此时切削定义对话框如图 5-23 所示。图 5-23 切削定义对话框及设置模拟加工演示刀具路径的结果如图 5-24 所示。图 5-23 生成的刀具轨迹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完成序列菜单命令,完成 NC 序列的定义,系统返回到加工菜单。7.生成加工 NC 代码在 NC 序列菜单,使用其中的完成序列命令,系统返回加工菜单。32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在加工菜单中使用 CL 数据命令,系统打开如图 5-24 所示的 CL 数据菜单。图 5-24 CL 数据菜单在 Cl 数据菜单中使用输出命令,系统打开输出菜单和选取特征菜单。在选取特征菜单中使用操作命令,系统打开选取菜单菜单。在选取 OP010 后,系统打开如图 5-25 所示的轨迹菜单。在轨迹菜单中使用文件命令,系统打开如图 5-25 所示的输出类型菜单。勾选 CL 文件、MCD 文件、交互选项,然后单击完成命令。图 5-25 轨迹菜单和输出类型菜单进行后处理是,系统弹出后置处理选项菜单,可以使用系统默认选项,直接单击完成命令。系统弹出如图 5-26 所示的后置处理列表菜单,选取其中一个后置处理配置文件,即可生成 NC 文件。图 5-26 和后置处理列表菜单33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5.6 鼠标上盖凹模数控加工及模拟加工1.创建 NC 文件以草绘方式创建工件,创建的工件如图 5-27 所示。图 5-27 创建的工件2.进行机床设置设置机床的名称为 mill,选择机床的类型为铣削,选择机床的联动轴数为 3 轴.加工坐标系设置选取 NC_ASM_DEF_CSYS 坐标系作为工件坐标系。退刀面设置创建退刀面为平行于工件表面的平面,高度剧工件顶面 10mm。3.创建铣削窗口采用通过将参照零件的侧面影像投影到退刀面上的方式,创建一个铣削窗口4.粗加工生成刀具路径在制造菜单中依次选取 NC 序列新序列曲面铣削3 轴完成菜单命令。系统打开序列设置菜单。在序列中设置菜单中勾选刀具、参数、窗口后,单击完成命令以进行详细定义。刀具设置设置刀具名称为 D14R1,刀具号为 1,类型为外圆角铣削,材料为 HSS,单位为毫米,凹槽编号为 4,直径为 14,长度为 100,外圆角为 1,其余保持系统默认加工参数设置设置加工参数如图 5-28 置完毕后,关闭参数树,在制造参数菜单中单击完成命令完成加工参数的定义34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28 参数树的设置窗口定义加工参数定义完成后,进行铣削窗口的定义。直接在工作区,选取前面创建的铣削窗口。模拟加工生成刀具轨迹后,系统自动返回到 NC 序列菜单。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演示轨迹菜单命令,系统打开演示路径菜单。生成的刀具路径如图 5-29 所示图 5-29 生成的刀具轨迹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完成序列菜单命令,完成 NC 序列的定义,系统返回到加工菜单。5.半精加工在加工菜单中依次使用 NC 序列新序列重新粗加工3 轴完成菜单命令。系统打开序列设置菜单。选取此前创建的粗加工序列,系统打开序列设置菜单。选择其中的刀具、35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参数后,单击完成命令以进行详细定义。刀具设置对刀具进行以下设置:设置刀具名称为 DR05,类型为外圆角铣削,刀具号为 2,材料为HSS,单位为毫米,凹槽编号为 4,直径为 6,长度为 100,外圆角为 0.5,其余保持系统默认值。加工参数设置刀具定义完成后,系统自动弹出制造参数对话框,以进行加工参数的定义。如图 5-30所示图 5-30 参数树的设定模拟加工演示刀具路径如图 5-31 所示图 5-31 生成的刀具轨迹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完成序列菜单命令,完成 NC 序列的定义,系统返回到加工菜单。36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6.精加工生成刀具加工路径在加工菜单中依次选取 NC 序列新序列精加工3 轴完成菜单命令。系统打开序列设置菜单。在序列设置菜单中勾选刀具、参数、窗口后,单击完成命令以进行详细定义。设置刀具名称为 D4R05,刀具号为 3,类型为端铣削,材料为 HSS,单位为毫米,凹槽编号为 4,直径为 4,长度为 100,外圆角为 0.5,其余保持系统默认值。加工参数设置刀具定义完成后,系统自动打开制造参数菜单,以进行加工参数的定义。在制造参数菜单中单击设置命令,打开参数树对话框,设置具体的加工参数,如图 5-32 所示。图 5-32 参数树对话框定义铣削窗口单击工具栏中铣削窗口按钮,系统打开铣削窗口操控面板。铣削窗口操控面板中选择草绘按钮,系统默认选择退刀面作为草绘平面,但击铣削窗口操控面板中定义内部草绘按钮,系统打开草绘对话框,并提示选取参照,选取凹模底部曲面为底部参照,单击确定按钮,进入草绘状态。在选项选项卡中单击选取在窗口外围线上选项,以定义刀具中心到达窗口轮廓线。在铣削窗口操控面板中单击预览按钮,袁兰生成的铣削窗口。单击完成按钮,完成铣削窗口的创建。演示刀具路径在 NC 序列菜单中使用演示轨迹屏幕演示菜单命令,系统弹出播放路径对话框。生成的刀具路径轨迹如图 5-33 所示。37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33 生成的刀具轨迹7.生成加工 NC 代码在 NC 序列菜单,使用其中的完成序列命令,系统返回加工菜单。在加工菜单中使用 CL 数据命令,系统打开如图 5-34 所示的 CL 数据菜单。图 5-34 CL 数据菜单在 Cl 数据菜单中使用输出命令,系统打开输出菜单和选取特征菜单。在选取特征菜单中使用操作命令,系统打开选取菜单菜单。在选取 OP010 后,系统打开如图 5-35 所示的轨迹菜单。在轨迹菜单中使用文件命令,系统打开如图 5-35 所示的输出类型菜单。勾选 CL 文件、MCD 文件、交互选项,然后单击完成命令。38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图 5-35 轨迹菜单和输出类型菜单进行后处理是,系统弹出后置处理选项菜单,可以使用系统默认选项,直接单击完成命令。系统弹出如图 5-36 所示的后置处理列表菜单,选取其中一个后置处理配置文件,即可生成 NC 文件。图 5-36 和后置处理列表菜单39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第六章第六章 结论结论6.1 工作小结在国内三维造型与加工市场中,Pro/ENGINEER 以其参数化的操作方式一直在业内占有重要地位,该软件的引入与应用程度正日渐增强。根据我们在网上和查看了一些书籍的后,不难看出该软件的模块多,应用范围大,所以想彻底地掌握和了解它有一定的难度。而目前国内所有出版的图书大都集中在 CAD 模块上,对于其在 CAM 方面的应用则讲解甚少,所以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选了个 CAD/CAM 并存的课题,借此机会能多了解一些关于 CAM 的知识和应用。而我本次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自己设计鼠标上盖作为参考零件生成模具的型芯与型腔,进而通过使用 Pro/E 加工出模具的型芯与型腔。通过学习,我对该软件有了很深的了解,该软件的 CAD/CAM 加工技术在生产制造方面具有以下优点:减少加工前的准备工作;减少操作程序及人为误差;提高加工灵活性;减少产品检验所需的成本;生产时间控制容易;产品精度高和加工重复性好,造型思路严谨。也正因为 CAD/CAM 制造技术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各方面制造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针对模具产品,及那些外型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更加突出了 PRO/E 里面 CAD/CAM 的综合应用。4.2 工作展望为期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即将结束,也就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但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模具专业的大专生,我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地学习了模具以及机械相关专业的个门课程。我们的课程以模具、机械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制图,机械和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软件。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深入的学习了Pro/E 这门软件的很多知识,同时通过这次毕业设计还使我了解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熟悉了 offic 系列软件在文字处理与排版等方面的使用。总之,这次毕业设计不是简简单单的完成了一个课题,而是使我初步的掌握了 Pro/E 设计与制造的步骤与方法,巩固了我的制图知识,练习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了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0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刘彦召.Pro/ENGINEER 野火版 3.0 模具设计与加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年 10 月2.柳迎春.Pro/ENGINEER Wildfirl 曲面造型设计.清华出版社,2004 年 5 月3.周四新.Pro/ENGINEER Wildfirl 实用设计百例.清华出版社,2005 年 3 月4.彭建声.模具设计与加工速查手册(精装).机械工业出版社5.林清安.Pro/ENGINEER 2.0 零件装备与产品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年 4 月6.刘万菊.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 1 月7.颜伟主编.数控加工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年 2 月8.曹岩.Pro/ENGINEER3.0 曲面建模实例精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 1 月9.詹友刚.Pro/ENGINEER 中文野火版 3.0 曲面设计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 6 月10.葛正浩,田普建.Pro/E 模具数控加工.北京工业出版社,2007 年 7 月11.何桂平.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8 月12.肖黎明,胡仁喜.Pro/ENGINEER 中文版 Wildefire4.0 数控加工从入门到精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年 1 月13.张跟化,黄利,张华.Pro/ENGINEER Wildefire4.0 中文版模具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年 14.詹熙达.CATIA V5 数控加工实例精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年 4 月41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件: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材料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一)题目;(二)目录;(三)论文主体(包括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四)附录。具体分述如下: (一)题目题目应力求简短、精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的中心内容和学科特点。题目一般不超过 20 个汉字,如确有必要,可用副标题作补充。(二)目录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按其结构顺序编写目录,要求层次分明,体现文章展开的步骤和作者思路。目录格式是论文的结构层次,反映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所用格式应全文统一,每一层次下的正文必须另起一行。目录独立成页,以章、节、小节来编排。(三) 论文主体1、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以精炼的文字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自成一篇短文,具有报导作用。中文摘要一般以200-300 个字为宜。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主题的词或词组,一般 35 个。其中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任何标点。2、正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1)引言引言也称前言、导论、导言、绪言、绪论等。它的作用是向读者初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论文的主要观点;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回顾;写作资料的来源、性质及其运用情况,论文的规划和简要内容;研究中的新发现;课题的意义等。(2)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学术理论水平和创造性工作的综合体现,是作者运用掌握的材料与方法进行论证、得出结论的部分,其任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不同论文研究的课题性质、研究方法的不同,理论型、实验型和描述型论文的正文格式和写法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即:主题明确:全文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离题;论证充分:有观点、有思路、有材料、有说服力;结论清楚:研究导出的结论不含糊、易理解;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流畅、条理清晰。42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3)结论结论是论文要点的回顾和提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全篇论文的精髓。结论中应对本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存在什么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撰写结论时,要注意精炼准确、总结提高、前后呼应。3、致谢(无必要时可省略)以精练的文字,对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直接给予指导、帮助的人员表示谢意,言辞恳切,实事求是。4、参考文献毕业论文(设计)须在论文的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以公开发表过的、作者真正阅读过的、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或直接引用的为限,未发表过的论文、试验报告、内部资料等不宜列入。参考文献的列写必须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写。参考文献的列写格式,详见“毕业论文(设计)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四)附录(无附录时可省略)凡不宜收入正文中的、又有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如:大号的设计图纸;篇幅较大的计算机程序(但以研究软件程序为主的毕业论文题目,其程序可作为正文的一部分);过长的公式推演过程。其它内容如译文及原文、专题调研报告、文献综述等可另行装订成册。二、毕业论文(设计)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二、毕业论文(设计)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一)书写规范(一)书写规范1、 引用有关政策、方针性内容务必正确无误,不得泄漏国家和单位机密。2、使用普通语体文写作,体例统一,文句通顺,无语法错误,简化字符合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符号的上下角标和数码要写清楚且位置准确。3、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规定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单位用正体,符号用斜体。4、使用外文缩写代替一术语时,首次出现的,应用括号注明其含义,如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5、国内工厂、机关、单位的名称等应使用全名,如不得把“大学”简写成“衡阳师院”或“衡师院”。6、公式应另起一行并居中书写,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或在运算符号处转行。公式编号用圆括号括起,示于公式所在行的行末右端。公式编序可以全文统一,依前后次序编排,也可以分章节编排,但二者不能混用。文中公式、表格、图的编排应统一。7、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应写成:“由式(5)可知”。8、文中表格可以全文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独立排序,表序必须连续。文中引用表格时,“表”在前,序号在后,如:“见表 8”。 表格格式可采用三线表,表格的名称和编号应居中,并位于表格上方,表序在前,表名在后,其中空一格,表名末不加标点符号。如: 43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9、文中插图都应有名称和序号,可以全文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独立排序,图序必须连续。文中引用插图时,“图”在前,序号在后,如:“见图 12”。图的名称和编号应居中并写于图的下方,图序在前,图名在后,其中空一格,末尾不加标点。如: 插图应用 Word 文档绘制,或用 CAD 绘制后插入,不得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绘制(特殊情况除外)。10、“正文”中如对某一术语或情况需加解释而又不宜写入正文时,应在此“术语”或“情况”后引入注释符号,置于右上角,有多个注释时,应依次编号,如:、。11、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参考文献采用宋体 5 号字。正文引用参考文献依次编序,其序号用方括号括起上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 25%2”,表示此结果援引自文献 2。各类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 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1983.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 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b. 期刊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作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d.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9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 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44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g.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2 万锦堃.中国大学党报论文文献(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h.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作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徐超.氧化锌的制备、改性及其光催化研究 学位论文硕士 2010:22-23贺敏强 表面分子印迹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博士论文2012张邦文, 谢长生, 胡军辉, 王辉虎, 桂阳海. 金属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的磁致排列实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 26(11): 2131-2134注:注:A-论文集中的文章;J期刊;C论文集;M书;N报刊;D学位论文;S标准;P专利;EB/OL电子文档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按序列在文末参考文献前。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学加圆圈标注(如、) 。(二)毕业论文(设计)打印要求(二)毕业论文(设计)打印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应按规定格式用激光打印机单面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国际标准 A4型复印纸。2、页面设置:版心为 297210mm;上下页边距均为 3cm,左页边距为 2.5cm,右页边距为2cm,装订边 0.5cm;页码居中;其余设置采取系统默认设置。 3、论文题目:使用三号黑体字,加粗,居中放置。4、系、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 ,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 。系系 专业专业(学号)(学号)(姓名)(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5、摘要(上空二行,缩进 2 个汉字字符)中文摘要采用宋体五号字,英文摘要采用五号“Time New Roman”字型;行距设置为固定值 22 磅。摘摘要(要(宋体,五号字,加粗)( (宋体五号字) )6、关键词中文关键词采用宋体五号字,英文关键词采用五号“Time New Roman”字型;行距设置为固定值 22 磅。关键词(关键词(宋体,五号字,加粗);(宋体五号字)7、目录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45 / 77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连,如下所示:目 录(黑体四号字)(自然空二行)1. (1) (黑体小四号字)1.1 (2) (宋体五号字) 1.1.1 (6) (宋体五号字) 2. (40) (黑体小四号字) 8、正文字体要求每章题目左顶边、黑体四号字;每节题目左顶边、黑体小四号字;每小节题目左顶边、黑体小四号字。正文文字用宋体小四号汉字和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字体,每自然段首行缩进 2 个汉字字符。9、行间距要求正文行距设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