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攻读培养方案(农指推委[2006]1号)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5440123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攻读培养方案(农指推委[2006]1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职攻读培养方案(农指推委[2006]1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职攻读培养方案(农指推委[2006]1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下发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农推指委20061号各培养单位: 根据2005年4月召开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协作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各协作组积极开展工作,组织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确定了课程体系。为进一步规范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现将各领域培养方案发给各单位,请参照执行。本方案的解释权在农业推广硕士各培养领域协作组。附件1、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2、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3、植物保护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4、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5、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6、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7、渔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8、林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9、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10、草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二00六年三月二日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附件1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为规范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 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2、培养要求(1)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本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三、课程学习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1公共课:(12学分)(1)政治理论课3学分(2)外国语-3学分(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2领域主干课:(12学分)(1)园艺学进展-2学分(2)园艺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 2学分(3)园艺植物生理与栽培学-2学分(4)园艺植物生物技术-2学分(5)园艺商品学?-2学分(6)园艺产业案例 -2学分3、选修课(68学分)(1)设施园艺学-2学分(2)园艺植物保护学 -2学分(3)园艺产品安全生产 -2学分(4)园艺产品贮运学- 2学分(5)观赏园艺学-2学分 (6)园艺植物营养与肥料学-2学分(7)园艺植物资源与保护 - 2学分(8)农业标准与应用-2学分(9)农业产业化运行与管理 - 2学分(10)科技论文写作 - 1学分四、学位论文工作1、论文选题原则 论文选题能密切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园艺生产实际,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目标,以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为重点,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2、论文形式 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五、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附件3植物保护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为规范植物保护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 植保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植保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2、培养要求(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应掌握植保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植保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攻读植保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3、攻读植保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三、课程学习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如下:1、公共课(1013学分)(1)政治理论课23学分(2)外国语23学分(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23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2、植保领域主干课(10学分):(1)植物保护学原理3学分(2)植物保护研究技术3学分(3)农业生物安全2学分(4)植物检疫学2学分(5)农药管理与应用2学分注:(3)、(4)、(5)选修2门3、选修课(710学分)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单位条件自行确定。原则上每门课不超过40学时。4、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在对选定领域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关键问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结果。(2)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四、学位论文工作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利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形式 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利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植保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必需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以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五、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附件6、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为规范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2、 掌握相应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二、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 在职攻读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方式。 2、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由校内相关领域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同时聘任校外具有农业推广经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3、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三、 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1、 公共课(12学分)(1)政治理论课 -2学分 (2)外国语-3学分(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3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2、 专业领域主干课程(10学分)(1)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4学分 (2)试验设计方法- 2学分(3)科学研究方法- 2学分(4)信息技术与应用-2学分3、 选修课程(5-8学分)(1) 社会学类课程(2) 经济学类课程(3) 管理学类课程(4) 法学类课程(5) 其他相关课程 4、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2)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四、学位论文1、 论文选题 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推广项目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技术,可以是农业、农村管理理论和实践。论文选题应有一定技术难度、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2、 论文类型(1) 项目设计(2) 研究论文(3) 调研报告3、 评审与答辩(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查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查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查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3) 学位论文应有3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至少有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农业生产或管理一线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五、学位授予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附件8、林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为规范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是与林业相关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林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林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2、培养要求(1)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林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林业技术推广、研究或林业管理等工作的能力。(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林业领域的外文资料。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2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应由本单位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经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应由来自林业生产实践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由培养单位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三、课程学习1. 领域公共课:(10-13学分)(1)政治理论课-2学分(2)外国语 - 3学分(3)林业经济及产业政策-2学分(4)林业推广理论与技术- 2学分(5)文献检索与利用 - -1学分(6)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2学分(7)现代传播学- 2学分2.领域学位课: (10学分)每个研究方向设置56门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由各培养单位根据需要确定。(1)林业方向森林生态学-2学分现代森林培育技术及应用-2学分森林保护技术及应用- 2学分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工程学- 2学分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2学分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2学分现代林业信息技术 -2学分(2)园林方向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学分城市生态学 -2学分现代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2学分园林树木学-2学分园林植物保护学-2学分园林植物与植物造景-2学分3. 领域选修课: (8-10学分)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40学时。4. 必修环节必修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报告等。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四、学位论文工作 1.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服务于林业事业发展、林业科技推广、林场经营管理、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林业行业或与林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林业行业或与林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五、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合格者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附件9、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为规范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和要求 1、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 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3、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由校内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可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专家联合指导。 3、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三、课程学习 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1、 公共课(1) 政治理论课-3学分(2) 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3学分(3)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 (4)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5)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6) 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2学分2、 领域主干课程(1)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必修)-3学分(2) 农村社会发展专题(必修)-3学分(3) 现代经济理论(任选)-2学分(4) 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任选)-2学分(5) 现代管理学(任选)-2学分3、 选修课程(建议选修下列课程,也可考虑学校学科优势及区域发展需要确定不低于6学分的选修课程)(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学分(2)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2学分(3) 行政管理学 -2学分(4) 社会心理学-2学分(5) 农业发展动态-2学分(6) 农村社会学-2学分(7) 农业法与资源环境法-2学分(8) 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2学分4、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与进展报告等。四、 学位论文1、 论文选题 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选题应有一定难度、理论联系实际、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或调研报告。2、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五、 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