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章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54812271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PPT 页数:197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章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章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章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法题型体验感悟题型体验感悟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因”,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介词,趁着,趁机。B.“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比。C.“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D.“乃”,均为副词,表出乎意料,解释为“竟,却”。答案D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译文:_(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1)“负”是多义词,在这里可依据“背”的义项引申出“具有”;“尝”是副词,曾经;“植”是动词,建立;“见”是通假字,通“现”,显露;“自见”是宾语前置,即“显露自己”。(2)“其”是代词,那些;“凌”是动词,联系“凌寒独自开”可推知是“冒着”的意思;“易”是多义词,这里是“改变”的意思;“非耶”是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吗”;“是”是代词,这样,后省略“之”,合在一起翻译为“因此”;“自厉”,宾语前置,即“激励自己”;“志”是多义词,结合语境解释为“志向”;“若”,动词,像,好像。答案(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参考译文】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苍松,充满视野,高入云端,鲜绿照人,就像洗过的一样。松树上有薜荔和女萝类的野生植物缠绕,(这些植物)横向延伸几丈远,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树根上生长的茯苓,像羹斗那么大,和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混杂在一起,采来可以吃。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往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好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风从东边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东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也更加陡峭,气势好像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去闽中几百里的地方,美丽的树木就像荠菜紧贴在地上,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唯天在上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章君在写诗作画的空闲时间里,披上披风,拄着竹杖,遍游三亭。回去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它们)就像善士、伟人一样在他的左右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的时间长了,精神专注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好像在千年前正与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 章君高兴极了,起来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木屐合着节拍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相应和。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赋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金华的宋濂(我)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 在植物之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我)曾经对此深思:春天回暖,不论是根部蕴藏力量的大树还是积蓄力量的草根,没有不枝繁叶茂呈现一时的美丽的。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下来以后,叶子就都变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章君隐居,与松树结为朋友,就严格要求自己像松树一样卓异独立;等到他为了时局而出山,(依然)刚毅坚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建功立业从而恩泽百姓,从一开始就未曾与松柏的个性有过悖离。有的人不理解,牵强地说章君忘记了世人,从而质疑他隐居匡山,怎么可以呢?一、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考点剖析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考点解读考点解读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总之,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三、命题规律1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 8 个 , 其 中 出 现 频 率 较 高 的 有“以”“而”“乃”“其”“之”“为”“因”等。3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也成为一种考查方式。有的试题把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4在文言翻译的题目中,也经常会涉及到对虚词的考查。考点核心探究考点核心探究考点一高频虚词考点一高频虚词对点演练对点演练答案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答案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语气助词,无义语气副词,表揣度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代词,表第三人称,“他”副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答案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介词,“被”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答案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介词,表示“在时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由于”答案介词,“从”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介词,“对、对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表被动,“被”答案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补语标志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人称代词,活用为“我”结构助词,“的”11动词,“到,往”考点二常见虚词考点二常见虚词对点演练对点演练答案通“呵”,“喝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副词,表程度深,“多么”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答案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呢”介词,相当于“于”,“在”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答案副词,“就”副词,表转折,“竟、却”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副词,“甚至” 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答案副词,可译作“将”“将要”副词,可译作“暂且”“姑且”副词,“将要”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连词,表让步,“尚且”答案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动词,“似、好像”代词,“这样”动词,“及、比得上”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答案名词,“处所,地方”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答案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代词,相当于“之”答案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答案介词,“趁机”介词,“随着”介词,“通过”介词,“因为”连词,“于是,就,便”介词,“依照、根据” 副词,“便、就”答案答案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动词,动词,“亲附、亲近亲附、亲近”动词,动词,“给予给予”答 案答 案 连 词 , 表 示 承 接 关 系 , 相 当 于连 词 , 表 示 承 接 关 系 , 相 当 于“就就”“”“便便”“”“那么那么”副词,副词,“原来,已经原来,已经”动词,动词,“就是就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却”答案代词,“的人”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请结合下列练习加以体悟。考点三复音虚词考点三复音虚词解析“可以”是两个词,可以凭借,其余三项“可以”是一个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答案C对点演练对点演练解析以为:以为,把作为。答案C解析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以为:以之为,把作为。答案B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试了解下列兼词。考点四兼词考点四兼词答案于之,在这件事上于此(之),从这里对点演练对点演练答案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之乎,他们呢答案为什么不为什么不解题技法突破解题技法突破技法一代入筛选法技法一代入筛选法对点演练对点演练解析第一句中的“之”是否也是结构助词,我们可将“的”代入句子中,发现讲不通,句子说的是“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句子中的“之”处在“仲父”与“言此三者”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或取消句子独立性。虽然是助词,但不是结构助词。第二句,我们学过,知道“之”意为“的”,结构助词。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答案不同技法二句意分析法技法二句意分析法对点演练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的句意是“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由此可知,“而”应该解释为“连词,但是,却”,表转折关系。第(2)句,“独见”和“留意”都是陈述“圣人”的,一是圣人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圣人时刻留意。因此,这里的“而”是连词,表并列,译为“并”。答案不同技法三标志识别法技法三标志识别法对点演练对点演练解析前一句,“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在”之前,是宾语前置。“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后一句,“何”也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以”之前,同样是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答案不同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技法四位置推断法技法四位置推断法对点演练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中的“也”字处于句末,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第(2)句中的“也”字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答案不同技法五语法切入法技法五语法切入法对点演练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中的“乃”字在动词“出”之前,作状语,副词,意为“于是,就”;第(2)句中的“乃”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动词,意为“是”。答案不同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名词,“原因”。技法六词性界定法技法六词性界定法对点演练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中的“适”作副词,译为“正好”;第(2)句中的“适”是动词,译为“享受,享有”。答案不同技法七结构推断法技法七结构推断法对点演练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中的“与”是连词,译为“和,同”;第(2)句中的“与”和“所”共同构成所字结构,作“失”的宾语,“与”是动词,译为“结交,亲附。”答案不同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异同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考卷选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时甚至会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 答题规范点拨答题规范点拨要正确处理选文和课文的关系要正确处理选文和课文的关系命题人这样做首在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而选文是“实际语境”,具有可变性。迁移能力就成为联结二者的纽带。只有“以课本为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才能具有迁移的能力,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一、借助课文中的例句,通过比较来辨析词义近几年来,文言虚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词词义,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典例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分析】“请救于魏”选自信陵君窃符救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选自岳阳楼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选自鸿门宴,都是初、高中所学重点文言文。A项的“于”都是介词,“向”的意思;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D项中的“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 C项前句中的“则”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固然,虽然”;后句中的“则”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正确答案为C。二、结合课文中的例句,弄清结构,依据用法来辨析词义不少文言虚词用法灵活。根据语法功能来分析文言虚词的词性和用法,主要是借助对语句的结构分析来弄清文言虚词在句中的用法,看两句中该文言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从而辨析词义。典例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分析】“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出自鸿门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出自烛之武退秦师。解答这道题,可以依据用法来辨析词义。A项后句中的“以为”在句中作谓语,译为动词“认为”;前句中的“以为”如果也译成“认为”,语意就不通顺,因为后面的“雍州长史”是地名和官职名,是名词作宾语,这里的“以为”应该是“以之为”的省略。 B项前句中的“且”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句中的“且”是连词,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前句中的“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后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就,这才”。正确答案为C。三、结合课文中的例句,联系语境,根据位置来辨析词义难以断定某个虚词的用法时,考生不妨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语气来体会语感,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加以推断,分清其用法和意义。典例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分析】“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项脊轩志;“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出自鸿门宴。做好这道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B项中的两个“遂”的词义。“遂”既不在考试大纲列举的文言虚词之内,也不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之列,考生平时备考时很有可能忽视。 遇到这种情况,考生只有联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这个句子的意义来进行推断。此句写的是屈原向渔夫吐露心声之后的悲壮之举,如果理解为“于是、就”,就不能显出这一举动的悲壮。只有理解为“竟、终于”,才与原文意思相符。而前一句中的“遂”可译为“于是、就”,因此不相同的项应该是B项。正确答案为B。训练高效提能训练高效提能随堂巩固随堂巩固考点针对练考点针对练解析本题考查“其”“而”“以”“为”四个虚词的意义。A.第一个是代词,他;第二个是助词,表推断语气,大概。B.第一个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是连词,表顺承。C.均为连词,因为。D.第一个是动词,当或作为;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答案C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_(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译文:_(3)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宾语前置和被动句。(1)句中“奚以”为宾语前置,拿什么;“为”,表被动。(2)“既而”表时间;“其”,代“他们的”;“器业”指才能学识。(3)“激变”指激起变乱;“良民”指安分守法的百姓。答案(1)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3)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参考译文】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住在定海,父亲贺孟员,凭借军籍隶属辽东的义州卫。贺钦小时候非常聪明灵敏,学习举子业时总是鄙视地说:“难道求学仅仅是为了这些吗?”取了近思录来读,有不少感悟。成化二年,凭借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因为天下大旱,上表极力进谏,又认为自己作为言官荒废职守,招致灾害,所以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辞官。 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分别以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供奉。他学习专门研究五经、四书、小学,期望投身实践,以恭敬来约束狂放之心。 有来向他求学的人,他就推辞说:“我自己尚且还没管好,怎么去教育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这样过了十几年,虽然他足不出户,但是达官贵人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都亲自来到家里躬身礼拜。弘治改元,因为阁臣的推荐,他被起用为陕西右参议。诏书刚到却恰逢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于是上书恳求推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在辽东强占民田,辽东人民震惊恐惧都想着叛乱。义州又因为守官贪婪残酷首先激起了民变,不少人聚众抢劫掠夺,但是他们互相告诫说:“不要惊扰贺黄门。”贺钦听说后,去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同乡,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然而我私下里为你们担忧,镇防官军马上就会到来,怎么办呢?” 众人一开始还气势汹汹,到此时才知后悔,于是众人围着贺钦拜倒在地,流泪喊道:“您是我们的父亲,请您教教我们怎么办吧。”贺钦说:“只有不杀戮,祸患才可以免除。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百姓有什么害怕的?”不久,有人说镇防军队果然到来,众人又一起喊道:“贺黄门没有说轻侮骗人的话。” 于是众人又环跪在贺家庭院之中。贺钦说:“我本来就知道会这样。城中这样扰乱,城防官怎么能不发兵镇压呢?官兵虽然到来,你们不杀人,就一定会宽恕你们,不要害怕。”众人散去,变乱于是平息。 当时又有一个边防将领把人引诱出来杀死冒充阵前捕获的,上级官吏查验没有得到实情,但是这名边防将领一见到贺钦就惭愧地跪倒在地说:“他人可以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呢?”他以至诚使得别人受感化到这种程度。贺钦治家坚守恩义,规正伦理,厚待姻亲,团结族人。冠礼祭祀婚丧嫁娶一直遵守古礼,没有根据的话一丝一毫也不听,一定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来熏陶教化百姓。一天天、一月月的教化,终于使全乡人都一心向善。 乡里曾有一种陋俗,举办丧礼的时候都做佛事,大吃酒肉,肆意奢侈僭越,贺钦从自己做起,亲身示范。晚年更加喜好易经,潜心钻研象数,书不离手,大臣争相引荐,但是最终没有出仕。年轻时曾经隐居在医无闾山,因此用医闾作为自己的号,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解析A代词,代万斯同;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C.都是介词,把。D.副词,才;副词,竟然。答案C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_(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_解析(1)骤,突然。骇,诧异,吃惊。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第一个“以”,因为。走,逃跑。第二个“以”,介词,通过。死事,因公事而死。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参考译文】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地人,户部郎泰的第八个孩子。小的时候桀骜不驯,不肯服帖顺从地追随他的兄长们,所做过的事也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他的兄长们也不注意他。他的父亲想把他寄居在寺庙里,不久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一所空房子里。万先生偷偷看见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史料,读后非常高兴,几天就读完了;他又看见有几本经学书籍,也都读完了。 出来后,就时时跟在各位兄长的身后,听他们的议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在家中讲课,万先生想参与进去,他的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万先生回答说:“看各位哥哥的学业造诣,我还是很容易参与进去的。”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从各种经义中给他出题目,又亲眼看着他写文章,洋洋洒洒的千言文章,一会儿就写成了。 他的长兄非常吃惊,拿着他写的文章哭了,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父亲,说:“差一点贻误了我弟弟的才华。”他们的父亲也惊愕地说:“差一点贻误了我儿子的才华。”这一天开始为万先生制作新的衣服和鞋子,送他进入私塾读书。过了一年,提出请求让他跟着梨洲先生学习,就请他坐在讲堂的高座上。万先生读书时一目数行,速度非常快,像决堤的海水,但曾经恪守有大学问的先辈的戒律,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看,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而重在把握要义。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知识渊博的学者,万先生得到浙江巡道许鸿勋先生的推荐,他极力推辞才获免。第二年,朝廷开设史局修写明史,昆山的徐元文学士请万先生去,当时史局征召士子许给七品官的俸禄,让他们成为翰林院纂修官,徐元文学士想援引这个旧例把这些授予万先生,万先生却请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史局,不担任官职,不领受俸禄,史局的主管官答应了他。 各位纂修官拿到稿子,都送到万先生这里审核查证,万先生看完,对侍从说:拿某书的某卷来,在某页上记录了某事,应当补进去;再拿某书的某卷来,在某页上记录了某事,应当参照比较。侍从按他的话去找来,没有任何差错。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先生亲手定稿的,虽然后来定稿的内容不都是依循万先生的旧作,但审查核实那底本,足够自成一部书的,万先生初到京城时,当时人们议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 等到昆山徐乾学侍郎遭遇父母之丧,万先生和他谈论丧礼,才知道万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造诣,侍郎于是请万先生写成二百多卷有关五礼的书。在那个时候,京师的众多才子们集会,各自表现自己的专长,而万先生最安闲淡定,但从王公贵族到下面的士子,没有不称呼他为万先生的,而万先生与别人交往,他自己署名只说“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其他的称呼。万先生为人平和,才德高尚,但他心中坚定执著。已故督师的亲戚居于显要的职位,请求史馆对督师稍微宽容一点,万先生历数督师的罪过来劝告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子非常困顿,万先生多次想为他谋求一个好的职位,最终没能得到,而万先生却不曾倦怠。 他父亲的朋友冯跻仲侍郎的几个儿子被没收入勋卫的家中,万先生将他们赎出让他们回去。万先生不崇尚意气,不追求声名,不攀附显贵,尤其喜欢奖掖提引后辈,惟恐失去人才,在讲学集会中多次恳切表达这样的意思,是个身体力行的君子。万先生死后,他的门人私下里给他取了“贞文”的谥号。考点综合练考点综合练解析预:提前,预先。答案C解析A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用”。B.两“所”均为结构助词,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C.两“何”都是疑问代词“什么”。 D.前“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之”为代词,指“曹彬”。答案D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解析“近名”,意为追求名声,而不是得到好的名声。答案B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解析“心存戒备”“有所防范”属于无中生有。答案D9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答:_解析本题只要联系二人“笑”前面的内容,稍加理解即可概括出缘由。答案“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曹彬一周岁时,父母把各种玩具摆设在席上,看他选取什么。曹彬左手拿着兵器,右手去取俎豆,过了一会儿又拿起一枚印,其他什么都不看,人们都觉得他不寻常。五年,出使吴越,送达完王命后当即返回。私人相见的礼物,丝毫没有接受。吴越人驾轻舟追上去赠送他,达多次,曹彬还是不肯接受。然后说:“我最终拒绝,那就是追求名声。”于是收下来登记带回,全部上交官府。起初,宋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不是公事从不登门拜访,大臣们宴会,也很少参与,因此(太祖很)器重他。建隆二年,曹彬从平阳被召回,太祖对他说:“我过去总是想要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叩头道歉说:“我是周皇室的近亲,又担任朝廷官职,恭敬地任职,还恐怕造成错误,怎么敢随便交结?”七年,讨伐江南。在长期的围城期间,曹彬经常延缓进攻,希望李煜归附投降。城即将攻克,曹彬忽然声称有病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愈的,仅需诸公诚心诚意地发誓,在攻克城池之日,不随便杀一个人,我的病自然就会痊愈了。”诸将答应。第二天,曹彬的病好了些。 第三天,城池被攻陷。李煜与他的臣下一百余人来到营门请罪,曹彬安慰他们,用宾客的礼仪来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整理行装,曹彬率数人骑马等在宫门外。身边的人偷偷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果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道:“李煜素来软弱不能决断,(既然已经投降)必定不会自杀的。”李煜君臣,最终赖此得以保全。起初,曹彬统率军队,太祖对他说:“等到战胜李煜,应当任用你为宰相。”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出征,倚仗天威,遵循皇上的谋略,才得以获得成功,我有什么功劳啊。何况宰相是最高的官位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尚未平定罢了。”等到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他说:“本来应当授给你宰相的官职,然而刘继元尚未攻下,暂时等一等吧。”听到这些话,潘美偷偷看着曹彬微笑。 皇上发觉,急忙追问原因,潘美不敢隐瞒,就按实情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赏赐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说:“人活着何必一定担任宰相,好官职也不过多得钱罢了。”(宋真宗)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皇上急忙亲自前去探望,亲手为他调药,并且赏赐白银万两。六月曹彬去世,享年六十九岁。皇上亲临哭得很悲痛。本讲结束请按ESC键返回能力提升能力提升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1而知识清单高效助记知识清单高效助记词性词性 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连词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劝学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并且”或或“而且而且”。(2)置之地,拔剑撞而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破之(鸿门宴鸿门宴)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就”“”“接着接着”,或不,或不译。译。(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蓝(劝学劝学)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但是”“”“却却”。(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可也(冯婉贞冯婉贞)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果”“”“假如假如”。(5)吾尝吾尝跂跂而望矣而望矣,不如登,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之博见也(劝学劝学)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语,可不译(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之乐也(王安石王安石游褒禅山游褒禅山记记)表示因果关系表示因果关系(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表示目的关系(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无可寄托者(劝学劝学)表示并列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这里可译般不译,这里可译为为“并且并且”。2.何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疑问疑问代词代词(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可译为“为什为什么么”“”“什么原因什么原因”(2)大王来何操?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鸿门宴)可译为可译为“什么什么”疑问疑问副词副词(3)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纳谏)可译为可译为“怎么怎么”语助词语助词(4)隐隐何甸甸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相当于相当于“啊啊”动词动词(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贾谊过秦论过秦论)通通“呵呵”,喝问,喝问3.乎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语气语气助词助词(1)儿寒乎?欲食乎?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归有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志)表疑问语气,可表疑问语气,可译为译为“吗吗”(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韩愈师说师说)表示反问语气,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相当于 “呢呢”(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赤壁赋)用于感叹句,可用于感叹句,可译为译为“啊啊”介词介词(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先乎吾? (韩愈韩愈师说师说)前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比后一个:比(5)其皆出于此乎其皆出于此乎(韩愈韩愈师说师说)在在(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劝学)对,对于对,对于形容词形容词词尾词尾(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苏苏轼轼赤壁赋赤壁赋)译为译为“的的样子样子”4.乃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副词副词(1)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廉廉颇蔺相如列传颇蔺相如列传)才才(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竟竟(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二十八骑(项羽之死项羽之死)仅,只仅,只代词代词(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陆游示儿示儿)你的你的(5)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孟子)这样这样5.其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代词代词(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译为“他的他的”(2)秦王恐其破璧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廉颇蔺相如列传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译为“他他”(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夫游之乐也(王安石王安石游褒游褒禅山记禅山记)第一人称代词,译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为 “我我(自己自己)”(4)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可译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个那个”(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柳宗元捕蛇者说捕蛇者说)指示代词,相当于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这个这个”副词副词(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副词,加强婉副词,加强婉商语气,相当商语气,相当于于“还是还是”(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韩愈师说师说)表示揣测语表示揣测语气,应译为气,应译为“大概大概”(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表示反问语表示反问语气,应译为气,应译为“难道难道”6.且词性词性序序号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连词连词(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六万,且已久疲(赤壁赤壁之战之战)表递进关系,而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且,并且(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陈涉世家)表递进关系,况表递进关系,况且且(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辞!(鸿门宴鸿门宴)表让步关系,尚表让步关系,尚且且(4)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连词,表并列关连词,表并列关系,又系,又副词副词(5)有怠而欲出者,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不出,火且尽。且尽。”(王安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将要将要(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孔雀东南飞东南飞)暂且暂且7.若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连词连词(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表假设,表假设,如果如果(2)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汉书高帝纪高帝纪)表选择,表选择,或者或者动词动词(3)视之,形若土狗视之,形若土狗(蒲松龄蒲松龄促织促织)像像代词代词(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舞(鸿门宴鸿门宴)你你8.所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名词名词助词助词(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陈涉世家陈涉世家)处所,地方处所,地方(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韩愈师说师说)放在动词前,放在动词前,所所的事物的事物(3)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文天文天祥祥指南录指南录后序后序)放在名词前,放在名词前,起定语的作用起定语的作用(4)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窃符救赵)“为为所所”,表示,表示被动被动9.为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动词动词(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劝学)变成变成(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列传)成为成为(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贾谊过秦过秦论论)作为作为(4)窃为大王不取也窃为大王不取也(廉颇蔺相如列廉颇蔺相如列传传)认为认为介词介词(5)慎勿为归死,贵贱情何薄慎勿为归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为了为了(6)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替、给替、给(7) 吾属今为之虏矣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鸿门宴)表被动表被动句末句末语气词语气词(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鸿门宴鸿门宴)表示疑问表示疑问或反诘或反诘判断词判断词(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鸿门宴)是是10.焉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兼词兼词(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韩愈师说师说)在其中在其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劝学)从这里从这里(3)且焉置土石?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在哪里在哪里代词代词(4)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韩愈师说师说)相当于相当于“之之”(5)割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论语)怎么怎么语气词语气词(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焉(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论)表感叹,啊表感叹,啊(7)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大遗(韩愈韩愈师说师说)表示停顿,相当表示停顿,相当于于“也也”形容词形容词词尾词尾(8)盘盘焉,盘盘焉,囷囷囷囷焉,蜂房水焉,蜂房水涡涡(杜牧杜牧阿房宫赋阿房宫赋)相当于相当于“然然”,译为译为“的样的样子子”11.也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语语气气词词(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判断表示判断(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杜牧阿房阿房宫赋宫赋)表示解释表示解释(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也,非天下也(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论)表示肯定、表示肯定、感叹感叹(4)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窃符救赵)表示疑问表示疑问(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婉商表示婉商(6)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韩愈师说师说)句中语气词,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表示停顿12.以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介词介词(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列传)用用(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廉颇蔺相如列传传)凭借凭借(3)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把把(4)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八月十三斩于市(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在(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廉颇蔺相如列传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因为(6)余船以次俱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依照依照连词连词(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表并列表并列(8)樊哙侧其盾以撞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鸿门宴)表顺承表顺承(9)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目的表目的(10)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论)表因果表因果(1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表修饰表修饰助词助词(1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李密李密陈情表陈情表)表时间表时间(13)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方位表方位(14)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范晔范晔张衡传张衡传)表范围表范围(15)逆以煎我怀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起调整起调整音节作用音节作用动词动词(16)皆以美于徐公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纳谏)认为认为(17)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屈原涉江涉江)任用任用名词名词(18)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因原因副词副词(19)固以怪之矣固以怪之矣(赤壁之战赤壁之战)通通“已已”,已经已经13.因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介词介词(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赤赤壁之战壁之战)依据依据(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烛之武退秦师之武退秦师)凭借凭借(3)不如因而厚遇之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廉颇蔺相如列传如列传)趁着趁着(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廉颇蔺相如列传颇蔺相如列传)经由,通过经由,通过(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有人见之(沈括沈括雁荡山雁荡山)由于,因为由于,因为副词副词(6)相如因持璧却立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于是于是名词名词(7) 于今无会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机会机会动词动词(8) 蒙故业,因遗策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贾谊过秦论过秦论)沿袭沿袭14.于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介词介词(1)乃设九宾礼于庭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列传)在在(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劝学)第一个,从;第一个,从;第二个,比第二个,比(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廉颇蔺相如列传颇蔺相如列传)到到(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悔(王安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在在方面方面(5)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韩愈进学解进学解)由于由于(6)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向向(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师焉(韩愈韩愈师说师说)对于对于(8)而君幸于赵王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表被动(9)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隆中对中对)跟,同跟,同(10)孔子曰: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柳宗元捕蛇者说捕蛇者说)比比15.与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介词介词(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见(鸿门宴鸿门宴)跟,和跟,和(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替,给替,给(3)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纳谏)和和相比相比连词连词(4)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养而择也(国语国语)和,跟和,跟动词动词(5)则与一生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鸿门宴)给给(6)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交好交好(7)蹇叔之子与师蹇叔之子与师(殽殽之战之战)参加参加(8)吾与点也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有、公西华侍坐)赞同赞同句末句末语气词语气词(9)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论语论语)通通“欤欤”,表示疑问表示疑问16.则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连词连词(1)项王曰:项王曰:“壮士!赐之壮士!赐之卮酒。卮酒。”则与斗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鸿门宴)表示承接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译为译为“就就”(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病矣(柳宗元柳宗元捕蛇者捕蛇者说说)表示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译为译为“那么那么”(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韩愈韩愈师说师说)表示并列关系,可译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为“就就”(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矣(韩愈韩愈师说师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却”(5)非死则徙尔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柳宗元捕蛇者说捕蛇者说)表示选择关系,常和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非”“”“不不”呼应着呼应着用,译为用,译为 “不是不是就是就是”动词动词(6)此则岳阳楼之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也(范仲淹范仲淹岳岳阳楼记阳楼记)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译作“是是”“”“就是就是”17.者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助词助词(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的人(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方面方面(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柳宗元黔之驴黔之驴)的样子的样子(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后置的定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语后面,相当于于“的的”(5)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列传)放在主语后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断,不必译出(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分句的句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末,引出原因(7)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疑问句的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句末,表示疑问语气问语气18.之词性词性序号序号例句例句解释解释代词代词(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人称,我第一人称,我(2)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逍遥游)指示代词,这指示代词,这助词助词(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思报君之仇(论语论语)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4)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主谓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独立性(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韩愈师说师说)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标志的标志(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劝学)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7)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志)凑音节,无实义凑音节,无实义(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逍遥游)到到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