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心中有座山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赏读内容分析: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其中,第二十课为古代诗歌五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浸透着作者的情感。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三首诗表达的情感虽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意象山。于是,教师选取这三首诗组织群文学习活动。活动中又补充陶渊明的饮酒和毛泽东主席的清贫乐 六盘山作为拓展阅读篇目。if这些经典之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含有极高的育人价值。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表达了深刻动人的情感。诗圣杜甫看到泰山的巍峨,而生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魄;政治家王安石看到飞来山的高耸,而抒锐意改革、无所畏惧的坚定气概;爱国诗人陆游经山路回环,豁然开朗,表达对前途的希望,以及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这些融入学生的血脉,便可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生。同时,静默的高山,深邃的启迪;同样的意象,不同的感悟。这便是对思维深度与广度最好的训练。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问、不理不睬、不管不顾,而是竭尽全力、储备积淀、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学情分析:学生有的是朗读的兴趣,缺少的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所教班级已经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大多数学生也喜欢上了语文,特别是朗读,甚至有了不错的朗读功底。但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多数思维水平还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是很有限的。譬如:面对诗中的山水,如何才能读出诗人寄寓的深意;面对自然的山水,如何才能生发出人生的感悟。这些都需要通过合理的思维训练以及科学地引导点拨,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培养思维习惯,加深思维深度,拓宽思维宽度。学生有的是青春的热情,缺少的是坚定的意志与追求。年轻的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同时也可能有着青春的躁动或迷茫。成长的道路上,他们非常需要精神养分的补给,需要成长方向的指引,需要坚定意志力的培养。教学目标: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作者情感。2. 通过分析诗句和背景资料,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勇攀高峰、俯视一切、无所畏惧的坚定气概;并且探索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习发散思维。(育人目标)教学设计的育人目标3. 背诵默写诗歌,尝试积累更多诗歌并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学重点:结合诗句和背景资料分析,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埋下精神的种子,培养发散思维。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2. 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理解。课前准备:诵读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了解诗意,查找背景资料。将其中的哲理句抄写在卡片上,制成书签。分层任务:搜集并研读更多的和山有关的诗歌。教学流程:一、导入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身患残疾,但是他几十年坚持一个梦想,那就是一一要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顶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即使是正常人要攀登都很困难,但是这位老人他凭着他心中的信念一次次攀登,他终于成功了,成功的那一刹那,他泪如雨下。他迈出的每一步都太艰难太艰难了。脚下一滑,他有可能就会摔下去,跨越冰山的裂缝时,他要靠团队的帮助,他如果一闪拖,自己会坠落,连队友也会一同坠落。他就是登山家夏伯渝。他感动了全世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太需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每一个人都太需要有这样追逐梦想的勇气。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不信,让我们走进诗人心中的山。【设计意图:在登山家的事例中,山,既是自然界的大山,又是人心中的理想信念。由此导入,既确定了这堂课探究的主要意象和发散思维训练的触发点,也为发散思维训练做了第一次示范。发散思维的训练示范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做了铺垫。同时,也播撒了精神的种子坚定的信念和逐梦的勇气。】这堂语文课的第一次德育渗透二、结诗缘享诗韵板书诗题: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自由朗诵诗歌,并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一首进行展示。【设计意图:在朗读中,享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内涵。】三、绘诗境解诗情面对山,杜甫、王安石、陆游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提示:结合诗句、注释分析诗中“山”的特点及诗人借此表达的哲理或情感。讨论明确:望岳中,表达诗人的胸襟报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望岳中的议论抒情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游山西村中,揭示人生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一无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就能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同样是看“山”,却又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悟。这本身就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最好示例。讨论交流的过程,是不断加深诗意与情感理解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A再读诗歌,读出景物不同的特点,读出诗人不同的情感。(边读边想象诗歌意境,有能力的学生将其画在纸上。)教师精讲,总结方法:我们怎样读懂了诗歌,了解了诗情?首先,看景。抓住景(准确地说,是诗中的意象)和景的特征去描绘诗境。如:杜甫看到了山的巍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王安石看到了飞来山上有座高高的塔,“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陆游发现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一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次,读喻。诗中用到比喻,我们一定要读懂的它的比喻义,如浮云”直译就是漂浮的云彩,古人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问典。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化用这个典故说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这其中不乏诗人对孔子的崇拜,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孔子一样胸怀天下,所以直至他“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时候,仍然能够写下“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当他屋上的茅草被秋风卷去,被孩童抱走的时候,当他的屋子漏雨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诗圣的情怀。 德育渗透,为学生埋下一颗“胸怀天下”的种子。四、晓诗源悟诗理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山,杜甫、王安石、陆游的人生感悟却会不同呢?提示:结合背景资料分析诗人获得如此感悟的缘由。A通过讨论明确:同样是山,但是看山的人不同一一他们有着不同的气度、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特质,又看到了山不同的特点。于是,生发了不同的情感。诗圣杜甫看到了泰山的巍峨,而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魄;政治家王安石看到了飞来山的高耸,而抒锐意改革、无所畏惧的坚定气概;爱国诗人陆游经山路回环,豁然开朗,表达对前途的希望,以及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小组分工合作,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设计艺术形式朗读,之后,交流展示(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同时展示学生画作)A教师精讲,总结方法:在看景、读喻、问典的基础上,我们又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了诗人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环境、具体的创作背景,“设身处地”、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人、论世。【设计意图:以上这三个环节重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注释、背景资料,深入理解不同诗歌中“山”的不同特点和被寄寓的不同情感。这既是纵向发展、深化思维的过程,又是依托文本对“山”进行多元解读、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同时,这是深埋精神种子。】思维训练体现在解读“山”时的不同角度和不断深入的过程,是横向的比较与纵向探寻的结合,也以此为例,延续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工作落实在“深埋精神种子”的全过程中。这些“精神种子”包括: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魄,锐意改革、无所畏惧的坚定气概和无论何时、对前途满怀希望的勇气。五、续诗脉铸诗魂小组集体参与并根据组员实际情况分工合作:任务一:记诵包含“山”的记诵,参与飞花令一一山。任务二:诵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毛主席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用所学方法理解诗人笔下“山”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5 o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铐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待学生展示后明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则因山之幽静,感到了隐居田园的乐趣;人民领袖毛泽东因山之险峻,想到了国家危亡之际共产党人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任务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小语段心中的那座山。【设计意图:设计分层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任务一重在拓展,丰富积累,为下一步发散性思维训练做好铺垫;任务二在拓展积累的同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诗歌,使思维向纵向发展,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居思想,学习伟人的乐观主义精神;任务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这也是在继续深埋精神的种子。】 有了之前环节中以“山”为触发点进行思维发散的示例,这里,学生便可放飞思想,进行实际操作了一一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山”进行个性化解读。继续深埋的精神种子,包括:正直不屈的傲骨、为国赴命的担当、乐观向上的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自信。总结:我们看景、读喻、问典,我们知人、论世,终于,读懂了一位又一位诗人心中的那座山。我们都是诗人的后代,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诗人的血脉,我们的生命里熔铸着诗人的灵魂。六、布置作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请你继续用看景、读喻、问典的方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阅读课内外诗文,结合生活,完成专题“心中有座山”。希望能做到图文并茂,希望能看到对山的个性化解读。【设计意图:让学习延伸到课外,让精神的种子在生活中生根发芽。】之所以扩展到课外,扩展到生活,一是因为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影响到生活,影响到成长;二是因为种子的生根发芽总是需要时间的,精神的种子更是如此,“静待花开”不是不闻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