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齐梁间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及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重点)2.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学习作者写景手法。(难点)3.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游山玩水,并留下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就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二、理解题目师:请一名同学读课题,注意停顿,理解题目。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三、走进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医药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四、背景透视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五、朗读课文一一感受节奏之美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提示: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追问:通过朗读,大家发现本文句式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带有骈文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富有变化。六、自主译文一一感受画面之美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并用字字对译的方法翻译课文。提示:小组一人翻译一句,完成后组长组织组员互相交流。师:请同学们朗读译文,想想景物画面,感受画面之美。七、品析表达一一感受意境之美1.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写了哪些景物?2. 通过朗读和翻译,我们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请用我喜欢一句,作者从 角度写出了景物 的特点,我从中读出了之美,”句式来表达。提示:观察角度,时间跨度,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的运用。明确:我喜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景物山高水净的特点,我从中读出山水交映之美。.通过分析,你能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吗?起到什么作用?明确:按照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由朝而夕的顺序。作用: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八、体悟真情一一感受情感之美师:作者抒怀的句子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提示:大家可以从康乐、世人、作者自己三个角度品析。明确:结尾一句,含有三层意思: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待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九、课堂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透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为历代写景名作。一一既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0十、当堂检测1. 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2. 文中极力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3. 文中描写江南山水景物一日之美的句子是:4. 文中感叹世人无暇欣赏奇丽美景的句子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