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应量、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走势的阶段分析

上传人:门**** 文档编号:54305901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货币供应量、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走势的阶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货币供应量、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走势的阶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货币供应量、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走势的阶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货币供应量、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走势的阶段分析撬i国薅l;魏臻;我国舒假虞鸯缓蹄爨属和物偷尜参胡瀚思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关系的阶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改革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后,标志着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开始实施,也标志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从1984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在平衡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探索阶段,我国执行的是有松有紧的货币政策;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1996年,这一阶段是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优化阶段,我国执行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第三阶段是1997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相对成熟阶段,我国执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第四阶段是2008年至2010年我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关系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1.1984年至1992年的探索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之后的几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保持了基本平衡,国民经济开始走出低谷.但是在1984年至1992年之间也发生了巨大的波动.这一期间,我国的宏观经济大致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是1984年至1985年,1984年国家执行的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两年里,国家开始让利放权,改革的重点也由农村开始向城市转移,企业经营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多l281l析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形式开始建立,银行信贷资金猛增,在消费和投资等许多领域都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失控现象.1984年和1985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5.2%和13.5%,1985年的物价指数也达到了9.3%,面对过热的宏观经济,198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制定了统一规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原则.中央银行将综合平衡自身和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将根据需要,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宏观经济形势;同时允许专业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同年,中国人民银行还开办了再贷款业务,制定了商业汇票,贴现的暂行办法;1985年人民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年内两次提高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实行严格的贷款规模.经过两年的调整,1986年我国零售物价水平由上年的8.8%回落到6%,投资水平也比上年回落了20个百分点,这导致了1986年出现了一部分商品销售停滞和工业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1987年我国的货币实际发行量超过了计划量,通货膨胀有所抬头.第二次是1988年至1989年,1988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价格改革闯关和加快沿海发展战略的巨大政策引导下,又开始过热,各种商品大幅度的涨价,拉动了全国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198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1.3%,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为21.2%,物价指数也达到了18.8%,物价的上涨水平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纪录.1989年,人民银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动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加严厉的控制信用总量,调整信贷结构,挖掘资金潜力.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2年.在1989年国家的宏观调控下,1990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通货紧缩.因此,1991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比较宽松的.1992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房地产热,固定资产投资过快,银行信贷投放过猛,国民经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全年实现GDP26923亿元,成为继198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因此.1992年国家实行了比较紧的货币政策.总体来说,在1984年至1992年间,我国的货币当局能够根据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审时度势,灵活主动审计与理财2011.7一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及时准确的调节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目标兼顾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政策时松时紧,很不稳定,政策的正负效果比较突出.我国各年份的货币供应量都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货币政策虽然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使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可以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具有双重的作用.这种政策的不稳定性也充分反映出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轨时期,宏观调控手段的薄弱性,缺乏稳定的操作经验,因此还需要继续努力去探索和完善.2.1993年至1996年的优化阶段.在经历了1984年至1992年的探索与实践之后,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进入到了优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执行的是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从紧的货币政策.199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出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由于此后一段时期的消费,投资等因素的过度拉动作用,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及其的迅猛,从而引发了国内物价的上涨,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国经济运行秩序的紊乱,因此,我国在此时期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国内过热的宏观经济和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得到了缓和,成功实现了1996年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一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特点有:货币政策目标兼顾反通货膨胀和促经济增长的双重性;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剥离;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由直接手段逐步向间接手段转变;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依赖贷款规模逐渐向货币供应量转换;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增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货币政策的灵活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上,M2与GDP和CPI的关联度很高,三者的趋势大体一致.1993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影响下,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人们片面的把抓住机遇促发展理解成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上,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消费需求猛增,经济结构发展失衡,银行贷款混乱,一时国民经济的发展陷入到了非常紊乱的局面.针对以上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1993年7月,中央政府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决定严厉整顿金融秩序,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此后,中央银行又提出了从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面向市场,转换机制,提高效益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4年,我国在继续实施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开展了金融,税收,财政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对稳定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稳定金融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国家成立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积极开展再贴现业务.1993年至1994年间,国家主要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物价的稳定,到1994年年底,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基本平衡.1995年至1996年,面对物价上涨过快,加工工业膨胀,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国家在以前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仍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中央银行也继续实行以治理通货膨胀为目标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995年,我国市场货币流通量M2为60750亿元,增长29.5%,GDP总值60793.7亿元,增长10.9%,CPI上涨17.1%,涨幅比上年下降7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已见成效,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1996年,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机制发生了重大改革,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信贷规模的控制由行政手段逐渐向经济手段转变,灵活运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手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重大改革,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1996年实现GDP6788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广义货币供应量M27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低于上年4.2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逐步平稳回落.3.1997年到2007年的相对成熟阶段.从1984年至1996年的十余年里,我国的货币政策经过了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的实施力度,操作节奏等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且成功的实现了1996年国民经济的软着陆.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实行的是稳定的货币政策.这一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97年至2004年;第二时期是从2005年到2007年.1998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l【2g】I控制来达到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时期,货币当局主要是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下滑,增长乏力的不利经济环境,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达到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的目标,并且通过调整信贷政策,引导信贷投向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政策的调节,2004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活力强,效益好.2005年以后,针对宏观经济中存在着物价卜涨的力局面,我国连续两年相继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来稳定物价水平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信贷资金投放过多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由偏快向过热转变,为此,2007年我国实施了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的从紧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法定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央行票据等多种政策_r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物价的稳定起到了作用.但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开始恶化,货币政策的方向也开始转变,央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具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最终圆满的完成了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如罔所示我国19972008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关系图.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2005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活力强,效益好,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姿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及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2005年,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相继推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经国务院的批准,人民银行发布_r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拉开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帷幕,我围开始推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启动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短期融资券,对拓展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准备金率由8%上调至9%;四是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证券公司重组稳步进行;五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推进国内债券市场的开放与发展.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但是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投资旺盛,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还没有改变,针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信贷资金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6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以及物价水平的:持续稳定:一是中央银行连续三次上调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加大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力度,大力回收银行体系外的流动性;i是:两次调存贷款利率,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四是加强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2007年,信贷投放多,投资增长快,贸易顺差大等问题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并且伴随着高耗能,高污染的两高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逐渐转变,物价上涨由食品领域向非食品领域扩散蔓延,通货膨胀的威胁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的运行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为此,2007年我国实施的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的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从1月至l2月曾1O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9%上调至14.5%,累计上调了5.5个百分点;全年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由年初的2.52%上调至年末的4.14%;中央银行还进行了重要的负债操作,滚动发行了129期央行票据共35668亿元,直接冲销了基础货币5927亿元.可以说200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谓是风起云涌,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运用也从1984年至1996年的十余年里,我国的货币政策经过了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的实施力度,操作节奏等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且成功的实现了1996年国民经济的软着陆.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实行的是稳定的货币政策.这一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97年至2004年;第二时期是从2005年以后.继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且做出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重大决策.受此影响,一方面国内投资与消费的需求急剧下降,出口锐减,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物价也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风险意识也逐渐增强,对放贷非常之谨慎,由此造成了国内经济金融秩序的混乱,国内通货紧缩的趋势更加增强.针对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而导致国内经济下滑,增长乏力的不利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确定了扩大内需的正确方针,及时推出了以反通货紧缩为目标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此来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1998年1月1日,中央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贷款规模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允许各商业银行对筹集到的资金在依法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可以自行支配,这一措施使商业银行具有了按信贷原则增加贷款的自主权;1998年和1999年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6%,按1999年末的存款余额计算,7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可用资金约8000亿元,这就为商业银行增加贷款,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2004年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由此促进了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降低了支付风险;加大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力度,灵活,主动的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多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l【30审计与理财2Ol1我们最初接触政府性债务概念应该是国家发行国库券为主的内债以及世界银行贷款等政府性外债,而近年来关于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债务被广泛关注,主要是源自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出现的政府性举债行为.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债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机构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其特点是举债成因多样,债务总体规模较大,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金依存度较大,债务潜在风险较大.毋庸置疑,地方各级政府通过举债融资,在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拉动社会投资,改善民生以及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在局部已经显现,未来的风险或将进一步放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极有可能引发财政风险以及金融风险一,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既有政策性挂账和国有企业改制等历史沉淀的原因,也有国家政策变化和统筹监管缺乏等无法回避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1999年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其宗旨就是调整个人的?肖费信贷,尤其是个人的住房贷款;调整出口信贷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出口;调整农村信贷政策,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调整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以此增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5月,根据货币政策调控的实际需要,央行果断的推出了公开市场操作.4.2009年至2010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我国采取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我国采取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自从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我国迅速的从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在2009年末GDP匕10%也标志着这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是极为有效地.的现实原因.除此,具体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一)国有土地产权不明晰和土地收益分配体系不合理的双重制度性缺陷是地方政府有底气凭借土地财政主动举债的首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明确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只能由中央政府即国务院代表行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是国有土地所有权代表,无权擅自处置国有土地,只能依法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处置国有土地.事实上,中央代表的规定仅仅停留在产权宣示阶段,国有土地地方化似乎成为常规,地方政府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情况下一直代理行使着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和物价的总结从这些年的规律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代表GDP的经济更加随着M2变动而变动,而代表CPI的物价与M1一M2的增速有很大的关系.至于长期是否是中性的,毕竟我国的货币市场还是起步阶段,还需要时间去检验.如果货币政策牢牢控制货币供应量,将非常有效的调节货币市场来实现供求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大学)l【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