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化学复习 阶段检测卷(三)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54170667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中考化学复习 阶段检测卷(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复习 阶段检测卷(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复习 阶段检测卷(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二一八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安徽省二一八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阶段检测卷三阶段检测卷三( (第第6 67 7单元单元) )( (时间:时间:5050分钟满分:分钟满分:6060分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 C1212O O1616CaCa4040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中符合该主题的是 ( )A焚烧废旧塑料解决“白色污染”B多用煤发电少用风力发电C把还未用完的作业本烧掉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D焚烧废旧塑料所产生的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A不正确;化石燃料燃烧能造成空气污染,如酸雨的形成等,B不正确;应将作业本用完,节约纸张,且焚烧纸张所产生的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C不正确;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就是节能减排的具体体现之一,D正确。2比较下列三种物质,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B组成上都含碳元素C属于单质的是干冰D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是大理石C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故A正确;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中都含碳元素,故B正确;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在实验室中,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故D正确。3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C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A正确;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B正确;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C错误;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暂时自我保护的目的,D正确。4“碳海绵”是已知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其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B具有吸附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A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A错误;“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B正确;碳具有还原性,“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C正 确;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D正确。5加强防火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B森林灭火时,建隔离带隔绝可燃物C用嘴吹灭洒落在实验桌上燃着的酒精降低着火点D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A正确;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B正确;用嘴吹灭洒落在实验桌上燃着的酒精,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C错误;家具起火,用水扑灭,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D正确。6“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CO2与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 )A 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B 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溶于水,都能燃烧等C 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D 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B从化学式上看出,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A正确;CO2与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B错误;CO2与CO的性质决定它们的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O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CO具有还原性,可冶炼金属等,C正确;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D正确。7.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小赵做了以下实验,不合理的是 ( )A步骤 B步骤 C步骤 D步骤 C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借助指示剂,石蕊遇酸性溶液会变红,酚酞遇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不变色,所以实验中应用紫色石蕊溶液,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所以步骤不合理。8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相互转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CC选项只有生成物中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要在二氧化碳气体化学式的右边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2。9下列实验操作和分析都正确的是 ( ) 操作操作分析分析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底部来检验CO2是否收集满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大B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目的是证明这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C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拧紧瓶盖,振荡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加热用的酒精灯可加网罩,最好使用酒精喷灯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来检验,不能伸入瓶内检验CO2是否收集满,A错误;物质受热时,如果能够燃烧,说明是可燃物,因此用坩埚钳夹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其目的是证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B错误;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拧紧瓶盖,振荡,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C错误;给酒精灯加网罩能使火焰集中,从而提高温度,D正确。10.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中,某同学做了以下对比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关于该组实验设计的有关说法不准确的是 ( )A通过实验可观察到:实验、中紫花没有变色,实验、中紫花变为红色B实验与实验对比,控制的变量为小花是否与水接触C实验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无关,是辅助实验,证明了酸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这四组实验既证明了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还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D实验、中紫花没有变色,因为没有生成酸性物质,实验、中紫花变为红色,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实验与实验对比,控制的变量为小花是否与水接触,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实验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无关,是辅助实验,证明了酸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这四组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只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11(8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埋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可燃冰,氢气被看成是最环保的清洁能源,但目前开发利用氢能源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制取成本高(或贮存困难)(写一点即可)。(2)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其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3)使用乙醇汽油是一种“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下列关于乙醇作燃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填选项序号)。A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B乙醇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4)煤燃烧常会造成环境污染,如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在高温条件下处理废气中SO2的装置示意图,整个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aCO32SO2O2 2CaSO42CO2,通过该过程可以减少 酸雨 的形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可燃冰是埋于海底的新能源,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其作为能源还未能广泛应用;(2)将煤块粉碎可增加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其充分燃烧;(3)乙醇汽油可作为汽车燃料,且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石油资源;(4)通过燃煤发电厂在高温条件下处理废气中SO2的装置示意图可知,在高温条件下,碳酸钙、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钙和二氧化碳,该过程可除去二氧化硫,从而减少酸雨的形成。12(10分)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2)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c(选填“b”或“c”)相连接。(3)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4)将A、C装置连接,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用E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解析:(1)A装置中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用排水法收集。利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应将导管a与c相连。(3)气体进入B中,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 性,从而使紫色石蕊由紫色变为红色。(4)将AC连接,即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为Ca(OH)2中,二者反应可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D中,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的化学性质,可使蜡烛熄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蜡烛会由下至上依次熄灭。13(4分)保护空气,提倡“低碳”,减少温室效应,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1)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2)已知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甲醇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O314。(3)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B(填字母序号,下同)。A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B利用降温、加压将二氧化碳分离是化学变化C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产物是混合物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物质燃烧都有二氧化碳产生(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是A、B。A甲醇(CH4O) B甲醛(CH2O)C乙醇(C2H6O) D乙醛(C2H4O)解析:(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2)已知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 比,可得甲醇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16314;(3)从图中分析得出的结论中,A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正确的;C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产物是混合物是正确的;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物质燃烧都有二氧化碳产生是正确的,而B中属于物理变化,因此是错误的;(4)在反应A:CO2H2 CH4O,B:COH2 CH2O中,一氧化碳和氢气按照不同比例反应,且只生成一种产物,实现了“零排放”。14(5分)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内容内容步骤步骤【实验【实验1 1】研究燃烧条件】研究燃烧条件【实验【实验2 2】研究氧气性质】研究氧气性质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推入适量H2O2溶液推入适量H2O2溶液(1)H2O2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未与氧气接触; 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白磷燃烧。(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支持燃烧;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压强增大后,再变小,最后又回升到常压。(1)H2O2溶液和二氧化锰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2)白磷具有可燃性,在装置中也已经与O2接触,没有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推入H2O2溶液前,烧杯中的白磷没有与O2接触,白磷不燃烧;推入H2O2溶液后,装置中产生的氧气会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与白磷接触,所以烧杯中白磷会燃烧;(3)O2能支持燃烧,推入H2O2溶液后会产生O2,装置中O2的浓度增大,所以观察到木炭燃烧的更剧烈;推入H2O2溶液后会产生O2且木炭燃烧放热会使气体体积膨胀,所以装置中压强增大;反应完毕后,由于木炭燃烧会产生CO2,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使装置中气体体积缩小,装置中压强变小;装置中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溶液会进入装置中,最后内外压强相等。15(7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用硫酸溶液与锌片反应制取氢气时,发现产生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这种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研究。【提出猜想】对生成的气体进行猜想:猜想1:可能是H2;猜想2:可能是SO2;猜想3:可能是H2和SO2。【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实验方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装置中的反应都进行完全)。【问题讨论】(1)如果装置A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装置C的现象为黑色粉末变红色,则猜想1成立,写出锌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2)如果装置A的现象为溶液的红色变浅,装置C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则猜想2成立。(3)猜想3成立的实验现象是装置A中溶液红色变浅,装置C中黑色粉末变红色。(4)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气体。【注意:若答对以下两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思维拓展】(1)实验室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2NaOH=Na2SO3H2O。(2)小组内一同学又设计了判断S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一结论不严谨,理由是SO2易溶于水,也能使液面上升。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做的对比实验是用等体积的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实验。解析:【提出猜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三种猜想:猜想1:可能是H2;猜想2:可能是SO2;猜想3:可能是H2和SO2的混合气体;【问题讨论】氢气具有还原 性,能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和氢氧化钠反应,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变浅;(1)如果装置A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装置C的现象为黑色粉末变红色,则该气体为氢气,猜想1成立,锌与硫酸反应会产生氢气和硫酸 锌;(2)如果装置A中溶液红色变浅,装置C中无明显现象,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硫,猜想2成立;(3)装置A中溶液红色变浅,装置C的现象为黑色粉末变红色,则气体为氢气和二氧化硫的混合气 体,猜想3成立;(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来干燥气体;【思维拓展】(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2)液面上升的原因是试管内气体减少,使试管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强,但由于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也能使液面上升,所以液面上升不能得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结论;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做对比实验,即用等体积的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三、本大题共6分。16(6分)将25g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盐酸100g,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16.2g,请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