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4098447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各国都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后历经数次的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经典高考题)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解析】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答案】D【点拨】关于苏联历史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有关的历史部分高考一般就考这类比较直接、比较浅显,理解性不强的知识性试题,师生们备考时可以把握好这一特点,以提高备考效率。 (2009高考海南单科)(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1928年9月) 材料二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 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解析】读懂材料,分析布哈林和斯大林各自的观点,联系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点拨】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具有优秀的材料解析和归纳能力,因此一定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联系书本知识,方能取得高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1)背景:)背景: 外患: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工业原料缺乏,人民忍饥挨饿。 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非常措施。 (2 2)目的:)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 3)内容:)内容: 农业: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4 4)评价:)评价: 进步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1 1)背景:)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 2)目的:)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3 3)实施:)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4 4)内容:)内容: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由实物配给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 5)特点:)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社会生产。 (6 6)意义:)意义: 理论意义:它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1.建立:建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开展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实施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2.特征:特征: (1)经济: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 (3)思想: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个人崇拜严重。 3.3.评价:评价: 积极影响:使苏联在短期内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做贡献。 消极影响: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尤其是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会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1.1.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 (1)从必要性看: 经济困难: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出现了水兵叛乱。 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从可能性看: 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胜利。 (3)实施该政策的意义: 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009高考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答案】D (2010年深圳一模)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的消极作用。从材料“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可知,苏联的五年计划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正确。A评价不全面; BD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答案】C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须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集【材料二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可以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集【材料三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能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的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材料四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7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小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2分)(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3分)(4)综合上述材料三、材料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3分)【解析】由材料一的“收割队和征粮队”及后面的内容可知考查余粮收税制,原因要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来答。材料二“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在纳税后”可知应是固定粮食税制,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来答后一问。第三问要考虑斯大林要发展重工业的客观原因。对其评价要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答。材料四主要体现其片面强调重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的局限的一面。【答案】(1)余粮收税制。原因:长期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2)粮食税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政权。(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当时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新生的政权随时可能被扼杀,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4)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最终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