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误区警示四大经济区中的山东和山西不等于今天的山东省和山西省:司马迁划分的山东和山西是以河南崤山为界,崤山以东为山东,崤山以西为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1)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2)江南: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教材图解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11页“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提示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是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由于生产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全国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3.中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中原人口纷纷南迁,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2.第二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3.第三次南迁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变造成北方动荡,中原人口大举南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过程(1)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2)加速发展: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朝都城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自主思考“苏湖熟,天下足。”这是南宋时出现的一句谚语。这句谚语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提示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2)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探究点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史料导入自秦汉至明清,中国人口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移,即西晋“八王之乱”引起的“永嘉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汉人大规模南迁;北宋“靖康”后北人第三次南迁高潮;明初政府屯垦戍边大规模北迁以及清代人口激增而向山地和边陲的大迁移。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才日渐增多,至明末清初,估计约为10万人,到鸦片战争前夕则增至100万左右。摘编自丘立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互动探究根据史料,从原因和流向两个方面分析明朝以前和明清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提示提示明朝以前:主要为了逃避战乱;主要由北方向南方迁移。明清时期:受屯垦戍边政策以及人口压力的推动等;主要向边陲和山区迁移,移居海外的人数日渐增多。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对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认识(1)原因: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2)意义: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葛剑雄著的简明中国移民史中记载,靖康之乱后出现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估计在绍兴和议签订前(即1141年前)大约有500万北方农民迁入并定居南方。如此大量的北方农民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A.使南方避免了北方的战乱,社会秩序稳定B.大量北方农民涌入南方,使南方出现土地紧张等问题C.北方农民进入南方,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D.北方农民南迁,加强了南北方生产技术的交流解析北方农民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故选C项。答案C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探究点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导入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互动探究互动探究(1)概述表中所反映的县城分布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出现这一变化的历史原因。提示提示(1)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较少;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2)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等。(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3)北方人口大批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4)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与沿海经济有关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官方)认可,这正说明了东南沿海经济日益受到统治者重视,其社会影响力也必然因此而上升,故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由“民间崇拜”可知,该现象源自民间,故无法判断是否与朝廷的政策相关,故C项错误。统治者与民众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与观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故D项错误。答案A12345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解析秦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中,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答案D12345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A123453.导学号52390007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解析隋唐时,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材料即反映了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故选A项。答案A123454.新的经济重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经济重心、政治重心和时间长久。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可能是在()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北宋时期D.南宋时期解析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政治重心在北方地区,北宋时期政治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南宋时政治重心在杭州(属于长江以南地区)。据此判断,选D项。答案D12345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图是我国汉代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12345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范祖禹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域所在地。简述这一重心地位形成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特点?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这说明了什么?12345参考答案(1)山东和山西地区。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2)特点: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原因: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3)信息: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南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