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期中考试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3717012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必修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必修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0年井陉一中语文(必修1)模块结业考试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三部分,阅读和表达为必做题目,共5个大题,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附加题计入总分。选择题14-28依次涂答题卡8-22第I卷 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 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 ,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1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 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它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利就不复存在。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二、古文及诗歌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25分)申甫传 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 媐(x):嬉戏。 瘗(y):埋葬 窭(j):贫穷。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 臣之壮也B.遂言甫于朝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听其召募 吾其还也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权贵人俱不习兵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诸路援兵不至A. B. C. D.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6分)(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要个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9、整理写的是什么季节?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8分)10、这首诗表达了整理怎样的心情?(4分)(三)默写(8分)(1)曾记否, ,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耕作的诗人张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整理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整理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整理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整理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1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12、简述整理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13、从全文看,整理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6分)第II卷 表达四、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4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 颓圮(p) 琼葩(p) 火钵(b)B.团箕(j) 青荇(xng) 夜缒(zhu) 拊心(f)C.药淬(cu) 瞋目(chn) 鲰生(zu) 犒飨(xing)D.彘肩(zh) 刀俎(z) 八创(chung) 卮酒(zh)15.字形错误的一项是 A.寥廓 笙箫 苍茫 峥嵘岁月B.阻遏 瓦非 磅礴 击浊扬清C.萧瑟 彳亍 忤视 宫商角徵D.糯米 漂泊 啖肉 箕踞以骂16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仰天太息流涕 D.图穷而匕首见17、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距关,毋内诸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范增数目项王。秋毫不敢有所近。张良出,要项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拔剑切而啖之。沛公已去,间至军中。18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 B.何厌之有 C.沛公军霸上 D.若属皆且为所虏19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是寡人之过也。C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D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2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贰:两次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C、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略微 D、大行不顾细谨行:作为21、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晋军函陵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 道芷阳间行2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B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掷击C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2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 行李之往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C. 乃遂私见樊於期家祭无忘告乃翁 D. 使工以药淬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五、作文:请以“今又秋风萧瑟”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60分)附加题(15分)2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学习的道路不平坦,只有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学好。B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无比,经常伫立在母亲的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C莎朗斯通冷血地称“四川地震是中国人的报应”,这让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出离愤怒到了极点。D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革命,也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教育运动。25、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桀骜锋利 无端喋血 殒身不恤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B百折不挠 初露端倪 安排工作 一言既出,四马难追C筚路篮缕 磨练意志 波澜壮阔 明物照镜,妍媸毕露D和蔼可亲 骸人听闻 毫不气馁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B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C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D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2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 , , , ,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此外,绳结还需应用在人们的衣着、配饰上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A B C D2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戴、崇仰、拥护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B艾青的诗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真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C随想录体现巴金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我要把随想录当做遗嘱来写”。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他的这种光辉的人格感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语文参考答案1-3DBD 4-7CDBB8(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9秋季。木落叶、雁难度、北风吹10思念家乡之情11略12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死在去往更遥远的土地的路上。写作与日常的劳作了解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从中获得诗情与创造力。13(1)“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了整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认可。(2)表达了整理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3)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14-23BBDABDDCCB24-28CACDC考号 班级 姓名 2010年井陉一中语文(必修1)模块结业考试答题纸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6分)(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要个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9、整理写的是什么季节?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8分)10、这首诗表达了整理怎样的心情?(4分)(三)默写(8分)(1)曾记否, ,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1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12、简述整理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13、从全文看,整理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6分)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