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讲解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53671859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五章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五章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分为三部分讲述:现代短跑技术特征、短跑速度训练的方法、短跑运动员突破速度障碍训练法第一讲、一现代短跑技术特征短跑运动经过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塑胶跑道的使用,使短跑运动水平有了新的突破.目前世界100m纪录男子为9.77s,女子为10.49s.就短跑运动水平整体而言正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对现代短跑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及时了解本项目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加深对本项目规律和特性的认识,对进一步提高短跑教学、训练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现代短跑技术的主要特征1)技术规范化。纵观短跑运动的发展历史,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短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日趋完善.从“踏步式”、“迈步式”、“摆动式”技术直到当今的“屈蹬式”技术,每次变革都使短跑技术更加合理和规范.短跑技术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更加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各个技术环节的运动参数更加符合生理学和生物力学指标,使短跑技术表现出效率化与节省化.这种正确规范的技术不仅使运动员自身的动作自然协调和完美,同时也把这种快速跑动中的力与美呈现给观众.具体表现为跑的动作连贯、自然、放松、协调、步频快、步幅大,从起跑到冲刺具有良好的加速能力且身体重心平稳、上下起伏小,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有非常强的节奏感.从而更好的体现出跑的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2)技术结构合理化注重摆动技术.现代短跑技术更加注重摆动技术,更加注重摆动效果,注重在高速跑动中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强调上下肢和臂与腿的摆动与配合.上下肢摆动幅度大而有力是现代短跑技术明显的特征.如原世界纪录保持者贝利跑时上臂前后摆动的幅度达125度,大腿前后摆动的幅度为105度左右.另据研究,优秀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而摆动时间却占77.9%,两者相比为1:3.5.因此,现代短跑技术突出地表现了摆动技术的重要性.技术环节的运动学参数更趋合理.摆动腿前摆时,大小腿折叠紧(膝角一般由垂直支撑时的2529度到离地时的4048度),有利于缩短摆动半径,加快摆动速度.摆动腿着地时又有较大的着地角(6870度),有利于加快缓冲,减小前蹬阻力.而在蹬离地面时,支撑腿的膝角保持在150度左右,缩短了支撑时无效的蹬伸时间,有利于快速蹬离地面.优秀短跑运动员跑中各技术环节所表现出的合理运动学参数,体现了其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缩短支撑时期的着地缓冲时间,增大后蹬时间.为了减小着地缓冲阶段阻力,增大后蹬效果优秀运动员在跑中表现出较短的着地缓冲时间和相对较长的后蹬时间.如美国优秀运动员平均支撑时间为0.095s,其中着地缓冲和后蹬时间分别为0.034s和0.061s.滕空与支撑时间之比更加合理.缩短支撑和腾空时间并使支撑、腾空时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值范围(途中跑约为1:1.2)是现代短跑单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向.在其技术上主要表现为增大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和减小身体重心腾起角.总重心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会直接影响每一单步技术的步时状态(步时是由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组成)和步幅状况。表1中国和美国运动员100m单步技术参数对比表4(时间:s)技术参数中国运动员(n=5)美国运动员(n3)差值相差率(%)一步时间0.2160.2080.083.8一步腾空时间0.1280.1130.0161.4支撑阶段后蹬时间0.0620.0610.0011.63)步长、步频优化组合同步提高。步长、步频是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随着100m跑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步长和步频也在不断的加大和提高.现代世界短跑优秀运动员步长、步频能力均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100m跑全程步数为4246步,步频接近5步Ps,途中跑最高速度超过12mPs.目前普遍采用步长指数(步长P身高)和步频指数(步频X身高)来对运动员步长、步频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步长、步频能力同步提高并形成优化组合,表现为步幅大、步频快具有良好的高速奔跑的能力(见表2).表2世界优秀男子100m运动员步长、步频统计运动员身高(m)成绩(s)平均步长(m)平均步频(步Ps)步长指数步频指数格林1.8079.792.204.651.228.3贝利1.8089.842.2684.481.2398.19伯勒尔1.807419.852.3524.3011.3077.刘易斯1.881989.862.3254.3611.2378.4)加速跑的距离延长、全程节奏更加合理。研究表明:影响100m跑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加速能力和最高速度能力.现代优秀短跑运动员的加速能力都特别突出,从1997年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m决赛的6名运动员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加速跑距离一般都在80m左右,而前3名运动员高于11mPs的速度所跑的距离均都超过70m。运动员以较高的速度所跑过的距离越长成绩就越好.格林以大于11.5mPs的速度所跑的距离最长超过了50m,并在最后冲刺时的速度也超过了11mPs,而贝利也具备很强的加速能力,他是首先达到11mPs和11.5mPs的运动员,所以他们获得了比赛的前两名.另外,他们还都具备合理的全程跑节奏,在5080m段落达到并保持最高速度.这是因为100m跑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磷酸原系统(ATP-CP),这种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备非常有限,在极限运动中68s就消耗殆尽.因此,合理的全程跑技术及节奏能更加有效的利用肌肉中储备ATP能量和促使ATP的再合成.5)高水平的协调放松能力。高水平的协调放松能力不仅能增大肌肉的收缩力量,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提高速度耐力,而且还能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柔韧性,增强技术的节奏感,使短跑技术更加完善.因此,在高速奔跑中体现协调放松能力是现代短跑技术发展的精华.这一点说其容易,但很多人在高速奔跑时很难做到真正的放松,然而像格林、贝利和蒙哥马利这些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都具备了这种高水平的协调放松能力.这需要长期的、卓有成效的训练,不断改善主动肌与对抗肌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功能转换才能实现.研究表明:一名短跑运动员的100m成绩由10.9s提高到10s的诸因素中,爆发力提高占20.57%,力量增大占12.34%,而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则占21.57%.可见,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对于提高速度素质以此来经济高效的利用无氧代谢中的ATPCP系统供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现代短跑技术是以跑的动作规范化和整体协调配合;注重摆动技术;缩短跑的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注重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为主要特征.在教学和训练中强调它们相互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根据个人技术和身体素质特点,制定适宜的训练目标。2现代技术特点现代百米跑的技术动作更加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具体技术表现是:高步频、大步幅、跑的动作平稳、重心上下起伏较小、上下肢的动作配合趋于协调、直线性好、有明显的节奏感等方面。而这些表现形式则要求对现代技术特点的掌握。1)短跑摆动技术特点从现代百米跑技术的发展来看更加重视摆动动作,短跑要求更加突出摆动动作,强调以摆促蹬,蹬摆结合,注重在高速跑动中整体运动环几节协调配合,强调左臂右臂、左腿右腿的摆动与配合。A、下肢摆动技术特点。下肢的摆动是指自后蹬结束时一直到这只脚着地时止。具最新研究:优秀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的22.1%,而摆动时间却占77.9%,两者相比为1:3.5,因此摆动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跑速的快慢,是短跑技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强调摆动腿充分折叠。根据生物力学特征,膝关节放松、大小腿充分折叠的后摆技术缩短了摆动腿的半径,提高摆动角速度,为快速前摆创造条件;摆动腿积极有力的前摆。摆动腿的前摆带动了同侧髋前送,增大了两腿之间的夹角,为增大步幅提供了有利条件。向前上方抬大腿顶膝带髋,对人体产生了一个向正前方的拉力,起加速作用,正确有力的前摆,推迟了后蹬时间,减小了后蹬角,增大了水平分力,为腾空后积极下压(“鞭打”)后扒着地提供了有利条件;摆动腿摆动幅度与速度的增大。步频与步幅是短跑速度的两个决定因素,快速摆动加快了腿的摆动速度,而且增大了两大腿之间的夹角,有效的增大了跑动中的步幅,大腿抬高也为下落时“鞭打”动作创造了先决条件,又为摆动产生的反作用力加强了支撑腿对地面的压力反作用力增大了蹬地的效果,从而加强了后蹬,增大步幅。摆动腿的加速摆动对蹬地腿的适宜时机的惯性作用力是增大水平作用力增强前倾效果的有效途径,摆动腿的动作幅度和加速时机是决定后蹬角大小的可控因素。后蹬角越小,水平分力越大,其速度就快,则步频也就提高了。B、上肢摆动技术特点摆臂的幅度大而有力,速度加快。美国著名教练温特在跑速与摆臂加摆腿中认为:手臂动作愈快,腿的动作也愈快。上臂摆动有力与下肢配合,使躯干纵轴旋转幅度增大,增加两腿的剪刀差,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大腿前摆的有效距离,增加了步长:摆臂的方向更趋于向前,摆臂的方向应和跑进的方向一致,即两臂前后摆臂。由于短跑中摆腿带动同侧髋向前扭转,人体的矢面与运动方向的矢面常常偏离。为此摆臂的方向应与运动矢状面(而不是人体矢状面),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摆臂应前后用力。在已往的摆臂中,较多地强调后摆用力,靠回摆的惯性积极前摆。但在现代短跑技术中,我们看到许多运动员不但加大了前摆幅度,同时也侧重了前摆用力。从当前短跑技术特点来看,上臂要摆出体前24左右,有的达到35,这种大幅度地向前摆动,单靠回摆的惯性是不能实现的。另外由于人体快速向前运动,前摆用力比较困难,后摆则较容易,因此有必要突出强调用力前摆动作。用力前摆和主动后摆的发力点都是一侧瞬间进行的,有材料证明,上臂的前屈和后伸的最高角速度分别发生在上臂向前及向后通过身体躯干垂直线时。2)、对屈蹬技术特点的分析过去,在短跑技术理论中,非常强调后蹬,认为后蹬充分则后蹬力量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快,因此非常重视后蹬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塑胶跑道问世以来,由于场地条件及运动员身体素质等因素的改变,短跑的后蹬技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传统的后蹬型技术相比,世界优秀运动员均采用屈蹬式后蹬技术。屈蹬技术的特点。“屈蹬式”技术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场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短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它的优点在于蹬离腿膝关节的屈度加大,促使髋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膝关节的运动幅度,使重心移过支点的速度相对加快,并且使一定的重力矩值与最大后蹬产生的反作用力相匹配,现代屈蹬跑技术后蹬结束时膝角一般在150155,这就大大增加后蹬作用速度,缩短了支撑后蹬时间,相应腾空时间缩短,使步频得到提高;短跑技术的实效性,突出表现在向前位移上。屈蹬跑技术,后蹬时并不要支撑腿过早用力蹬伸,而是重心移过支撑点较远后进行后蹬,有利于减小小腿前倾角及后蹬角,增大人体水平位移速度,减少重心波动差,增大支撑后蹬阶段的水平前移距离,提高跑的实效性。要想提高摆腿速度,必须减小前摆阻力距,即缩短摆动腿摆动半径,技术上则要大小腿充分折叠。屈蹬技术能保持较大的肌拉力角和肌拉力距,从而提高大、小腿折叠的力量,缩短前摆半径,提高摆动腿前摆速度。3)百米跑缓冲技术特点的分析美国著名短跑教练温特说过,教会任何一个田径运动员掌握放松,会取得好的甚至惊人的效果,特别是对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起很大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维苏茨金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的百米跑成绩由10s9提高到10s的诸因素中,爆发力的提高占20.57%,力量加大占12.34%,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占21.57%。该成果有力地证明了高速跑中放松技术对提高成绩的重要作用。距离和时间相对增长。从经济的角度看,缓冲的时间距离长,肌肉做离心收缩的时间长,能量消耗少(见表3);从实效性的角度看,后蹬时膝关节伸肌群尽可能在最佳发力角度范围内加大蹬伸幅度,增大肌肉工作距离,技术动作表现出良好的实效性。4)对100m跑加速时间与距离延长的分析在百米全程中,运动员各阶段速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节奏和规律,其目的是使运动员在全程跑中能以最少的能量消耗,最佳的步频、步幅配合,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即获得全程整体最佳化。但传统的理论认为百米跑距离短,运动员只要竭尽全力跑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百米比赛中运动员前30m拼命跑,加速过快,用力过大,能量消耗过多,最高速度出现过早,从而破坏百米节奏,使最高速度的提高和速度耐力保持均受到影响。加速节奏过快,不利于途中加速段、最大速度段和最后冲刺段的速度发挥同时也不利于获得更大的最大速度,并造成后程速度明显下降。目前世界级男子百米运动员百米跑、加速跑节奏明显,加速持续时间和距离延长,最高速度出现晚(在7090m处)。这种有序的加速与传统加速相比,更符合能量供应规律,利于减少运动员能量的过度消耗,节省体力;利于运动员发挥速度,提高速度能力。总之,目前百米跑成绩越来越接近人体极限,短跑成绩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整体地优化短跑的完整技术,使其达到最优化。短跑技术的最优化是指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时能以最佳的动作、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佳运动成绩。现代百米跑技术正是在场地、人体生理学、生物力学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从而实现技术动作的经济型和实效性。了解和把握现代短跑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我们更新观念,提高技术,改革短跑教学与训练工作无疑会有很大帮助。第二讲、短跑速度训练的方法一、速度的分类1、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分为简单反应速度和复杂反应速度。简单反应速度是指人对机体感觉(视、听、触)产生动作反应的时间快慢(信号刺激应答动作)。复杂反应速度是指人对机体感受(视、听、触)产生反应,并经中枢分析选择判别产生动作反应的时间快慢(信号刺激判断应答动作)。田径运动中主要存在的是简单反应速度。2、动作速度分为单个性动作速度和整体性动作速度。单个性动作速度是指人的肢体的单个动作快慢,整体性动作速度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肢体(配合、协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局部整体动作快慢。如蹬、摆动作等。根据动作发生的时域分为静止状态下的动作速度和运动过程中的动作速度(如人体运动中,肢体的动作速度)。动作速度的快慢是由神经一肌肉系统和能源ATP储备情况决定的。可以理解为单个动作速度或多个动作的组合性速度表现。此外,还可根据动作发生的性质,分为应答性动作速度和目的性动作速度。3、位移速度就田径运动短跑而言,可分整体(平均)位移速度和局部(段落)位移速度。即加速状态下的位移速度(启动阶段)、高速状态下的位移速度(途中跑阶段)和缓慢减速状态下的位移速度(后程跑阶段)二、影响田径运动中速度的因素分析1、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反应时是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基础。反应时也称反应潜伏期,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作出肌肉动作之间的应答时间。影响和制约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器(视、听、触觉等)的敏感程度。感受器越敏感,越能缩短对各种信号刺激的感受时间。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注意力集中程度与指向,以及感受器疲劳程度的制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中枢对刺激信号的传导和反应时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条件反射建立的巩固程度密切相关。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这与肌肉的紧张程度有密切关系。另外,肌肉的疲劳程度对反应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2、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学研究田径运动中主要存在的是简单反应。简单反应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受对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对信号特征、时间特征的感受与辨别能力,遗传因素等的制约。如果要把简单反应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就必须针对上述原因(除遗传因素)采用相应的方法与手段。简单反应速度练习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完整性练习利用已经掌握的完整的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尽可能快地对突然出现的信号或突然改变的信号作出应答反应,以提高反应能力。例如,反复完成蹲踞式起跑;根据特定信号改变动作方向;对已知对手的运动作出不同的反应动作;对快速运动目标作出迅速反应等。这种对信号反应的完整练习,在运动员初级水平阶段作用比较明显。2)分解性练习由于简单动作反应是通过具体的、有目的的运动动作及其组合来完成的,因此采用分解练习能充分利用动作速度向简单反应速度转移效果。分解练习是相对完整练习而言,就是分解反应的应答动作,使之处于较容易或更为简单的条件,通过提高分解动作的速度来提高简单反应速度。3)变换性练习通过改变练习的形式让运动员在变化的情况下完成练习。改变练习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改变对刺激信号的接收形式,如由视觉接收的刺激信号改变成听觉触觉的形式。第二,改变回答反应的动作形式。利用变换练习,既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各感受器的功能和缩短直接反应的时间,又能提高练习积极性避免兴奋不必要的扩散,提高训练的效果。另外,还包括动作形式在难易程度上的变化。3、影响动作速度的因素由于人体肌纤维的类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肌肉收缩的性质不会改变,但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人体肌肉收缩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动作速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系统最大限度的快速活动形式,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单个或(局部)整体动作的能力。以往更多研究的是单个和由静止开始的动作速度,而对局部的、运动中的动作速度涉及很少。实际上,就多数动作而言,存在着多肢节之间的协同、配合因素,对局部动作速度表现有极大的影响。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主要指运动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之间快速的转换能力以及神经与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另外,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不仅能影响肌肉的猛烈收缩,而且对肌肉随意放松的能力也有直接的作用。肌纤维的类型和肌肉用力的协调性。从肌肉的结构来说,不同的人体内,快、慢肌纤维占的百分比是不同的,这种百分比受遗传影响,后天不可能相互转化,只能通过中间型肌纤维的作用进行功能上的代偿。另外,良好的肌肉弹性以及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交替能力也是实现快速运动、准确完成动作技术的重要保证。肌肉中能量物质的储备、分解以及再合成的速度,速度与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含量有关,与神经冲动传入肌肉时三磷酸腺苷的分解速度有关。其次,速度又取决于肌肉收缩的间歇中三磷酸腺苷再合成的速度。另外,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越强,其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含量就越高,同时肌肉中糖酵解的活动能力也越强。4、提高动作速度的方法学研究动作速度寓于具体的动作之中。在田径运动动作速度的练习中,专项要求不同,动作速度练习的任务和内容也有区别,因此,动作速度和动作技术的完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动作速度直接受到力量、柔韧、灵敏等其他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动作速度的练习与其他素质的发展也密切有关。动作速度的培养,必须通过技术水平的巩固与提高,以及有关身体素质的发展才能实现。1)提高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熟练性动作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动作技术。因为动作幅度大小、工作距离长短、工作时间多少以及动作的方向、角度与部位等都与动作速度大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次,在技术练习中,人体协调性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完成动作时,人体各肌肉群之间,肌肉活动与内脏活动之间,各内脏活动之间就会表现出同时或前后配合协作一致的现象这将有利于在发展动作速度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体内部的阻力,从而提高动作速度。2)利用助力指在动作速度练习中,利用外界自然条件的助力和人为因素的助力来发展动作速度。外界自然条件的助力是指利用风的方向,如短跑运动员顺风跑和下坡跑等。这种方法对提高动作速率既经济又有效;人工因素的助力可分为机械助力和人为助力,机械助力是由专门机械代设备的牵引形成的,人为助力是教练员或他人直接或间接施加给运动员顺运动方向的力,帮助运动员提高动作速率或完成某一技术环节的动作速度。不论是哪一种助力形式,运用时都应循序渐进。同时,以提高动作速率为主的练习,助力应逐渐加大;以提高单个动作为主的练习,助力应逐渐减小。3)利用后效作用练习这是利用动作加速和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来提高动作速度。利用下坡跑和牵引跑等练习方法可获得加速的后效作用,这是由于在第一次动作完成后,神经中枢剩余的兴奋在随后动作过程中仍然保持着运动指令,从而可以大大缩短动作进行的时间,提高动作速度。但是,这种后效作用的产生取决于强度负荷的安排顺序、大小变化以及重复次数和不同强度的练习交换次数与比例。4)加大难度练习加大难度练习主要是通过缩小练习完成的空间与时间界限,用特定的要求来促使动作速度的发展。在运动中动作速度表现的平均水平和快速动作的完成,在相当程度上受专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场地等影响,因此,在动作速度的练习中,限制练习的时间、空间条件,使运动员以最大速度完成动作,从而提高训练效果。5、影响位移速度的因素位移速度实际上是对人体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总体表现的和概要性描述,它表现了人体速度能力的总体水平。位移速度受人体形态、生理、心理、力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故影响动作速度的因素也表现为多方面。主要体现在反应速度的快慢和单个、局部、整体动作速度快慢、连贯、持续的协同表现。位移速度是人体速度能力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在田径短跑项目中影响人体(整体段落)位移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专项前翼。专项前翼是指位移速度通过动作技术结构学、动作能量学的变化来实现提高专项最高速度和达到最高速度的能力。它包括人体位移速度表现中的怎么达到(加速能力)和达到多大(最高速度水平)等方面的问题。专项后翼。专项后翼是指通过动作能量学的变化来实现维护动作技术结构和保持专项最高速度水平的能力。它包括人体最大位移速度保持多久等方面的问题。专项前翼是专项后翼的训练基础,专项后翼对专项前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决定着专项速度能力和水平。身体素质水平与专项技术水平的匹配能力。一定的身体素质水平应该表现出一定的专项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决定着专项技术水平的高低专项技术水平制约着身体能力的表现。专项技术水平应体现整体性的身体能力。如果我们把支持人体位移速度的素质和技术看作两个系统,那么这两个系统就应该存在高度的协同关系。这不仅涉及到素质系统和专项技术系统中各相关因素的协同,更应表现出身体素质水平与专项技术水平的匹配能力。6、提高位移速度的方法学研究根据笔者对速度的分类,田径运动中位移速度是在专项条件下的段落移动速度。就短跑而言,笔者可以把笼统的位移速度细分为位移速度的增加阶段(速度由0一最高)、位移速度的维持阶段(最高速度保持的时间概念)、位移速度的减慢阶段(最高某一概念值)。位移速度的快慢不仅和动作技术水平有关,而且和力量、柔韧、速度耐力以及协调性的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把位移速度看成是动作速度、速度耐力与意志力的组合。,在不同的阶段,其(连续)动作速表现出的步频、步长变化特征是不同的。从田径运动训练的角度出发,位移速度的提高有赖于专项速度能力的提高,提高位移速度能力应结合专项,发展专项前翼(加速能力、最高速度水平:通常采用借助外力的形式如借力跑、下坡跑等来突破已经形成的“速度障碍”。“竭速跑”可以使人体形成高频率、高速度的运动感觉,使得高速动作情况下本体感觉器的信号的传递不再受阻。从而建立新的速度运动感觉和神经联系。)、专项后翼(保持速度的能力)和专项技术水平。此外,速度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水平,应有其一定的顺序性。即在速度能力训练的开始(或初级)阶段,应重点发展其专项前翼,在达到和具有一定速度能力的情况下,应及时发展其专项后翼,同时注意专项技术水平的协同发展。2)提高力量素质水平在田径运动短跑项目中,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增加肌肉的速度力量和提高爆发力水平能有效的提高跑动中动作环节的动作速度和动作幅度,改进肌肉收缩的形式,从而提高速度水平,同时还能提高肌肉、韧带的坚韧性,防止在速度训练中受伤。另外,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往往也要受到技术的影响,运动员的快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运动技术。与速度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合理、有效的技术可以通过缩短运动杠杆,正确摆正重心,有效地使用能量等作用而快速完成动作,并能使动作完成更省力、更协调。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提高训练负荷的适应性田径运动位移速度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它对人体的整体能力有着极强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对运动负荷在强度和量上的安排加以重视。这是提高运动员快速位移能力的主导因素。在练习量的安排上,位移速度练习要保证一定时间,但不宜太长。高强度练习一般持续时间在20秒以内,次数和组数的确定应根据运动员高速度出现与保持的时间,以及克服疲劳和机体恢复能力来决定。相对来说,极限负荷时间短,非极限负荷时间长,重复次数与组数减少。在间歇时间的安排上,应以运动员机体相对得到恢复为标准。运动员在下一次练习开始前,中枢神经系统又再度兴奋,机体内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中和,能保证下次练习的能量供应。此外,在运动负荷的整体安排上,存在着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个时期里当在每一堂训练课中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假定这个负荷与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相等,那么为了保持潜力,身体就会(被动)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新的情况。这时,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可以根据能力的提高而增加,这样就会促进更大能力的形成。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累进制原则须很好地与超负荷原则相区别,其判断依据是看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的恢复时间(在第二天能否充分恢复)。4)发挥速度的能力及抗干扰能力速度训练的心理活动过程应是一种心理定向能力,体现在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上。注意力集中程度的作用表现在人体对快速随意运动的感觉与控制,这对发展人体快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运动员是否有勇敢顽强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心与意志以及果断的性格,能否保持适度的兴奋和稳定的情绪等心理素质,都是影响运动员速度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上述影响速度素质的内在因素外,速度能力的发挥和提高,还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温度、环境等。这一切在发展速度能力的过程中都应引起充分的重视。5)强化整体技术,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提高跑的效率步频和步幅是影响位移速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步频受肌纤维类型和神经活动灵活性的制约,步幅受腿的长度、柔韧性、后蹬技术力量的制约。这五个因素中,只有柔韧性和后蹬技术通过训练能得到改善,其他三个因素受遗传的影响,后天改善的程度有限。因此,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主要是通过提高步幅来提高移动速度。此外,在位移速度的训练中,肌肉在极限强度负荷下完成最快的收缩功能容易疲劳,恢复较慢。所以在练习中要重视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也就是肌肉主动恢复疲劳的能力。大量的材料表明,放松能力对速度运动项目的影响越来越大。田径运动中,跑的效率取决于跑的协调性。动作的协调性表现在最少地浪费生理能力上。换言之:没有把身体动作所消耗的能量减少到最小程度的跑称之为动作不协调跑。在训练中往往强调的是“增加”即增加消耗量,而忽视了“降低”或“节约”能量。我们在训练中,提高协调性的主要方法应是指导运动员不要有意识地去用力,尽量使动作放松。速度的训练是一个适应过程,适应发生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技术或效率,增加力量,提高有氧和无氧两种工作能力;第二,更高的效率,使能量的需要减少;第三,更大的力量和更好的耐力则能产生更多的能量。三、结束语综上所述,影响和制约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着各种机制,其训练方法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性。只要我们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加以区分和甑别,科学和客观的选择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讲、短跑运动员突破速度障碍训练法我们在训练短跑运动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运动员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之后,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便停滞不前.。教练员从选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训练水平等各个角度分析,成绩都应该继续提高,但是,训练效果往往不佳。在训练学上,这样的现象被称为速度障碍。1、突破速度障碍的理论依据理论上讲,突破速度障碍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任何技能的形成无一不是在大脑皮层的条件反射,并形成动力定型的结果2,这些结果在空间特征上固定下来,在时间特征上也固定下来.而这种定型在消失程度上速度不同,时间比空间快,空间特征相对稳定3.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就应去破坏时间特征,从而使速度障碍得到突破.影响人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很多,如:训练方法、训练水平、风力、风向、跑道质量、跑动时的身体姿势、上体倾斜度等尤为重要.外界条件的变化有时对人体运动有利,有时有害,充分利用有利的因素,可以得到显著的训练效果.所谓的速度障碍就是对一定的速度建立了过分刻板的动力定型效果,如果训练方法得当,就可能“冲破”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联系而改变动力定型,向新的、更快的节奏过渡.由以上分析看,理论上改变已形成的速度动力定型是可能的.因此,可以从各方面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及方法来改变速度停滞不前的状态.2、突破速度障碍的主要方法1) 简化练习条件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提高技能灵活性范围的上限,以保证运动员在简化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速度,在正常条件也能够达到.如:缩短步幅的快速跑(跑格子)、加速跑和斜坡跑(坡度为10).2) 信号练习法.在训练时利用洪亮有节奏的加速音响信号,使队员的跑动节奏努力保持高频率,以突破已成定型的动力极限速度.3) 跑顺风法.将顺风对人体的吹动转化为动力,利用运动员寻找在阻力F不变时提高速度的感觉能力.阻力F的大小,同身体面积S和身体流线型系数及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F=SRV2.从运动心理学角度上讲,这种感觉经过多次重复,将会产生新的感觉及情绪,这样有利于建立在普通条件下打破极限速度的信心。4) 放松训练法.跑的技术对运动成绩影响很大,其中合理的肌肉放松又是重要问题.目前,放松训练一般采用慢性跑,弹性跑、跑格子、心理训练等.生物力学显示,放松状态发出的力比适度紧张状态大许多,更有利于肌肉快速收缩并利于能量的节省.5) 疾速下坡跑.下坡跑除支撑运动的肌肉力量外,又补充了一个与运动方向一致的分力.下坡跑(坡度为2。3。)后接平跑,有利于获得超速度.研究发现,速度增加是依靠提高频率(平均提高10%30%),直至平跑时,跑的频率比一般情况下的频率平均提高17%,前苏联及东欧的体育科研表明:下坡跑和通常情况下的跑以及困难状态下的跑交替进行,对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增长可能比只用其中1种训练方法时大.6)极限速度训练法.极限速度训练法多利用85%95%的强度,有时达到时候100%,这样既能保证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还可以巩固技术;既可以提高供能系统的适应性,又可以提高肌肉放松拉伸的程度.训练过程中采用“过度”形式,不但可以提高速度动力,而且有助于突破速度障碍.7) 机械牵引法.利用自行车、摩托车及其他电动牵引装置的外界牵引力实行跟车跑,有利于提高两腿跑动时的交换频率.8) 电动运动平台训练法.根据运动员的跑动速度适当提高转速,使队员被迫进行高频率的跑动。目前,国内外一些田径权威人士研究发现,在短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经常采用变换训练方法的方式,可以改变运动员的心理感觉,提高练习兴趣,延缓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出现的时间,对突破速度障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已在一些重大比赛中显现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市场营销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