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教学大纲-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信息化试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传人:ai****ue 文档编号:53533665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教学大纲-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信息化试验教学示范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试验教学大纲-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信息化试验教学示范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试验教学大纲-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信息化试验教学示范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教学大纲序号实验课程教学大纲(部分)(1) 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实验教学大纲(2) 博弈论MOO威育实验教学大纲(3) 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实验教学大纲(4)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设计实验教学大纲(5)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6)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综合实验教学大纲(7) 教学媒体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8) 教育程序设计与技术开发综合实验教学大纲(9) 现代教育装备实验教学大纲(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大纲(11)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视频课例欣赏与剖析教学大纲(12) 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教学大纲(13) 教育APP的设计与开发教学大纲(14) 教学设计教学大纲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实习环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1、2、3、4、5、6、1.2.3.4.5.6.7.8.创设/分享/应用:教育网络个案功能调研报告创设/分享/应用:网络教育应用的调查表及分析报告创设/分享/应用:网络化教室微型教学课教与学体验创设/分享/应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的栏目满意度调研分析报告创设/分享/应用:网络教育应用的个案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创设/分享/应用:课程资源网站了解国内外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实践的历史与发展理解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中的教学和辅导的方法和特点掌握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中的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支持的方法树立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中质量保证的理念,了解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学会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中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学会远程教育中的媒体设计、选择和使用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律学习的能力第一单元课程准备1.课程介绍2.学习方法介绍3.课程设计思路4.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5 .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与未来6 .小组活动(1):教育网络个案功能调研报告第二单元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基础知识1 .教育网络的基本类型2 .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应用的界定3 .网络教育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4 .分享:教育网络个案功能调研报告5 .网络教育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6 .小组活动(1):教师常用的十种典型网络工具(1)第三单元网络教育环境的构成1 .网络教育环境2 .网络教育资源3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4 .小组活动(2):教师常用的十种典型网络工具(2)5 .常用的网络教学通信工具6 .网络资源共享技术7 .小组活动(3):教师常用的十种典型网络工具(3)第四单元网络化教室及其应用1 .网络化教室的概念与技术2 .网络化教室的应用3 .小组活动(1):网络化教室微型教学课教与学体验4 .小组活动(2):分享网络化教室微型教学课教与学体验5.小组活动(3):分享网络化教室微型教学课教与学体验第五单元校园网及教育城域网的应用1 .校园网/城域网的教育功能与支撑平台2 .小组活动(1):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的栏目满意度调研分析 报告3 .小组活动(2):分享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的栏目满意度调研 分析报告4 .数字校园第六单元网络远程教育1 .小组活动(3):分享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的栏目满意度调研分 析报告2 .网络远程教育教育规律3 .网络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与辅导4 .小组学习活动(1):网络教育应用的个案现状及其原因分析5 .小组学习活动(2):分享网络教育应用的个案现状及其原因 分析教材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陈丽 编著.远程教育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经巧书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武法提 编译,网络教育的国际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Beverly Abbey主编,丁兴富 译.网络教育教育与认知发展新视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首师大虚拟学习社区上随着课程进展发布更多的学习资料博弈论MOOC教育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名称:博弈论英文名称:Game theory课程任务:课程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决策科学基本知识,掌握探索系统科学 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政治、经济、军事、管理 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博弈问题。预修课程:无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本科生授课学时:32学时二、参考教材1 .博弈论焦宝聪,陈兰平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 .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Roger A McCain著,原毅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3 .策略思维一一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美)迪克西特,(美)奈尔伯夫 著,王尔山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教学内容及目标早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代K弟一早博弈论基本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博弈论的 基本问题,博弈论与经济学的关系。弟早纳什均衡讨论非合作博弈中的占有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 纳什均衡,熟悉古诺模型。第三章二人有限零和博弈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二人零和博弈,纯策略意义下 纳什均衡的概念和求解方法;了解混合策略意义下纳 什均衡的概念和求解方法。第四章非零和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求解非零和博弈纳什均衡 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尝试理解混合策略在实际中 的应用。第五章三人博弈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人博弈的纳什均衡,公共物 品供给博弈,战略合作同盟,抗共谋纳什均衡。第八章合作博弈的基本概念了解合作博弈的基本概念,掌握合作的特征函数表达 式及合作博弈的三种联盟结构。第七章子博弈与子博弈完美均衡通过本章的复习,理解子博弈与子博弈完美均衡概 念,掌握求解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方法。第八章重复博弈通过本章的复习,理解重复博弈,有限次重复博弈, 无限次重复博弈,及二者对应策略选择计算方法。了 解博弈悖论第九章博弈论在机制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本章的复习,掌握博弈机制的设计方法和调整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教学软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物质基础之一, 教学软件设计和开发课程是教育技术 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教学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思想、 理论基础、一般方法和技术,并能从软件工程的视角理解和掌握规范化的教学软件建设和管理 方法,为学生将来能够设计开发出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教学软件奠定基础。这门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是:(1)学生掌握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学生掌握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3)学生理解规范化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方法(4)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理解和掌握教学软件的设计、实施和应用方法。二、教学内容、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专题一绪论(6课时)基本要求:掌握教学软件的基本概念,了解教学软件的发展史,了解教学软件分类。重点:教学软件基本概念主要内容:1 .教学软件基础知识2 .教学软件发展历程3 .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基础4 .教学软件的分类和应用方式专题二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9课时)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教学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方法重点:教学软件设计方法主要内容:1 .从软件工程视角阐述教学软件设计开发过程模型2 .教学软件要素及设计方法3 .教学软件评估方法专题三典型教学软件开发(9课时+6课时实验)基本要求:能掌握并利用典型的教学软件开发工具,设计和开发典型的教学软件。重点:掌握课件、专题网站和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三类典型教学软件设计和开发方法。主要内容:1 .典型课件开发工具及课件设计与开发2 .典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工具及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3 .典型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开发工具及网络课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专题四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3课时)基本要求:理解网络教育资源相关知识和建设规范,了解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和特点。重点:网络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主要内容:1 .网络教育资源概述2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规范3 .网络教育资源的管理系统概述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设计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探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各种关系、 现象,并揭示其规律,从而提高 教育教学效益的应用性学科,是一门为解决教育问题、探讨教育未知、创建教育理论提供基本 思路与方法的工具性学科,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 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 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形成研究意识和方 法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打下基础。2、具体要求:1)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2) 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3)掌握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4)理解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5)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6)能从教育实践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颖的、可行的研究课题。7)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课题研究。8)能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一份课题研究报告。二、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王陆,刘菁: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一一发挥技术的威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2、主要参考书: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黑龙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三、教学内容以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课时第一讲教育技术学研究概述4第二讲教育研究设计6第三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3第四讲基于资料信息的研究方法8第五讲基于课堂信息的研究方法6第六讲基于网络教学交互信息的研究方法4第七讲SPSS的应用8第八讲行动研究法4第九讲教育技术实验研究4第十讲评价研究方法4第T一讲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价2合计54四、教学方法1、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面授+网上学习2、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五、课程考核1、考核教学内容,基本理论、概念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大作业3、考核方式:大作业成绩(70% +平时成绩(30%六其他实践课:以大作业的形式实现,要求学生完成四次大作业。1)撰写一份研究计划;2)写一篇文献综述(其中至少包括 5篇以上的文献,字数不少于1000字);3)设计一份研究问卷,并说明设计的思路;4)进行一次课堂观察,并提交课堂观察笔记;5)做一次访谈,并提交访谈录音和记录。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性质:计算机应用是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7操作系统和 Word 2010、ppt2010、简单的微 课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图片和网页制作等。2、任务: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 Windows7系统操作、 能运用Word 2010等软件进行日常办公,能制作简单的微课程、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和制作 简单、美观的网页等。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详细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和 Word 2010、ppt2010、简单的微课制作方法、计算机网络基础相关概念,网络协议。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和上机练习紧密结合,通过上机练习,达 到每个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软件。3、通过网页制作软件及案例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网上链接,上传,下 载,搜索,数据浏览,视频,音频播放等内容的关系,能制作、修饰简单的网站。三.教学内容早教学内容参考课时总课时理论讲授实验和实践代K弟一早计算机基础知识440弟早操作系统862第三章办公软件1046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660第五章网页制作826总计362214机练习(操作)结合设计任务完成五.考核办法1、计算机应用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 +出勤成绩(30% +课堂表现(10% ;2、计算机实践成绩=综合大作业(70% +小组合作作业(30%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综合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具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 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研究以及进行自我发展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 息化对未来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具体包括:1、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与一般过程,初步具备教学设计方案编写能力;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设备的特性及应用,以及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制作方法;3、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的方法,掌握以及利用电子交互设备和网络化教室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4、掌握以教学评价量规和S-P分析技术为代表的教学评价与学习分析技术,以及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技术和数字故事叙事反思技术支持下的典型教学 研究技术。二、教学方法与形式1、采用“案例引入、活动引领”的教学方法,注重开展在案例学习基础上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突出实践取向的学习活动,培养运用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采用基于资源的学习方法,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支持下,开展以分析、设计和评价为核心的创新型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性应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意识与基础能力;3、采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 供学习支持服务。三、考核方法总成绩=课程参与程度(10% +平时作业及小组活动(40% +期末测验(50% 1)课程参与程度: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参与讨论情况、小组学习情况等;2)平时作业及小组活动:本门课程将布置 4次作业或小组活动;3)期末测验。四、参考书目王陆 乔爱玲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王陆等.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五、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20课时,实验和实践12课时早1教学内容参考课时总课时理论讲授实验和实践代K弟一早认识现代教育技术220弟早教学设计基础642第三章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开发220第四章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220第五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应用624第八章课堂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用与实践211第七章评价量规的设计理论与实践422第八章学生-问题(S-?分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431第九章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与课堂观察的技术与实践422总计322012教育媒体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媒体与应用实验课程编号:375701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课程地位:专业必修课程总学时:54学时 总学分:3先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该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述教育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常用 的教育媒体的原理和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教育媒体的理论的基础上,掌握 媒体素材的获取、编辑以及加工的方法,并初步具备开发多媒体教育应用系统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教育媒体的内涵、发展和本质;2,熟悉教育媒体的理论基础;3 .理解教学媒体的编制和应用原理;4 .理解光学投影媒体的基本原理,会使用投影机、视频展台等教学设备,会使用照相机拍摄教学图片;5 .理解听觉媒体的基本原理,知道麦克风、音箱等设备的基本原理,能使用麦克风和笔记本电脑制作解说词和录音教材;6 .理解电视广播系统的基本原理,理解数字高清电视的含义,能够使用多种连接线将电视与其他教育教学设备相连;7 .掌握电视教材制作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能够策划、设计和制作一段3分钟左右的简单的电视视频教材(包括主题策划和选择、短片设计、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拍摄制作和后期编辑等)。8 .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图像、声音、视频软件处理和编辑多媒体素材;9 .理解开发多媒体软件和教学课件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过程。10 .能够综合应用各种媒体,进行媒体素材的搜集、加工,并运用多媒体著作软件进行多媒体资源和软件设计与开发三、课程内容早1教学内容参考课时总课时理论讲授实验和实践代K弟一早课程介绍和绪论220尺N 弟早教学媒体的本质211第三章教学媒体的理论基础321第四章教学媒体的编制与利用321第五章光学投影媒体1046第八章听觉媒体312第七章电视媒体15114第八章计算机媒体20146第九章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系统550总计634221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五、课程考核项目次数所占成绩比例备注1820%平时作业515%小组讲课活动115%以小组形式课堂提问每个学生平均2次5%期末考试150%总评100%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李运林、徐福荫等.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 月,ISBN: 9787303063321参考书:夏洪文编著.多媒体系统及其教育应用.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7030222067/9787030222060李书明,田俊编著.多媒体技术及教育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年 03 月,ISBN: 7302221243/9787302221241缪亮,张爱文编著.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年 08 月,ISBN: 7302152578教育程序设计与技术开发综合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任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编程方法;熟悉Windows的编程思路;掌握MFC编程技术,熟练掌握对话框应用程序、单文档应用程序、多 文档应用程序的编程技术,VC可视化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代码阅读分析 能力,编写能力,以及工程整合能力授课对象:教育技术系三年级本科生授课学时:72学时考核形式:平时成绩十大作业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Visual C+面向对象编程教程(第2版),王育坚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教学参考书VC+技术内幕第四版MFC Windows程序设计 第2版三教学目标早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代K弟一早Visual C+ 集成开发环境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Visual C+开发环境, MSDN帮助系统,理解项目和项目工作区,源代码编 辑器,资源编辑器的作用及其应用。弟早C+语百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C+的基础知识,掌握数组、指针、字符串、结构、枚举等数据类型,理解 编译预处理指令,熟练使用循环语句,学会设计函数。第三章C+面1可对象程序设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及特征,理解类的定义与实现语法、模板,掌握类的 继承、多态性、虚函数、重载。第四章创建应用程序框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MFC应用程序的基本框架,类向导,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掌握建立Windows程序的基本思路。第五章文档与视图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档与视图结构及其关 系,掌握菜单设计、工具栏和状态栏设计,熟练使用 鼠标消息处理函数,文档的读写。第八章对话框和控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话框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掌握对话框数据交换 DDX和验证DDV,熟 练使用静态控件、编辑框、按钮、列表框、组合框等 基本控件,理解,对话框程序的编写流程。第七章MFC原理与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API和SDK;句柄、事件和消息等基本概念,理解MFC类库体系结构,MFC 应用程序框架,MFC消息映射机制,MFC宏,掌握常 用的MFC类。第八章图形处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备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解GDI坐标系和映射模式,掌握画笔、画刷,绘制 基本图形,文本与字体,位图、目标和光标等的基本 原理和使用方法。第九章对话框局级编程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非模态对话框、通用对 话框、公共控件,理解模态对话框和非模态对话框的 区别,熟练使用公共控件进行编程。现代教育装备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教育装备的基本分类、特点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管理 与评价。在现代教育装备教育实验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与实践或活动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教育装备基本类型及其应用场景的同时,进一步培养教育装备人才。二、授课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三、教学活动安排除了日常的课堂讲授外,本课程教学会安排四次参观实践活动, 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 装备设计、生产、最新发展以及在中小学的应用现状等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四次教学活动分别如下:活动1:参观教育装备展览,了解教育装备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前景;活动2:参观教育准备管理单位,了解教育装备管理的现状;活动3:参观中小学,了解教育装备在中小学的应用现状;活动4:参观企业,了解教育装备的设计与生产;四、教学内容与目标早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代K弟一早教育装备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的定义、特性、分类以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弟早教育装备的发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影响教育装备发展的主要因素,了解教育改革对教育装备的需求现状。代*弟二早教育装备设计与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的意义、流程论证及原则,掌握教育装备的可靠性和标准化设计。第四章教育装备的生产、采购和配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的生产流程,教育装备招标采购的基本流程和配备的白哦准和原贝黑第五章教育装备维修及退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使用寿命以及 维修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第八章教育装备管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管理的概念和方法。第七章教育装备规划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规划的基本概 念及其方法。第八章教育装备评价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评价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评价的方法。第九章教育装备体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体制的概念,以及体制内各个部门的职责。第十章教育装备人才培 养及学科体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装备人才的需求定位,及其应具有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大纲一、授课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二、先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基础。三、教材及参考书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四、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学习者将能够:1. 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代背景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目标、意义和领域;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4,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和条件5,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层次;6,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法7, 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评价六、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教案设计, 作业,答疑,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教师在课堂上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并附之以参考教材的学生自学;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 有关概念、方法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重点培养其实践能力七、教学时数54学时八、学分数 3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早教学内容参考课时总课时实验/ 实践合计代K弟一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400弟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622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和条件620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220第五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244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1241第七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442总计361854九、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形式,并辅之以学生自学和教学案例设计。十、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期 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 课程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 考试题型应尽量多样化。总评成绩:平时作业与信息化教学 案例设计成绩3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50%期中考试、信息化教学案例设计主要考查 学生实践能力,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视频课例欣赏与剖析教学大纲、课程概况课程名称: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视频课例欣赏与剖析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规定课时:32学时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中小学职前教师或潜在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掌握系统的、 先进的课堂观察方法 与技术,理解其对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诊断与改进作用, 熟悉当前的一线教学,具备基本的社 会科学研究能力。具体来说,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使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堂观察的定性观察方法 (课堂观察田野笔记)、定量观察方法(记号体系和编码体系),能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完成一份 综合观察报告,并能初步分析数据意义,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三、课程内容模块内容模块一课程概述体悟课堂观察认识课堂观察(功能)课堂观察的概念、分类与意义模块二课堂观察田野笔记理论课堂观察田野笔记实践模块三记号体系概述“问题类型”理论与实践“对话方式”理论与实践“对话深度”理论与实践模块四编码体系概述编码体系实践模块五课堂观察综合报告课堂观察综合汇报与评价四、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引入、活动引领”的教学方法,注重开展在案例学习基础上的“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突出实践取向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课堂观察 的方法与技术)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采用基于资源的学习方法,运用成熟的网络课程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 学习,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意识与基础能力。3、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五、考核评价项目所占成绩比例备注出勤30%课堂表现10%个人大作业30%小组合作大作业30%合计100%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王陆,乔爱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1、该课程以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基础理论为依托,注重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 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方法,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一起。它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因而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该门课程起着衔接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纽带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开展理论支持下的实证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教育信息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教学系统,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均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对教育 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为今后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目标和任务1、了解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其基本观点。2、理解教育信息的特点,教育信息独有的结构形式、教育信息处理的对象,不同类型的 教育信息,深入理解不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类型的教育信息的异同。3、熟练掌握教育信息处理的各种方法,能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出 现的教育信息,能对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并能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提出改进方案。4、养成主动运用教育信息处理技术及其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意识。三、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师讲授、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四、考核方法总成绩=课程参与程度(10%) +平时作业及小组活动(40%) +期末测验(50%)课程参与程度: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参与讨论情况、小组学习情况等;平时作业及小组活动:本门课程将布置 5次作业或小组活动;期末测验。五、参考书目1、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王陆,刘菁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沈霄凤,范云欢教育信息处理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六、课程内容及要求课程要求分为三个层次:A.了解;B旌解;C掌握。A. 了解:指知道“是什么”。能知道或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思,并能正确认 识和表述。B.理解:指领会和把握材料意义的能力。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C.掌握: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 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包括分析和综合)。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第一章教育信息概述ABC肩关信息的基本概念V教育信息的特点V教育信息的数量化V教育信息的结构形式V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V第一章教育信息嫡ABC嫡的概述V相对嫡与冗余度V测试问题的信息量V教学过程的信息量分析VCAI课件中的信息嫡V第三章教材分析ABC教学结构化的分析方法V利用图表示系统结构V以ISM法分析教材结构VISM分析实例V目标矩阵V第四章教学分析ABC逐语记录V分类分析V时序列分析VS-T分析VFlanders 分析V第五章学生集团应答分析ABC应答分析系统V应答分析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V集团应答曲线V集团应答曲线群V第六章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ABCS-P表VS-P表的应用VIRS分析VIRS图的应用V教育App的设计与开发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的目的1、培养学生编程语言应用能力。2 、培养学生利用教育技术知识设计教育 App的思想和方法。3 、培养学生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开发、测试教育App的能力。4 、通过课题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小组完成教育App的设计与开发整个过程。二、基本要求1、掌握基本语言开发的能力;2、掌握教育App软件工程思想;3、掌握教育App需求分析与详细设计的能力;4、掌握教育App开发实现的能力;5、掌握教育App功能测试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 .教育App开发语言(1)回顾Java语言2 2) Android开发基础2 .教育App软件工程思想(1)软件工程思想基础(2)教育软件工程思想3 .教育App需求分析(1)现有教育App分析(2)教育App需求分析实践4 .教育App详细设计(1)现有教育App分析(2)教育App详细设计实践5 .教育App开发(1)现有教育App分析(2)教育App开发实践6 .教育App软件测试(1)现有教育App分析(2)教育App软件测试实践7 .教育App项目实践(1)现有教育App分析(2)教育App设计与开发实践四、考核内容和方式1、在课程期间,学生每个阶段需要完成实践作业;2、在课程期间,要按时上机;3、完成课程最终App项目实现;4、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五、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及要求按毕业论文格式书写。主体内容应包括:1 .设计分析思路;2 .程序结构(画流程图)3 .各模块的功能及程序说明;4 .关键部分源程序;5 .程序测试(包括输入数据和输出结果)6 .设计体会。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课程名称:教学设计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周学时数:3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会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 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步骤、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课程要求:本课程比较全面反映地反映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实践密切结合。教学注重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设计教学活动、开发教学资源及评价教学效果的能力。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 培养学生具 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能力和素养。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要点:绪论1教学设计课程的地位与价值2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的方法3教学设计课程的评价方法4教学设计课程的合作任务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及特点2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历程3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4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5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7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概述2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3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第三章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2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3成人学习者的特点4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5学习者特征分析实例第四章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1相关概念2典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3典型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4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5研究性学习设计6教学活动设计7案例分析第五章学习环境设计1学习环境概述2物理学习环境设计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4学习资源和工具的选择、设计与开发5人际学习环境设计6学习环境设计实例分析第六章教学评价设计1教学效果评价2教学设计方案及多媒体资源评价3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案例分析教学时间:课堂教学48课时。3课时6课时3课时3课时6课时12课时3课时3课时12课时3课时绪论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第三章学习者特征分析第四章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第五章学习环境设计第六章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改进与实践随堂考试四、教材何克抗主编,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五、作业和考核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作业、教学方案设计、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