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州大学课程设计题 目:设计轴承座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加工26孔专用夹具班 级:姓 名:指导教师:王振成教授完成日期:2011-6-16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设计“轴承座”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加工26孔专用夹具原始资料(1) 被加工零件的零件草图生产类型:50000件/年三、上交材料(1)被加工工件的零件图工件的毛坯图(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4) 与所设计夹具对应那道工丿(5) 夹具装配图1张1张1张1张片1张1张 课程设计说明书(5000-8000字) 四、进度安排(参考)(1)熟悉零件,画零件图(2) 选择工艺方案,确定工艺路线,填写工艺过程综合卡片1天(3) 工艺装备设计(画夹具装配图及夹具体图)1天编写说明书1天(5)准备及答辩1天五、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 王振成日 期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分制。优秀:设计方案合理并新颖,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规范、 内容丰富。 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良好:设计方案合理,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比较规范、内容比较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中等:设计方案一般,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欠规范、内容一般。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勤奋、创新思想不明显;及格:设计方案不完善,存在一些小错误,说明书及设计图纸欠规范、 内容一般。在设计过程中勤奋精神不够:不及格:设计方案有严重错误,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不规范、内容 浅薄。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精神不够。摘要本文是有关轴承座工艺步骤的说明和机床夹具设计方法的具体阐述。 工艺设计是在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工艺学及机床夹具设计后,在生产实习的 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零件进行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和机床夹 具的设计,根据零件加工要求制定出可行的工艺路线和合理的夹具方案, 以确保零件的加工质量。据资料所示,轴承座是变速器中的主要外部零件,其主要作用是实现 变速器中传动作用和正常工作的。在设计轴承座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时要通 过查表法准确的确定各表面的总余量及余量公差,合理选择机床加工设备 以及相应的加工刀具,进给量,切削速度、功率,扭矩等用来提高加工精 度,保证其加工质量。目录轴承座零件图C2:JI - JI也细11、轴承座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轴承座的用途(一)零件的作用上紧定螺丝,以达到内圈周向、轴向固定的目的但因为内圈内孔是间隙配合,一般只用于轻载、无冲击的场合。(二)零件的工艺分析该零件为轴承支架,安装轴承,形状一般,精度要求并不高, 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分析如下:(参阅附图1)由零件图可知,零件的底座 底面、端面、槽及轴承座的顶面有粗糙度要求,其余的表面精度要求并不 高,也就是说其余的表面不需要加工,只需按照铸造时的精度即可。底座 底面的精度为,端面及内孔的精度要求为,槽的精度要求为,轴承座顶面 精度要求为。轴承座在工作时,静力平衡。、轴承座的技术要求:该轴承座的各项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力口工表面尺寸偏差(mrj)公差及精度等级表面粗糙度(um)形位公差(mm)轴承座底面140IT9轴承座上表面140IT9 54的上端 面60IT11前端面和后端面160IT11160x170 的槽170IT8 120的半孔 120IT1170x140的槽70x140IT11 25的孔 25IT11IIA 26的孔 26IT11、审查轴承盖的工艺性o、轴承座的生产类型 已知此轴承 座零件的生产纲领为 5000件/年,零件的质量不足100Kg,查机械制造 工艺与夹具第 7 页表,可确定该拨叉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所以初步确 定工艺安排为:加工过程划分阶段;工序适当集中;加工设备以通用设备 为主, 采用专用工装。 2、确定毛胚、绘制毛胚简图选择毛胚零件材料为HT15Q考虑零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大,零件 结构又比较简单,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故选择木摸手工砂型铸件毛坯。 选用铸件尺寸公差等级为 CT-10。这对提咼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有帮助。 此外为消除残余应力还应安排人工时效。确定毛胚的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由表 2-1 至表 2-5 可知, 可确定毛胚的尺寸公差 及机械加工余量。2.2.1 公差等级由轴 承 盖 的 功 用 和 技术 要 求 , 确 定 该 零 件 的 公 差 等 级 为CT=11 。222端盖铸造毛坯尺寸工差及加工余量项目机械加工余量/mm尺寸工差/mm毛坯尺寸/mm备注轴承座底面60表2-4轴承座上端面140145表2-4 54上端面60表2-4前端面和后端面160表2-4170x160 的槽170表2-4 120的半孔120表2-4223绘制轴承盖毛坯简图3、拟定轴承盖工艺路线、定位基准的选择3.1.1 .精基准的选择按照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为保证不加工表面和加工表面的位 置要求,应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根据零件图所示,故应选轴 承底座上表面为粗基准,以此加工轴承底座底面以及其它表面。3.2.2 .粗基准的选择考虑要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装夹准确方便,依据“基准重合”原则和“基准统一”原则,以粗加工后的底面为主要的定位精基准,即以轴承座的下底面为精基准、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根据端盖零件图上的各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确定加工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如下表所示:力口工表面尺寸精度等级表面粗糙度Ra/um加工方案备注轴承座底面IT9粗铣-半精铣表1-8轴承座上表面IT9粗铣-半精铣表1-8 54的上端 面IT11粗铣表1-8前端面和后端面IT11粗铣表1-8160x170 的槽IT8粗铣-精铣表1-8 120的半孔IT11粗镗-半精镗表1-770x140的槽IT11粗铣表1-8 25的孔IT11钻表1-7 26的孔IT11钻表1-7、加工阶段的划分该端盖加工质量要求一般,可将加工阶段划分为粗加工、半 精加工两个阶段。在粗加工阶段,首先将精基准(端盖右端面和 26孔)准备 好,使后续工序都可米用精基准定位加工,保证其他表面的精度 要求;然后粗铣端盖左端面、方形端面。在半精加工阶段,完成 端盖左端面的精铣加工和 120孔的镗-半精镗加工及 25孔等 其他孔的加工。、工序的集中与分散选用工序集中原则安排端盖的加工工序。该端盖的生产类型 为大批生产,可以采用万能型机床配以专用工、夹具,以提高生 产率;而且运用工序集中原则使工件的装夹次数少,不但可缩短 辅助时间,而且由于在一次装夹中加工了许多表面,有利于保证 各加工表面的相对位置精度要求。、工序顺序的安排3.5.1 机械加工工序(1)遵 循“ 先基准后其他”原 则,首 先 加工精基准端 盖右端面和 26孔。( 2 )遵 循“ 先 粗 后 精 ”原 则 ,先 安 排 粗 加 工 工 序 ,后 安 排 精 加工工序。( 3 )遵 循“ 先 面 后 孔 ”原 则 ,先 加 工 端 盖 右 端 面 ,再 加 工 25 孔 。3.5.2 热处理工序铸造成型后,对铸件进行退火处理,可消除铸造后产生 的铸造应 力,提高材 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 该端 盖在工作过程中不 承受冲击载荷,也没有各种应力,故采用退火处理即可满足零件 的加工要求。3.5.3 辅助工序在半精加工后,安排去毛刺、清洗和终检工序。综上所述,该端盖工序的安排顺序为:在、热处理基 准加工粗加工精加工。、确定工艺路线在综合考虑上述工序顺序安排原则的基础上,下表列出了 端盖的工艺路线。4、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工差的确定在这只确定钻 25孔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由表2-28可查得钻孔余量Z钻=25mm查表1-20可依次确定 各 工 序 尺 寸 的 加 工 精 度等 级 为 , 钻 : IT10 。 根 据上 述 结 果 ,再 查 标 准 公 差 数值 表 可 确 定 各 工 步的 公差 值 分别 为 , 钻 :0.15mm 。综上 所述 , 该 工 序 各 工 步 的 工 序 尺 寸 及 公 差 分 别 为, 钻 : 25mm,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5、切削用量、时间定额的计算在 这 只 计 算 钻 25 孔 此工 序 的 切 削 用 量 和 时 间 定 额、切削用量的计算钻孔工步.钻25孔该孔可选由高速钢钻头钻出底孔由文献表5-22,钻孔的进给量f=r,由文献表5-22求得钻孔时的切削速度 v=16m/min由此算出转速为:门二型巴=1000x16二min D x25按钻床的实际转速取 n=200r/min,则实际切削速度为:x200x25v= dn/1000= x200x25=15.072m/mi n1000、时间定额的计算5.2.1 .基本时间tj的计算(1) 钻孔工步根据表5-41 ,钻孔的基本时间可由公式tj二L/fn=(l+l1+l2)/fn求得。式中切削工时l=140mm; l 2=4mm;l 1 =D/2*cotk r +(1 2)=26/2*cot54+1mm=10mm;f=0.1mm/r;n=392mm/r.。将 上 述 结 果 代 入 公 式 ,则 该 工序的基本时间。. 辅助时间 t a 的计算根据第五章第二节所述,辅助时间ta与基本时间tj之间的关 系 为 t a= t j , 这 里取 t a= t j , 则各 工序的 辅 助 时 间 分 别 为:钻孔 工 步 的 辅 助 时间 为 :t a=;其他时间的计算除了 作业 时 间 ( 基本 时 间 和 辅 助 时 间 之 和 ) 以 外 , 每道工序 的 单 件时 间 还 包 括布 置工 作 的 时 间 、休 息与 生 理 需 要 的 时 间 和准 备 与 终结 时间 。 由于 端盖 的 生 产 类 型为 大批 生 产 , 分 摊到每个工 件上的准备与终结时间甚微,可忽略不计;布置工作的时间tb是 作 业 时间 的 2%7%,休 息与生 理需 要 时间 t x 是 作 业 时间 的 2%4%, 这 里 均 取 3%, 则 各 工 序 的 其 他 时 间 可 按 关 系 式 ( 3%+3%)( t j +t a) 计 算 , 它 们分 别 为:钻孔 工 步 的 其他 时间 为 :t b+t x =6%x(150s+=;5.2.4 单件时间 t dj 的计算这里 的 各 工 序的 单件 时 间 分 别为 :钻孔 工 步 t dj 钻 =150s+=;因此,此工序的单件时间t dj =t dj钻=将上述零件工艺规程设计的结果,填入工艺文件6. 夹具设计夹具是一种能够使工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准确定位和牢固夹紧的工 艺装备,它广泛地运用于机械加工,检测和装配等整个工艺过程中。在现 代化的机械和仪器的制造业中,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 一直都是生产厂家所追求的目标。正确地设计并合理的使用夹具,是保证 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同时也 扩大各种机床使用范围必不可少重要手段。提出问题(1)怎样限制零件的自由度;一个面限制3 个自由度,长圆柱销限制 2个自由度,定位销限制 1 个自由度。(2)怎样夹紧;设计夹具由螺旋夹紧工件。(3)设计的夹具怎样排削;此次加工利用麻花钻和铰刀,排削通过钻模 板与工件之间的间隙排削。(4)怎样使夹具使用合理,便于装卸。设计思想设计必须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保证夹具的操作方便,夹紧可靠,使 用安全,有合理的装卸空间,还要注意机构密封和防尘作用,使设计的夹 具完全符合要求。本夹具主要用来对 25孔进行加工,这个孔尺寸精度要求为IT10,表面粗糙度,钻以可满足其精度。所以设计时要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提高 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夹具设计6.3.1 定位分析( 1 )定位基准的选择据夹具手册知定位基准应尽可能与工序基准重合,在同一工件的 各道工序中,应尽量采用同一定位基准进行加工。故加工25孔时,采用轴承座底面和 26孔内圆柱面作为定位基准。(2)定位误差的分析定位元件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夹具的主要定位元件为一个面与两个孔定位,因为该定位元件的定位基准为孔的轴线,所以基准重合厶b=0,由于存在间隙,定位基准会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即存在基准位移误差。j= (Td+T d+A S) /2TD =0.060mmT d =0.011mm S=0.010mm j=6.3.2 切削力及夹紧力的计算刀具:25的麻花钻。钻孔切削力:查机床夹具设计手册P70表3-6 ,得钻削力计算公式:P 70.6? D0.9?S?HB0.6式中P 钻削力t钻削深度,140mmS每转进给量,D麻花钻直径,25mm布氏硬度, 140HBSHB所以0.90.6P 70.6? D ?S?HB=7443(N)钻孔的扭矩:20.940.6M 0.014? D ?S ?HB式中S每转进给量,D麻花钻直径,25mmHB布氏硬度,140HBS20.940.6M 0.014?D ?S ? HB=54(N M)钻孔夹紧力:查机床夹具设计手册P70表3-6,查得工件以一个面和两个孔定位时所需夹紧力计算公式:2Q?Ldz?tg()3?f ?d1式中 螺纹摩擦角d1平头螺杆端的直径工件与夹紧元件之间的摩擦系数螺杆直径螺纹升角Q手柄作用力L 手柄长度则所需夹紧力W2Q?Ldz?tg()3? f ?di=766(N)根据手册查得该夹紧力满足要求,故此夹具可以安全工作。夹具操作说明此次设计的夹具夹紧原理为:通过 26孔和底面为定位基准,在圆柱32销、平面和定位销实现完全定位,以钻模板引导刀具进行加工。采用手 动螺旋快速夹紧机构夹紧工件。定位元件:定位元件是用以确定正确位置的元件。用工件定位基准或定位基面与 夹具定位元件接触或配合来实现工件定位。该设计用可换定位销6.3.4 确定导向装置本工序要求对被加工的孔依次进行钻、铰的加工,最终达到工序简图 上规定的加工要求,故选用快换钻套作为刀具的导向元件,查表9-13 ,确定钻套高度H=30d=2X =21mrp排泄空间h=7.35mm7. 体会与展望两个星期里,在王振成教授的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程设计 作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重要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更加接近,加深了 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生产实习中的感性认识。本次课程设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 计,第二阶段是专用夹具设计。第一阶段我运用了基准选择、机床选用等 方面的知识;夹具设计的阶段运用了工件定位、夹紧机构及零件结构设计 等方面的知识。经过这两个星期的设计,我基本掌握了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及工艺文 件的编制、 专用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学会了查找相关手册、 说明书等, 以及选择使用工艺装备等等。总之,这次设计使我在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及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等方 面得到了一次较好的训练。 提高了我们的思考、 解决问题创新设计的能力, 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所学知识还不能完全掌握,设计中还有许多错误 和不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斧正。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学习,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自己知识的很多漏洞,看到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急需提8. 参考文献1 邹青主编.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指导课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黄建求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