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

上传人:w****4 文档编号:52883514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摘要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 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 宽 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发展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 基本内涵,在目标方面强调基础性、发展性和理想性三个层次,在基 本要求上遵循多样性原则、主体实践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关键词学校价值观教育;多样性;主体实践性;主导性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也是价值观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部分。 学校 价值观教育作为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 对年轻一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强大的 促进作用。因此,青少年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 学校德育工作和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一、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学校价值观教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要求,以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为核心内容, 并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 过合作与交往、宽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发展的教 育。从形态上看,学校价值观教育有观念教育和活动教育形态两种。 观念形态的教育是指国家通过方针政策形式所进行的特定价值观的 宣传与推广,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在一 定程度上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政府运作 的根本目标。正确且有效的价值观必然是植根于生产、 交往和生活实 践的,基于这种实践之上的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教育可借助于现代传播 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制度教育和行为教育是 活动的教育形态,它们对民众的影响更广泛更持久。 如果制度设计和 人们行为与政府倡导的价值观有偏差甚或相去甚远,就会影响观念形 态价值观教育的效力,甚至使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而无效。 无论进行 怎样的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实际发生着的不良或腐败现象都会使这种 有声的价值观教育在无声之中被冲淡、 被消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了青少年对政府主导价值观的不信任和逆反心理。在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重视:其一,价 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问题。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 进程,由此决定道德修养与道德认识的培养也必然是从最低限度的人 际关系和日常行为开始,诸如热爱父母、孝敬老人、关心同学、勤俭 劳动、诚实守信;然后进到社会价值观,诸如爱国、公平、民主、自由等;最后发展为人类理想价值观,诸如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信 念等。其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不可否认,市场社会化一 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生产、分配等功能,但却不应削弱它的教化功 能。因为,人最基本的关系是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建立在血缘关 系之上的家庭伦理是人能够习得的最原初、 最直接、最长久的伦理类 型,也是个体走向社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因此,人无 论怎样地社会化,家庭伦理教化的功能都不应该被弱化。 许多父母形 成一种错误认识,家庭的任务在于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关心的是学知识、长技能,至于道德教化则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有些父 母甚至向孩子灌输一种“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价值 观念。这就与学校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相背离,结果很可能使孩子在良莠并存的价值观面前无所适从, 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 观。我国正进行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有许多是属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从 小农经济和小生产到现代化生产转变中形成的积极变化;也有的是由 于国外各种思潮涌入,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同我国历史上遗 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 念和价值观产生的冲击。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和功利化。由于 价值观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言论行为以 至文化艺术、电影电视等各个方面,范围十分广泛、影响相当深远, 因而必然成为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内容。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衡量目标和要求,首先反映在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活动指导的教育目标上。从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以及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 我们主要从基础 性、发展性和理想性三个层次上设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以期能够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最恰当反映出对不同层次的 青少年不同的价值观要求。基础目标: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公德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 最简单的生活准 则和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这是由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趋势决定的。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目标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价 值观基本要求的忽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青年的基础道德养成教育 重视不够,由此导致教育目标与青年价值观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发展需 要相脱节的实践性不够的局限,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在基本要求上, 要培养青少年学生自主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 价值选择是基于 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主体所做出的自觉抉择, 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 然反映。同时青少年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良好的公德意 识的外化行为表;现就是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而言,良好的公 德意识要求青少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举止文明,要自尊与 尊重他人,要诚实守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遵守公共秩序;在 人与自然关系上,要保护自然环境和人化自然环境, 要维护人类的生 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珍稀动物等。发展目标: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 值观。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直接以社会所倡 导的一元价值导向为依据,力求符合大多数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和发展水平,反映出guo家和社会对广大青少年的期望与要求。 作为 对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直接体现,把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作为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目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具体要求上:(1)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作为一 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在新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有如下要求: 爱国主义精神的 政治性要求一一拥护祖国统一,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拥护和 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性要求一一理解中国 历史,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传统的认同。(2)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时 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时期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 必 须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方向和基 本内涵是什么做出问答。首先,必须坚持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辩证 统一原则。真正的集体主义强调和提倡的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 证统一,集体利益的至上权威性与个人利益的正当合理性协调同步发 展,两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也只是暂时 的、非对抗性的。(3)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 就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确信。培养新时期青少年坚定 的社会主义信念,就是要使青少年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树立建设有社会主义这一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直接决定着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价值行为选择的根本方 向,决定着新时期中国青少年能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的 作用。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