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2801736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源市实验中学五环自主教案主备人李战虎年级学科九语备课时间使用人白世延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板书设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论据 域民 治国 固国 威天下失道寡助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教学反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2、 作者及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3、 朗读课文1、 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师范读课文4、生自由朗读5、齐读课文四、翻译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城”为内城,“郭”为外城;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巩固。 “威天下”的“威”,作威慑。“寡助之至”的“之”动词,到 “畔”: 通“叛”,背叛。 五课文探究,质疑解难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2段? 2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五)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2、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作者: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2)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明目标 深钻研 巧设计 细反思 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