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频主题6:文化反思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从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其作品体现出“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我们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的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X (2021.四川天府名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扬州之思于坚 我在中午一点去何园附近的一家馆子吃盖浇狮子头面,已经卖完了。又走去冶春茶社,也打洋了,这是著名的连锁店,却不将24小时都“连锁”起来。扬州城还遵循着那些古老的世道:自己活,也要让别人活;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自己赚,也要让别人赚。这就是和。 然后,我拐进小巷去散步。从甘泉路的一个路口转进去,有条长三百米的巷子叫史巷,巷子不宽,好像是预见到汽车时代的来临,宽度刚好不够汽车开进去。大家骑着电摩托、自行车穿行,让着行人。一些猫在巷子中央睡觉。如果没有汽车就意味着贫穷的话,那么在史巷,贫穷受到尊重;如果有颜回那样的人物,他依然可以光明正大、心无旁鸯地走路,一点也不会自卑。有篇文章介绍史巷9号大院,清末民初的民居。一位居民患了肺癌,“快乐地活到了现在,主要因为左邻右舍的关照。每天上午,大家坐在天井里拣菜、聊天、说笑话;她在家里闻到别人家烧的菜粥、菜面等爽口的东西,她只要喊一声,邻居就会送过来”。这篇文章只是将此作为好人好事表扬一下,其实在这里面,暗示着中国最深刻的生存哲学。 老扬州还在。树木、花鸟、落日依然高于建筑,最高贵的建筑物不是钢筋水泥结构的高耸入云的长方形盒子,而是土木结构的浅屋深宅、茂林修竹、池塘浅草。它们环绕着一座座念珠般散布其间的经典名园,日日向它们学习生活的艺术。 在扬州,旧事物保持着尊严和自信。热衷唯新是从、猎奇争光的游客感到无聊,这不就是过日子嘛。瞧,那些从四书五经中截词命名的巷子里到处飘扬着谁家不登大雅之堂的被单、衬衣、裙子、内裤猫到处窜,青苔藤子到处爬,鸟喜欢停,屋宇门面参差不齐,高低不等,全是旧的,随便、散漫、衰败着不堪其扰都来不及,有什么好参观的。于是扬州城里大部分角落都很清静,我行我素。在四月,依然像杜牧李白们的时代,寂寞地滚着落花。那些巷子仿佛涂抹了暮色似的,灰蒙蒙的。卖油条的铺子将炸好的油条架在黑乎乎的锅子边上,从斑驳的砖墙边冒出来,老远就能看见。在这位油条铺的伙计眼里,这些油条不仅仅是油条,还是一束花枝,他将这些油条像花束一样地陈列着,令人赏心悦目。他也许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过是受了日日在巷子里驶过的卖花车的熏陶吧。 当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小区在中国如火如荼地铺开,这里依然是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熟人社会。老者安然漫步如落花,邻居互相问候,站在巷子里闲聊,彼此祝福。他们不必去养老院,这就是送终之地;盲人不会害怕出门,整条巷子都是盲道;小孩背着书包回家,穿过一条条小巷,受到邻居长辈各种行为言谈的教诲,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礼仪规范、待人接物、世故人情;年轻人骑着电动车过来,赶紧减速,鞠躬般地让到一旁。芍药的香气一阵阵来袭,像是从一张只能弹出香味而无声的古琴上传出来的。 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为烟花而来。现代化再怎么威猛刚烈、所向无敌,李白歌咏过的“烟花”大约还是拆不掉的吧。扬州还在着。有个夜晚,我去拜见广陵派的传人古琴大师刘扬,座中多是英豪,杏花疏影里,抚琴到天明,窗外的运河在月光下仿佛是原始之流。是什么力量使得扬州抵抗住了这场翻天覆地的大拆迁?值得深思。拆迁植根于20世纪的中国世界观,从道法自然到理当如何,这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深刻转变。扬州罕见地坚持了传统。中国文明植根于生活世界而不是观念世界,扬州的幸存使这一真理再次彰显。像一部启示录,启示着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意义为什么老中国要这样生活,而不是那样生活? 我在史巷里问一位老太太,这一带的房价是多少。老太太一愣,说,不知道,我们这里没有人卖房子。这位老太太的房子非常简陋,低矮的平房,屋外杂七杂八地堆着些木板、花盆、废纸什么的,但是砖是晚清的古砖,门是晚清的古门,令文物贩子垂涎三尺。她正坐在门口吃着一碗小馄饨。她家对面,另一位白发大娘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墩上拣着一小堆绿生生的茴蒿。问她,她也不知道。大多数原住民不愿意搬走。在“如何在上,原住民显然有着与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念不同的世界观。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好在”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口碑。老太太说不出来,她只是相信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好在”的地方。(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何园、史巷等地的扬州市井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扬州城市文化的思考。B. 文章第段中“中国最深刻的生存哲学”,指的是扬州所遵循的“和”的思想:邻里间的关照,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C. 文章第段描写卖油条的伙计“将这些油条像花束一样地陈列着”这一细节,形象地展现了扬州普通街巷中独有的生活之美。D. 文章善用铺陈手法,第段铺叙了老者、盲人、小孩、年轻人的一些生活状态,描绘出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图景。2 .作者为什么说在中国思想的一个深刻转变之中,“扬州罕见地坚持了传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 .本文将对扬州的叙写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之中展开,这样写有何作用?二、(2021 .云南曲靖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孤独的价值周国平我很有兴味地读完了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所著的孤独一书。在我的概念中,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为哲学家、诗人所乐于探究或描述。我曾担心,一个医生研究孤独,会不会有职业偏见,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病态呢?令我满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着相当人文修养的精神科医生,善于把开阔的人文视野和精到的专业眼光结合起来,因此不但没有抹杀,反而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孤独在人生中的价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疗作用。事实上,精神科医学的传统的确是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的。按照这一传统的见解,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唯一源泉。反之,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斯托尔写这本书的主旨正是要反对这种偏颇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孤独正名。他在肯定人际关系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 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 不是一种彳艮严重的缺陷。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斯托尔引用温尼考特的见解指出,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事实上,无论活得多么热闹,每个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那便是睡眠。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据有的心理学家推测,梦具有与独处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梦则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我们难以断定,这一点是否对所有的人都适用,抑或仅仅适用于那些有创造天赋的人。我们至少应该相信,凡正常人皆有创造力的潜质,区别仅在量的大小而已。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在斯托尔的书中,孤独的最后一种价值好像是留给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的。他写道:虽然疾病和伤残使老年人在肉体上必须依赖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赖却逐渐减少。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大感兴趣,较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作者显然是赞赏这一变化的,因为它有助于老年人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为死亡做好准备。中国的读者也许会提出异议。我们目睹的事实是,今天中国的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喜欢集体活动,他们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谊舞,活得十分热闹,成为中国街头一大景观。然而,凡是到过欧美的人都知道,斯托尔的描述至少对于西方人是准确的,那里的老年人都很安静,绝无扎堆喧闹的癖好。他们或老夫老妻做伴,或单独一人,坐在公园里晒太阳,或者作为旅游者去看某处的自然风光。当然,我们不必在中西养老方式之间进行褒贬。老年人害怕孤独或许是情有可原的,孤独使他们清醒地面对死亡的前景,而热闹则可使他们获得暂时的忘却和逃避。问题在于,死亡终究不可逃避,而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所以,我个人比较欣赏西方人那种平静度过晚年的方式。对于精神创造者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活到老年,老年的孤独心境就不但有助于他们与死亡和解,而且会使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斯托尔举了贝多芬、李斯特、巴赫、勃拉姆斯等一系列作曲家的例子,证明他们的晚年作品都具有更加深入自己的精神领域、不太关心听众的接受的特点。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灵、更超脱、更形而上的,那时候他们的灵魂已经抵达天国的门口,人间的好恶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了。歌德从三十八岁开始创作浮士德,直到临死前夕即他八十二岁时才完成,应该不是偶然的。(选自周国平经典散文集,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曾为医生研究孤独产生过担心,但当作者看到斯托尔是一位有人文修养的精神科医生时,他的担心也就消失了。B. 作者认为交往和独处是人的两种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独处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C. 作者认为睡眠是人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同时作者还认为不能正常做梦则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串OD. 文章从阅读安东尼斯托尔所著的孤独入手,层层推进,形散神聚,处处充满哲思,发人深省。5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孤独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高频主题6:文化反思1. A 解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何园、史巷等地的扬州市井生活”分析有误。文章没有生动形象地描写何园的市井生活。2. 扬州坚守着古老的处世之道,不仅在商业竞争中强调“和”的理念,而且在人际关系中也依然保留着熟人社会的温情。扬州保留着具有历史感和传统风格的老建筑,它们抵抗着现代翻天覆地的大拆迁。扬州依然坚守着传统社会安然、悠闲、平静的生活态度,百姓们安土重迁,生活节奏缓慢,追求宁静和美,不过多地迎合现代生活方式。3. 文章将当今的扬州和历史上的扬州进行比较,突出当今扬州所存有的古朴风貌,展现了扬州历史的悠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感和厚重感。文章把扬州的古朴风貌与中国现代化的大潮进行对比,凸显了扬州城在现代化背景下对传统的恪守及其存在的独特魅力和意义。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扬州城坚持传统的赞美,也引发读者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深思。4. C解析:“同时作者还认为不能正常做梦则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错,张冠李戴。原文为“据有的心理学家推测,梦具有与独处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梦则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5. (1)遗憾:一个人缺乏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就会受阻。(2)缺陷:无独处能力,就不能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只会顺从,不能体验外部世界。6. 独处(孤独)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孤独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精神的创造力;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孤独有助于老年人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为死亡做好准备;孤独能促使老年精神创造者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