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和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1年07月01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1-07-01 15:19:58| 分类: 教学设计|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难点: 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较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如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整数乘法中还有另外一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出示12页的图1)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用算式怎样表示? 师:像这样,我们就说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问:因为26=12,所以12是倍数,2和6是因数,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师:在描述因数或倍数时,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出示12页的图2)从图上你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根据算式,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又是谁的倍数吗? 想一想,还有哪些数是12的因数?(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独立自交流,然后汇报。) 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为什么?(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11除以2有余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小结: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两个非零整数相乘得另一个整数,我们就说,前两个整数是另一个整数的因数,另一个整数是前两个数的倍数。 三、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上面三组算式中,我们知识道12的因数有1、2、3、4、6和12。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板书: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明: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预设:方法一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方法二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找。 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30、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指名个别全班交流,其它同桌互查。 4、观察思考: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什么?最大的因数是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吗?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汇报:2、4、6、8、10、16、)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上面这种表示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为什么找不完?强调要写省略号。 (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因为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一个数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 补充提问:3和5的最小倍数分别是多少?有最大倍数吗? 由此大家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师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学生对此部分教学内容疑问。如学生没有疑问,则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 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5题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18的因数有:1、2、3、6、9、18 (2)2的倍数有2、4、6 一个数最小因数是1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有两点最深的体会:研读教材,走进去;活用教材,走出来。 有关“数的整除”我已教学过多次,仅第一课时就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 研读教材 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彼“因数”非此“因数”。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倍数”与“倍”的区别。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以上几段话,均引自于教参) 教学感悟根据乘法算式说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以往用“约数和倍数”来描述,学生掌握得更快、更好。我想成功源自于充分利用了“因数”与“因数”、“倍数”与“倍”之间的共同点,使学生找到学习新概念的助推器。 活用教材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 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所以别看题少,它所承载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呢? 练习反馈 练习二第1题“15的因数有哪些?15是哪些数的倍数?”第二问许多学生看到“倍数”不假思索,直接写出15的倍数。因此,此题教师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求“15是哪些数的倍数”其实质也就是求“15的因数有哪些”。 练习二第4题“找48的因数”,由于个数较多,因此部分学生有遗漏。看来乘法口算有待进一步加强。 练习二第5题“1是1、2、3、的因数”,许多学生判断失误。在此,可引导学生先找出几个数的因数,然后通过观察推理得出1是所有整数(0除外)的因数;也可以通过“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的结论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正确判断。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1516页练习二第2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特征。 2、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在“因数和倍数”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导入: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填空 (1)如果A*B=C(A、B、C都是整数),那么A和B都是C的(),C是A和B的()。 (2)16的因数有(),16是()的倍数。 提醒学生注意审题,第二问其实还是求16的因数。 (3)30以内4的倍数有()。 (4)已知A=2*3*5,那么A的所有因数有()。 2练习二第2题。 比赛找因数,看谁找得又完整又快。 观察这两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1、2、3、4、6、12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3练习二第3题。 比赛看谁找得快,汇报结果。 观察这两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72和14既是8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 4、判断。 (1)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同。() (3)1是所有整数的因数。() 5、练习三第6题。 同桌合作,你说我猜,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 答案:42,18,1。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除了指导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外,还背负着另一大重要使命,就是对上一课时中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因此,我自主设计了两道题。 填空第1小题不仅体现了数学符号化的思想,同时也快速反馈了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情况。第2小题主要是针对学生练习第1题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主要是复习找因数的方法。第3小题主要是复习找倍数的方法。第4小题是一道变式练习,部分学生受A=2*3*5的影响,错误得出它的因数只有2,3,5。这里应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原因,找到正确方法。这里学生找因数的方法也比较多样,有的学生先通过算式计算出A的值,再按照一般方法依次寻找;还有的同学是在2、3、5的基础上补充,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所以在最前面加上1,再用2*3=6,2*5=10,3*5=15,最后加上2*3*5=30,共计8个,这种方法也很巧妙。 判断第1小题其实是为后续质数与合数的学习作铺垫,许多学生在举反例的过程中,不约而同的运用到7、11、13等质数与其它较小合数的因数个数相比较。有了这样的体验,相信学习质数与合数时学生一定会轻车熟路。第2小题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对一个数的最大因数与最小倍数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猜数游戏做准备。第3小题则是针对昨天学生错误较多习题的再次巩固练习。 练习反馈 练习二第6题,在玩猜数游戏过程中,许多学生错误地将第1小题两问一分为二。“它还是2和3的倍数”看成“它是2和3的倍数”大大降低了难度。这里应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5、3的倍数的特征第一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17-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3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经历探索2和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体现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像2、3、5这些数,它们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长江大桥在过节车流量过大时,常会进行交通管制。按车牌单双号分别放行。如果一、三、五、周日则单号车通过,如果二、四、周六则双号车通过。如果你是交警,今天是周几?(周二),你能判断一下,下列哪些车辆违规通行了吗? 鄂A。Y7134 鄂A。31228 鄂A。G4087 鄂A。23980 鄂A。86323 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出来了呢? 双号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它们和2有什么联系? 2、找倍数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怎样求2的倍数,谁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出一些2的倍数来。 师板书: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3、观察特征请观察这些2的倍数,你发现有什么特征?如果学生有困难,则提示观察:它们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 0,2,4,6,8。) 4、验证发现 请任意写出两个个位上是0、2、4、6、8的数,用算式进行验证,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5、得出结论 谁能说一说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6、师: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P17做一做。 指名说一说为什么是偶数或奇数。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说出 15 35 以内的偶数。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刚才我们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下面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呢? 先请学生自己动手找5的倍数,然后观察、讨论。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再举几个多位数验证。最后得出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P18 做一做 问:你是怎么找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方法一:把2的倍数和5的倍数找出来,再找它们的共有部分。 方法二:2*5=10,所以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一定是10的倍数。再在这种些数中找到10的倍数的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2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 )个。 3 、个位是()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最大的两位偶数是(),最小的三位奇数是()。 5、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板书: 2、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对教材进行了两处较大改动:一是删改了2的倍数特征主题图;二是删去了用来探索5的倍数表。为什么将教材中这么重要的两大篇幅进行删改了?我有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如今随着影视业迅猛发展,我市电影展厅变多,单间展厅面积变小,已不再分单双号进入,所以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基本没有体验。其次,即使有这样的电影院,学生也并非必须按单双号入口进入才能找到座位,因为从单号入口进入同样也能坐在双号座位上。根据以上两点原因,我改变问题情境。以近两年来武汉新变化过桥分单、双号为切入口,邀请学生当交警来导入新课,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高涨,而且也充分体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会迁移,培养能力。 2、5的倍数特征有共同之处,既都要关注个位上的数字。我在教学2的倍数特征时下功夫较多,由找倍数观察特征验证发现得出结论,每一环节都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找到学习方法。再到5的倍数特征时,何不由扶到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性呢?因此,我完全放手,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中所提供的1100的表格并非必不可少,且少了表格下的“个位上是()或()的数,是5的倍数”给学生思维空间更大,对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全部删掉。 第二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第19页和练习3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20根火柴梗(或小棒)、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呢?什么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85 87 94 32 50 102 230 715 528 143 3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 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1、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火柴梗摆数”游戏(小黑板出示实验表),老师示范游戏方法。首先用竖式算一算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然后根据数据在数位表中相应的数位摆上相应的火柴梗,最后数一数摆这个数共用多少根火柴梗。 2请同学们任选下列一组数,边摆边在表上记录你所摆的结果。 第一组:11、30、46;第二组:23、222、263;第三组:211、513、436; 第四组:16、219、509;第五组:26、348、79。 “火柴梗摆数”实验表 数据 是不是3的倍数 所用火柴根数 3全班交流,教师汇总。 师:看着这份实验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用3根、6根、9根、12根、15根火柴梗摆出来的数都是3的倍数。用2根、4根、7根、8根、10根、11根、13根、14根、16根火柴梗摆出来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是真的吗?请大家再补充两个数用计算器验证,还有没有不同的发现? 师:如果原来摆出来的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增加3根火柴后?如果原来摆出来的数是3的倍数,那么增加3根火柴后? 师:照同学们这样说,接下来用多少根火柴梗摆出来的数应该是3的倍数? 师:你发现了什么?(只要火柴梗的根数是3的倍数,那么它摆出来的数都是3的倍数。)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咱们随便挑一个数做实验试试。 师生商议后,选定用3X根火柴梗实验。结果发现用3X根火柴梗摆出来的数全部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要火柴梗的根数是3的倍数,那么它摆出来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可是,如果不借助火柴梗又该怎样判断呢?比如说4785,它是不是3的倍数? 师:大家观察一下,火柴梗的根数和它摆出来的数有什么关系? 师: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困惑:为何教材不用“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来概括呢?这样的语言更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这样的语言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师: “各位”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个位”?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这实质上就是3的倍数的特征。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同学们读读这个特征,和2、5的倍数特征有什么不同?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其实3的倍数特征和2、5的倍数特征有一点还很像的,同学们知道哪一点很像吗? 师:有了这个特征,同学们就可以便捷、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同学们互相出题,考考你的同桌。 4拓展练习 同学自主出题,同桌相互挑战。教师巡视,组织几个学生汇报。 师:63992是3的倍数吗? 师:实质上3的倍数判断有一种简便方法,“弃9法”,也就是当一个数数位比较多时,不必把所有数位的数相加,可以先把能凑成3、6、9的数舍去,再看剩下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说明原数是3的倍数。反之,就不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2、5、3的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21页的练习3第5-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 2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判断出2、5、3的倍数。 教学难点:会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3.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 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7. 第9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三、指导练习 1.第5题。 观察题中的情境,悼念有用的数学信息。 你知道找回的钱对不对?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因为妈妈买的是郁金香和马蹄莲,它们的价钱都是5的倍数,妈妈付出50元,不管买了多少马蹄莲和郁金香,找回的钱都应该是5的倍数,所以找回13元是不对的。) 2、第6题。 观察并说明题意,明确“至少”含义。至少是指刚好比22大,不能大得太多,又必须是3的倍数。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这道题的实质是:求一个数最小的比22大的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得到答案:比22大的最小的3的倍数是24,所以至少要来2个人才能正好分完。 2.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问: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这是一道开放题,要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这样的问题思考方法及三种填法:如想“7是3的倍数”,首先要判断最小可以填几,就要想“7是3的倍数”,中符合条件的数最小可以填2。如果最小填2,那么也可以填5或8;如果最小填1,那么也可以填4、7;如果最小填0,那么也可以填3、6、9。 3.第8题。 这也是开放题,要找出一个偶数,同时又是3的倍数,可以先确定该数的个位上的数,再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来确定其他位的数。而要找一个奇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也是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必须是5,其他数位上可以取任意数。 4.第11*题。 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偶数和奇数的性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来理解。 5.第10题。 从4张卡片里取3张有哪几种不同取法?(第一种:4、3、0;第二种:4、5、0;第三种:3、5、0;第四种:4、3、5。) 每3张卡片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第一种:430、403、340、304,第二种:450、405、540、504,第三种:350、305、530、503,第四种:435、453、345、354、534、543)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数据填在书上。 全班汇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同时请找3的倍数较快的学生介绍方法。(只需要看每一种取法的3张卡片之和是否是3的倍数。如果是,那么它所对应的那一组数据全都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那么它所对应的那一组数据也将全不是3的倍数。)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快的学生介绍方法。(如可以直接从3的倍数中找个位是0、2、4、6、8的数)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不够,为什么? 今天,我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原订教学内容,整整多花了一节课。为什么时间不够?是教学太低效,还是人为拔高了练习难度?反思教学,我发现教材中打“*”号的题,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很快得出正确结论。没打“*”号的第10题,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全部填写完整,反而使大家犯难了,仅此题我就用了一节课来完成。 教参对于第10题是这样建议的:“可以先把从4张卡片里取3张所能组成的所有三位数列出来:430、403、340、304,450、405、540、504,350、305、530、503,435、453、345、354、534、543。罗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采用有序的思考方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再分别看这些数属于下面的哪一类。也可以先根据下面各类数的特点确定范围,如这些数字能组成的偶数,个位数只能是0和4,那么相应的数就有430、340、350、530、450、540,304、504、354、534。再如,由于这4张卡片中的3个数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的情况有4509,4+3+5=12,因此能组成的3的倍数有450、405、540、504;345、354、435、453、534、543。教学时,还可以把本题进一步拓展,如让学生思考用这4张卡片能组成的3的倍数中,一位数有哪些,两位数、四位数呢?”由此可见,此题如果每空只填一个答案明显是降低了练习难度。可如果要求每空都填完整,则学生必须全面思考各种情况。 寻找符合本班学情的解决策略?教参所提供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罗列出所有三位数,然后再看这些数属于哪一类;另一种是先根据数的特点确定范围,再来找出所有情况)虽然都能快捷、准确且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结果,但第二种方法每思考一个问题就需要应用一次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这给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且答案容易遗漏。因此,相对而言第一种方法更具优势。教学中,老师只需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罗列出所有三位数后即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判断并完全相应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未完全抛弃第二种方法,而是灵活借鉴。在找3的倍数时,我就引导学生先根据3的倍数特征快速锁定三张卡片,从而迅速找出所有数据。 吃一堑,长一智。语言是门艺术,善于引导的教师常会在思维关键处设问,经过巧妙点拔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而不会启发的教师则会使思路清晰的学生反而逐渐进入混沌状态。我在今天的教学中就有深切的体会。 案例 师:(出示卡片)学生从4张卡片里取3张有哪几种不同取法? 生:可以取4、3、0。 师:对,可以先取前三张。 生:还可以取4、3、5。 师:很好,先固定4,变化另两张卡片。 当我请这名学生继续回答其它取法时,她已经被我的引导性评价语弄得不知所措。因为固定“4”,再没有其它取法了。 如果这里,我的评价语稍加修改,在第一次学生回答“可以取4、3、0”时,我补充 “对,可以先去掉最后一张5”。当学生回答“可以取4、3、5”时,我评价 “很好,这次去掉的是倒数第二张0”。这样,就将问题“把4张卡片,每去取3张”巧妙变为4张卡片,每次去掉不同的一张。有了教师这样的的引导语,学生一定不会再犯难了。看来老师的引导性评价话也应在备课中深入思考。请问:你们在处理教材此题时,是否也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有什么高招吗?作业中再有类似练习题时,学生是否也必须将答案写全? 3.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你认为可以怎样分类? 动手给20以内的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书P23。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齐读20以内的质数、合数。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与同桌说一说,并互相判断对错。 P23做一做。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检查。 (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 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质数的倍数就都是合数,只要在数字表上依次划出质数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 附: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十三、十七、一十九 二三九、三一七 五三九、六一七 四一三七、七一三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质数 和 合数 1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 既不是质数 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 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也不是合数 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它的学习是建立在因数和倍数、2、3、5的倍数学习基础之上的,而启下则是指它是后面学习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今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一个字可以准确概括“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可因为概念太抽象,所以仍旧有许多学生都难以理解。 本单元概念多,难度大,我一直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前几课时,教材适时的留白,小精灵及时的点拔性提问以及明显的概念结语,帮助许多学生在预习中就初步理解了新知,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可今天,学生普遍反映看不懂。为什么? 原来他们并未按教材要求首先写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缺少找因数的环节,何来后继的观察、比较与分类,概念的形成更是空中楼阁,形同虚设。因此以后再教时,在预习环节一定要明确指出:必须在草稿本上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相信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后,再阅读教材中的人物对话一定会有所认同,再按因数进行分类,一定有理有据。 二本课要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的各种概念、知识,如找因数的方法、“2、3、5倍数的特征”,所以只要某一个知识环节稍稍薄弱,就可能出现判断失误。如:练习中许多学生就将27、57、87判断成质数,这说明3的倍数特征还需进一步强化。在找质数过程中,许多学生只划了2、3、5的倍数就以为可以了,其实还要接着去掉7的倍数,如“49、77、91”。 针对上述情况,准备再加一节练习课,帮助学生对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加以区分,对分解质因数加以补充教学。 3.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习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练习提高。 教学重点: 1、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20以内有哪些质数? 3、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3 30 47 52 33 71 85 97 98 指名说一说23为什么是质数?97为什么是合数? 二、指导练习。 1、介绍分解质因数。 每一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师介绍短除法。利用短除法,我们可以知到30=2*3*5。 师:将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请大家根据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判断以下几种写法对吗?为什么? 30=2*3*5*1 30=6*5 2*3*5=30 请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24 27 32 36 2、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是几? 最小的质数是几?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最小的合数是几? 一个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这个数最小是几? P25第1题。 3、P25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4、P25第4题。 观察图画,理解题意。问: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5、P26第5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为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能找得又对又快。 教师分别说出下列各数,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8 12 14 20 24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另一上人找和等于这个数的质数,找出后,两人一起讨论是否正确,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师:举例只能举出有限个,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满足这一结论呢?这就是“哥德马赫猜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你知道吗”仅仅是知道就行了吗 对于新课标教材许多章节后面的“你知道吗?”如何把握标高,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即可,还是必须掌握?对于这一问题,我区教研员曾作过解释。新课标教材中“你知道吗”从内容划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另一类则是相关数学史或小知识的简介。根据内容的不同,对于“你知道吗”的教学标高定位也应有所区别。如本册教材中24页的“你知道吗”是关于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这部分知识点是后续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还有教材81、83、92页的“你知道吗”也属于这一范畴,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至于26页的“哥德巴赫猜想”属于数学小知识,62页分数记数法则属于数学史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学生只需了解即可。 教参中明确指出: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技能,教材还是把它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供学生阅读参考。那么分解质因数是否真的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呢?我想这个问题还必须联系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学习来分析。 首先,让我们从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来比较。 教研员建议学生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是为了使他们能够通过分解质因数,快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果按教材例题方法,先写出两个数各自的因数(或倍数),再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公倍数),最后确定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虽然方法可行,但效率确实太低。特别是遇到如教材82页中30和45、24和36,要找出他们的最大公因数,由于两个数据之间不存在倍数关系,且每个数的因数又较多,学生必须完整找出它们的所有因数后,才能准确找出最大公因数。又如教材91页中8和10要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必须列举出较多的倍数后才能找到他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这些题能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就方便快捷得多了。 其次,让我们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方面来考虑。 学习最大公因数是为了约分,那么约分是否必须要用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其实不然。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更多学生在约分时会主动采取逐次约分的方法,因为这样比找最大公因数来得容易一些。看来,“公因数”概念的学习对约分十分关键,但找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在这部分所起的作用并非那么明显。 再来看通分,学习最小公倍数是为了通分。通分时,是否一定要用到找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呢?在以往批改作业中,我常常发现学困生是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作为通分后的分母。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这样的方法同样能够正确比较出结果,只是计算时数据稍大了些。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如果还按上述方法则明显不妥。因为将两数相乘的积作为通分后的分母,计算后分子和分母的数据都较大,且必须约成最简分数。而约分对学困生而言又是最容易忽视和出错的地方,所以相对而言,最小公倍数的应用会比较频繁,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更为重视。 最上所述,“分解质因数”虽然作为“你知道吗”中补充拓展的内容,但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其方法技巧。这里的教学不必要求学生掌握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不必引导学生比较因数和质因数的区别、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只要学生掌握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即可。在第四单元,学生应该了解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大家觉得这样的分析合理吗?你们又是如何确定教材中“你知道吗”的教学标高的呢 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