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大气境化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52174105 上传时间:2022-02-07 格式:PPT 页数:194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大气境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第3章大气境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第3章大气境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 大气环境化学3.1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3.2 天然大气环境特征及化学组成3.3 大气光化学反应3.4 气溶胶化学3.5 酸沉降化学3.6 平流层化学3.7 大气污染的控制化学2 天然大气环境特征及化学组成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 图图2-1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图2-2 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热层热层中间层顶中间层顶中间层中间层平流层顶平流层顶对流层顶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对流层对流层100806040200160200240280T(K)Z(km)0.8020481216Z(km)00.20.40.61.00 0 / / 0s0s 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 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 由于地球的旋转作用以由于地球的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上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上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人们把静大气的温度和人们把静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为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和和大气密度大气密度层结。层结。Stratification of the Atmosphere对流层对流层 Troposphere 高度为高度为1112米;温度变化特点是:通常米;温度变化特点是:通常0.6K/100m;气体垂直运动激烈;含有大气全部质量的气体垂直运动激烈;含有大气全部质量的3/4和几乎全和几乎全部水气,复杂的天气现象。部水气,复杂的天气现象。(15 -56 ) 平流层平流层Stratosphere高度为高度为1250 km;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增;垂;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增;垂直对流少,大气稳定。(直对流少,大气稳定。(-56 -2 )135176 nm; 240260 nmO3 + hv O + O2200-300 nm, 300-360 nm max = 254 nm 小小 知知 识识decimeter (dm); centimeter (cm); millimeter (mm); micrometer (m) (测微计、千分测微计、千分尺、微米尺、微米);nanometer (nm); angstrom (); liter (L);milliliter (mL); microlitre (L) 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 O + O2 + M O3 + MO2 + hv O + Oangstrom n. 埃(光谱线波埃(光谱线波长单位)长单位)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 中间层中间层 Mesosphere高度为高度为4878 km;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运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运动激烈;激烈;(meso-)热层热层 (电离层电离层) Thermosphere高度为高度为80800 km;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散逸层散逸层 Exosphere 空气非常稀薄空气非常稀薄 n. 气气 中间层中间层n. 气气 热层热层 n. 气气 外逸层外逸层 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 图图2-1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图2-2 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热层热层中间层顶中间层顶中间层中间层平流层顶平流层顶对流层顶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对流层对流层100806040200160200240280T(K)Z(km)0.8020481216Z(km)00.20.40.61.00 0 / / 0s0s 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 Figure. Major regions of the atmosphere (not to scale).EarthSea levelStratosphereN2, O2 H2O, CO2 TroposphereMesosphereThermosphereO310-16 km50 km85 km500 km15 -56 -2 -92 1200 O3 + hv (220 nm-330 nm) O2 + OO2+, NO+Incoming Solar radiationOO2O2+, O+, NO+1200 km, O=O2 High energy ultraviolet: 330 nm, penetration to Eearths surface Ultraviolet: 200-330200-330 nm, penetration to 50 km 一般按照停留时间把大气物质分为三类:1、准永久性气体 N2、 Ar、Ne、Kr、氙2、可变组分 CO2、 CH4、 H2、 N2O、O3 、 O23、强可变组分 H2O、CO、NOx、 NH3 、 SO2 、 HC、 颗粒物、H2S 大气中存在的重要自由基包括: H 氢氧自由基(氢氧自由基( OH)的来源)的来源O3 + hv (320 nm) O(1D) + O2O(1D) + H2O 2OHHONO + hv (400 nm) OH + NOH2O2hv (360 nm) OH + OH过氧氢氧自由基(过氧氢氧自由基( HO2)的来源)的来源HCHO + hv (10 m,降尘 10 m,飘尘2.气溶胶的分类气溶胶(来源)l天然源l人为源气溶胶(形成机制)l一次颗粒物l二次颗粒物 气溶胶(颗粒物成因)分散性气溶胶 固态或液态物质经粉碎、喷射,形成微小粒子, 分散在大气中形成的气溶胶凝聚性气溶胶 由气体或蒸汽(其中包括固态物升华而成的蒸汽) 遇冷凝聚成液态或固态微粒,而形成的气溶胶 气溶胶(物理状态)固态气溶胶烟和尘液态气溶胶雾固液混合态气溶胶烟雾(smog) 气溶胶(粒径)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 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飘尘 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称为飘尘, 其粒径小于10 m的微粒 降尘 粒径大于10 m,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会 很快沉降下来的微粒可吸入粒子(inhalable particles或IP),易于通过 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 IP为粒径DP1 0 m的粒子 DP的定义为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率 的,密度为1的球体直径 二.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气溶胶粒径分布是指所含颗粒物的浓度按粒子大小的分布情况。由于颗粒物形状的不规则性,粒径的表示有空气动力学直径(DP的定义为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率的,密度为1的球体直径)或斯托克斯直径(系指一颗粒子与另一球形颗粒物具有相同平均密度及沉降速率的直径)。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mmmm 显然这三种表示结果是不同的。 按照这个模型,气溶胶粒子可以表示为三种模结构: 粒径小于0.05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粒径0.05 mDP2 m的粒子称为积聚模 粒径大于2 m的粒子称为粗粒子模 图中还表示出三种大气气溶胶的表面积按粒径的分布及各个模态粒子的主要来源和去除机制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及来源和汇(引自Whitby and Cantrel l, 1976) 气溶胶的源与汇1. 气溶胶粒子源 天然源 人为源 气溶胶粒子一次气溶胶是由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 污染的颗粒物,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 烟尘等,大部分粒径在2m以上二次气溶胶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 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之间,或它们 与大气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 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成的颗粒物,如二氧化硫 转化成硫酸盐。粒径一般在 0.011m范围 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1、气溶胶粒子中的无机颗粒物(1)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粒子(2)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粒子(3)颗粒态碳,如烟怠、炭黑和石墨(4)有毒无机颗粒,如石棉、汞、铅等 2、气溶胶粒子中的有机物气溶胶粒子中的有机物(particulates organic martter POM),其粒径一般在0.110m之间,其中大部分是2m以下的细粒子气溶胶粒子中有机物的种类很多,其中烃类烷烃、烯烃、芳香烃和多环芳烃等是主要成分,还含有亚硝胺、氮杂环化合物、环酮、醌类、酚类和酸类等。其浓度从ng/m3到mg/m3的量级,且因地而异 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稠环形式相连的化合物。 它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 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火山爆发等也会产生 PAHs 空气中PAHs以气态、颗粒态形式存在 PAHs的致癌和(或)诱变性;环境中存在PAHs对 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PAHs的基本性质PAHsNAPHACENFLUORPHENFLUR 中文名称 分子量 结构式 萘 128 0/+ 苊 152 0/+ 芴 166 0/+ 菲 178 0/+ AN 蒽 178 + 荧蒽 202 0/+ 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稠环形式相连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稠环形式相连PAHs 中文名称 分子量 结构式 PY 芘 202 BaA 苯并(a)蒽 228 + CHRY 屈 228 0/+ BeP 苯并(e)芘 252 0 BkF 苯并(k)荧蒽 252 0/+ BaP 苯并(a)芘 252 + 注: 0 为无致癌性,0/+为怀疑具致癌性,+为具致癌性,+为强致癌性 3、气溶胶粒子中的微量元素气溶胶粒子中的元素达70余种,其中Cl、Br和I 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它们在气溶胶 粒子中分别占总量的2%、3.5%和17.0% Cl-主要分布在粗模范围,地壳元素如Si、Fe、 Al、Sc、Na、Ca、Mg和Ti一般以氧化物的形式 存在于粗模中;Zn、Cd、Ni 、Cu、Pb和S等元 素则大部分存在于细粒子中 气溶胶的形成机制n均相成核或非均相成核,形成细粒子分散在空气中n在细粒子表面,经过多相气体反应,使粒子长大n由布朗凝聚和湍流凝聚,粒子继续长大n通过干沉降(重力沉降或与地面碰撞后沉降)和湿沉降(雨除和冲刷)清除颗粒物的环境健康效应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全球气温、能见度 气溶胶的健康效应呼吸道疾病 PM2.5在PMl0的质量中占30-70%,细颗粒具有更 大的环境活性,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当气溶胶粒子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时,有部分 粒子可以附着在呼吸道上,甚至进入肺部沉积 下来,直接影响人的呼吸,危害人体健康可被吸入的飘尘因粒径不同而滞留在呼吸道的 不同部位。大于5m的飘尘,多滞留在上呼吸 道,小于5m的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进 入呼吸道的飘尘往往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产 生联合作用,损伤粘膜、肺泡, 引起支气管 和肺部炎症,长期作用导致肺心病 侵入人体深部组织的粒子化学组成不同对健康产生不同的危害,如硫酸雾侵入肺泡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而导致死亡,故硫酸雾的毒性比气体SO2的毒性要高10倍以上 三、在颗粒物表面上的氧化 2SO2 + 2H2O + O2 2H2SO4综上所述,大气中SO2的氧化有多种途径,其主要途径是均相气相氧化和液相氧化。 催化剂 酸沉降(Acid Deposition)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等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湿沉降(Wet Deposition)酸雨干沉降(Dry Deposition)酸沉降 一、酸雨的研究概况 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1761-1767年,Marggraf 测定雨和雪等降水的 化学组成 1872年,Smith 首次提出酸雨的概念 并讨论煤燃烧、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现降水酸性增强 酸雨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美国15个州,降水的pH平均值在4.8以下 最严重的降水pH为1.5 1971年 日本首次报导酸雨 酸雨是跨越国界的公害之一 我国酸雨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酸雨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 严重的地区:西南、华东和东南沿海 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 主要致酸物质: 硫酸、硝酸、有机酸 酸雨的前体物:SO2、NOx、有机物 2002年全国酸雨区域分布示意图 不同降水酸度城市百分比 浙江酸雨现状 基本被酸雨覆盖,酸雨率已达83.7% 降水pH(酸度)年均值都在5.6以下 96.9%的地区 pH5.0 临安、开化、安吉等地 pH4.5 主要酸性污染物SO42- NO3-的影响正在逐年加重 二、降水的化学性质1、降水的化学组成(1)降水组成 大气固定气体成分 O2,N2,CO2,H2及惰性气体 无机物:土壤矿物离子、海洋盐类离子、大气 转化产物、人类排放物 有机物:如有机酸(甲酸、乙酸)、醛类、烯 烃、PAHs等 光化学反应产物:H2O2、O3和PAN等 不溶物:土壤粒子和燃烧排放烟尘中的不溶物 重要离子:SO42-,NO3-,Cl-, NH4+,Ca2+,H+ SO42-:1-20 mg/L 美国东北部降水:H2SO4、 H NO3 、HCl所占比 例分别为60%、30%和5% 我国酸雨为硫酸型, SO42- 含量是 NO3-的3-10倍 (2)降水中的离子成分及平衡降水中的主要离子阴离子SO42-、NO3-、Cl-、HCO3-阳离子H+、NH4+、Ca2+、K+、Mg2+、Na+ 雨水呈电中性,阴阳离子基本平衡 H+ + NH4+ + Na+ + K+ + Ca2+ + Mg2+ = SO42- + NO3- +Cl - + HCO3-(阴离子) 当代表酸性物质的阴离子总量大于代表碱性物质 的阳离子总量时,降水的H+含量增 高,pH值降 低,形成酸雨 雨水酸度与酸碱成分(g /mL) 地点 pH SO42- NO3- Ca2+ NH4+ 重庆 4.12 13.29 1.39 1.53 1.21 北京 6.7 13.11 3.12 3.68 2.54 瑞典 4.3 3.4 1.9 0.28 0.56 美国 3.92 6.0 2.4 0.30 0.20 2、降水的pH及酸雨的定义 降水的天然酸度为pH5.6 CO2(g) + H2O CO2H2O CO2H2O H+ + HCO3- HCO3- H+ + CO32- HK1K2 按电中性原理得: H+ = OH- + HCO3- + CO32- = Kw/H+ + K1HPco2/H+ + 2K1K2HPco2/H+2式中: Kw为水的离子积,PCO2为CO2在大气中的分压 K1、K2分别为 CO2H2O的一级和二级电离常数 计算可得洁净雨水的pH为5.6 对pH 5.6能否作为酸性降水界限的异议 高清洁大气中 ,除CO2外还存在着各种酸、碱性 气态和气溶胶物质,降水酸度是其中各种酸、碱 性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pH不一定正好是5.6 作为对降水pH值有决定影响的强酸,尤其是硫酸 和硝酸,并不都来自人为源 降水pH5.6的地区并不都意味着没有人为污染, 有的地区空气中酸性物质污染严重,但碱性尘粒 或其他碱性物质如NH3含量高,降水冲刷的结果 使pH值大于5.6 (如北京等地) H+浓度不是一个守恒量,它不能表示降水受污 染的程度。同一酸度的降水,其中的SO42-、NO3- 等含量可以相差很大在偏远地区(如林区,有些树木排放有机酸),降 水pH低不一定表示污染严重(临安等地) 城市附近的降水,有时pH并不低,降水实际上已 受到了污染 降水pH 与其中的酸、碱离子平衡有关 合适的pH(5.0) 世界某些降水背景点的pH值 地 点 样品数 pH 平均值 中国丽江 280 5.00 Amsterdan( 印度洋) 26 4.92 Porkflot(阿拉斯加) 16 4.94 Katherine( 澳大利亚) 40 4.78 Sancarlos(委内瑞拉) 14 4.81 St. Georges(大西洋白慕群岛 ) 67 4.79 绍兴酸雨的成因 空气中酸雨前体物SO2、NOx浓度较高 高温、高湿等气象条件有利于SO2、NOx 的转化 土壤粒子呈酸性,大气中碱性物质少 三、酸雨的形成(降水酸化的过程)酸雨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包括污染物的远程输送过程、成云成雨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气相、液相和固相等均相或非均相化学反应等 1、大气中酸性物质的形成 主要致酸物质:H2SO4、HNO3,有机酸 气相路径和液相路径 (1) SO2和NOx在气相中氧化成H2SO4和HNO3, 以气溶胶或气体的形式进入液相 (2) SO2和NOx溶入液相后,在液相中被氧化成 SO42-和NO3- (3) SO2和NOx在气液界面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 SO42-和NO3- SO2和NOx的气相转化(OH自由基反应) SO2 + OH H2SO4 (1) NO2 +OH HNO3 (2) 在大气环境中反应(1)产生的H2SO4占气相反应产生的H2SO4总量的98 %以上反应(2)是气相产生HNO3最主要的反应,它比反应(1)约快10倍多步 H2O2 + HSO3- SO42- + H+ + H2OO3 + HSO3- H+ + SO42-2NO2 + HSO3- 2NO3- + 3H+ + SO42-pH5时,H2O2氧化S()是最有效的途径pH5时,O3氧化S()比 H2O2快10倍Fe3+和Mn2+催化O2氧化S()在高pH下比较重要 H2O SO2和NOx的液相氧化 溶于水中的SO2和NOx可被大气中的H2O2、O3 及OH、HO2等氧化成SO42-和NO3- NOx可被OH、H2O2、O3等氧化成NO3- OH + NO HONO OH + NO2 NO3- + H+ H2O2 + HONO NO3- + H+ + H2O O3 + NO2- NO3- + O2 后两个反应与pH有很大关系 大气中有机酸的形成 乙酸 CH3CHO + HO2 CH3CO2 + H2O CH3CHO + OH CH3CO + H2O CH3CHO + hv CH3O2 + HO2 + CO CH3CO + O2 CH3CO3 CH3CO3 + CH3O2 CH3COOH + HCHO+O2O2 甲酸CH2=CH2 + OH HOC2H4O2+C2H3HOC2H4O2 HCOOHC2H3 HCOOHCH2=CH2+O3 CH2OO*CH2OO* HCOOH多步多步M 2、降水的酸化过程云内清除或雨除(in-cloud scavenging or rain out) 在云内 ,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 并,同时吸收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在云内部发 生化学反应云下清除或冲刷(below-cloud scavenging or washout) 在雨滴下落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 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 酸雨的形成过程(a) 由源排放的气态SO2、NOx经气相反应生成 H2SO4、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b) 云形成时,含SO42-和NO3-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 核的形式进入降水(c) 云滴吸收了SO2、NOx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 SO42-、NO3-(d) 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清除了含有SO42-、NO3- 的气溶胶(e) 雨滴下降时吸收SO2、NOx,再在水相中转化 成SO42-、NO3- 途径(b)、(c)为雨除(云内清除过程),(d)、(e)为冲刷(云下清除过程) 在雨除和冲刷过程中同时进行着SO2、NOx的 吸收及其液相氧化;H2O2、O3及OH、 HO2 对SO2、NOx液相氧化起重要作用 大气中的其他气态物质和NH3、H2O2、O3和碳 氢化合物等也会被清除进入降水, 其中的一些 物质(如碳氢化合物)可发生氧化转化,从而对降 水起酸化作用 因此,酸雨的形成是酸化的化学过程与清除的 物理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四、酸雨的危害 酸雨降落到地面后得不到中和,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危害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 对土壤生态的危害使土壤酸化,(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并危害植物根系和茎叶。 对水生生态的危害水体酸化可能改变水生生态系统,同时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和发育.酸雨还使土壤中的铝、汞等十分有害的金属离子游离出来。这不仅对陆地植物,而且对水生的动植物都是十分有害的。欧洲和北美几千个湖泊鱼类灭绝成为死湖,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l 对植物的危害 只要水的pH值低到3以下,水稻、松树、向日葵等叶子表面就会出现坏死斑点;显微镜下观察叶子表面的毛孔和气孔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对材料和古迹的影响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酸雨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61.8%的南方城市出现酸雨,宜宾、怀化、绍兴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南方城市酸雨频率超过9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酸雨污染给中国造成的损的损失失每年超过人民币1100亿元 . 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五、酸雨研究及污染控制中有关问题1、酸雨的监测 准确测定降水的pH?(传统方法和单柱离子排斥-阳离子交换色谱法)(互动内容)2、酸雨的控制 酸雨前体物SO2、NOx 的污染源及贡献率 局地源及外源输入(远距离输入) 合适的pH(如5.0 or 5.6?) SO2、NOx 的控制技术及相关的环境政策 离地面约1535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对流层平流层20 Km O3紫外线氟里昂二.平流层臭氧的形成和破坏1.平流层臭氧化学 在大气中,每天大约有3.5108Kg O3被生成和破坏。 O2 hv (240nm) 2O OO2M O3 O3 hv (325nm) O2 O OO3 2O2 还存在未被发现的天然去除机制破坏平流层臭氧。这些去除机制被认为是催化过程,每一个都是自由基链反应循环。一般表达式为: 2.臭氧耗损的后果紫外线分为UV-A(400320nm) UV-B(320290nm) UV-C(290nm) 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等于在屋顶上开了天窗,导致太阳对地球紫外线辐射增强。大量紫外光照射进来,严重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生物产量,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特别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损害。 三.臭氧层耗损物质氯氟烃类化合物 氯氟烃化合物(CFCs),氟里昂是它的商品名称。它不易燃烧,不具腐蚀性,无毒,性能稳定,价格便宜,作为一种工业用化学物质,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冷冻空调的冷媒、电子和光学元件的清洗溶剂、化妆品等喷雾剂,以及泡沫塑料PU、PS、PE的发泡剂等等。从20世纪的3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五六十年中,人类总共生产了1500万吨氯氟烃。哈龙类化合物其他化合物 五.替代化合物在现代经济中,氟里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里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 一.地球热平衡 地球的能量平衡 二.温室效应 太阳光被地表吸收,受热地球表面以更长的波长(红外波段)再辐射返回太空。在返回过程中,一些辐射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被温室气体吸收的能量向四面八方再发射,其中向下的能量返回地面,使地表增温。三.全球变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近40年来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80年代的年均气温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摄氏度。 气温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来,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异常频繁。 气温和海平面变化 到2025年: 气温升高1, 海平面上升20cm四四.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所辐射出的红外波谱段特定波长的气体成分。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协议所涉及的卤代烃和其他含氯和含溴物。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和全氟化碳(PFCs)定为温室气体。 最近发现新的温室效应最强的气体CF3SF5 1. 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CO2浓度的变化 19世纪上半叶 1988年 2000年 (270mL/m3) ( 350mL/m3 ) (365mL/m3)2.六氟化硫(SF6)京都议定书管制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作为高压设备的绝缘体或有助于生产电缆冷却设备,它广泛地应用在重工业生产中。它的全球增暖潜势为23,900。 一个SF6分子的温室效应是CO2分子的22200倍。 3.氢氟碳化物(HFCs) 六六.全球增温潜势全球增温潜势(GWP)描述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的辐射特性的指数,它反映了不同时间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混合效应以及它们吸收向外发散的红外辐射的效力。该指数相当于与二氧化碳相关的在现今大气中给定单位温室气体量在完整时间内的升温效果。 一.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由来煤烟型污染 光化学烟雾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主要划分为四类:n生物污染n化学污染n物理污染n放射性污染二.室内气态污染物室内空气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源:装修、烹调、抽烟、采暖等 醛酮类化合物是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来自各种人造板、涂料、油漆、新家具、房屋隔热层使用的化纤地毯和墙面及地板的装饰材料。此类物质对粘膜和皮肤具较强的刺激性,影响人体舒适度,明显致突变作用,可诱发机体鼻腔上皮细胞等发生癌变 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环己酮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环己酮 n含硫化合物的控制化学n含氮化合物的控制化学n其他废气控制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化学(自学,结合查阅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