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1493881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美文档 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 丰台一中王淼 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通过圈画原文中的关键词,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 2、通过对比材料的异同,学习本文多角度选择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理解作者倡导的,与人交往时人们应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情感。 (三)知识积累 4、掌握(学会)词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圈画原文中的关键词,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所倡导的与人交往时人们应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善意的忠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句话让我们时时睁大警惕的双眼,时刻保持戒备的心态。因为由于跟陌生人说话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乃至悲剧,时有发生。正是因此,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处世哲学。作家刘心武为何要与现实背道而驰呢?就让我们走进作品,去一探究竟。 (二)认读课文,感知文章情感基调。(8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读后提问: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我从文中读出了-) 预设:感动、幸福、温馨、母亲嘴上不设防、母亲的善良与热情、以诚相待、好人有好报。 (三)快读课文,概括事件。(15分钟) 作者用了大量笔墨记叙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共记叙了几件事?分别在第几段?(第2段,第4-5段,第6段)请概括这三件事。 过渡:概括要全面,概括时得有什么?人物和事件,时间、地点有时也需要指出。这些要素的语言来源我们去哪找呢?尽量从原文中选取可用的词语。原文中实在没有,再自己想词语。 过渡:现在以第二段为例,请同学们看投影,我们一起画出对你的概括有帮助的词或句子。谁?在哪?跟谁?干嘛?到什么程度? 过渡:说出刚才所画的句子。以前老师说过概括的标准,除了内容要全面之外,语言要简洁,让不读课文的人看到你的概括知道课文在写什么。 老师和学生一起说一遍,说完后让一名同学再重新说一遍。 (1) 在往返四川的火车上,母亲与陌生人言谈极欢。(板书) 预设:“絮絮”畅所欲言,“言谈极欢”也有畅所欲言的意思。 过渡:请同学们依照此方法,概括其他两件事。 (2)在去张家口的火车上,(母亲与抢劫犯攀谈并给他们抹药),母亲用真心(真诚)打动了两个抢劫犯;母亲的善意感动了两个抢劫犯。(板书) (3)在我家附近,母亲认修鞋匠做干儿子。(板书) 总结概括要求:内容全面、语言简洁。(板书:全面、简洁) (四)比较材料(10分钟) 过渡:文章第二段和第四五段都写母亲喜欢在火车上和陌生人说话,内容上是重复的,只写一个就行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对象不同(妇女、大学毕业生、抢劫犯), 内容不同(第一件事中把我们家的事情都告诉人家,家里人叫什么在哪上学,连屋子后面有几颗枣树也告诉对方;第二件事中母亲并没有把家里的事情、住址什么的告诉抢劫犯,这说明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是有分寸的,而这种分寸依靠的是母亲丰富的社会经验), 结果不同(引起共鸣,感动犯人) (五)主题探究,情感升华(15分钟) 过渡:这篇文章写的是谁跟陌生人说话?(母亲) 既然是写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加上主语,变成“母亲与陌生人说话”呢?(不仅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还写了我对于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转变。) 梳理态度转变:急得踢母亲鞋帮-忙用脚碰母亲鞋帮-感谢母亲给我找了个干哥-想跟陌生人说话。 预设:以上三点的态度,这些仍然是落实在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时我的态度上,并没有触动作者的心灵,我仍然不会主动跟陌生人说话,还有一个质的飞跃,(我想跟陌生人说话)在哪呢呢?最后一句,读最后一句话。 结尾一句是什么意思?(在母亲的感召下,在这一瞬间,我将放弃父亲的训诫,以真诚和友善同一对陌生盲人歌手沟通、交流。) 文章写母亲与陌生人说话,写我在母亲的感召下态度的变化,最终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心声?(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倡导人们勇于跟陌生人说话。) 同学们能不能给题目再加一个字,体现作者的倡导和呼唤?(请) (六)联系实际,问题探究(5分钟) 过渡:作者呼唤人与人真诚相待,倡导我们跟陌生人说话,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原则地,随便跟陌生人说话行不行? 设置情境:如果有外地打工的人在校门口,背个大包问你新华街七里怎么走?你跟不跟他说?(对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吧,能帮助别人可以帮助他。) 明确:主动跟陌生人说话,理论上是对的,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接触社会时应有的警惕还是需要的。并且我想,文中作者的母亲在跟陌生人说话时也不是没原则地傻说,也是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于未成年人来讲,社会上应有的警觉还是需要的,我们对未成年人要有保护。 补充:让我们在深深的海洋中,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再次体会作者所倡导的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 (六)作业:续写作者和盲人歌手的对话内容,不少于200字。 (七)板书 十、跟陌生人说话 1、在往返四川的火车上,母亲与陌生人言谈极欢。 2、在去张家口的火车上,母亲用善举感动了两个抢劫犯. 3、在我家附近,母亲认修鞋匠做干儿子。 概括要求:内容全面、语言简洁 功利:过于追求利益(自我防范、保护)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超越:胜过 防守: 教学反思: 拿到一篇文章(文本)自己解读,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主要有三点:第一,概括事件能力的培养;第二,材料异同的比较;第三,课题没有主语。这三点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有了这些思考之后,进行教学设计。 共记叙了几件事?分别在第几段?带着学生概括第一件事。然后,让学生依照此方法,概括其他两件事。带着概括的步骤:先提出概括的要求,内容要全面,“概括时得有什么?”将这些要素落实到文本中,在文中勾画词句。让学生将这些内容连起来,这就是对内容全面的强化。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语言简洁的要求,整理刚才概括的句子。通过这个学习过程,让学生知道如何概括事件。 课题为什么没有的主语?这个问题带着学生一同探究解决并不难,所以把这个教学重点的落实,作为解决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一个台阶。 这篇文章写的是谁跟陌生人说话?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加上主语,变成“母亲与陌生人说话”呢?是因为,文章不仅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还写了我对于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转变。引导学生梳理“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急得踢母亲鞋帮-忙用脚碰母亲鞋帮-感谢母亲给我找了个干哥-想跟陌生人说话。而作者想跟陌生人说话是通过文中最后一句话传递出来的,这就自然拽到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上,解决了教学难点。 以上两处教学环节的设计,第一处概括事件重在方法指导,让学生通过过程体验学习概括事件的方法。第二处主题探究重在给学生搭设台阶、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怎样教会学生学习,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语文学科也在追求一种,给学生一种方法,训练强化这种方法。通过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最终形成能力。例如,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初读后说出阅读感受,已经成为阅读的一个固定环节。我让学生梳理行文思路,学生自然会速度文章,用已学到的几种方法,进行梳理。今天学的概括事件的方法,我还会进行强化训练,学生概括事件时,自然想到内容全面,动笔到文本中画相关信息,组成句子;再想到语言简洁,进行整理概括。 总之,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了明天的不教。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