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读书方法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51450857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的读书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年教师的读书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年教师的读书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的读书方法读书,谁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佳的效果,谁都想用有限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读书者歹单精竭虑地探索,莘莘学子,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不得法也。许多教师感叹:很喜欢读学术方面的书,但就是总觉得读后用不上,出现读书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怎样破解这个问题?其实,读书要做到五个结合,实现知识能力的自我建构。读与研的结合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因专业、工作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不同,每个人的读书内容、时间、方法也各有不同。从目的上看,读书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休闲性读书,一种是实用性读书。实用性读书大多数是从研究的角度开始的,即研究性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搞清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题,于是也就拓展了一部分知识,开辟了一个领域,创造出新的成果。读书不一定非要一本一本地系统去读,因为有些教育理论的书既抽象又枯燥,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读起来很费力气。况且有时书的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相脱离,这就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结合实际问题(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则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读书时,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如果有时间、有兴趣,就对一本书较为深刻和系统地去研读。另一种是把书作为资料储备,研究问题需要这本书的内容就去读。当然,这时也不一定要全读,涉及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需要哪本书就读哪本书。读研结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高效学习法,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尝到了甜头。打个比喻,这种学习类似农民开荒种地。以前,农民开垦出来的大片土地总是由一小块一小块地合并而成的。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研究专题就如同农民开垦的一小块地。读与思的结合没有思考的读书,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读书最忌“挖到筐里就是菜”的盲目吸收,读书一定要思考。一边阅读,一边思索,用自己的见解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见解,用自己的理论观点去消化别人的言论,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认识。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和人工草皮,而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像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在读书上不但强调鲸吞,还强调牛嚼。对于经典,必须像牛反刍一样反复研读,这样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读教育书籍应像读言情小说那样津津有味,才能找到感觉;读到新的观点和收获要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才能找到欣喜。作家贾平凹曾经说过:“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13囹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大作家说的是文学创作和读书借鉴问题,但与教学突破是同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教师,哪怕一个名师,只有在阅读别人的思想的时候才能明白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留下了什么脚印,才能知晓怎样去继承、发展、改革和创新。读与思的结合应该突出“三个一”。(1) 精读一本经典。选一本最值得研读的经典书,反复细读,真正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所在,乃至熟烂于心,脱口而出,进而能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有一本看家的书。当年在辽宁教育学院进修学习时,我手不释卷的一本书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撰写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几乎每天都放在兜里,一有空就读。后来这本书都已经读得破烂了,粘一粘继续读。这样一本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书,既能读得懂,又能联系实际。后来我讲课、搞课题研究和写东西,从书里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它对于我从事课堂教学研究帮助也很大。(2) 专攻一个小课题。读书与研究结合,效益最大。读书时可以选自己正在研究的一个主题,进行专题研究,深挖一口井。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几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要做到短期速成,就必须目标专一,而且由一个主题拓展到多个主题,这样就会触类旁通,快速地将“一口井”变成“一个湖”。家中的藏书有几千册,90%以上是教育专业方面的书籍。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购书和读书的经历恰恰是从事研究的经历,每个时期读的书也总是围绕这个时期研究专题来选择的。如今,拿出曾经发表的论文或专著,总能相应地找出一部分书来。这些书不仅记载了读书的经历,也记载了研究的经历。(3) 深研一位名家。要知河深浅,需问过河人。当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找不到奋斗目标,不知向何处走的时候;当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急需力量支持的时候;当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学习、研究缺少方法,不知怎样做的时候名师作为一个过来人,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点迷津,师法名师可让一些老师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读书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需要、任教学科、性格特点等来确定一位重点学习对象,收集有关重点学习对象的所有资料,长期研究,掌握其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应用。这样一来,你就站在了成功者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走得更快。在教育行内我有很多榜样,最早迷恋的是魏书生。上个世纪80年代,只要是魏书生的图书和声像资料都反复看,反复研究。没有系统学习过初高中课程,做一线中小学教师时间短,为使自己的短板不短,在做教研研究时,读特级教师窦桂梅、吴正宪、钱梦龙、宁鸿彬、张思明的书比较多。有针对性的研究使我收获很大,成为专业成长少走弯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读与积的结合求知如采金,积学似储宝。在学习中,积累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家里和办公室里的藏书以及收集的各种资料很多。可以说,没有这些资料的积累,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专业发展。做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 买书和订刊物。一是常跑书店,发现一本好书就买一本。二是留心报刊上的书讯,以便网购。无论是书籍还是杂志,不一定要一次读完,拿到任何一本书刊后先大致浏览一下,然后分类存放,作为今后的备查资料。当然,如果在阅读时能够尽量圈点批注,留下一点笔记,对今后查阅资料将更有帮助。(2) 摘录。平时应准备几个本子,按不同资料的内容分类。阅读以后,凡是认为重要和有用的东西,分别抄在不同本子上,“对号入座”。(3) 剪辑。有些杂志和报纸内容繁杂,阅读起来费时费力。可将有关内容从报纸、杂志上裁剪下来,进行重新编辑,并分门别类地粘贴在各个本子上。(4) 复印。把有用的资料复印下来,分门别类地订在一起。(5) 记录。平时准备一个本子,记录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中产生的零思碎感。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或遇到的难题等,都可以记录下来。这些记录都成为我日后研究课题的有利资源。读与用的结合干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这是一条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名师一般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即把学习和研究的理论、经验、方法及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如遇到问题,再去读书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理论的再学习,让学习、研究和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这是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最好方法。一般来说,读与用结合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直接用于备课、上课。现在,既有很多读书积累下来的文本资料,还有一些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本资料。无论是写文本教案,还是在电脑上做课件,这些备用资料都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二是用在课题研究上。当自己需要攻克某个课题而缺乏相关知识时,即定向选读相关的书籍、资料来进行阅读和学习。三是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向书本和互联网请教。四是在写作中充分地应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读与写的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至今,已发表论文多篇。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我,更是写作成就了自己。读书一思考一实践一写作,就是学习的四部曲。书到用时方恨少。因为你要写,你才可能去读书收集资料;因为你要写,你才会发现知识的欠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中介,是一个平台。教师应把读书与思考、读书与实践、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它们相得益彰。写又是记录读书和研究成果的最好方式。正如我们有些骨干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把看到的记下来,把想到的做出来,把做到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名师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无一不重视写作。在成长经历中,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读书与写书为专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就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要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的思想不至于稍纵即逝,也为了让我们的大脑不至于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必须学会整理、学会记录、学会提升,甚至学会推翻,这就必然要借助于写作。如果读书引发思考,那么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这些年,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总是首先做大量的读书摘记,然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化成文字,写成一篇篇文字,发表在各类报纸杂志上,最后写成了书。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时,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如今,读书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每天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读书让我找到自我,读书让我找到快乐,读书让我所有的梦想都开花。唤醒青年教师的自主成长意识,助力教师更快成长,走向优秀与卓越。唤醒自主成长意识、人际关系处理、精准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管理、优化教学评价、有效阅读、磨课秘诀、听评课的方法与技巧、时间管理的艺术聚焦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中经常遇到的困惑与棘手问题,摒弃概念分析和理论阐释,以通俗易懂、本真朴实的语言,指明青年教师自主成长的路径,提供可靠的成长抓手。注重教师自培与名师引领相结合,不仅介绍教师自主成长的方法和策略,还引入大量鲜活案例,介绍名师的成长经验与心得,以真实可感的成长案例进行引领和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