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车桥中学(223221) 张媛【教材分析】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低山丘陵地区、北方的土石山地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其中,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本节课按课标要求,以黄土高原为例介绍了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的概况及危害,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介绍了本地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学情分析】学生对水土流失并不陌生,但是知识不系统。课堂上需要让学生分析地图,学生有能力自己得出结论。当然,艺术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弱些,需要多引导。同时,本节内容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自主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和水土流失问题的危害分析说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 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提出综合治理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人地关系,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从而了解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法:创设情景、设疑、评价总结学法:寻找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讨论、交流【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导入新课 展示国庆六十周年群众游行图片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陕北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动作豪迈粗犷,舞姿刚劲奔放,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这节课我们就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继续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讲授新课 承转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一)、黄土高原的概况 读图讨论,说出黄土高原的概况,得出结论,加以总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图”教师总结、评价 1、范围: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2、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3、植被、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覆盖率很低4、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课件展示 读材料,是谁在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经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可如今,环境逐渐恶化: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1965年陕北、晋西大旱、榆林地区近百万公顷农田几乎颗粒无收,调粮1.5亿多千克才缓解灾情。1983年甘肃省东乡县洒勤山南坡发生大型快速滑坡,造成220人死亡,500多间房屋和200多公顷农田被毁。提问:大家想一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水土流失的成因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别寻找资料,整理论据,阐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甲组论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提出观点: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经存在,主要是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原因造成的:论据:1、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地理环境的特殊,各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是水土流失的前提2、黄土质地的特殊性, 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4、地质灾害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乙组论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提出观点:进入人类社会之后,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人们生产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论据: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1)轮荒耕作破坏林草植被和种源(2)露天采矿破坏植被和产生水土流失的新物源和触发机制(3)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和建设水利设施 破坏原来的地表结构和植被,使水土流失加剧。2、破坏植被(1)秦朝时营造宫殿 (2)过度樵采(3)毁林开荒(4)战争:焦土遍野总结评价教师简要评析,针对各小组的解答情况,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做适当补充。总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的形成的基础,破坏植被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活动】根据P53“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承转过去流传有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60 %,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运送这些泥沙,每天装载110万车次,也要一年才能运完。你们看黄土高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水土流失)(三)、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的流水侵蚀,使得这一地区地表支离破碎,据统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有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选取两段材料,把各小组分成两大组,选取各自讨论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组的结论;几分钟后,各小组分别解答各自的问题 。课堂探究材料材料一:会跑的土壤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厘米,黄土最厚处达400米。而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每年要流失表土层1厘米以上,土壤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20400倍。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有外国人惊讶地说道:“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明“会跑的土壤”对黄土高原生态及农业生产的影响。材料二: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 (图3-1-3)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学过的黄河的相关知识解释:“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它对黄河下游地区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什么?活动评价总结教师简要评析,针对各小组的解答情况,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做适当补充。总结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当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对黄河下游:使大量泥沙汇人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承转 水土流失会给黄土高原当地以及黄河下游地区带来危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三,并分析下列题:材料三: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千米3千米,每年新造陆地23平方千米28平方千米。“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又一次证明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 最严重的地区。问题:1、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2、黄河三角洲的泥沙从何而来?说明什么问题?三、课堂小结:既然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且给黄土高原当地以及下游地区都造成危害,那么人们就应该对其进行治理。如何治理?有哪些措施?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内容。四、课后作业布置观看图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观看课件,阅读资料,思考问题,转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分组讨论小组交流提出观点充实论据提出观点充实论据学生代表发言,陈述本组的最终观点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看图分析讨论,尝试用文字描述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组讨论阅读材料,自主探究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分组讨论问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问题拓展,换位思考结合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回答该问题。由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兴趣。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通过地图分析黄土高原的概况,让学生学会读图。选取材料,让学生通过文字材料获取一定的知识,加深其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印象,进而能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性。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阐述各自的观点,一方面是能吸引其注意,知道有事可做,能投入到问题讨论当中来,另一方面可以更明确地展示出水土流失的两种成因。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以及图文转换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图文转换能力。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是为后面内容的铺垫,使学生不会无从下手,以此来分散难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总结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知识的再创造能力。通过交流,进行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1)一、 黄土高原的概况1、 范围2、 面积3、 植被、土壤4、 地表形态二、 水土流失的成因(一) 自然原因 1、特殊的地理位置 2、黄土质地疏松 3、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4、地质灾害频发(二) 人为原因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1)轮荒 2)露天开矿 3)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2、破坏植被 1)营造宫殿 2)过度樵采3)毁林开荒4)战争三、 水土流失的危害1、 对当地:2、 对黄河下游: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我校进行新课程改革中的一节校内示范课,侧重于从新课程理念,用科学探究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在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张的过程中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优点在于整合教学资源,用教材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着手分析黄土高原的范围、地貌特点,并根据所给材料分析所提出问题并且进行归纳总结,派学生代表陈述观点。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本课的重点。本课时的完成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组织、引导能力,要在学生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能否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与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否就是我们预期的答案,该如何引导学生往我们预期的方向思考,这点也值得思考。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