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共26页)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49678418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共2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共2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共2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主要内容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目的为了园区能够进一步适应区域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稳固其在武威市的工业龙头地位,实现“经济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整合原武威工业园区和武南工业园区资源,故编制本规划。第2条. 规划名称及范围界定为实现凉州城区东南部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分别以马蹄沟河、六坝河为界,划分为3个分区,包含原武威工业园区、武南工业园区,以及天马湖东区东南部部分用地,在本次规划中分别定义为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本次规划范围分为控规编制范围和远景园区控制范围2个层次。1. 控规编制范围本次控规编制范围总面积为17.4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6.94平方公里),各分区规划范围及规模如下: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以下简称主产业区):规划范围东至金羊路,南至规划南安路,西至马蹄沟河,北至凉古路、天马新型社区,规划用地面积10.0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武威工业园区-东区(以下简称东区):规划范围东至规划WD13路-武南纵二路-武南公路-武南化工厂-武南岔路,南至G312国道,西至六坝河,北至规划WD3路-WD12路,规划用地面积5.6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25平方公里。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以下简称综合产业区):规划范围东至马蹄沟河,南至规划TD2路-TD3路,西、北至热电联产铁路线,规划用地面积1.6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1平方公里。2. 远景控制范围按照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远景发展构想,“中心城区层面适度扩大一城四片规模,完善各片区职能结构和设施配套”,规划建议远景园区的建设控制范围及规模如下:主产业区:控制范围东至金羊北路-规划WZ17路,南至规划南安路,西至马蹄沟河,北至凉古路、天马新型社区,控制用地面积14.20平方公里。东区:控制范围东至武南镇区-武南化工厂-武南公路,南至G312国道,西至六坝河,北至规划WD1路,控制用地面积10.92平方公里。综合产业区:控制范围东至马蹄沟河,南至规划南安路,西、北至规划热电厂铁路支线,控制用地面积5.58平方公里。第3条.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提高地区竞争力。全面提升园区生态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第4条. 规划原则(1) 整体性原则;(2) 生态化原则;(3) 可操作性原则;(4) 弹性控制原则;(5) 集约化原则。第二章 功能定位第5条. 功能定位打造新型生态工业的“集聚区、核心区、综合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1. 集聚区甘肃省领先的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巩固提升省级工业园区地位,依托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重要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提高产业人流和物流集散能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2. 核心区武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充分利用园区整合、统一管理的契机,着力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和辐射带动效应,引领武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3. 综合区具有多元化产业特色的综合型现代产业园区基于园区的发展优势,提升优势产业,拓展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集加工制造、商业贸易、创业培训和产品流通为一体的,具有多元化产业特色的综合型现代产业园区。4. 先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以园区开发为契机,坚持产城共进、综合发展的方针,以产促城,以园区开发推进工业化快速发展,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程,将园区开发规划与周边乡镇城镇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结合,紧密衔接,促进产业、经济、社会、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力争成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中的先行区。第三章 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第6条. 产业发展1. 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强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补充发展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综合加工、包装印刷等其他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确保武威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的经济增长点并确立园区在武威市的龙头地位。到2030年,基本形成面向本地、面向市场、面向西部地区的食品深加工、生物制品深加工和知名品牌替代加工三大生产和服务基地,成为甘肃省领先的产业集聚区和武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工业用地产出率达10-12亿元/平方公里,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产值总计达到150亿元左右。2. 产业体系框架根据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引领,以新型建材、服装纺织、综合加工、包装印刷等产业为补充,并大力发展商业商贸、物流仓储等配套产业,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集群优势明显,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类型主要产业主导产业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生物医药等补充产业新型建材、服装纺织、综合加工、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商业商贸、物流仓储、教育培训、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3. 产业准入门槛(1) 产业准入门槛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严控产业准入门槛。负面清单重点针对产能严重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类型。园区产业负面清单产业类型项目范围石油化工炼油、乙烯、丙烯类深加工、有机原料、对二甲苯煤炭煤炭、煤化工产业钢铁与有色金属铁合金、钢铁行业、铁合金、电解铝建材平板玻璃、水泥、碳化硅、其他棉花加工行业等(2) 投资强度门槛建议采用渐近的方式逐步提高园区产业的土地投资强度。根据不同产业类型,投资强度门槛应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的相关标准。武威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建议在国家最低标准的基础上,上浮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进行控制。(3) 建设强度门槛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土地投机,开发地块必须满足最低容积率要求。其中工业用地容积率低限具体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中各类型产业项目建设容积率控制指标要求(FAR0.6-1.0)予以确定;其他开发用地的容积率不得低于限定值的0.6倍。4. 产业布局引导打破传统的区片式布局模式,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布局方式包括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关联共生型产业集群、以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为基础的资源集约利用型产业集群、以资源信息集聚为基础的集群等。第7条. 循环经济1. 发展目标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产品资源优势,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高端产业链的打造;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加工工艺,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建设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循环经济园区。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及区域环境服务业构建为重点,促进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打造先进的干旱地区节水型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系统集成示范基地。2. 主要发展指标项目指标单位2020年2030年国家标准物质减量和循环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0.60.50.5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t /万元1299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t/万元9.67.2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2.593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38585污染控制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kg/万元0.90.81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kg/万元0.90.81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00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达标低于总量控制指标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100100废物收集系统具备具备具备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具备具备具备环境管理制度完善完善完善园区管理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达到同行业国际水平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平台的完善度%95100100园区编写环境报告书情况1期/年1期/年1期/年周边社区对园区的满意度%929390职工对生态工业的认识率%9192903. 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从技术手段角度,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从资源利用角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从市场领域角度,主要有节能环保技术市场、社会废弃物静脉回收再造市场、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从产业发展角度,企业层面,注意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区域层面,企业间促进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循环;社会层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生态型产业系统,信息系统等初步建设循环型社会;从园区建设角度,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合理;在管理方面,明确入园企业投资强度等门槛要求,对园区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监控管理等。第四章 规模控制第8条. 用地规模本次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41.90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93.8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97.2%。第9条. 建设规模规划区内城市建设用地总建筑面积为1791.48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为1.06。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08.81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建筑面积107.46万平方米,服务设施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9.93万平方米;工业仓储建筑面积1470.59万平方米;市政交通设施建筑面积28.33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附属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第10条. 经济规模至2030年,规划区范围经济规模将达150亿元左右。第11条. 人口规模规划区规划工作人口约6.8万人。规划控制集中居住人口规模为2.15万人(不含企业内公租房居住人口)。第五章 总体结构第12条. 规划结构规划区总体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轴统领,两轴生长,两廊贯穿,三区协同,多线外联,多核服务”。“一轴统领”是指结合城市总规空间结构,以天马大道为最主要的发展和功能服务轴线,开展园区功能布局。“两轴生长”是指空间布局在主产业区和东区分别沿杂木河路-达利路和天马大道-天马大道北延纵向生长,与天马大道轴线共同构建起园区的空间骨架。“两廊贯穿”是指以马蹄沟河和六坝河这2条区域性水系为依托,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南北贯穿规划区。 “三区协同”是指按照城市总规结构,以两条生态廊道为分隔,在空间上将规划区分为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和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3个产业分区,各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 “多线外联”是指依托牛祁公路、康宁路-武黄公路、荣华大道等道路建立规划区与周边城市片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多核服务”是指围绕天马大道轴线布局2个综合服务核心和若干个专业服务核心,为区域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第六章 土地使用规划第13条. 用地布局规划区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741.90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93.8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7%。根据规划区功能分区的划分,合理确定各类用地比例。1. 城市建设用地(1) 居住用地(R2,R22)规划居住用地包括二类居住用地(R2)和具有独立用地的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R22)。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72.29公顷(含二类居住用地面积70.75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54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4.3%。其中,主产业区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50.55公顷(含二类居住用地面积49.88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0.67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5.0%;东区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5.49公顷(含二类居住用地面积5.19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0.30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1%;综合产业区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16.25公顷(含二类居住用地面积15.68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0.57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0.1%。(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为园区提供公共管理和公益性保障服务。规划用地面积共21.98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3%,包括现状保留行政办公用地(A1)4.14公顷;规划完善文化体育设施用地(A2A4)2.62公顷,教育科研用地(A3,含中小学用地)11.70公顷,医疗卫生用地(A5)2.72公顷,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0.80公顷。其中,主产业区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4.34公顷(分类包括A1-A6),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4%;东区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面积为5.99公顷(分类仅包括A1、A3),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1%;综合产业区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65公顷(分类仅包括A3),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0%。(3)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包括商业设施用地(B1)、商务设施用地(B2)和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三类。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86公顷(含商业设施用地70.93公顷,商务设施用地10.05公顷,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5.02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5.1%。其中,主产业区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42.01公顷(含商业设施用地33.80公顷,商务设施用地7.57公顷,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0.64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4.2%;东区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7.32公顷(含商业设施用地2.93公顷,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4.39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4%;综合产业区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36.67公顷(含商业设施用地34.20公顷,商务设施用地2.47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22.8%。(4) 工业用地(M)规划工业用地以一、二类工业用地(M1、M2)为主。保留主产业区现状在建的2处热电厂和东区现状已建的武南化工厂等三类工业用地(M3),规划不再新增。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为979.88公顷(含一类工业用地71.38公顷,二类工业用地841.90公顷,三类工业用地66.60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57.8%。其中,主产业区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为627.19公顷(含一类工业用地39.71公顷,二类工业用地537.31公顷,三类工业用地50.17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62.2%;东区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为312.61公顷(含一类工业用地3.59公顷,二类工业用地292.59公顷,三类工业用地16.43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59.5%;综合产业区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为40.08公顷(含一类工业用地28.08公顷,二类工业用地12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24.9%。(5) 物流仓储用地(W)规划物流仓储用地为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主要发展现代物流和专业物流。规划物流仓储用地总面积为138.35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8.2%。其中,主产业区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32.36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3.2%;东区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80.30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5.3%;综合产业区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25.68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6%。(6)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规划区范围内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包括城市道路用地(S1)和交通场站用地(S4)两类。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285.15公顷(含城市道路用地272.16公顷,交通场站用地12.99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6.8%。其中,主产业区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71.70公顷(含城市道路用地160.43公顷,交通场站用地11.27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7%;东区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80.29公顷(含城市道路用地78.57公顷,交通场站用地1.72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5.3%;综合产业区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为33.15公顷(均为括城市道路用地),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20.6%。(7) 公用设施用地(U)规划公用设施用地包括供应设施用地(U1)、环境设施用地(U2)、安全设施用地(U3)和其它公用设施用地(U9)四类,根据相关市政基础设施配置规范要求在规划区内合理布局。主要项目包括水厂1处、110KV变电站4处、供热站1处、邮政、电信局1处、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厂1处、垃圾转运站3处、消防站1处等。规划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为20.65公顷(含供应设施用地9.18公顷,环境设施用地7.96公顷,安全设施用地0.54公顷,其它公用设施用地2.97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3%。其中,主产业区规划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0.79公顷(含供应设施用地3.09公顷,环境设施用地7.16公顷,安全设施用地0.54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1%;东区规划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为9.66公顷(含供应设施用地5.89公顷,环境设施用地0.80公顷,其它公用设施用地2.97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9%;综合产业区规划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为0.20公顷(为供应设施用地),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0.1%。(8) 绿地与广场用地(G)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包括公园绿地(G1)和防护绿地(G2)两类。规划绿地总面积为89.52公顷(含公园绿地41.02公顷,防护绿地48.50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5.2%。其中,主产业区规划绿地总面积为59.06公顷(含公园绿地32.28公顷,防护绿地26.78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5.9%;东区规划绿地总面积为23.33公顷(含公园绿地5.24公顷,防护绿地18.09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4.4%;综合产业区规划绿地总面积为7.14公顷(含公园绿地3.51公顷,防护绿地3.63公顷),占该区城市建设用地的4.5%。2. 其它用地其它用地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2类。(1) 建设用地包括区域交通设施用地(H2)和特殊用地(H4)两类。其中,区域交通设施用地为现状兰新铁路和规划兰张铁路三四线控制用地,面积为1.68公顷;特殊用地为现状保留的公安处看守所、兰州军区驻军用地等,面积为32.52公顷,均位于东区。(2) 非建设用地包括生态绿地(G9)和发展备用地(X)。其中,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马蹄沟河西侧沿岸布置150-250米宽的生态绿地,以保障生态廊道效应,用地面积为7.77公顷;此外,为保障园区可持续发展,对接城市总规的远景发展构想,规划结合各分区控制范围预留发展备用地,其中在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备用地面积为6.11公顷。第七章 配套居住区规划第14条. 居住区总体布局结合现状实际建设情况,本次规划以集中居住为原则,在规划范围内共布置6处集中居住社区,其中,主产业区4处、东区1处、综合产业区1处,每处社区的规模在20公顷左右(含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第15条. 配套居住区类型1. 新型农村社区保留在规划范围内已建和在建的新型农村社区4处,分别为天马大道南侧的高坝社区、六坝社区,康宁路南侧、青啤大道西侧的十三里民乐苑,凉古路北侧的天马社区,并在金山北路西侧、康宁路南侧规划预留1处居住用地,用地总面积55.1公顷。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满足因配合园区开发建设而产生的本地农民搬迁安置需求,为配套商品房,并注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配套完善、服务园区、科学规划、城乡一体”的思路和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理念,创造生态型、现代化的生活社区,成为既满足普通百姓安居乐业,又具有生态特色的现代生活社区。2. 公租房社区为满足园区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按照相关政策,在规划区内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布局,适当布置4处集中的公租房居住社区,用地总面积15.65公顷,使居住用地相对成规模,以便于配套设施的集中配置和居住环境的营造。规划不鼓励园区企业自行在企业用地上建设零散的公租房,对于现状已建的公租房,规划原则上予以保留,并不再新增。第16条. 配套居住区等级规模本次规划6处集中居住社区每处相当于1个居住组团规模,按国标配置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在主产业区规划设置有服务于整个园区的文化体育、医疗、市政、公园等设施,可为居住社区提供共享服务。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72.29公顷,其中,二类居住用地面积70.75公顷,二类居住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54公顷。居住建筑总面积为108.81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07.46万平方米,服务设施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其中,主产业区居住建筑总面积为73.38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72.85万平方米,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53万平方米);东区居住建筑总面积为8.19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7.95万平方米,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24万平方米);综合产业区居住建筑总面积为27.23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26.66万平方米,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57万平方米)。第八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17条. 公共设施等级结构主要分为三类:城市商贸服务设施、园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园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两类内容;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以居住组团级公共设施为主,部分设施如学校、福利院等考虑服务覆盖多个居住组团和周边农村区域,结合现状进行完善配置。1. 城市商贸服务设施城市商贸服务设施主要布局于综合产业区天马大道两侧沿线以及主产业区西北部凉古路南侧,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汽车交易服务、商业服务等功能,其中,在天马大道两侧形成专业商贸服务中心。2. 园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园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位于主产业区马蹄沟河东侧、康宁路南侧、金山北路西侧、天马大道北侧的综合服务组团区域及天马大道北侧、杂木河路两侧区域,重点发展服务于整个园区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其中生产服务包括大型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及商务等,生活服务包括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形成综合性公共中心。3. 社区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和集中公租房社区建设,均衡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含便民服务、党政办公、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卫生、治安、老年照料、商业等服务),文化、健身广场、幼儿园、中小学等设施。结合现状,在主产业区综合服务组团完善设置医疗卫生、福利设施。第18条. 公共设施内容、规模控制城市商贸服务设施内容包括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及餐饮、零售、宾馆等商业服务设施;园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包括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与体育休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商业服务、商务办公等设施;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内容主要考虑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福利设施,设置上充分考虑服务半径和使用的便利性;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和集中公租房社区建设综合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内容包括便民服务、村/居委会(提供党政办公、民政和社会保障、环境卫生、治安民调等服务)、图书阅览、文体活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商业服务等,每个社区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布局设置文化、健身广场1处。第九章 交通系统规划第19条.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规划形成“铁路、公路”的对外交通格局,其中,“铁路”分为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高速铁路为兰张铁路,普通铁路为兰新铁路(含支线);“公路”包括北仙高速公路、连霍高速、312国道、达利路(兰新铁路以南)及凉古路(金色大道以东)。第20条.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 规划道路结构及等级规划范围道路系统呈方格网布局形态。道路系统由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道路组成。规划范围内道路总长约89.59公里,道路网密度5.16km/km2。(1) 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包含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道路,其中主干路长度约2.13公里,次干路长度约4.29公里,支路长度约2.55公里,路网总长约8.97公里,道路网密度5.31 km/km2。(2) 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包含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道路,其中主干路长度约19.00公里,次干路长度约18.25公里,支路长度约12.57公里,路网总长约49.82公里,道路网密度4.97 km/km2。(3) 武威工业园区东区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包含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道路,其中主干路长度约12.56公里,次干路长度约7.95公里,支路长度约9.57公里,路网总长约30.08公里,道路网密度5.32km/km2。2. 竖向工程设计(1) 道路竖向设计规划适应场地南北向自然坡度,主产业区和综合产业区道路设计南北向坡度控制在0.8%-2%左右,东西向坡度控制在0.1%-0.6%左右。东区南北向坡度控制在1.5%-2.5%左右,东西向坡度主要控制在0.1%-1%左右。对部分坡度达不到0.3%的道路,应设置锯齿形边坡,以利于道路排水。规划道路排水方向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排水。(2) 地块竖向设计由各类道路划分出来的各个地块各类用地,按其使用性质,要求对自然地形的坡向、坡度作适当的平整。根据场地排水要求,规划区内场地自然坡度在0.2%-1%之间,地面形式采用平坡式;地块标高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出0.2m以上。3. 道路交通设施(1) 停车场规划在主产业区新增公交停保场1处,占地面积约6.7公顷。在东区规划新增公共停车场1处,占地面积约1公顷,主要为南部规划物流仓储地块提供货运停车服务。各地块内部停车应在各用地内部配套解决。(2) 加油站规划保留主产业区加油站1处,占地面积约0.28公顷。保留东区加油(汽)站2处,占地面积分别约为2公顷和1公顷。规划在主产业区新增加油站1处,占地面积约0.36公顷。(3) 公交首末站规划保留东区公交首末站1处,占地面积约0.67公顷。规划在主产业区结合永通公交公司综合服务中心新增公交首末站1处,占地面积约为4.6公顷。4. 公交系统建议园区内设置公交线路4条左右,主要提供居住区与产业区之间、园区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公交服务。第十章 绿地、水系规划第21条. 绿地系统规划1. 绿地系统结构规划落实城市总规绿地系统“四廊、多核”的大结构体系,营造绿化贯穿于园区内外的、融入大区域的良好绿化环境,以生态廊道、大小型绿化节点等构成点、线有机分布的绿化系统。2. 绿地布局规划区规划绿地面积为89.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2%,可分为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两类。此外,在综合产业区沿马蹄沟河西侧沿岸设置150-250米宽的生态绿地,作为马蹄沟河生态廊道控制区,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1) 公园绿地规划区规划公共绿地采用块状组团式集中绿地和带状绿地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公园绿地面积为41.02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2.4%。(2) 防护绿地规划区规划防护绿地面积为48.50公顷,主要沿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马蹄沟河、架空高压线、天然气长输管线布置。涉及现状已建已批用地与规划增加的防护绿地之间如果存在矛盾,建议该地块近期自行建设绿地,如用地需要改扩建,则按新的绿线控制用地。第22条. 水系规划规划对马蹄沟河和六坝河以河道现状护堤为基础划定蓝线,马蹄沟河蓝线两侧各控制6-10米防护绿带,六坝河蓝线两侧各控制50米防护绿带(均含防洪通道)。规划河道蓝线以水务部门最终确定为准。第十一章 景观系统规划第23条. 景观节点包括建筑景观节点和绿化景观节点。其中,在主产业区形成2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景观节点,由行政办公、商业商务、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构成。在主产业区、东区设置2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园作为绿化景观节点,强调空间的开敞性和绿化景观意象。第24条. 景观轴带及视线通廊1. 景观轴带规划以天马大道作为规划区的最主要景观轴线,两侧以行政、商业、商务、绿地为主要功能,建筑为多层与高层相结合,形成连续界面。同时,通过水系和滨水空间的塑造,形成马蹄沟河、六坝河两条南北景观带。2. 景观视线通廊以祁连山脉、河道水系以及主要景观节点为对景,规划形成多类景观视线通廊。其中,依托马蹄沟河、六坝河及两侧绿地形成2条河湖视线通廊;以杂木河路-达利路、东区天马大道-天马大道北延为载体作为眺望祁连山的视线通廊;天马大道、康宁路、荣华大道、双拥路等主要道路作为城市景观视线通廊。在视线通廊范围内对建筑高度、体量、风貌进行引导和控制。第25条. 景观区域及界面1. 景观区域位于主产业区和综合产业区天马大道(热电联产铁路线-青啤大道段)两侧区域,通过设计新颖的现代建筑,形式多样的开敞空间,塑造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形象。2. 景观界面为园区四周自然的农田景观界面,以及南侧祁连山脉景观界面。外围景观界面向规划区域渗透,形成内外呼应、对比的景观效果。第十二章 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第26条. 四线控制为规范城市建设活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对规划区城市四线做出管制要求。“四线”即红线(道路红线)、绿线(园林绿化、山体)、蓝线(江河、湖泊、湿地)、黄线(市政公用设施)。“四线”规划管制是划定城市“四线”,并对城市四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规划管制和监督管理。第27条. 土地使用控制土地使用控制是指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内容包括用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兼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第28条. 环境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 按照建设用地所能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 对土地开发做出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其控制指标包括: 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等。第29条. 建筑控制建筑控制包括建筑与街道空间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和建筑退让控制等。第30条. 用地兼容性为使规划具有弹性,为以后的规划管理在按照规划控制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当时情况的改变,对规划在不影响整体用地布局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用地性质调整,但是,用地性质的改变必须经过规划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才可改变用地性质。第十三章 市政设施规划第31条. 给水工程规划1. 水源及水厂规划武威工业园区东区主要由宏化水厂进行供水,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武威工业园区主产业区由石岭水厂供水。规划扩建石岭水厂,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保留宏化水厂,规模为2万立方米/日。近期保留武南镇水厂。2. 规划用水量预测规划区用水量预测采用分类用水指标法,根据不同性质用地采用合理的用水量指标预测需水量。道路广场用水,各类绿化用水对水质要求较低,也可利用中水系统供水。预测主产业区最高日用水量为4.35万立方米,其中,新鲜水用水量为3.39万立方米/日,再生水用水量为0.97万立方米。预测东区最高日用水量为2.22万立方米,其中,新鲜水用水量为1.75万立方米/日,再生水用水量为0.48万立方米。预测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最高日用水量为0.43万立方米,其中,新鲜水用水量为0.34万立方米/日,再生水用水量为0.08万立方米。3. 管网规划主产业区、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沿牛祁公路引入水源,沿天马大道设置输水管道,在区内敷设DN200-600给水管道,并相互连通,保证供水安全、卫生,同时保证消防安全。武威工业园区东区规划沿天马大道引入水源。在园区内敷设DN200-500给水管道,并相互连通,保证供水安全、卫生,同时保证消防安全。第32条. 污水工程规划现状采用合流制的排水系统,随着城市更新改造,逐步改造成雨污分流制。中心城区新建地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1. 污水量预测规划期末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预测规划区域内污水总量为5.35万立方米/日,其中主产业区污水量为3.57万立方米/日,东区污水量为1.52万立方米/日,天马湖东区综合产业区污水量为0.26万立方米/日。2. 污水排放系统规划规划区分属二个污水排放系统,即武威工业园区污水排放系统和武南镇区污水排放系统。主产业区及综合产业区污水最终纳入武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东区污水最终纳入武南镇区污水处理厂。规划扩建武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最终处理规模达到4.0万立方米/日,占地面积6公顷,其中含1座再生水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规划废除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内的现状污水处理厂(现状武南镇区污水厂),并在本次规划范围外的六坝河以东、武黄公路以北新建武南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占地面积4公顷,其中含1座再生水厂,规模为0.5万立方米/日。3. 管网规划主产业区及综合产业区内布置d400-d600的污水收集管道。污水流向根据规划区域地形走势,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纳入凉古路总管后进入武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东区内布置d400-d500的污水收集管道。污水流向根据规划区域地形走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纳入武黄公路总管后进入武南镇区污水处理厂。第33条. 雨水工程规划1. 雨水排除标准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为2年。2. 雨水排放出路根据现状地形及水系分布,雨水管道沿市政道路布置,雨水由雨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周边水系。主产业区内布置d600-d2000的雨水收集管道,天马大道以南地块雨水流向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排入马蹄沟河;天马大道以北地块雨水流向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排入六坝河。东区内布置d600-d1600的雨水收集管道,雨水流向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排入六坝河。综合产业区内布置d600-d2000的雨水收集管道,雨水流向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排入马蹄河。3. 雨水利用规划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雨水系统,建设分散的雨水排除或蓄留设施,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规划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应采取滞留、调蓄、下渗、净化、回用等措施维持开发前的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规划区域可持续水循环。第34条. 电力工程规划1. 用电负荷预测则预计规划区用电负荷为635MW。2. 供电设施规划规划区上级电源主要来自区外现状雷台和凉州330KV变电站及区内2座规划热电厂。规划保留区内现状3座110 kv变电站,分别位于规划区西北部主变容量为331.5MVA的高坝变电站、位于规划区北部主变容量为250MVA的城东变电站、位于规划区南部主变容量为40+31.5MVA的武南变电站;在主产业区新增2座110 kv变电站,分别位于东部的南区变电站和规划区东北部的规划变电站,新增变电站最终主变容量为350MVA。规划主要采用10kv电力架空线,规划保留区内部分现状10kv电力线路,并结合区内规划道路建设同步设置10kv电力线路,向用户供电。3. 高压线路规划保留由亿利热电厂输出至高坝35KV变电站的现状35 千伏高压线。为保证规划区内部用地完整,规划结合区内路网布局,将现状110kv高压电力线路根据变电站布点,沿市政道路进行规划改线设置。规划区东侧新增330千伏高压线,该条高压线路由规划武威热电厂至凉州330KV变电站。根据电力设施布局,高压电力线路采用架空方式敷设。330 千伏高压线控制宽度为50米,110千伏高压线控制宽度为20米。第35条. 通信工程规划1. 负荷预测规划固定电话的需求量约为9.8万门。2. 通信设施规划规划在主产业区内新建电信支局1处(可结合建筑设置,建筑面积约为2000m2-2500m2);规划将现状已架设的通信管线入地,同时加排规划所需管孔;另区域内结合基地内道路新建同步敷设12-16孔集约化通信管线,以满足用户语音和数字等各类通信需求。3. 广播电视规划规划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第36条. 邮政工程规划规划在主产业区内新建邮政支局1处(可结合建筑设置,建筑面积约为1000m2)。第37条. 供热工程规划1. 负荷预测规划集中供热率为90%,规划区集中供热负荷约为930兆瓦。2. 热源规划规划区供暖模式采用集中供热为主。规划集中供热热源多采用热电厂以及区域锅炉房。规划采用2座热电厂和1座锅炉房作为规划区供热热源,分别位于规划范围北部的武威热电厂、规划区中部的亿利热电厂及规划区南部的武南锅炉房。3. 热力管网规划区二级管网的形式布设热力网。热源至热力站间的管网为一级管网,从热力站至用户间的管网称为二级管网,规划根据地块建设新建或改建热力站。规划一级管网采用闭式双管制蒸汽管网,二级管网采用闭式双管制热水管网。管网采用环状+枝状布局,以提高供热的可靠性。大型的集中供热系统,第一级管网接至热力站。热力站二级管网不跨出本街区的市政道路,并且供热半径不超过500米,热力站位置设在各供热片区的负荷中心。城市道路上和居住区内的供热管网采用直埋敷设,以利景观。城市道路上的热力网管道应平行于道路,并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方。管网布置力求管路短直,干管尽可能通过热负荷中心和接引支管较多的区域,尽可能缩短管网的总长度。为节约投资和节省占地,规划直埋敷设的方式,埋设深度不小于1.42米。第38条. 燃气工程规划1. 用气量预测规划区以管输天然气作为主要气源,以液化石油气等作为辅助气源。预计规划区日用气量约为12万立方米。2. 设施及管网规划保留现状液化气站及加气站。沿主要干道敷设天然气中压管(DN150300),并环网连通,以确保供气的可靠性。输配气流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武威分输站现状凉州城区天然气门站中压输配气管网箱式调压站、柜式调压箱用户。第39条. 环境卫生工程规划1. 垃圾收运处置规划根据规划区域居住人口及人均产量预测生活垃圾产量。垃圾产量约为23.8T/d。居住区和公建区以生活垃圾为主,根据人口规模计算生活垃圾总量,并设置相应规模的垃圾收集站收集生活垃圾后运往垃圾转运站集中处理。生产区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由垃圾收集站收集后运往垃圾转运站集中处理。工业垃圾主要分为有害及危险垃圾和其他工业垃圾,需分类处置。工业垃圾中有害及危险垃圾按照当地规定统一处理,独立运送至有害及危险废弃物处置场。其他工业垃圾送至资源化中心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进行焚烧或填埋。2. 环卫工程设施规划规划保留现状垃圾转运站1处,用地面积约为0.58公顷。规划区内新增垃圾转运站2处,其中1处设置在主产业区,用地面积为0.56公顷;1处设置在东区,用地面积为0.8公顷。统一处理后的生活垃圾送往武威东南侧垃圾处理厂。3. 环卫分所规划规划在主产业区结合新增垃圾转运站综合设置环卫基层管理机构环卫分所1处及环卫停车场1处。4. 公共厕所规划规划新建公共厕所9座。公共厕所采用独立式和附建式相结合。每座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小于80m2。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规划第40条. 水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大部分地区应达到类水质标准。地下水水源地区域内的水质应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4848-93)类标准控制。至规划期末,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污水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达标率达100。第41条. 大气环境保护至规划期末,区域SO2和TSP年均浓度达二级标准,NO2年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第42条.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至规划期末,实现工业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100%由产生单位或交有资质单位无害化利用或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率90%,无害化处理率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理率100。第43条. 声环境保护各环境功能区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各功能区相应标准,噪声达标覆盖率100。规划区主要为类声环境保护区域,部分区域为类声环境保护区域。第44条. 入园项目管理目标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全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5%。对所有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使污染处理设施运行率达95%以上。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转变收费观念,从浓度收费逐步过渡到总量收费。优化产业结构。新建项目必须严格选址,以高效节能、节水、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技术和产品为前提,大力推广清结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新增污染控制在最低程度。第十五章 防灾工程规划第45条. 消防规划合理布局消防站,满足我国关于消防队责任区的规定,接警5分钟后,消防队可达到责任区边缘的标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至2030年,规划区在主产业区内设置一级消防站1座,消防站服务的责任区为7平方公里。此外,在园区东区东侧大河路和荣华大道交界处西南侧有现状消防站1处,可为东区提供服务。远景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建议在发展备用区域(主产业区东南部和东区西南部)再增加二级消防站2处,以满足消防安全责任区全覆盖。沿城市道路设置消防栓,消防栓间距小于或等于120米。第46条. 防洪规划规划区域涉及的马蹄沟河和六坝河均为季节性泻洪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区域排涝标准为30年一遇。加强规划区内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杜绝涝情。第47条. 抗震规划本规划区规划建筑应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确定建筑抗震标准。一般工程按照8度地震烈度标准设防。水厂及变电站等生命线工程、学校建筑、医院、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工程应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规划区中的公共绿地、城市广场、学校操场等公共开敞空间应作为抗震防灾中的主要疏散场地,人均固定避震疏散场地面积不小于 2 平方米。城市主干路设置为防震通道,抗震疏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米,通向市内疏散场地和市外旷地,或通向长途交通设施。主产业区中规划新增的综合性医院作为本区应急医疗中心。第48条. 人防规划以集中开敞空间作为防灾避难场所。结合园区医院设置医疗救助中心,结合社区医疗卫生站设置医疗救助点。充分利用公园绿地,设置避难场所。在主产业区综合服务组团内,设人防救灾指挥中心。居住社区应按按建筑面积的2%设置地下人防工事。第49条. 生命线工程防灾规划生命线工程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交通、卫生、消防、粮食、环卫等系统。要求生命线系统规划中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必须提高一度设防。第十六章 规划强制性内容第50条.本规划文本中有下划线的条款均为强制性内容。第十七章 附则第51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则和附件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规划自武威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