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7134740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熊发涯教授2011年8月6日在全国“园林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践”专题研修班上的报告整理我国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一、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一)国家纲要给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今年是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起步之年,也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开局之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也分别明确了未来十年内教育发展、人才发展、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第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新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主题和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新要求。可以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要求调整人才结构,大力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结构、规模和素养的新要求。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管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型服务业,都要求我们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服务业大发展的人才支撑力。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要求我们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力度,要求我们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类专业人才,以适应产业企业和岗位信息化对人才信息素养的客观需求。六是发展海洋经济。要求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青少年学习相应专业,造就一批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第二,教育规划纲要的新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目标和任务:1、目标: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定位:各级教育科学定位、科学分工、科学布局,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3、原则: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4、工作方式和实施步骤:一是坚持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理念、结构、质量、脱节、投入和制度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二是坚持科研先行。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开展全局性、系统化、针对性研究,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三是坚持分类试点。在确立体系建设阶段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模式等方面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四是坚持分步实施。今年要重点做好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衔接”;今后两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力争十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人才规划纲要的新要求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家整体部署了六类人才队伍发展目标。一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二是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三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五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六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第四,科技规划纲要的新要求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发展的基础在于人才,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上述领域的发展,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为科学技术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到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2020年达到3900万人。(二)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职教发展经验对职业教育提出新思考第一,国际产业发展趋势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自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为促使经济迅速复苏,各国动用了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和国家干预措施,集中体现在对产业进行深度调整上。在这一背景下,世界产业呈现出如下三个发展趋势:一是从“高碳”到“低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也是谋求大国地位的新起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了“绿色复苏计划”。其主要包括建筑、大气、电力、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汽车等五个主要领域,目的是利用高新技术,创造就业机会、降低资源依赖性、创造新市场、提高竞争力。二是从失衡到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性回归。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发布并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以救助实体经济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奥巴马政府2009年2月份推出了787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公布2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英国公布200亿英镑经济刺激计划。三是从“浅层”到“深度”,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仍将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继续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将不断调整升级,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经验金融危机使各国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纷纷颁布职业教育发展国家战略。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成为教育改革的新亮点。一是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国家战略。二是不断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不断完善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四是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五是不断更新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六是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给职业教育提出新期望第一,经济大国变经济强国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基础。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的核心标志是竞争力的提升。当前我国主要经济阶段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简单劳动力和具有低生产技能的工人、工业者的需求相应减少。而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基础。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选择机会,这对于丰富人才类型,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支撑。产业链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升级的核心标志是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现代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中,包括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物流管理、批发与终端零售以及产品制造等诸多环节,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主要处于利润较低的产品制造环节。要实现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迈进,既需要创新型人才进行尖端的研发设计,同时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将好的理念和设计转化为广受欢迎、高质量的产品。此外,在产业链的采购、物流、销售等诸多环节,也同样需要大批的技能型、高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作支撑。所以,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符合需求的人才,关系到我国产业链能否顺利升级。第三、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动力。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到集约的核心标志是生产率的提升。我国现阶段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急剧增长,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日益严峻,国际市场能源与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全面大幅上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的基本国情尖锐对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正日益放大。如何尽可能地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一环是提升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职业教育可以培养社会生产所需的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为社会提供终身的职业培训,进而为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第四,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前提。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转变的标志是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和第一、二产业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例基本都在70%以上,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未来五年要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43%提升到47%。此外,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背景之下,国家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时,要用现代理论和技术升级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的提高和第一、二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没有基本的人才供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一二产业的升级就是空谈,从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的转变也将成为泡影。深入分析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准确回应国家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新需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不适应,找准职业教育必须回应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教育理念还不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难以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二是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三是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很不适应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机制;四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相互脱节、断层、重复问题,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五是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缺少制度支撑,顶岗实习的实效和实现形式存在问题,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仍有许多缺失;六是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仍不健全;七是信息化水平差距大、发展不平衡。总之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一)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1、目标: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定位:各级职业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科学布局,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第一,定位职教体系高端;第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第三,树立科学培养理念;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五,发挥集团办学主力作用;第六,促进文化、技艺传承;第七,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第八,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二)高等职业教育新任务1、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人的需求规律。二是创新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通体系,为学生个性成长、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条件;三是创新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立交桥”;四是创新建立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衔接体系,为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奠定基础。2、转变职教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注重提高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提升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二是促进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由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够,向促进各类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和协调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多元化人才需求的能力;三是转换办学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由主要依靠政府及其教育部门主导推进,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协同推进转变,有效凝聚各方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其发展生机与活力。3、系统培养技能人才一是系统确定分工格局。要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二是系统调整专业设置。要围绕国家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的需要,逐步编制和推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三是系统改革招生制度。要确定初中后五年制和以招收中职毕业生为主的高职专业的设置范围,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衔接。四是系统创新教学方式。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系统开发共享资源。要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六是系统设计人才培养路径。要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区域、学校和专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七是系统建设评价机制。要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八是系统开展行业指导。要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专业设置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4、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明确服务方向。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二是把握服务重点。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加强支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职业和关键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提升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与教学改革,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5、引领职教科学发展一是明确目标定位。坚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深化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二是发挥引领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拓宽办学思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建立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探索多元办学模式、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6、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优化培养方案。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三是瞄准国际标准。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四是加强实践教学。高度重视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制订并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大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8、改革招考选拔机制一是高职学校单独招生改革。推广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完善高中成绩技能测试的考试考查办法。二是复转军人接受高职教育招生改革。积极开展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的复转军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三是成人专科教育招生改革。支持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逐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试点。四是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五是职教学生对口升学。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六是实施奖学金制度。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9、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一是明确工作重点。重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二是开发优质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加强虚拟实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四是模拟实践环境。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五是加强电子政务。推进职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与监管综合信息系统,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办学和宏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10、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重点支持行业型、区域型和混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明确集团化办学内涵。明确集团化办学的产业链深度和宽度、企业覆盖程度、GDP覆盖比例、财政收入贡献份额、就业贡献水平和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等要素目标,突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切实促进学校办学与产业园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建立集团化办学制度。加快国家层面和集团层面两种制度的建设,用制度来保障集团化办学模式的顺利运行,规范集团化办学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以利益机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11、健全职教国家制度一是着力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充分挖掘和深入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经验,将成功案例上升为国家制度。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领域包括: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制度、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和学生资助制度、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二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健全职业教育标准。建立健全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机制和执行、检查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学校运行管理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等等。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促进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和用人标准全面对接。12、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要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就业导向、技能为重、终身教育的原则。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支持各类职业学校开放教育资源,积极参与职业培训。面向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在职职工、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以及所有有职业教育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健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发挥职业学校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面向新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服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面向社会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科普、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四是引领职业教育科研。高职院校要把科研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功能,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发挥自身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与行业、企业、国际组织密切协作的科研工作机制。特别是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若干重大前沿应用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繁荣高等教育科研做出贡献。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作法(一)办学体制机制探索1、理念: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各界共同举办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突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核心主线,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利益链”、“产业链”和“教学链”融合;改革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2、作法: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成立校企合作共同体、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构建政校企战略联盟、引企入校、股份制办学,建教学工厂。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1)管理体制:一统多参(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齐抓共管。(2)投资体制:加大两级财政(多渠道投资;供给和消费)、双向调节。(3)办学体制:一主多元(社会力量、中外合作、职教的市场性)(4)招生就业制度:选择性机制、平等招生、职普互通、搭建供需平台。(5)工学结合制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顶岗实习。(6)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课程融通、良性互动。(7)弹性学制学分制:课程超市、自主选课、学分银行、学分互认、终身学习。(8)教育评价机制:行政+企业+社会+学校;态度+技能+知识;硬件+软件;学历+资格(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理念: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作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教学生产一体化;双主体育人;校中厂、厂中校;职场育人。(三)教学模式改革1、理念:推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习情境、项目情境、任务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2、作法: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仿真实训、角色扮演。(四)课程体系构建改革1、理念: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参照职业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进行三个系统设计: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的职业技能、系统的素质教育。2、作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能力本位课程开发;宽基础、多模块课程开发方法;构建基于岗位实际需要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五)师资队伍建设创新1、理念: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校企互聘;专任教师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培养;2、作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在优秀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优待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安排一定比例给予兼职教师,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评审安排一定比例给予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参与申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六个一、四达标:联系一家企业、完成一项项目(课题)、结交一名兼职教师、建设一门课程、指导一批学生、积累一批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科研服务能力均应达标。(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1、理念: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企业车间、农业园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确保实习实训安全,提高教学效果。2、作法:引厂入校,入企办学;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立共享型实训园区;建车间教室,办企业课堂;(七)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1、理念: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满足专业建设共性需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作法:网络课程;虚拟实验;职业教育新干线;参加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课程资源库。(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1、理念: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2、作法:构建教学指挥运行系统、监控系统、评价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采用适合于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实施学校、教学院系二级管理,提高管理的规范性、灵活性、实效性。同时强化对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九)社会服务能力提升1、理念: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2、作法: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对口帮扶。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